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百慧,王清
(山東華宇工學院基礎教學部,山東德州 253000)
課程思政是時代的要求,育人是高等教育的責任。四川大學石堅校長曾說,系統是課程思政的重點,融入是其焦點,對教與學的實際教學效果的評價是其難點。具體來看,課程思政要求的是課堂的教與學都應具備育人功能,應該讓所有課程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讓課程思政從頭到尾地融入于人才培養。
外語課程作為一門各個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應當貫徹落實新文科建設精神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知識能力素養、價值觀引領有機地融入外語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采用從聽說讀寫譯到讀寫思辨創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學生充分了解當代中國取得的成就,幫助學生提高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提升學生服務國家建設的責任感。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大學外語課程設置除了基礎知識與技能,應該更重視培育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全球視野、人文情懷以及多元文化包容性,也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勝任力[1]。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品格和責任心、家國情懷、大志向大抱負、國民素養、國家意識的培養[2]。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教師是“第一主角”,教師是關鍵。教師應該熱愛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崗位、自己的學生,用心用情用愛去教書育人。如果課程思政就是在育人過程中進行“撒鹽”,那么外語課程思政就是在外語教學和人才培養全過程中“撒鹽”。外語教師作為外語人文教育的實施者和推進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設計者,其自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外語課程思政“撒鹽”的效果。《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整體設計,其中談到要著力提升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新時代背景下,打造具有課程思政育人意識與能力的外語教師隊伍,也是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外語思政育人的關鍵,對外語課程思政育人具有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楊小玲在《中小學教師育德能力的現狀及改進策略》一文中提到育德意識,“育德意識”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關注到培養學生道德的資源或者時機,并能自覺而主動地培養學生道德的意識[3]。何天雄在《“課程思政”視閾下高校教師育德能力提升路徑研究》中提出育德意識是高校教師以身作則、積極主動地以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并結合自身所教授的專業課程特點去感染、熏陶、影響學生,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意識[4]。這就是說,在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關鍵是看教師是否能夠正確理解和把握課程思政的實質。
從以往來說,高校外語教師關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存在錯誤解讀,認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與能力應該是思政課教師承擔的任務,而外語教師更多的是注重學生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培養。高校外語教師沒有認識到大學英語課程與其他課程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忽視了知識本身所蘊含的育德功能。換句話說,高校外語教師的育德意識不到位,亟待提高。
湯國紅基于對國內外教師育德能力內涵與結構多維分析的研究,得出育德能力是一種基于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實踐形成的關于道德教育的綜合能力,具體表現在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將教育素材進行充分整合,擁有靈活捕捉教育時機、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能力。當前高校外語教師的育德能力薄弱主要表現在:一是課程思政內容把握不全面,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夠,如教材大多充斥著外國文化,教學大綱的編寫更注重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忽視人文素養的培育。二是教學方法不恰當,課程思政元素“表面化”“硬融入”,與思政相關的活動和任務停留在形式上,不加以深入展開,達不到育人效果。
這些方面導致外語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形成互相依存、互相輔助的關系,更無法形成協同效應,對課程思政實施的作用和效果產生了較大影響。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涵蓋教師、教材、課程、專業、質量評價、學生、保障機制等教學要素”“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在各類考核評估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落細落實”。
基于此,對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評價應該是多維度的機制。然而長期以來,課程思政建設的評估評價大多集中在單一課程或某類課程上。高校外語教師是外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者和外語教學管理的主導者,應當積極完善考核評價制度,促使其充分發揮作用,能夠更好地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當前,高校外語教師育德能力考核評價制度面臨的問題是考核指標主要是課時量、科研成果、教學任務完成度等,缺乏整體性的設計。此外,學校對教師的課程育人成效關注度不高,沒有對教師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的實施進行監督、檢查和反饋,也沒有對實施的結果、成效及影響做出評價。
教育行政部門要注重教師育德素質培育的頂層設計,做課程思政的“總指揮”,出臺規范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和實施意見,以便使教育行政部門在開展督導檢查工作時更具針對性和導向性,實現借助“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學科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潤物無聲的價值引領。在督導檢查的過程中,教育行政部門要重點考察高等學校及相關職能部門是否將政策文件落實及執行,各類課程是否與思政課真正地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針對外語課程思政,是否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在課堂上融會貫通,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態鏈。
第一,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或督導小組,不定期地進行巡視或檢察,盡可能多而全面地了解高校外語教師的教學情況,整理相關問題及意見,及時整改并反饋,使其教學工作更順利地開展。
