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紅 (甘肅:民樂縣東浦小學)
就小學數學學科而言,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不再局限于教材,他們可以利用網絡中豐富的資源進行拓展延伸;同時,教師也改變了原始的授課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堂流程,幫助他們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依靠信息技術的輔助,能夠降低知識學習難度,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實現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若想拓展課程內容,就需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不僅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還無法保證收集到的內容與本課知識點有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設備被廣泛應用于教育行業,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便捷的操作為教師提供了便利。他們直接在網絡中搜索與本節課相關的課題,便可以收集到豐富的拓展內容,既節省時間,又能保證備課的精準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借鑒名師教案,在現有的基礎上加以優化,促進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為學生呈現更加精彩的課堂,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重難點知識的理解,以滿足自身發展需求。信息技術對于整體的課堂流程也能起到整改作用,可將教材中單調的文字信息以動態的形式呈現,豐富學生的聽課體驗,以此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
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的學習途徑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他們回到家中同樣能夠進行有效的探究,依托電子設備加以復習和鞏固,起到夯實基礎的作用。此外,在信息技術得到普及之前,教師若想與家長取得聯系,只能通過家訪或打電話的形式,無法在第一時間告知家長學生的在校表現,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現在,各類社交軟件應運而生,QQ、微信、學習通等都成為重要的溝通工具,使得學情的反饋具有時效性。學生即便離開了學校也能及時與教師取得聯系,詢問課上沒聽懂的問題,在針對性輔導中切實提高數學水平。對課后作業的設計也起到了優化作用,作業設計不再是單一的抄寫性任務,而改之以實踐性活動為主,學生通過電子設備上傳最終成果,為家校共育的落實搭建了橋梁。
課前準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要前提,教師應從課程內容和教學道具兩個方面做好充足的準備。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挖掘教材信息,利用信息技術的搜索功能查詢與其相關的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篩選,在綜合考慮之下制定出最終版本的教案。最重要的環節便是設計課堂活動,既要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又要保證學習效率,此時便突顯出多媒體設備的重要性。其次,便是對教學道具的深入研究。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操作水平,熟練掌握投影、畫板、Flash、制作課件等技術,結合課程內容為學生呈現精彩的設計,為其后續的深度學習奠定良好基礎。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教學為例,教師在備課時應明確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對稱、平移、旋轉、放大與縮小等圖形運動的特征,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明確以上信息后便是研究課件的內容。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提前在網絡中搜索京劇臉譜的圖形,幫助他們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了解。同時插入動畫效果,將花邊圖案連續向右平移或將紫荊花由一個花瓣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使學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全神貫注地將目光聚集在大屏幕上,在自主探究中加強對圖形運動特征的掌握,實現網絡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后續活動的落實做好準備工作。
小學生極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教師可以利用其這一性格特點展開數學教學活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創設真實的情境,吸引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近距離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有效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提高理論知識的應用技能,使其能夠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問題,充分保證學習效率。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認識更大的數》的教學為例,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體會較大數字的意義。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1 張100 元人民幣的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它的面值,而后出示10 張、100 張等,引出本課即將學習的主題。通過計算可知1000 張100元人民幣便是10 萬,為了增強學生對10 萬的理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資料:10 萬名學生能夠組成XX 個班級;十萬張紙摞在一起有XX 層樓高;10 萬天大約是274年;10 萬塊錢能買一輛小轎車;等等。這些內容憑借教師的語言敘述很難讓學生體會它的含義,但是通過視頻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呈現則有利于學生理解。有學生提出疑問:1000 張100 元紙幣又有什么含義呢?這個疑問將課題引向深層次的探討,教師讓學生結合所學內容自行研究,使其在教師創設的真實情境中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提高了學習的實效性。
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缺的環節,教師可對本課內容進行深度挖掘,總結出若干個關鍵點,設計成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讓其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其解決,以體現數學學科的利用價值。但是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常常忽略互動環節,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使得課堂氣氛低沉,即便提問也是為了完成相應的流程。提出的問題難度較低,學生甚至直接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根本無須思考,導致失去了互動的意義,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起不到鍛煉作用。因此,教師應及時改變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設計高效的提問,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在趣味性內容的引導下主動投入思考,發揮出問題的重要意義。以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的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小數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感知它的意義。教師利用投影展示一道例題:王阿姨習慣了精打細算的生活,有一天她在甲乙兩個商店看到牛奶促銷活動,都是五瓶為一組擺放,價錢分別是11.5 元和12.9 元。教師隨后提出問題:“你們猜王阿姨會在哪個商店消費?為什么?”引導大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總結出兩個算式:11.5÷5和12.9÷5。接著教師繼續提出問題:“被除數是小數該怎么計算呢?這與之前學習過的內容有何差別?”通過連續的提問讓學生意識到小數除法的應用,并且利用投影的方式照顧到班級中的每一個人,使學生都能看清題目的具體要求,在實踐中增強對小數除法的理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便采用題海戰術,在反復的練習中提高成績,但卻忽略了對知識深層次含義的理解,導致其無法靈活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失去了數學學科的意義。因此,教師應提高對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利用信息技術設計自主探究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對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仔細研究,以達到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圓》的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到“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直徑都相等”的理論,體會圓的特征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并且會用圓規畫圓。教師先在大屏幕上展示生活中與圓有關的圖片,比如棋子、桌面、車輪、中國結等。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親手繪制一個圓,隨機抽取學生讓其介紹自己的畫法以及注意事項,使學生在交流與討論中總結出更多的細節部分,強化對圓的認知。其后教師繼續布置任務,讓學生畫一個任意大小的圓,并畫出它的直徑和半徑,同時思考“在一個圓中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和直徑?同一個圓中的半徑都相等嗎?”學生經過討論總結出“圓心是一個點,半徑和直徑是線段”的原理。最后,教師將學生的成果展示在大屏幕上進行集體點評,讓學生及時改進自身的不足之處,并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在日后的學習中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以此促進學生開展深度研究。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同樣不可忽略課后練習的重要性,它能讓學生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對所學內容加以鞏固,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在傳統課堂中,學生通常以家庭作業的形式進行復習,并將練習成果作為考核的唯一標準,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遇到不會的題目無法得到及時解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借助互聯網完善作業形式,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內容的應用,促進其數學素養的形成。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正比例與反比例》的教學為例,教師將課后練習以文檔的形式發送到班級微信群中,課后練習分為不同的難度等級。比如:(1)已知A÷B=C,當A 一定時,B 和C 成()比例,當B 一定時,A 和C 成()比例,當C 一定時,A 和B 成()比例。(2)一幅地圖上,比例尺一定,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比例嗎?成什么比例?要求學生將答案上傳至學習通中,教師能在第一時間收到提示,若是有不會的問題還可以進行私聊,讓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輔導中加強對比例的了解。這樣的方式讓性格內向的學生也能與教師展開直接的溝通,在信息技術搭建的平臺中高效完成課后作業,起到及時復習與鞏固的作用,有利于教師更加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基本學情,無形中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
綜上所述,互聯網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技術支持,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不斷創新授課手段,實現數學課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教師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以此保證整體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