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賀南
(周口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南 周口 466001)
在我國外語專業中,英語專業歷史悠久。迄今為止,英語專業不僅得到了長遠發展,“學科地位陡升,招生人數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規模”,而且在外語專業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英語專業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同時也對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文科”主張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和界限,提倡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強調學科建設的交叉融合性、開放包容性、技術人文性”。“新文科”是一把“雙刃劍”,它使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面臨挑戰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新文科”最早由美國俄亥俄州的一所小型私立文理學院希拉姆學院于2017年提出,旨在解決學校面臨的招生、學費收入、社會捐贈等一系列辦學上的困境和問題。希拉姆學院“新文科”的主要特征是:一是跨學科性。希拉姆學院將哲學、文學、語言學等人文學科與理工學科相結合,突破了傳統學科間的壁壘和界限;二是實踐性。希拉姆學院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通過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三是技術性。希拉姆學院推出“科技與跋涉”(Tech and Trek)項目,通過移動設備在全體學生和教職員工中進行普及,將技術深度融入專業學習。
但希拉姆學院的“新文科”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體現在:一是實施范圍的局限性。“新文科”改革的實施僅限于希拉姆學院,并未在美國全國范圍內得到有效推動,難以形成“新文科”的輻射帶動效應;二是實施時間的有限性。希拉姆學院制訂的《2017―2022年戰略計劃》時間較短,在有限的時間范圍內能否完成計劃還有待觀察;三是實施過程的不確定性。作為一所小型私立文理學院,希拉姆學院既沒有國家政策的傾力支持,又缺乏教育部門的跟蹤指導,“新文科”實施過程中難免會受到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中國的“新文科”建設雖在名稱上與希拉姆學院的“新文科”相同,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的“新文科”是新時代背景下立足本國國情的一種“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是人文學科建設的一種國家頂層設計,對于中國文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和中國特色文科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5月,在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對接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所作的題為“培養堪當大任的卓越拔尖人才”的主題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四新”建設。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深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召開的“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明確提出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正式拉開了“新文科”建設的序幕。2020年11月于山東大學召開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標志著“新文科”建設的全面啟動。
中國的“新文科”建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參與者的多元性。我國“新文科”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不僅有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政府職能部門,還有高校、企業、行業協會以及教師、學生等,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二是布局的整體性。自2018年以來,我國多次對“新文科”建設工作進行謀劃和設計,環環相扣,縝密細致,具有布局整體性的特點;三是建設的延續性。除國家整體戰略布局外,專家學者和高校教師的自發性研究等都為“新文科”建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促進了“新文科”建設的持續開展。
“新文科”背景下學科建設的交叉融合必將引起專業的重組,也必定會將“以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和語言學等課程”。因此,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主要是課程結構重構、課程設置新設和課程內容整合。
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的骨架,決定了課程類型的比例,專業課和通識課、理論課和實踐課、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配置。根據《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簡稱國標)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南》(簡稱指南),英語專業課程結構主要由公共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論文(設計)等部分構成。“新文科”對英語專業提出了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新要求。
從縱向上來看,“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語專業課程結構重構將對課程類型的比例進行重新調配。“新文科”凸顯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決定了實踐環節在課程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英語專業課程結構中實踐環節的比重需要適當提高而理論講授的比例則要適當降低。此外,“新文科”提倡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教育學、心理學、醫學、農學和文化、藝術等學科與英語專業中語言學、文學、翻譯學交叉融合形成的專業方向課程的比例也將被適當提高。從橫向上來看,“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語專業課程結構重構將對專業課和通識課、理論課和實踐課、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配置進行整合優化。
“新文科”重在一個“新”字,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也必定要通過創新以對“新文科”作出回應。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創設意味著傳統課程設置中的以綜合英語、高級英語為代表的基礎類和以英語寫作、閱讀、口語、聽力等為代表的單一語言技能類課程將面臨壓縮乃至淘汰的挑戰。而以科技英語、法律英語、醫藥英語、農業英語、機器翻譯等為代表的學科交叉融合課程則將會被納入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創新還意味著傳統課程設置中課程的單一人文性將面臨工具性的挑戰。傳統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多圍繞語言學、文學等設置單一人文性的課程,過于強調了英語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其本身具有的工具性。作為一種語言,英語是用來溝通交流的一種手段,在本質上具有明顯的工具性。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單一人文性課程將會被“人文性+工具性”的新設課程代替。
“新文科”強調學科的交叉和深度融合,這種跨學科的理念意味著文科的傳統課程內容已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面臨著重新整合的嚴峻挑戰。首先,英語專業課程內容面臨英語專業與其他文科專業交叉融合的整合挑戰,即“將英語語言能力與其他語種語言能力進行復合,或將英語語言能力與文學、文化、歷史、哲學、政治、經濟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相關學科的內容進行整合”。其次,英語專業課程內容面臨英語專業與理科專業交叉融合的整合挑戰,即將英語語言知識與理科專業知識進行融合,成為“英語+理科”的整合。最后,英語專業課程內容還面臨英語專業與信息技術交叉融合的整合挑戰,即將英語語言能力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進行整合。
面對“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一系列挑戰,英語專業只有“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化解難題、走出困境、彎道超車,快速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應從強化需求導向意識、構建“英語+”課程群和建設“英語+”師資隊伍等三方面探尋出路。
“新文科”強調需求導向性,學科建設要主動對接國家、社會、市場、學生等多方面的需求。從國家層面來看,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要主動對接國家需求。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要圍繞“一帶一路”等國家倡議和政策展開。從社會和市場層面來看,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要符合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和滿足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要對照教育、外貿、外事等行業對英語人才的特殊需求設置相關課程。從學生層面來看,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要對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個性化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促進英語專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應在遵循國標和指南的前提下,根據所在高校的辦學目標和定位,結合地域特色與區位優勢,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英語+”課程群。英語專業可與所在高校的特色學科和重點學科進行內部交叉融合,建設“英語+特色重點學科”課程。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還可以在地域特色上下功夫。首先,英語專業可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建設地域文化英譯或外宣等特色課程群,促進地方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其次,英語專業可以和地域區位優勢進行融合,建設“英語+旅游”等特色課程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師資隊伍是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決定著課程實施的效果,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新文科”背景下“一精多會”“一專多能”國際化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也對英語專業師資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謂的“英語+”師資隊伍,就是除具備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之外,還應具備旅游、文化、法律等領域知識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英語+”師資隊伍不僅可以開展“英語+”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還可以開展“英語+”學科研究,通過產學研結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最終反哺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
“新文科”不僅使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面臨挑戰,也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出路,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要充分利用“新文科”的“雙刃劍”效應,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融入“新文科”大格局,主動承擔“新文科”“一精多會”“一專多能”國際化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新使命,培養高質量英語專業人才。但是,也要充分認識到“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任重道遠。“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方參與和長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