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蓉


摘要:幼兒園升小學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的階段,幼小銜接涉及幼兒的身體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等問題,包括課程的銜接、社會交往能力的銜接等內容,但幼小銜接的形式方面存在教學形式小學化、家園合作停留在理論層面、參觀小學活動少等情況。基于此,文章在簡述幼小銜接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幼小銜接的現(xiàn)狀調查結果以及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從社會層面、幼兒園層面、教師層面、家長層面等探究提高幼小銜接成效的對策,以促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平穩(wěn)過渡到小學階段。
關鍵詞:幼小銜接;現(xiàn)狀;對策;社會層面;學校層面;家長層面;教師層面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5-0101-04
對于幼兒而言,幼小銜接可以促進其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對于教師而言,幼小銜接工作可以檢驗其專業(yè)能力和教學水平。對于家長而言,幼小銜接工作可促進其與幼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全面了解幼兒,并能促進其與幼兒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和相互配合。幼兒園升小學是幼兒即將步入正式學習階段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幼兒既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和學習,又要努力適應小學學習對其提出的新要求,還要接受教師、家長的幼小銜接教導,因此難免會出現(xiàn)焦慮、壓抑等心理問題。這其中,有的幼兒表現(xiàn)出對上小學的恐懼感,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教師在教學和活動過程中會向幼兒灌輸小學的學習難度大、其現(xiàn)在的能力水平不符合小學的學習要求等。雖然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引起幼兒對學習的重視,卻挫傷了幼兒對小學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chǎn)生了相反的教育效果。很顯然,這不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有的家長拿同齡孩子與自己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自己的孩子存在很多問題,跟不上同齡孩子的發(fā)展,于是產(chǎn)生焦慮不安的心理,然后關注其他家長的教育動向,盲目跟風給孩子報了許多幼小銜接的輔導班,讓孩子過早背上了沉重的學習負擔。
1.概念界定
(1)銜接。銜接在漢語里有很多意思。其一為事物首尾之間的連接,其二為用一個事物連接彼此分開的兩個事物。當銜接與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時,銜接就指兩個學習階段的過渡與連接,比如幼小銜接、小學升初中銜接、初中升高中銜接等。
(2)幼小銜接。關于幼小銜接的內涵,學者們的說法不一,有的學者認為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銜接,其中對于幼兒園而言,銜接工作主要是為幼兒升小學做好各方面準備。
2.理論基礎
(1)生態(tài)學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在其提出的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理論中將影響幼兒發(fā)展的因素歸納在生態(tài)學模型中,分為四個相互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即微觀系統(tǒng)(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huán)境)、中間系統(tǒng)(連接各微觀系統(tǒng))、外層系統(tǒng)(兒童不直接參與但對其有影響的系統(tǒng))、宏觀系統(tǒng)(存在于微觀系統(tǒng)、中間系統(tǒng)、外層系統(tǒng)間的文化和社會階層背景)。該理論可與幼小銜接相結合,將幼兒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如下劃分:微觀系統(tǒng)主要包括學校、家庭、同伴、社區(qū);中間系統(tǒng)主要包括家庭氛圍、校內的人際交往、教育教學、幼兒園文化;外層系統(tǒng)主要包括父母的工作、大眾媒體、公共設施、社會福利;宏觀系統(tǒng)包括文化、社會階層。
(2)心理學下的斷層理論。德國哈克教授的“斷層理論”指出,幼小銜接的關鍵問題主要有六個方面。①關系人轉變,幼兒要認識一批新的老師。②學習方式轉變?yōu)榘嗉壥谡n制,幼兒要具備相應的集體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③行為規(guī)范轉變。④社會結構轉變。⑤父母、教師的期望水平轉變。⑥學習氛圍轉變,開始有了分科教學。由此理論可知,幼兒園升小學不僅需要幼兒為未來的新生活環(huán)境做好準備,還要具備相應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適應能力。
(3)終身教育理論。法國的保羅·朗格朗在其終身教育理論中指出,教育存在于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完整過程中。因此,幼小銜接教育不僅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年齡特征,還要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幼小銜接是幼兒向小學過渡的嶄新階段,這個時期對幼兒的要求不僅僅是健康成長、愉快學習,還要具備相應的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終身教育理論表明,幼小銜接是終身教育的一小部分,要想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幼兒就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幼小銜接的客體
(1)家長層面。1)家長了解幼小銜接工作的程度調查。家長在幼兒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幼兒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支持者。在幼小銜接這個重要階段,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了解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幼小銜接工作的進度和效果,同時影響幼兒的發(fā)展水平。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大班幼兒家長中對幼小銜接工作有一定了解的占到64%,只有14%的家長不了解,特別了解的家長占22%。從整體來看,一半以上的家長知道幼兒升小學有銜接工作,但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情況并不完全了解。2)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調查。大班幼兒正處于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時期,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和積極配合,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知會直接作用于對孩子平時的要求和教導。這其中,家長認為幼小銜接講座非常有意義的占到64.71%,有28.24%的家長認為講座可有可無,還有4.71%的家長認為幼小銜接教育的講座沒必要開展。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仍然有少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方面的知識欠缺且不愿意學習。
(2)教師層面。1)幼兒教師講授小學知識情況調查。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大班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有38%的教師會經(jīng)常給幼兒講授小學知識,主要包括拼音的讀寫、數(shù)數(shù)、算數(shù)等,有54%的教師會偶爾給幼兒滲透小學內容,有8%的教師從未向幼兒講授過小學知識。2)幼兒教師心中的主要銜接內容調查。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幼兒教師認為幼小銜接的內容中知識的銜接占67%,生活習慣的銜接占21%,心理上的銜接占12%。
