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琴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愈發重視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發展,讓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落實各項數學素質要求,以推動自身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在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要能夠深入把握數學核心素養是什么,該如何踐行數學核心素養,并能夠基于學生的心理認知模式進行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習數學需要具備的綜合性能力,是基于數學知識技能,又囊括了數學知識技能的一類素養,其很好地反映了數學本質和數學思想,是需要經過數學學習過程才能夠形成的。它的特性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同時數學核心素養也是人們通過數學學習建立起來的認識、理解和處理周圍事物的個性品質,也是人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所展現的一種思維特點。
目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10項內容,分別為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其強調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統整,凸顯出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性,也非常注重學生的反省思考和行動學習。其中數學計算與數感、數據分析、運算能力等具有緊密的聯系,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具有普適性和深刻的生活應用價值[1]。
數學核心素養是在學科教學的大規劃基礎上開展教學的,因此,核心素養必須要深化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在開展教學期間,使學生能夠對數學學科的特點有較為全面的了解,通過良好的數學知識儲備來促進能力的增長。學校開展教學活動本質上來說是知識的傳授,脫離了核心知識要素的核心素養培養將會無從下手。對于數學學科來說,課本中的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對于學生自身的發展來說,綜合能力的培養需要以立體化的思維來進行。數學核心素養不僅來源于數學課本的知識點,同時又高于課堂教學中的單一知識灌輸,因此,在全新的課程標準體系下,知識要素需要被不斷地整合和優化,需要教師結合不同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來深化知識教學內涵。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社會參與者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動力源泉,在傳統的教學情境中,教學活動僅僅關注學生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單純依靠卷面成績和問題回答情況來總結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的教學形式弱化了學生心理素質、價值觀念以及學習品質的培養,使得學習活動變成了一種完全應試的教學狀況,因此,教學課堂要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進行反向更新,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明確知識學習的要點與核心技能,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使得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促進學生獨立自主地解決數學問題。并且在回答問題的知識實踐中,學生能夠將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進行融合關聯,在題目訓練中也能找到突破口。
目前階段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家長主要關注學生的成績表現,而忽視了核心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在主觀意識上缺乏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對數學科目缺乏學習熱情,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而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顯著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在學習互動的過程中以更加主動的姿態來參加學習活動,擴大了知識素養的范疇,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輔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價值觀念。教師通過逐級培養的教學形式同樣也鍛煉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了顯著提升。對于教師來說,核心素養架構下自己僅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導演”,起到的是引導和補充的作用,學生通過自主實踐來獲得知識要義并形成的核心素養才是最為深刻的。但是也要清晰認識到,小學階段的學生自身學習能力、自律能力以及學習習慣還不夠成熟,強化核心素養的要求并不只是一味對學生加壓,如何通過學習實踐來形成良好學習方法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關鍵。因此,教師首先要針對教學環境開展創新,開闊學生的視野,在日常題目訓練當中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同時在操作技能的革新中培育學生的學習人格。
