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薛 (江蘇:句容市河濱路小學)
管中窺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筆者正是以這樣一個“窺豹者”的身份來關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細節、學生學習中的細節和師生互動中的細節,并把這些稱為“細節數學”。在對這些“細節數學”的審視和思考中,筆者逐步改變了自己的教學方式并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形成教與學的有效方法,提升師生的數學經驗、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
教學,本質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個過程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而課堂中的“細節數學”是以師生互動完成數學教學任務為目的,指向教學過程、教學對象和教學行為的總和,具有可觀察、可觀測的外顯特點,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信息反饋方式。因此,運用并處理好“細節數學”具有現實意義。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教師要聚焦數學學科特點,關注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個性特點,處理好學科知識與核心素養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性,發揮數學學科的知識價值和育人價值,見微知著,真正以“細節數學”成就數學的細節,演繹數學的精彩。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靈動而鮮活的教學樣態,總是交織于師生互動的細節之中。細節設計、細節教學、細節語言、細節評價,“于細節處見精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關注細節、剖析細節、反思細節,成為研究數學課堂的一個全新視角和嶄新空間。
初次關注細節是在一次參加某校“與特級教師同成長”的同課異構的教學活動中,執教的是三年級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青年教師精美的課件、流暢的設計、豐富的語言和啟發性的提問都給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出這節課是精心準備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歷著觀察—猜測—驗證—結論的探索過程。然而,就在驗證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時,教師的一個小小舉動引起了我的關注:當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時,那位青年教師不停地看表,還不時看一下旁邊打印好的教案。這時教師關心的是:給學生研究的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教案是經過團隊研究、多次演練得出的精華,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一下子,原本精彩的課堂就覺得缺少了一點兒“鮮活”的味道!
再來關注特級教師的課堂,同樣是“驗證操作”,這些真正“以人為本”的教學大師在巡視的過程中,時而傾聽,時而提問,時而對話,時而記錄。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捕捉學生的想法,思考學生的需要,概括學生的思考,提煉學生的疑問,為下一步教學做充分的準備。說到這里,已然不言自明,一個小小的細節,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站在課堂教學的角度,我開始著重對“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兩個核心環節的細節進行關注和審視。
教學設計中,我們要關注的細節問題主要是教學目標。這里的目標包括目標的制定、目標的實施以及目標的實現。
1.目標的制定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這是每一位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教學目標直接指向學生的學習結果,通過一節課目標的制定,明確學生應該學習什么,應該如何學,又該學到什么程度,教師如何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本節課的核心知識、關鍵能力、情感態度等目標。以目標的制定和教學活動反饋學生學習活動、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等,有哪些變化,有哪些提升和成長。
2.目標的實施
—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可操作、可實現?教師在這個細節處理上,應考量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要精準把握教學的起點和關鍵點,引導和鼓勵學生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教學目標的實施有較強的路徑和可操作性。
3.目標的實現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又該如何實現?在關注和設計了具體的教學目標之后,要全方位、多層次考慮實現目標的具體策略、方法和手段。而這些都要基于學生的學情、需求等現實基礎,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態度、能力以及接受的方式、方法,要站在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和育人使命的高度,開展教學活動,完成教學行為,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行為是以實施課程內容為主的師生雙邊互動活動。美國學者布魯納認為:教學中要通過引導學生對問題或知識體系展開循序漸進的學習來提高其理解、轉換或遷移的能力。因此,落實教學中每一個階段和環節的行為細節,才能呈現教學的活力和精彩。
1.呈現現實情境
情境有助于學生親近數學,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更有助于學生深度探究數學知識。缺少了情境,或者脫離了適當的情境,數學教學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讓學生不再“親近”,對數學的學習失去興趣。呈現數學的現實情境,從現實情境中去感知數學的魅力、探尋數學知識和思考數學的方法,有助于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會說、水辯、會用的核心素養。
