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燕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 100120)
國有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工作,不僅關系著自身的穩定發展,同時也影響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為了吸引投資資本,風險更高的資產需要提供更好的收益前景、更高的收益承諾或預期收益。如何在高收益與低風險之間獲得平衡,如何在市場競爭常態化、風險形勢復雜化、資金往來頻繁、管理難度增大的現實情況下識別和防范財務風險,探索切實可行的財務風險應對措施,成為國有企業管理層應重點關注并深入思考的問題。
企業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生產、運營、投資、籌資及利益分配過程中,因存在著難以事先預料或提前防范的因素,致使企業財務狀況偏離預期目標,對企業產生不利影響或遭受各種損失的可能性。基于此,企業有必要對財務風險提前做好防范和應對措施,科學并全面地進行財務風險預防管控[1]。
企業進行財務風險應對,有以下兩方面目的:一是風險發生前,防止潛在風險發生,提升自我防范能力;二是風險有發生趨勢時,提前預測并采取有效措施將風險損失降至最低。從整體上看,根據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分析財務風險管理,可以將出現的風險控制在企業能承受的范圍內,通過制定風險應對預案,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維持企業穩定運行。
本文研究國有企業財務風險應對,涵蓋了風險發生前的事前預測、風險發生時的事中處置,以及風險發生后的總結判斷。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風險意識是最能激勵企業前行的動力。部分企業管理層風險意識淡薄,例如,盲目擴大規模提高產能,盲目拓展經營范圍,或未經充分驗證就投資其他經濟領域,致使攤子鋪得過寬、資金過于分散,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
因此,有必要開展財務風險應對,提升企業風險意識,增強抗風險能力。抗風險能力是企業面臨風險危機時的應變和處置能力,能反映企業的營運狀況、行業狀況和健康程度。通過月度、季度和年度財務報表等財務數據,分析資金流動率、收益率、負債率等指標,預判企業可能存在的危機,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
資金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立足站穩,需要以資金安全管理為中心,深入研究資金運作及投資融資之道;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暢通資金流轉渠道,防范資金風險。資金風險是財務風險的體現形式之一,加強資金的風險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生存發展的命脈,控制企業資金風險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開展財務風險應對,對資金流動、投資回報率、應收賬款回款等財務活動進行全程跟蹤,監控資金安全,守護好企業的“錢袋子”。同時,及時準確地向企業管理層提供財務風險防范報告,保障企業科學使用資金,形成“錢流到哪里,風險監控就跟到哪里”的閉環式管理模式。
經營決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其正確與否同樣關系著企業命脈。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經濟環境越顯復雜,財務風險系數就越高,企業經營決策的難度就越大。由此可見,財務風險事關企業前景,影響企業決策判斷,做好企業財務風險防范尤為關鍵。
因此,有必要開展財務風險應對,向企業管理層提供真實、準確、全面、可靠的財務數據,安全、實用、合理、可行的財務方案。依據企業戰略目標,財務部門制定經營計劃、生產方案;財務匯總業務部門數據,計算企業收支狀況、產品收益率、應收賬款回籠速度、投資回報率、凈利潤率、現金流、投資項目收益、原材料采購率等財務指標[2];以財務報表為載體向企業決策層提供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等財務信息,實現風險全過程控制。
結合當前實際,一方面,企業管理層未注重從企業戰略發展的角度開展財務風險控制,側重于近期目標的快速實現,對企業長期的戰略規劃重視度不夠,在思想上存在麻痹大意、僥幸的心理;另一方面,財務會計人員普遍存在風險防范意識不足,對客觀風險認識不到位,風險識別能力較差,對風險預警的重視度不夠,事前的風險預案準備不充分。致使企業在應對突發風險事件時,應急能力不足,錯過最佳的風險處置時間,導致企業承受風險的概率增大。