小學數學計算其實整體上所涵蓋的內容并不多,主要就是“加、減、乘、除”,單獨的數學計算和四則混合運算也都是基于以上四部分內容,但是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的確不夠理想,主要體現在計算基礎不過關、計算準確率不高等方面,計算問題包括:計算順序不合理、審題不仔細等。因此,在實施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夯實數學計算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數學計算的基礎教學主要集中在低年級學生群體。因此,早期就需要注重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如先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感知能力,掌握1~100以內的數字的數數順序,然后由易到難地設計數學加減題,如先從10以內的加減開始,逐漸過渡到20以內的加減、30以內的加減……100以內的加減,老師需要通過不同角度展開數學計算的教學。到了二年級學生就需要開始學習乘除法了,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乘法口訣的背誦,務必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熟練背誦口訣、默寫口訣,做到倒背如流[2]。然后,老師還可以為學生準備口算題,讓學生快速反應,這是以后進行四則運算的基礎。最后,小學階段比較難的數學計算部分就是混合四則運算了,混合四則運算雖然是以上數學基礎運算的綜合內容,但是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數學運算規則的,教師必須將解題步驟向學生傳遞到位,并通過大量的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規則為:同級運算,按照順序,從左向右依次計算;異級運算,先算乘除,再算加減,有括號的先算括號內的。以一道易錯題為例:440+(480÷2-16),學生以前算慣了小括號里只有一步的算式,所以碰到這種題目后也是只算一步就把括號去掉了,得出錯誤計算:440+(480÷2-16)=440+240-16=664,但其實正確的計算為:440+(480÷2-16)=440+(240-16)=440+224=664,雖然答案都是一樣的,但是計算的規則和順序必須按照四則運算順序才行,要把小括號里的題都算完后,才能把括號去掉。只有精益求精的計算才能幫助學生真正夯實數學計算基礎,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
數感是人們對數和運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數感的具體表現為,能夠理解數的意義,能夠運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并具備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的關系,可以使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還能夠結合具體的問題選擇合適的算法和估計運算的結果[3]。
例如,在學習《折線統計圖》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前半個月就布置讓學生栽蒜苗,讓他們每天都要記錄當天氣溫、當天濕度、蒜苗的長度,直到蒜葉長出來,還需要連續記錄15天蒜葉的長度,最后將所有數據都帶到課堂上,教師教學生進行數據分析,并引導學生將其畫成折線統計圖。學生經過自己的連續記錄對于數字的敏銳度會有所提升,最后再進行數據分析,就能夠從中窺見數學的應用魅力,這對于學生的數感培養和數據分析能力提升會有極大的幫助。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因此,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并通過創建數學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是一種比較可取的教學方式。學生無形中就形成對生活現象的數學感知,能夠逐漸培養以數學視角看待生活的能力,還能夠培養以生活視角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分類》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一個小朋友的臥室呈現出來,為了增強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感,還可以將其設計成動圖的模式。創設的生活情境叫做:“讓我們一起整理房間”。這個臥室里放了長方形的小床、三角形的桌子、等邊三角形的筆筒、直角三角形的書格子、抽屜、書本、文具盒等等東西,學生一看到這樣的場景自然就會聯想到自己的臥室布置。為了增加趣味性,老師還可以改成動畫模式的,讓學生開始扮演小小偵探家,觀察這個臥室里的所有物品,看看能夠發現哪些不同的三角形,同學們每答對一個,教師就擦涂一件物品,直到同學們將所有三角形都找完。然后,教師將同學們發現的物品圖形羅列出來,讓學生開始找相同;學生們開動腦筋進行分類,該怎么分?按什么標準分?有的學生回答按照顏色分,有的學生回答按照三角形的種類分;接著,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幫助梳理出分類思路,給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分類整理的好習慣。最后,再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整理分類好的房間呈現給大家。這樣的教學方式優勢有二:一是學生會被這樣的形式所吸引,覺得動態的圖像非常有趣;二是教師無形中就實現了熏陶式的教學。
幾何直觀思維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幾何和直觀,幾何是指幾何圖形,直觀則是指依托看到的實物進行思考、想象和綜合的思維能力。幾何直觀本質上還是一種通過圖形所展開的想象能力[5]。小學生的幾何直觀思維受到認知模式的影響還是比較薄弱的,因此,需要借助相應的教學技術的支持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三)——旋轉》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的動圖技術,為學生演示一個圖案如何進行旋轉,然后讓學生通過觀看動態圖總結旋轉的性質。旋轉教學僅依靠教師的個人講解是不便于學生理解的,教師就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展示不同角度的旋轉模型,以提高學生的幾何思維認知水平。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旨在通過數學知識教學,提升學生的數學技能和數學態度等。教師要能夠把握數學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借助相應的教學手段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如運用數據記錄培養學生的數感、借助計算教學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