■ 王婷玉
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主要是通過場景模擬的方式在一定時間內融入到學習氛圍當中,既沖破了傳統課堂思維的束縛,也能夠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強化代入感。情境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夠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感知思想內涵。
為了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語文的重要性,需通過革新課堂,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情境教學法是作為高效課堂生成的前提讓學生融入文章中,深入了解語言文字塑造的世界,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情境教學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語文課文的深度理解。以文言文閱讀為例,高中生在理解古文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思想也更為成熟,但對于文章的內容,還需要學生投入真情實感才能夠透徹理解,產生與古人之間的思想共鳴和情感對話。此外,情境教學法的構建將原本抽象的內容轉變為濃烈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產生更為深刻的知識體驗,在學習中能夠清晰地了解文章的情節動向、人物思想,以此掌握課文內容。
同時,情境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運用情境創設,實際上是對生活的概括和提煉。這樣的教學形式有別于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十分巨大。在對課本進行生動描述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對意境進行再現、人物角色進行扮演,激活原本的知識結構,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對學生重構知識、梳理文本內涵等有益。
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運用情境教學法已經成為廣大教師提升教學課堂實效的有效手段。如何將情境創設得更生動、具體?主要有以下具體的教學實施策略。
在新課改日益深入的今天,傳統課堂上以教師為主的形式已經滯后,不僅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必須從根本處解決問題,想方設法地在教學工具和手段上有所改進和創新,以適應21 世紀不斷發展的語文素養培養需求。在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多媒體信息技術已廣泛運用到各個學科教學中,作為集聲、像、圖、文等多種電子信息于一體的學習模式,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將它引入課堂,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多媒體信息技術能打造出直觀化的教學情境,達到以情促教、以境優教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邊城》一文時,以湘西生活為背景,作者用文字描述出了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故鄉人們不可言狀的喜愛與同情。學習這篇課文,如果教師只是通過口頭語言的講解和文本文字的描述不足以讓學生真切了解湘西的風土人情及故事背后的含義。這時,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湘西的風土人情和故事背景能讓學生獲得一種直觀的認識,在課堂上播放小說的相關影視片段,讓學生充分熟悉小說內容,能促使學生深刻感受小說的人物關系、品味小說中淳樸的人性。
在情境轉換過程中,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幫助學生迅速進入狀態,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也能夠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呈現方式幫助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攻克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加大課堂的信息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學習過程需要借助思維的高速運轉才能夠實現知識內化。問題作為推動教學活動的主要動力,也是促進思維運轉的主要途徑。高中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來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從現行的課堂教學出發,教學的各個環節涵蓋了大量的思考點。教師可以從關鍵處作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思維。運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借助問題,設置問題情境,能對課本進行全面且細致的剖析。值得注意的是,問題情境的創設需建立在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確保問題符合學生的認識范疇。否則,一旦忽視學生的學習需求,一味追求教學進度,只會讓問題情境不具備可持續發展性,并且難度的過高和過低都會影響學生對問題的探索欲,難以發揮出情境教學法的真正作用。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教師應對問題進行整合,盡可能從淺入深,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求解決辦法。
例如,在教學《祝福》一文時,教師可以著眼小說整體內容提問學生:“為什么說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當學生迅速瀏覽課文,了解到祥林嫂每次的悲劇都發生在春天。第一次是作為童養媳,第二次是失去了丈夫,第三次是喪父且喪子,這些悲劇盡數在春天,最后也讓她在新春時喪失所有的希望。這些內容都需要建立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來創設思維化的教學情境,以此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的年齡和思想已經成長到了一個較為穩定的階段,要想突破當前語文教學的難關,就需要適當提出問題,建立問題情境,體現教學的豐富性,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只有學生能從問題中找到思路,并闡述自身的觀點,就能夠理解課文,有助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情境教學法中最常見的就是角色演繹。角色演繹并不是簡單地讀臺詞,而是需要先深度解析文本,選擇角色,并代入其中。借助文章的情節、角色的性格特征等感知人物所處的背景,引發精神共鳴,從而了解到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感知文本內涵。高中語文的各項活動都需要教師對課本進行系統分析,完成對角色情境的創設,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進行補充,使一個個篇章能夠成為完整的情境故事,形象地突出語文學習過程。
例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小說節選涉及的諸多情節可以借助角色演繹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分析,以王熙鳳出場后的劇情作為創設情境的主體,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人物語言、語氣等探究和模仿,在扮演環節將人物的語言特色、動作特征一一展現,理解其中的情感變化。要把林黛玉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個性特點展現出來,使故事內容更為直觀和清晰。
學生站在小說故事背景下對角色進行分析和演繹,通過閱讀課本的前后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語言習慣,不斷對其語言進行分析挖掘,了解后續事件的發生動向。在演繹中達到與角色的契合,并產生精神共鳴,特別是學生對角色所處環境的分析,依據人物特征做出對應的行為和語言演繹,既是對人物形象的揣摩把握,也是對文本的深度感知。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課堂運用情境教學主要是創造出與教學內容相融的場景,讓學生能在該場景中獲得身臨其境的感知與體驗。在創設情境中一定需要借助合適的方法,保持教學的新穎性,突出教學的主題及重點,適當回歸教材,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