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晶
摘要:高校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利于充分發掘其中的勞動教育資源,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作用,有利于大學生更加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大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打好思想基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從目前教學實施狀況來看,仍存在勞動教育內容挖掘不足、大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不足、教育形式單一等問題。高校應著力從專題教學系統融入、開展多種形式實踐活動、構建評價考核體系等路徑入手,實現二者深入融合,有效發揮育人合力作用。
關鍵詞:勞動教育;思想道德與法治;高校;意義;路徑;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5-0029-04
勞動教育與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在教育目標、教學內容、育人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相融相通性。高校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利于充分發掘其中的勞動教育資源,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作用,有利于大學生更加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實現全面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大的力量。《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近年來,各高校都開始探索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全過程,這既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還可以促進大學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和創新,提升教學實效。但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困境,需要進一步探索有效路徑。
1.有利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勞動教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革創新。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需要高校進一步提高重視程度和不斷創新形式。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能讓大學生更好地接受勞動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性與價值,學會更多的勞動技能。大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且心智尚處在成長成熟階段,有時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存在不足。如果勞動教育只是安排學生參加打掃校園等活動,便容易出現為了學分而勞動等現象,教育效果不佳。而勞動教育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融合,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勞動價值觀,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大學生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使命在身、責任在肩,既要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也要體會到幸福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正是通過一代代勞動者的接續奮斗,生活才愈來愈美好。“思想道德與法治”第一課便是幫助大學生認清所處的時代方位和歷史使命,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能夠使大學生對如何承擔自身責任有更加具象的感受,明晰為國家、民族貢獻自身力量的具體路徑,激發奮發圖強的動力。
2.有利于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目標
“思想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思政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系到學校“培養什么人”這一根本性問題,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一,對培育學生高尚人格、提高學生智力水平、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力抓手。勞動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和主要載體,通過勞動實踐學生可以磨煉意志、培養品格、體悟生活。因此,勞動教育在教育目標上與思政課具有內在一致性,在教育效果上與思政課是相輔相成的。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可以讓學生懂得“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形成以勤勞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不斷開拓進取,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質,自覺將小我融入大我,實現自身的全方面發展,從而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目標。
3援為大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打好思想基礎
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學習理論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高校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能夠讓大學生懂得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社會、研究現實世界,更好地理解勞動的價值與含義,明確勞動最光榮的價值理念,防止投機取巧、不勞而獲、貪圖享樂、歧視勞動者、漠視勞動價值等錯誤觀念的侵害,形成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為參加具體的勞動實踐打下思想基礎。具備堅實的思想基礎之后,大學生在開展勞動實踐時便能明辨是非,以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避免出現走錯路、走彎路的情況,從而更好地掌握新科技、新技能,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做新時代的勞動者。
1援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勞動形態不斷發生變化,人們運用技術和使用工具越來越熟練,一些人出現了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的傾向。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區分、判斷各種有關勞動思想觀念的正誤,就容易形成錯誤的勞動價值觀。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著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高校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必須引導青年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遠離錯誤勞動觀念,堅定正確價值取向。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因材施教,讓大學生體會勞動的光榮;要時刻關注大學生對勞動類型的認知,看是否存在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的傾向;要時刻關注大學生對勞動者的態度,看是否存在對不同職業勞動者態度不同的現象;要時刻關注大學生的勞動動機,看是否存在功利化、物質化等傾向。
2.涵育積極的勞動精神
要將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就要幫助大學生涵養積極的勞動精神,使大學生不是被動地完成勞動實踐,而是積極主動地開展勞動實踐,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追求。榜樣蘊藏無窮力量,精神激發奮斗意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勞動模范的事例融入其中,引導大學生對勞動者產生崇尚之情,自覺向榜樣學習,見賢思齊,更好地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從而涵養積極前進的力量。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的精神基因。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大學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的侵蝕,以驕奢淫逸、不勞而獲為恥,自覺參加勞動,自覺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高尚人生追求。
3援培養必備的勞動能力
如果只掌握勞動知識,缺乏必備的勞動能力,就無法很好地開展勞動實踐。因此,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不但要讓大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理論,還要讓大學生參加勞動實踐,使他們親身感受勞動環境,進而形成一定的勞動技能。尤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各種新興技術和產業對勞動者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注重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大學生必備的勞動能力。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幫助大學生體會勞動的獲得感、認同感、幸福感,激發其創新創造的潛能,培養其必要的勞動能力,使其做到知行合一,為將來的遠航注入動力。
1.勞動教育內容挖掘不足
由于課時量的限制,一些教師將更多的教學規劃放在課程基本內容上,對勞動教育的內容挖掘不足,存在浮于表面的問題。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不是一個面子工程,而是要切切實實發揮育人作用,要入腦入心。因此,教師必須在足夠了解課本知識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其中的勞動教育資源,通過專題教學設計將二者融會貫通。
2.大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不足
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對教學成效具有非常大的影響。當前,部分大學生對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主觀能動性不強。與思政課相比,他們更重視專業課學習,將思政課融入勞動教育理論及實踐僅僅當作完成學分任務,不能與自身學習生活相結合,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體力,獲得感不夠。且部分大學生在傾聽勞動模范事例時,覺得離自身較遠,認同度不夠高,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教育形式單一
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部分教師主要采用單一的理論傳授方式,側重于講解其價值意蘊及理論邏輯,引導學生獲得精神層面的感悟。然而,這種單一理論知識的傳授往往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理論基礎及自制力和主動性。一方面,由于知識難懂、教育形式單一,學生的積極性沒法進一步提高,育人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是理論傳授,學生缺少實踐層面,不能做到知行合一,無法在實踐中體悟知識、融會貫通,也就容易知行脫節,二者融合的作用得不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1.立足主戰場,勞動教育系統融入專題教學