2.幼小銜接的主體
(1)幼兒對小學的認知。1)幼兒對小學的看法。如表2-1所示,筆者以問卷的形式從幼兒家長處了解到,有近一半的幼兒非常盼望上小學,另一半的幼兒對小學生活沒有想法或者根本就不愿意上小學。2)幼兒對上小學焦慮的原因。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大班幼兒在幼小銜接階段出現(xiàn)了焦慮、恐懼上小學等心理。這種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是教師、家人對其傳遞的一些關于小學的信息,如小學作業(yè)多、放學遲、犯錯會被批評甚至懲罰以及學校管理嚴、規(guī)則多等。這其中,認為小學作業(yè)多的幼兒占42%,認為小學放學遲的幼兒占20%,怕老師批評、懲罰的幼兒占17%,認為學校管理嚴、規(guī)則多的幼兒占21%。

(2)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期待。如表2-2所示,筆者從家長的問卷中側面了解到,幼兒理想中的小學生活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其中認為小學不應該上課的幼兒占10%,需要較長游戲時間的幼兒占30%,認為小學生應該學習知識和本領的幼兒占11%,想在小學交到更多朋友的幼兒占5%,希望不用寫作業(yè)的幼兒占44%。

3.幼小銜接的內容
(1)課程的銜接。幼小銜接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課程的銜接,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課程的銜接會直接影響到幼兒上小學后的學習狀態(tài)和態(tài)度。案例:某園大一班教師組織了“我會整理書包”的主題教學活動,教學目標有三個,即了解整理書包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且認真細致地做好每一件事、激發(fā)幼兒上小學的愿望。在活動中,幼兒非常積極,紛紛拿出自己的書包進行整理,而小A卻忘了帶書包。這時,教師打斷正在整理書包的幼兒,告訴大家上幼兒園時一定要記得帶書包,并重申了書包的重要性。然后,教師布置下一個任務,即讓幼兒在書包中找到繪本《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這是要求幼兒每天帶的書。有的幼兒很快就找到了,有的幼兒則需要花費好長時間。找得快的幼兒分享了自己的方法,如記得書的特征、對書進行分類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告訴幼兒,分類是整理書包的一個好方法,便于快速找到書包中的書本。在案例中,教師和幼兒有很多互動,關注到了未帶書包的細節(jié),在突出整理書包的重要性時還讓幼兒意識到分類整理的好處。但教師略過了幼兒主動思考和動手實踐這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日后的教學中要加強。
(2)社會交往能力的銜接。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在學前階段,部分幼兒缺乏與教師、家長和同伴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如有的幼兒喜歡獨自躲在角落里玩,不愿交流等。社會交往能力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它貫穿于人一生的發(fā)展中,對于幼兒的學習、生活和適應能力的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
4.幼小銜接的形式方面存在的問題
(1)教學形式小學化。在幼小銜接階段,有的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考慮到幼兒的升學需要,會主動采取小學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對幼兒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課堂問題設計、課堂秩序的要求都具有小學化傾向。沒有了以前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幼兒一時難以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轉變應是一個慢慢過渡的過程,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要保留幼兒的童真和稚氣,不要營造過于緊張的學習氛圍。
(2)家園合作停留在理論層面。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家園合作模式逐漸被重視,幼兒園要與家長保持經(jīng)常聯(lián)系,互通消息,家長也要認識到教育并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需要其積極參與。家園合作的方式有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訪等。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雖然每個幼兒園都開展家園合作,但有的幼兒園的家園合作次數(shù)較少,一學期只有3次~4次。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少,就會出現(xiàn)如下問題,如雖然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的一些小問題卻沒有及時反映給其家長,導致家長對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了解得片面。另外,對于幼兒在家中的表現(xiàn),只有出現(xiàn)比較嚴重問題時,有的家長才與教師溝通,家園溝通的滯后性導致教師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幼兒的問題,及時引導幼兒的行為。家園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而不是彌補幼兒犯下的錯誤。
(3)參觀小學活動少。有的幼兒在進入小學后會出現(xiàn)恐慌、害怕、逃學等情況。導致這些情況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熟悉程度。幼兒對小學生活的了解主要來自教師、家長的講述,或周圍小伙伴的描述,其傳遞的主要內容是成為小學生后要懂規(guī)矩,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其實,小學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完全未知、不熟悉的環(huán)境,有的幼兒充滿期待而有的幼兒會產(chǎn)生恐懼不安的心理,而幼兒對于未知的事、物、人的本能反應是回避。為有效避免上述問題,幼兒園可聯(lián)合附近小學組織幼兒進行參觀,讓幼兒身臨其境感受小學生活,如上課、課間活動等。但目前,此類活動的開展力度有待加強,有的幼兒園在大班階段只組織一次類似的參觀活動,活動時間也很短,而活動的開展力度會直接影響到幼兒對小學學習的積極性,當幼兒熟悉小學生活,并有一定的體驗后,幼小銜接的難度也會相應減小。
1.社會層面
教育研究表明,幼兒的有些技能一旦錯過培養(yǎng)關鍵期,在后期很難形成或者形成的速度非常緩慢?,F(xiàn)在,雖然很多學者都投入到學前教育的研究中,但學前教育理論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從而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學的學前教育指導思想。
2.幼兒園層面
幼兒園管理層在制訂學期計劃時會關注幼小銜接方面的內容,但有的幼兒園沒有在學期教學計劃中設計明確、具體的要求,導致計劃實施環(huán)節(jié)沒有統(tǒng)一標準。這樣,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無法衡量自己的教學行為。因此,幼兒園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全面、具體,便于教師實施,并便于對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進行評估。
3.家長層面
部分家長錯誤地認為,幼兒在幼兒園主要是進行知識學習的,而忽視幼兒的情感等方面發(fā)展。基于“應試教育”理念,部分家長讓幼兒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總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輸在起跑線上,以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標準,如識字多少、會背幾首古詩、會多少以內的加減法等。而過分關注成績就會使幼兒的其他方面,如責任感、自信心、獨立性等發(fā)展緩慢,甚至出現(xiàn)自卑、缺乏獨立性等情況。因此,家長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并積極配合幼兒園,使幼兒順利渡過幼小銜接的關鍵期。