第二,構建專門特色的育德平臺,創新激勵機制,發掘和釋放外語教師的育德潛能和優勢,推動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發展,比如,在搭建課程思政教學展示平臺的基礎上打造外語課程育德平臺。教育行政部門可以組織高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競賽,鼓勵各高校各專業英語課或公共英語課的教師參加比賽,要求其從課程或專業特點入手,深入挖掘其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創新課堂教學,優化外語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可從中評選出優秀教師,宣傳優秀教師典范,發揮優秀教師的榜樣作用,給予優秀教師應有的榮譽和地位。
第三,搭建外語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研究平臺,支持各高校外語教師交流合作,研發外語思政教育課程體系,探索外語思政教育中價值引領的作用,引領外語課程教育改革方向,推動實現外語課程思政“潤物無聲”的根本目標。也可以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幫助下成立校級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發中心,鼓勵高校外語教師探索打造具有自身優勢和特點的外語課程,探討外語課程如何更好地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齊頭并進、協同合作,打造外語思政教育研究新格局。
在當前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學校是“總導演”,應該幫助外語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使思政教育與基礎教育相輔相成、協同育人。
第一,組建一支“學校-職能部門-教師個體”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黨政協同、校院系部聯動形成育人合力,確保實施路徑清晰,立德樹人中心環節落到實處。創新和完善管理、檢查、監督等方面的各項規章制度,助力全人教育。一是要積極促進教師選聘工作的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等。二是鼓勵設立外語課程思政專項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增強教師的育德意識,推動教師在教學中及時反饋反思,探索課程思政的規律和方法,并有效地將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從而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
第二,多維度發力賦能教師,強化課程思政教育責任人意識,通過多途徑提升育德能力和教學能力,比如搭建校院兩級外語課程示范課平臺,讓教師們可以進行觀摩研討,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聘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資深的專家學者、教材編寫單位、國家級一流課程負責人等,通過思政專題講座、優秀思政教學案例分析、課程思政類課題匯報、工作坊、外出交流學習等形式指導教師,推動教師相互聽課學習常態,取長補短;提供國內外交流機會,開闊視野;還可利用學習通等線上平臺研修反思,繼續教育,促成長;建立教研共同體,互相幫扶,共同進步。
第三,崗位績效牽引,激勵外語教師發展。應當建立健全外語教師的考核評價內容和考核方式,將業績考核要求細化、量化,進而使外部要求轉化為教師的內在動力,例如,從培訓、評價角度上要求外語教師參加教學研討、觀摩、聽課、工作坊、教學比賽等活動及年度檢查;通過集中聽評課、說課、備課等形式檢驗思政教學效果;將教師參與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情況和課程思政效果作為優課優酬和績效考核的依據之一。構建動態化、常態化、滾動式評價機制,推動外語教師育德能力的發展。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徑。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師作為外語課程的實施者和教學實踐的主導者,應聚焦課堂教學,不斷提高育人育德能力,鑄魂育人,發揮外語課程育人作用。毋庸置疑,外語教師自身的政治素養以及外語教師的育德素質直接關系到外語課程思政實施的成效。外語教師育德能力的自我提升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外語教師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牢固思想政治意識,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政治敏銳性。當今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涌進,學生愈發容易接觸到外來文化,使得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對事物事情做出客觀理性的判斷變得更加困難。高校外語教師在備課及授課過程中,應該思考如何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外語課程的知識、技能傳授有機糅合。
其次,外語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外語課堂融入課程思政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例如:外語教材本身就帶有外國文化元素、外國思想意識,再加上教師挖掘的思政元素也多數以外國人物或文化背景為主,而關于中國文化或是中外文化對比的內容不是很多,忽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熱愛。所以在高校的外語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多角度、多方面地挖掘思政元素,尤其是加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明確其中正面積極的思想內涵和價值追求,并把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最密切的內容提取出來,以引起學生共鳴。充分融合語言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提供優質營養的精神食糧,全人教育自然水到渠成。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注意有所創新,最大化利用優越的教學條件,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拓寬教和學的空間,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例如目前大多數院校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線上利用隨行課堂、學習通、U校園等教學平臺,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最后,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順應教育發展潮流。當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技水平突飛猛進,每個人都應不斷學習,才能不掉隊,而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更應如此。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順應教育發展潮流,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外語教師一方面要多讀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著作以及人文書籍,了解國家政治方向和教育教學最前沿的信息,堅持中國立場,擁有世界眼光,把握本學科的專業內容;另一方面要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掌握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原有知識儲備量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工信息,探索和活用教學方式方法,讓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達到潤物細無聲地教化學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