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延亮
生活教學方法是將學生實際生活與教學有機結合,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提升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促使他們在學習中生活。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結合學情合理應用生活教學方法,為學生打造生活化的語文課堂,創設生活化的氛圍環境,讓學生深入理解語文知識,進而達成語文教學目標。
首先,有助于提升知識應用能力。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科實踐性較強,初中語文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注重語文實踐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將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引入教學中,將語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相關聯,應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知識應用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一步展現語文與生活融合的優勢,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其次,有助于提升學習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生活教學方法,將實際生活融入課堂教學,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獲取到更為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不僅能夠激發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將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另外,生活化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需要提供適當的指導,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
最后,有助于教師專業化發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索生活教學方法,將教學與生活深入融合,除了能夠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學效果之外,還能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充分把握語文教學特征,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巧妙地結合,提升教學能力,滿足自身專業發展需要。
新課標對初中語文的要求,不論是指導思想還是教材體系,都綜合考慮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倡導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教學觀念已經不再適應學生需求,教材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料,教師應當根據學情靈活調整教學安排,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不斷拓展和延伸語文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當轉變教學理念,構建開放性的語文課程體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了解并觀察生活,深刻認識到教材是現實生活的再現,從而感悟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例如,進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做好預習準備,要求學生有感情地閱讀內容,并且在課堂講授中播放《歌唱祖國》等歌曲,在音樂的熏陶下,學生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其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促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初中語文與生活融合過程中,教師可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根據教學目標篩選出對應的生活資源,將他們引入語文課堂,豐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出生活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促使學生深入地思考,增強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從而有效提升其文化素養。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觀察生活、自主思考,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
例如,《背影》教學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背影,并且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和交流,通過課本內容與自身生活的聯系,促使學生想象父母送別的場景,理解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與課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真正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語文與生活的深度融合,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情境。只有在濃厚的生活化情境下,學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并且拉近生活與知識的聯系,達成教書育人的目標。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基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興趣愛好,營造出求知、探索與情感高度統一的氛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索知識。
例如,《故鄉》教學時,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并總結出家鄉特色,鼓勵學生帶有感情地講述自己家鄉的情況,與其他同學分享,從而深化對家鄉的熱愛情感。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理解教材中講述的“我”與閏土關系變化,并感悟人與人的淡漠,掌握課文作者表達的對人際關系的期許。通過這種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深刻感悟到文中的思想情感,激發他們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發展。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語言學科,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更多的語言知識和生活經驗,而且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課外實踐中體會文化知識的內涵,獲得更多的啟迪。初中生的心智發展較快,創新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在語文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抽象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和想象,積極參與到生活化教學活動中,在真實體驗中提升創新能力。
例如,《變色龍》教學,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角色體驗中感受濃厚的現實生活氣息,理解這篇課文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挖掘課文中蘊含的黑色幽默元素,深刻感受到課文中強烈的諷刺意味。通過這些方式,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語文知識,并且形成對課本內容的補充,對于學生綜合能力、語文素養提升都有積極作用。
傳統語文作業形式主要以教材練習題為主,會讓學生產生乏味無趣之感。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從生活出發進行語文作業設計,為學生布置生活化作業,以生活實踐作業取代之前的書面作業,促使學生投入生活實踐中,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不斷提高綜合能力,從而實現語文知識的遷移與內化,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完成《漁家傲》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生活化作業,讓學生投身大自然感受秋天的意境,掌握秋天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體會這首詞的意境,深化對秋意的理解,從而更為全面地認識生活。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知識與生活有著緊密關聯,生活處處有語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將生活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中,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組織生活化活動,提供更多生活體驗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和探索知識,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從而體現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實現語文與生活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