2.豐富教學活動
課堂是師生的主陣地,是師生探尋知識的“動力場”,教學活動的豐富與否,直接影響師生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課堂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貼近學生“知識的連接點”和“思維的生長點”,通過層次性和發展性的教學活動,有效呈現知識脈絡和思維空間,豐富教學活動,提升課堂實效。
3.加強學習指導
數學學習的指導行為在現實中主要包括學生個體學習指導行為和小組合作學習指導行為兩種,而具體到每個人的學習行為,又聚焦于數學的觀察、思考和表達。落實到具體細節,那就要根據不同學生和不同內容,開展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教師既要有整體性的課堂指導,又要關注不同群體的個性化指導;既要有知識層面的系統性指導,又要有思維層面的層次性指導;更為重要的是,還要關注學生“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并在現實世界中培養學生初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細節是教學過程的“音符”,也是激發創造的源泉。它看似平常,其中卻蘊含智慧;它看似簡單,其中卻孕育深刻;它看似細小,其中卻彰顯魅力。一個教師如果能課前精心設計好教學內容的每一處細節,捕捉、處理好數學課堂上生成的細節,關注細節,發揮其作用,就能使教學過程具體、豐富而充實,從而讓教學過程充滿趣味性和創造性,演繹靈動的、充滿生命力的數學,成就數學的精彩。
細節是生成的,也是可以預設的。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環節的需要,我們要發揮教育智慧,激發學生的參與和求知欲,通過具有現實意義的情境與活動,營造層層遞進、與細節相伴的教學環節。構成課堂的教學細節,有的可成為我們感悟的成功教學,積累實踐智慧的范例,有的可成為我們反思教學行為、引發求異思考的節點。
對于教學細節的處理,往往反映的是教師的智慧和眼光。精妙的、生成的、有趣的細節處理,讓學生興趣盎然,讓教學美妙生長,讓師生共同成長。關注數學教學的細節,重視并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細節,對教學過程進行預設,對教學生成及時把握,都反映出教師的教育智慧。
下面是我校兩位數學老師執教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片段。
片段A——
師:對長方形你們有哪些新的認識?
生:我知道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可以用長×寬。
師:真聰明!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
……
片段B——
師:對于長方形你們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長方形的特征是對邊平行而且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師:是的,這是長方形的特征,你記得很牢固。
生: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是長×寬。
師:是個有意思的認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數學書上有介紹,我預習了一下。
師:那你知道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什么要用長×寬嗎?
生:不知道。
師:這位同學主動學習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可他不明白為什么計算長方形的面積要用長×寬,你們想知道嗎?
生齊答:想!
師:下面你能與同桌合作來證明這個為什么嗎?
生:能!
第一位教師沒有預料到學生會直接說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教師原先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與課堂現狀發生了沖突,怎么辦?這位教師一帶而過,沒有及時調控課堂,也沒有因勢利導,追問學生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失去了較好的教學時機。而第二位老師及時捕捉了學生的信息,隨機應變,及時調整了教學預設,把握住了教學細節,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引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課堂并非包羅萬象,數學教師也并非處處預設、時時預設,但在課堂教學中多一份精心的預設,課堂就有可能多一份精彩的生成,當然也就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多一份“促進”。通過“預設”來促進“生成”,通過“生成”來反饋“預設”。這樣,課堂的精彩才會不期而遇,數學的思維才會蓬勃發展,學生的發展才會水到渠成。
細節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意義及價值,舉足輕重。細節雖小,卻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亦能透射出教育的智慧,成功的教學肯定離不開精彩的細節。“細節數學”,不是數學細小環節的堆砌,更不是數學教學中的瑣碎拼湊,它是傳統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提煉,是現代數學方法和思想的創新,是學生未來數學能力和素養的基礎。
我們把平時的課堂分為三個層次,即“眼中無生”的課堂、眼中有“人”和“眼中有人又有法”的課堂。在細節預設的課堂中,除了教材解讀和學生現狀,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品質等因素,充分考慮學生在每節課、每個環節,甚至每次交流中可能出現的狀況,并要加以應對。只有這樣,教師才可能在自己的課堂上信手拈來,才可能對學生的成長“點石成金”。
精彩的教學,不僅來源于教師對數學教育的深入理解,還來源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精心預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善于引導學生探索與思考,善于把握與調控,把數學教學細節作為問題來研究,作為教學資源來開發,作為教學的方式來探討,引導學生主動、有效學習,呈現真實、生動的數學課堂。
課堂上的一個個細節,見理念、見價值、見境界、見魅力……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教學細節,既是教師教學理念的流露,又是教師教學內涵的表達,更是教師教學風格的呈現。只有把握住了教學細節,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充滿張力、充滿活力、充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