教師要緊扣2021版《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深入發掘其中的勞動元素,在各專題教學中尋找融合點,將所有元素由點及面地串聯起來,形成完備的教學體系,使二者能夠實現互通。
(1)融入人生觀專題教學。“領悟人生真諦把握人生方向”主要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首先需要學生對“人的本質是什么”有正確認知,再通過“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要讓學生明白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其中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而人們在進行勞動實踐活動時,又會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等一系列社會關系。在理解了人的本質后,再通過開展專題討論式教學,帶領學生探討人生觀的三個問題:“人為什么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如何活得有價值”。教師可以將國之脊梁袁隆平的事例和身殘志堅的金財善老人的事例作為導入,提出問題“誰的人生更有價值”,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勞動對生活的重要性,引出勞動創造財富和幸福人生的內涵,實現勞動教育的有效融入。
(2)融入中國精神專題教學。“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國精神”采用問題導向型教學,以問題“中國一直以來保持活力的精神密碼是什么”引出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而中國精神的重要力量源泉就是來自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引導學生體會勞動對于個人、國家、社會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教師可以引入“最美奮斗者”許振超的事例,啟發大家平凡中蘊藏著偉大,哪怕是平凡的崗位,只要努力奮斗、開拓創新,也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績和幸福的人生,引導大學生從勞動模范身上汲取力量,做改革創新的生力軍,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自覺投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中。
(3)融入價值觀專題教學。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越來越多樣化。在多元價值觀相互碰撞交融的形勢下,國家、社會和個人迫切需要一套能夠定向導航、凝聚共識的核心價值觀。“明確價值要求踐行價值準則”能夠讓大學生掌握判斷美丑是非、明辨思潮涌動的重要標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勞動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通過勞動模范的事例讓學生深入體會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找到精神追求的方向盤和主心骨,把個人夢和中國夢結合起來,并為之努力奮進。
(4)融入道德觀專題教學。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道德品格”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既然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首先要探討道德的起源。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勞動促進了道德主體———人的產生,道德內容也在勞動過程中得到了豐富。通過對勞動起源的學習,大學生能認識到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在引導大學生自覺投身于崇德向善的道德實踐時,涉及的職業道德部分和勞動教育密切相關。通過對“以后想從事什么樣的職業”等問題的探討,大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不好高騖遠,不瞻前顧后,而是腳踏實地,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
(5)融入法治觀專題教學。“學習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養”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使大學生學會尊法守法用法,明確勞動既是人們的權利,也是人們應盡的義務。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教授有關勞動的法律法規,通過探討各地最低工資標準、工作時長等真實案例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勞動權不可剝奪,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承擔自己的勞動義務。教師要通過專題式教學設計,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元素串聯起來,有邏輯、有主線,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和教學體系,使教學內容有血有肉有骨架,使育人效果更加凸顯。
2.開拓新陣地,開展多種形式實踐活動
高校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還要注重隱性融入,即從教法入手,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例如,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向學生推送關于勞動教育的視頻、文字資源及相關勞動教育的報道,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引導學生談感悟、寫心得,實時交流對勞動的認知。高校可以立足本地,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組織學生前往紀念館等紅色基地,讓學生切實感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體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還可以開展勞動模范進課堂活動,讓大學生近距離聽取勞動模范講述自身事例和感悟。另外,教師可以在課程中設置百分之二十的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分組以“勞動”為主題完成實踐作業,即讓學生以主題演講、視頻拍攝、小品演示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對勞動的感悟。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使學生體悟勞動的樂趣,還可以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悟勞動精神,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3.用好指揮棒,構建勞動教育評價考核體系
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構建勞動教育評價考核體系,通過評價教育成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教育的實效性。教師和學生都是評價考核的主體。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評價教師的方式,收集學生對教師教學實踐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及存在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另一方面,可以將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部分納入考核體系,讓教師、課代表、小組組長對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評分,進而激勵和監督學生,加強物質性和榮譽性獎勵,進一步提升勞動教育實踐成效。
綜上所述,高校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全過程,是新時代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內在需要,對大學生、國家和社會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要正視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遇到的問題,通過專題教學系統融入、多種實踐活動開展、評價考核體系構建等多種途徑,更加有效地發揮二者協同育人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古帥.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四重維度審視[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 2021(03).
[2]王中對.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困境與路徑[J].高教探索,2022(03).
[3]徐曼,張治夏.新時代推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思考[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2(03).
[4]呂艷嬌,姜君.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維度[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22(02).
[5]施桂紅,馮江英.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4).
[6]侯德麗,白云峰.勞動教育如何融入思政課教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06).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 Yujing
(Yantai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005,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fully exploiting the labor education resources therein,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foster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Marxist labor outlook, laying a goo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labor practice, and cultivating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cav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ontent, insufficient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ingle education 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matic teaching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orm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and other paths to achiev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nd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educating people.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gnificance; rout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