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馬玉文,唐宏敏,易芙蓉
(1.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14;2.長沙理工大學國際工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和教育部“新工科改革研究項目”立項的政策推動下,我國教育事業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工程教育現代化高速推動,“三全育人”理念下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正式邁入理論完善和質量提升的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高校應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落實“三全育人”,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堅實的專業技能和較好的科學文化藝術素養的高水平人才。面對新工科帶來的工程教育改革,如何結合“三全育人”理念,在打造全方位、立體式育人元素的同時,實現丟棄傳統工科教育的糟粕,繼承和升級原有精華;如何在遵循“三全育人”鮮明導向的行動共識下,更好地實現各專業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如何在實施“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過程中,更好地開展深化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和實踐[2],成為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院校深入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課題。本文從現實訴求、目標指向和實踐路徑三個角度,以長沙理工大學教改班近兩年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推行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例,對以上問題進行研究與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程事業迅速發展,新興產業日益崛起,國家需要更多高質量高水平事業創新拔尖人才來引領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目前,傳統工科課程老舊,學科單一,學生所用的教材與十年前基本一樣;教學知識與實際應用關聯性不強,且在培養學生創新性與開創學生新視野上有明顯的不足,在提高本科生素質以及在銜接本科生與研究生知識與能力上都顯出弱勢。對于國家發展新階段而言,傳統工科不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勢與方向,工科教學的改革迫在眉睫,培養理論與實踐全面發展的新工科拔尖人才刻不容緩。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應扎實推進“三全育人”工作,不斷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構建一體化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組織等各領域、各環節,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著力培養“底色亮、實踐強、有情懷、敢擔當”的時代新人,培育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3]。在專業教學方面,高校應積極推進“新工科”教育改革計劃,打破傳統工科教學多年不變的格式,注重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注重課程體系通專融合、注重產教深度融合,構建更適應工程需求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建立工程觀念,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立德樹人體現了對社會主義人才培養規律的深刻把握,“三全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高校應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融合課程育人、“雙創”育人、實踐育人等多元化平臺,不斷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為工業產業高速轉變的中國培養一批“新工科”創新人才。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新工科拔尖人才培養可從個人能力、團隊能力和全局意識三個維度重構。高校需要借助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自身知識學習與應用的能力、思維判斷與分析的能力、工程設計與實踐能力、創造創新能力等個人能力。同樣,高校可以通過寬基礎的課程體系、一流師資小班化教學、完備的科研訓練體系、多渠道實踐實訓實習等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立德樹人與全面發展導向,培養學科復合型人才,提升學生在團隊中與他人合作時表現出的能力。除此之外,高校應在提升本科生的個人能力和團隊能力的基礎上,致力于建設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合作培養機制和戰略,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綜合素養,建構包括學科思維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全球視野、領導力、系統性思考能力在內的全局意識。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作為湖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長沙理工大學自2019年開始,從入校新生中選拔優秀學生組建“教學改革試點班”(以下簡稱教改班),開展理工科類專業拔尖創新復合人才培養試點工作,實行個性化培養,突出學生的創新思維教育和個性化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工匠精神與全局意識,探求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長沙理工大學各學院各領域專家的縝密規劃和商討,涵蓋面廣、專業領域涉及寬、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得以形成。結合長沙理工大學自身固有的雄厚的工科教學優勢和師資力量,教改班采用全員協同育人模式,其中集中了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水利工程學院、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等6個工科學院的資源力量;整合各個工科學院的優勢學科、科研資源、師資力量,結合國際工學院外方引進課程和英語教學特色化改革優勢,開展了土木類(土木、交通、水利)教改班和機電類(電氣、能源、機械)教改班,依托國際工學院進行托管;整合校內實驗室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科研平臺資源、構建資源共享、開放合作、運行高效的實驗教學平臺。
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全員協同育人模式打破了傳統單一的學院教學體系,實行多學院多學科模式的創新,學科交叉,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同時注重雙語教學,舉辦國際交流,強化全球化資源引入,打造最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體系。
教改班在大學四年采取全過程協同育人模式,全過程、全階段培養,從選拔到畢業都有相應的培養和考核方式。教改班學生在長沙理工大學錄取的各省排名前10%的理科新生或學科競賽成績特別優秀的理科新生中,通過自愿報名方式選拔,并綜合高考、筆試、面試成績擇優錄取。大學一年級加強第一課堂啟發探究式教學,舉辦教改班云鼎訓練營、參觀長沙理工大學校史館、參與各類專業實踐、各類思想價值引領培訓,深化專業認知和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學生的獲得感和榮譽感,著重培養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大學二年級豐富以社會實踐、學科競賽等為載體的第二課堂,著重培養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教改班學生利用整合的各個學院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充分發揚創新精神,積極參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大賽、結構設計競賽等國家級和省級學科競賽,并獲得驕人的成績;大學三年級拓展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創新創業職業素養教育第三課堂,參與智能導航創新大賽、高校智能機器人創意大賽、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著重培養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大學四年級強化海外研修、國際交流、聯合培養等第四課堂,活躍學術思想、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卓越的創新精神;同時,通過校內外導師有針對性的職業發展指導,引領學生明確事業發展方向。
新工科拔尖創新人才全方位協同育人模式體現在“四大課堂,協同育人”。加強第一課堂啟發探究式教學,豐富以社會實踐、學科競賽、學生社團與文體活動等為載體的第二課堂,拓展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創新創業教育第三課堂,強化海外研修、國際交流、聯合培養等第四課堂;制訂國內國際交流與培養計劃,確保每個學生在校期間都有國內國外學習交流的機會。
“第一課堂”健全工作體系,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在全方位育人模式下,教改班緊抓思政課程建設,協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強化課程育人,不斷完善“思想鑄魂、專業夯基、實踐強能”的育人模式。現高年級教改班全部學生都是入黨積極分子,多名同學被列為發展對象,共發展預備及正式黨員27人,在學院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有良好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并成立教改班黨支部;“第二課堂”健全課程體系,強化課程價值引領。教改班實行“最優化”教學,開課學院選派最優秀的師資承擔教改班的教學任務,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高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引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新模式,開展研討式、探究式、項目式教學;“第三課堂”完善校企聯合,強化創新實踐引領。教改班重視創新創業基礎課程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通過培訓和學科競賽,鍛煉創新能力,培養團隊精神。三年來,教改班學生共121人次獲得省級及以上獎項78項,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立項13項,獲得論文及專利申請15項;“第四課堂”完善國內外聯合,強化國際化引領。教改班聘請海內外教師授課或講座,搭建國內外青年交流平臺,加強全英文課程教學和英語培訓,提高教改班雙語教學質量。教改班現有班級學生平均學業績點達到3.92(優),CET-4通過率100%、CET-6通過率85.5%,在畢業班中有11位同學獲得推免資格,被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錄取。
當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界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4],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形成的歷史性交匯處[5],高校應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與創新,以新工科建設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嵌入“三全育人”模式,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培養方式。通過政治思想文化學習,培養與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在高質量學科教學基礎上,發揮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的新工科優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培養出多元化、創新性的拔尖人才,向社會輸送卓越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