傳統的財務管理職能,主要作為一個資金收支、記賬管理的保障部門,僅停留在核算和記賬層面,仍采取“記賬憑證-財務賬簿-財務報表”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參與度較低,導致財務部門在企業的經營決策中話語權較小,工作形式大于實質。財務不靠前與業務流程相融合,僅就數據論數據,無法洞悉數據背后隱藏的業務內容,不利于真實反映企業運營情況,起不到職能支撐和決策分析的作用,也未能真正落實好監督控制財務風險的作用。
企業要做好財務風險應對工作,關鍵在于應具備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目前,企業雖設立風險管理部門,但是職能不清晰,機制不順暢,僅依靠管理層的經驗進行決策,并且往往只是事后彌補整改多,事前預警不足,事中識別不到位,判斷不準確,事后補救不及時。同時,缺乏科學的管控方法,沒有建立風險管理數據庫,再加上企業對財務風險判斷不足,影響了風險防范的效果[3]。
財務風險內部控制是由企業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的,旨在實現財務控制目標的過程,其目標是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保證資產安全,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據調研分析得知,目前,企業的財務風險內控制度不完善,日常經營活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對財務成果易產生消極影響,很容易造成財務漏洞,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的可能性增大。
主要表現在:
1.企業存貨占比較大。存貨流動性差,占用企業資金時間過長,且不能及時變現,同時,企業為維持存貨的原始狀態,需投入維修維護經費,導致成本費用上升。此外,企業還需要負擔因市場環境變化引起的存貨跌價損失,影響企業資金正常運轉。
2.應收賬款管理失控。一方面,企業為擴大市場占有率,采用賒銷、代墊資金等非實時結清屬性的形式銷售產品,形成應收賬款;另一方面,企業缺乏對客戶信用等級的評定,盲目賒銷,導致應收賬款的收回不及時,影響企業資金使用,容易形成壞賬呆賬。
3.資產管理失衡。國有資產屬于國家財產,部分企業存在“重投入,輕管理”的思想,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具體表現在內部資產管理制度不規范,對資產沒有明確的管理目標,實物登記賬或臺賬不完整或者缺失,資產領用或保管手續不清晰,缺少甚至沒有對應記錄。
財務風險應對是企業站在決策層的高度,在風險預警情況下,充分識別、評估,選擇將財務風險可能導致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的處置方案,確保企業財務風險始終處于安全可控的狀態。基于風險戰略思維,企業要創新思路,塑造企業風險文化,提升財務管理職能,持續優化風險管理機制和內部控制制度,提高風險應對效果和效率,驅動企業高效運轉,避免風險防范滯后導致企業錯失發展機遇。
風險意識即為責任意識。企業的責任意識從培育企業風險文化開始,財務風險伴隨企業生存發展,既是能力挑戰也是發展動力。風險管理的任務是找尋業務過程的風險點,評估風險級別,探索風險防范措施,幫助企業克服風險困境。風險應對的過程也是助力企業產生經濟效益的過程。
1.重視財務風險意識的培養。從思想上引導全員重視風險應對,明確風險危害,面對風險隱患保持高度的警惕,切實提高防風險意識,形成全員參與、全員共同認識和自覺行動的風險管理理念。
2.強化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根據職能和業務分工不同,各業務部門應加強溝通交流,通過風險例會匯報各業務風險點,匯總形成企業的全面財務風險。
3.規范財務工作流程。嚴格按規定執行管理制度,按流程開展業務活動,保證各項工作的開展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4.重視人員道德素養的培養。宣講法律法規,避免貪污受賄現象發生;深刻剖析風險防范案例,汲取教訓積累經驗。
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對新型財務管理職能的定位是以優質服務保業務生產、促經營發展。企業在戰略決策的選擇中,無論是擴大生存規模、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提升市場競爭力,還是順應社會發展、抓住發展機遇、調整發展決策、提升企業知名度,打造品牌產品等,都與財務管理緊密關聯,需要依據財務狀況做出科學、準確的判斷。財務部門要落實好風險應對工作,應注重企業業務活動與財務管理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協同,主動參與企業內部的物資采購、生產經營、資源配置和資金運轉等關鍵環節工作;實時了解企業經營狀況,關注風險頻發點和易發點,向企業管理層提供及時、有效的風險數據,引導企業做出正確決策,積極應對多變的市場環境及風險挑戰。
