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燕 (甘肅:廣河縣上集小學)
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探索,在探索中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挖掘問題的答案。這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還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逐漸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及對方身上的閃光點,并逐漸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學習自信,進而更愿意主動探索數學知識,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及效率。
合作學習指的是學生以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以明確分工的形式組合在一起,通過共同努力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將個人的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漸實現自己的價值與理想,還可對自己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小組合作能力等有一個良好的鍛煉,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合作學習在教學中融合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小組合作的形式是最常見且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教師通過設計教學問題向學生發布相應的學習任務,并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科學合理地將他們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通過相互幫助與研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從這個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合作學習非常看重學生的主體性,并且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效果。這與教師以往的教學方式不同,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此時,教師扮演的更像是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需要幫助時適時適度地予以點撥,而非直接告訴其答案或者“指揮”學生具體怎么做。因此,要想有效地實現合作學習與小學數學課程之間的融合,教師就應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及角度,重視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及差異性,運用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多元、深刻的數學學習課堂。
教師的合作意識會對小組合作的整體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合作學習的本質及主要目的,因此在涉及合作學習的部分,整體設計也就做不到高效且到位。例如,教師經常會設計出一些實際上并不具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學生在討論分析的過程中在書中就能找到答案,這就很難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并且會浪費很多課堂時間。一堂數學課一般只有40 分鐘,若學生在一些不重要的問題上浪費太多時間,他們在重難點問題中就難以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探究,因而整體的教學效果就不會理想。另外,很多教師設計的合作過于形式化,經常出現為了合作而合作的現象,將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任務而非教學方法,把合作中的討論也變成了一種形式,只是讓學生做了“討論”這件事,而并沒有通過合作與討論探究出有價值的內容,無法真正發揮其作用。
分組對合作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分組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將會直接影響小組合作的質量。但目前有許多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并未重視分組的科學性。不同學生擅長的領域以及掌握的數學基礎知識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小組成員進行科學分配,確保每個小組組員的能力能夠互補,進而產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教學效果,但很多教師都容易忽略這一點。例如,有些教師更關注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討論階段也是將這部分學生分成同一組,而其他的學生有可能會被另分成小組,甚至可能并不會參與分組與討論,只是充當“學優生”的聽眾。這樣做不僅不利于部分學生對知識進行獨立思考,也讓很大一部分學生失去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在內心形成“等級”觀念,從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導致“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及自信心受到打擊,進而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不僅影響了合作學習的質量,還影響了學生在數學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旁觀者,而需在學生探討時予以引導與點撥。很多數學知識都比較抽象,學生對其中蘊含的規律及原理很難獨立地理解,即使是在合作學習中探討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教師此時就需仔細觀察學生的狀態,在學生需要時適時地給予幫助,但很多教師在布置完學習任務以后就會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然而,教師布置的很多教學任務并不適合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教師一是對學生的情況不夠了解,二是對任務的難易程度把握不準,致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很難對知識進行有效探究,進而難以體現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小組合作失去了實際價值。
科學的分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合作學習的整體質量,因此教師應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學地設計分組。不同的學生由于基礎知識以及學習能力的差別,其在學習數學時所體現出來的狀態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分組成員。例如,有些學生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但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有些學生基礎知識并不好,但頭腦比較靈活且善于思考,就可以將這兩種類型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進行學習。這兩種類型的學生在研究與分析中會互相促進,吸取對方身上的優點、挖掘自己身上的長處,在樹立數學學習自信心的同時,實現多方面的發展。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問題設計的科學性,在了解不同小組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有效地調整學習任務內容。例如,對整體水平較強的小組可以分配難度稍高的學習任務,并且完成任務的標準也適當提升,而對總體能力較差的學生則可以適當地降低標準,從而在確保學生充分參與的同時,讓其在“最近發展區”內得到有效培養。
在開展合作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將從課堂的主導者轉換為引導者,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在內容上有很大的差別。對于一些比較難的學習內容,教師要注意在學生探索前、中、后給予適當的引導。例如,在教學青島版五年級下冊“圓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自己錄制或者準備一個與課程有關的微課視頻,在視頻中將課堂中的重難點知識進行大致的講解,并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個圓規。正式上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的引入部分先向學生播放準備好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再布置任務:“同學們現在已經了解了用圓規畫圓的方法,現在你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調整圓規畫出不同大小的圓,并討論圓的面積與什么因素有關,在什么情況下圓的面積會發生變化。”此時,學生就會通過教師的指引開始探究問題,在其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小組間巡視,若學生此時在使用圓規或者討論中出現了問題,就要及時地予以幫助,確保學生的探究過程能夠順利進行。在探究結束以后,教師可以抽選幾個小組派代表上臺總結自己的探究結果,無論總結結果如何,教師要注意及時給予鼓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最后,教師再通過自己的總結為本節課的合作學習畫一個圓滿的句號。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合作學習的整體效果,有始有終有邏輯地幫助學生探究知識生成的過程,完善學生的知識架構。
游戲教學法也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因此,教師也可以將合作學習與游戲教學法相結合,提升合作學習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以游戲教學的形式為學生發布學習任務:“同學們,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積木,現在我們來進行比賽。大家以小組的形式在規定時間內拼積木,將積木拼成不同的形狀,游戲結束以前拼出形狀最多的小組獲勝,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品。”這種比賽形式,會迅速激起學生的參與欲望,并積極地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出更多的拼接方式。教師可以在小組展示的過程中,為學生頒發獎品,此時小組學生的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促進學生在未來的合作學習中更加積極主動。展示結束以后,教師可以在每個小組中挑選一個作品,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比賽畫出不同角度的形狀,有了上一個游戲的激趣,學生就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堆積木形狀的觀察,并在游戲中更深入地學習知識內容,進而提升合作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很多教師已經將合作學習融入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從整體角度來看,合作學習的應用效果仍不夠明顯。因此,教師應及時找出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有效改進,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建立學習自信,從整體上提升合作學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