1.社會層面
教育政策是教育工作的指南針,是教育實施的保證,幼兒園會根據(jù)相關教育政策制訂學期教學計劃。為促進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進行,教育部門應對偏遠地區(qū)或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的地區(qū)加大教育資助和教育監(jiān)督力度,使幼兒園科學開展幼小銜接工作。這樣,各幼兒園可結合相關政策以及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教育結構進行優(yōu)化,對教育資源進行補充,從而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更多的教育機會。
2.幼兒園層面
幼兒園負責人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并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傳遞給教師,讓教師在學習和吸收后應用于教學和活動中。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還能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思維。教育資源是教師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會啟發(fā)教師的思維。因此,幼兒園要通過多種途徑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逐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3.教師層面
在幼小銜接中,幼兒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這樣才能科學理解教材內容、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只有將教材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再經(jīng)過精細加工、延伸等過程,才能更好地開展幼小銜接的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變得靈活、有趣且具有教育性。另外,幼小銜接必須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觀念,因此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摒棄陳舊的思想觀念,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幼兒成功實現(xiàn)幼小過渡。
4.家長層面
幼小銜接包括幼兒各個方面的銜接,家長要與教師經(jīng)常溝通交流,反饋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并了解其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情況。教師可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方式宣傳幼小銜接工作的內容和重要性,使家長正確理解幼小銜接工作,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督促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主動承擔起幫助幼兒平穩(wěn)過渡到小學的責任。
總而言之,幼小銜接階段是幼兒即將步入正式學習階段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幼兒既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和學習,又要努力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對其提出的新要求,難免會出現(xiàn)焦慮、壓抑等心理問題。因此,社會、幼兒園、教師、家長等要積極行動起來,形成合力,共同探究提高幼小銜接成效的對策,幫助幼兒平穩(wěn)、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
參考文獻:
[1]于興榮.“雙減”政策背景下,幼小銜接現(xiàn)狀分析與應對策略[J].天津教育,2022(36).
[2]張乃潔.幼小銜接中大班幼兒的關鍵素質培養(yǎng)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10).
[3]曲寧,張雪嬌.游戲研究架起幼小銜接的橋梁[J].山東教育,2022(40).
[4]趙建萍.幼小銜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芻議[J].成才之路,2022(31).
[5]潘虹,姚妍.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下科學開展幼小銜接的策略[J].廣東教育,2022(11).
[6]黃智雙.開展幼小銜接活動的思與行[J].幼兒教育研究,2022(05).
[7]劉曲,方紅娣.“政校園家”四位一體協(xié)同推進幼小銜接的實踐進路[J].早期教育,2022(43).
[8]吳永珍.幼小銜接視角下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現(xiàn)狀分析及培養(yǎng)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09).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Luo Rong
(Wenheng Town Central Kindergarten, Lianche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62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is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growth. The transi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involves childre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curriculum transi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bility transition, etc.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form of transi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there are situations such as the transition of teaching form to primary school, home cooperation staying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few primary school visit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preschool cohesion, analyzes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status quo of preschool cohesion and problem causes, and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school cohesion from the social level, kindergarten level, teacher level, parents level, so as to promot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work of preschool cohesion, enable children to develop good habits of behavior and learning, and smoothly transition to primary school.
Key words: cohesion between childhood and childhood;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social level; school level; parent level; teacher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