加強業財融合力度,一方面,財務部門職能前伸至業務端,發揮財務專業的支撐能力。從預算管理、成本分析、經營決策等方面,了解業務需求,通過與業務部門的及時溝通和交流,對企業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與經營分析。監控資金流向和使用情況,多方位吸收資金,減輕資金壓力,合理管控負債結構。另一方面,財會人員向業務人員轉型。主動融入業務、服務業務,熟知企業生產經營流程,將過程流中的研發、設計、采購、銷售和人力成本等數據流,通過財務語言反映到財務賬面上。透過數據識別業務層面的財務風險點,為決策層提供全過程、全要素的風險報告,保證數據可溯源,風險可循跡。
財務風險管理機制是財務風險應對措施的核心內容,包括財務風險的預警、識別、評估及處置。科學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主要是預防和規避可預測的風險,對既存的風險進行控制和降低。
1.財務風險的預警
首先,設置財務風險指標,建立風險預警相關模型。以財務報表、財務指標為風險預警載體,通過對財務報表、財務指標等數據的定期分析,提前預測風險走勢。其次,設定風險臨界點,繪制風險基線圖。當風險走勢接近基線或趨于臨界點的某一百分比(例如5%),系統自動發出預警信號,提示企業管理層予以注意。
2.財務風險的識別
首先,要在充分了解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將財務風險分類,確定是資金風險,還是投融資風險,抑或是利益分配風險;其次,設置風險級別,對應級別編制相應的風險預案,為企業管理層在第一時間處理風險提供決策支撐。
3.財務風險的評估
全面、準確的財務風險評估是提高企業財務風險應對效率和效果的關鍵。風險預案的選擇關系著評估質量的高低,繼而事關企業前途命運。風險評估需借助風險預警及風險評估的數據,并利用歷史信息,同時需要評估者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分析判斷能力,能對各種信息取舍甄別,形成可行性和實用性的風險評估意見,供決策層參考。
4.財務風險的處置
建立財務風險應對基金。類似于提取的壞賬準備金,每年年終,在企業稅收利潤分配之前,提取財務風險應對基金,用來應對企業運營過程中遇到的突發情況,作為發生風險損失的補救。同時,在資料庫中記錄已發生財務風險應對過程,總結評價風險防范對策的適當性,對財務風險的管理機制進行動態調整。
企業內部財務風險控制,其本質是一種風險防范方法,是企業按照其統一的經營思想和經營原則,結合短期和長期戰略目標,對業務活動進行風險控制。制度是企業實施相應措施的依據,通過強化內部風險控制制度,識別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將內部控制結果報告給企業,指導管理層彌補制度缺陷。通過強化內部風險控制制度,有效防范企業經營風險,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為風險識別和財務決策創造良好條件。
1.優化庫存管理制度
資產管理部門利用財務信息系統進行賬目核算,查看各個產品、原材料庫存情況,合理調度企業庫存。財務部門詳細核對生產部門提交的原材料采購單,對比以往原材料價格,避免過度采購,配合采購部門做好原材料采購工作,合理控制原材料采購開支。采購計劃與銷售計劃相掛鉤,建立動態原材料采購計劃。
2.建立健全客戶信用評價機制
建立黑白名單庫,定期對客戶的償債能力進行評價。對信譽良好的客戶可適度讓利并延長回款期;對貨款支付不及時、存在不良信用記錄的企業拉至黑名單,并在一定時間期內不再合作。從而縮短資金的回流速度,保證資金運轉安全,降低財務風險。
3.規范資產管理
首先,建立資產檔案。為企業資產設置一套統一編碼的資產卡和資產賬簿。及時更新新購資產信息,定期核查資產檔案,確保資產賬卡一致、賬物一致和賬證一致。其次,加大對資產管理的監督力度。規范采購、驗收、出入庫及領用流程,落實審批責任,保證采購公開透明、驗收有據可查。最后,建設資產共享平臺,保證國有資產在企業內部能夠得到高效使用,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杜絕重復采購。
財務風險應對應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始終。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管理已經進入了全風險管理時代。企業要正確認識財務風險,把握風險特征,樹立企業風險文化,完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加強業財融合,優化財務風險管理環境,增強企業財務風險管控能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