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嫩 王子悅 盧曉旭
(華東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 上海 200062)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調了愛國主義的重要性。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要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加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通過厚植家國情懷,培育精神家園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可見家國情懷在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國情懷中的“家”指家鄉,“國”指祖國。有學者提出家國情懷的發展主要經歷三個階段,從地方依戀、愛國主義再到家國情懷。[1]地方依戀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及家國情懷的前提和基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地理學科的育人任務。作為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的區域認知,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地理教師可通過加強學生對家鄉區域的認知,增強其地方意識與歸屬感,并由家鄉小尺度到國家大尺度,引導學生從熱愛家鄉到熱愛祖國,將家鄉依戀之情向國家層面轉化,上升為對國家的認同與熱愛,為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的培養提供基礎。為在中學課堂中有效增強學生的地方依戀,地理教育者首先需要了解學生地方依戀水平現狀,客觀有效的工具是地理教師了解和提升學生地方依戀的基礎。目前在地理教育研究領域對地方依戀的測量研究較少,且評價體系尚未完善,已有量表也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旨在完善地方依戀的評價體系,據此開發一套新的地方依戀量表,最終為地理教師前期了解學生地方依戀水平、后期檢驗其提升策略的效果以及開展理論研究提供測量工具。
地方依戀最早由國外學者提出,目前在地理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較少。曾秉希認為地方依戀是個體在環境中的體驗,是人在某個地方的長期感受以及與當地人形成的社會情感聯接。[2]張素素指出地方依戀是人對某個地方蘊含的深切情感與依戀,是地理學科素養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現。[3]本文將地方依戀定義為人與地方所建立的積極情感聯結,是一種受周圍環境、文化與社會影響的特殊人地關系,是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現。
學術界對地方依戀的維度劃分存在多種觀點,目前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都認為其存在多維結構。Williams指出地方依戀為二維度結構,主要包括地方依賴和地方認同;[4]Bricker將其劃分為三維度結構,分別為地方依賴、地方認同和生活方式;[5]Scannell等提出地方依戀是由“人—心理過程—地方”三個方面構成;[6]Kyle認為地方依戀是一個三維度結構,包括地方認同、地方依賴和社會聯系;[7]張鵬在研究初中生的地方依戀時將其劃分為四個維度;[8]Hammitt等認為地方依戀由五個維度構成,主要包括地方認同感、地方熟悉感、地方依賴感、地方扎根性和地方歸屬感。[9]綜上,地方依戀的維度劃分存在差異。考慮到在人與地方的互動過程中,主要涉及對地方環境的感知以及和當地人人際關系的親密程度,本研究采用Kyle所提出的三維度劃分,即地方依賴、地方認同和社會聯系,其內涵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依戀維度及其內涵
量表的開發思路包括五個步驟,[10]如圖1所示。

圖1 量表開發的技術路線
第一階段,概念界定并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如上文,界定了地方依戀的概念,確定了地方依戀的三個維度,分別為地方依賴、地方認同和社會聯系。
第二階段,開發初始量表。依據評價指標,在保證內容效度的基礎上,參考相關成果初步編制一套由31個里克特5級評分項目組成的量表。[11][12][13][14][15]量表另附一道效標題,用于檢驗效標效度。
第三階段,反復試測、檢驗和修訂量表。先后采集二批樣本數據對量表進行質量檢驗和修訂。第一批為225名大學生樣本,第二批為239名普通公眾樣本。運用第一批大學生樣本數據進行第1次檢驗,樣本測量了31個地方依戀量表項目,其項目檢驗、信度檢驗與效度檢驗總體結果并不理想,如表2中的“第1次檢驗第一批樣本31個項目”列。根據檢驗結果并結合專家咨詢建議,在保證量表結構不致受損的情況下,刪除6個測量項目(量表未增加新項目,也未修改測量項目的內容,保證了第一批樣本數據仍然可以在后續檢驗中使用),刪減后的量表剩余25個項目。再次運用第一批數據對這25個項目進行第2次質量檢驗,其結果表明量表質量有較大提高(檢驗結果數據略)。刪減而導致的質量提高,并不能真正說明量表的質量高,因此需要進行直接采集數據(即自然狀態下的數據)后的質量檢驗。于是采集第二批普通公眾樣本數據,進行第3次質量檢驗。該批樣本對刪減后余下的25個地方依戀量表項目進行測量,第3次質量檢驗結果(數據略)雖然進一步趨向理想,但量表項目仍然有刪減的必要。在參考質量檢驗數據和不影響量表結構的前提下,再次刪減9個項目,余下16個項目后,進行第4次質量檢驗,結果顯示量表質量基本合格,如表2中的“第4次檢驗第二批樣本16個項目”列。量表還需要再進行一次直接采集數據后的檢驗,如果量表檢驗再次合格,量表修訂才可終止。

表2 地方依戀量表質量檢驗指標、標準和檢驗結果
第四階段,對量表進行最后一次質量達標檢驗。依據量表開發的嚴格要求,最后一次檢驗需要量表在直接采集數據后不刪減測量項目的狀態下,檢驗合格才能通過。研究團隊沒有采集第三批樣本數據用于最終的檢驗。承擔最后一次質量合格檢驗任務的是第一批樣本數據31個項目中的16個項目數據,因為它們也基本符合直接采集數據的條件,檢驗結果并不是在刪減質量不合格的項目之后得到的,其質量檢驗結果數據如表2中的“第5次檢驗第一批樣本16個項目”列。此時,修訂后的最終量表為16個項目,其中地方依賴、地方認同和社會聯系維度分別為6個、5個與5個項目。
第五階段,正式發布量表。最后一次量表質量檢驗合格,出示最終量表質量檢驗報告,量表開發完成。
研究共采集了2批樣本數據用于量表的質量檢驗,通過問卷星樣本服務平臺,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采集數據,均采用問卷測謊技術剔除無效樣本。
第一批樣本是18~23歲大學生樣本。抽樣時間為2022年12月中旬,有效樣本225人,來自27個省級行政區,其中男性65人,女性160人。該樣本具有特定年齡的總體代表性。
第二批樣本是普通公眾樣本。抽樣時間為2023年3月中旬,有效樣本239人,來自29個省級行政區,其中男性97人,女性142人,樣本年齡范圍在19~74歲之間。該樣本具有中國范圍內的總體代表性。
主要運用專家咨詢法對量表內容效度進行檢驗,咨詢對象為1名高校地理教學論方向的副教授,3名地理教育專業碩士,1名中學地理教師。五位專家于2023年3月17日與4月22日,對最終版量表項目在多大程度上測量了地方依戀各維度的內容進行了內容效度評價。其余版次量表的內容效度由研究者自評。
運用SPSS軟件對量表進行項目檢驗、信度檢驗、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構效度檢驗)以及校標校度分析。運用Amos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構效度檢驗)。
本研究已通過華東師范大學人類受試者保護委員會的倫理審查,批準號為HR309-2023。問卷星樣本服務充分尊重被試的意愿,樣本接受邀請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者承諾按規定對樣本進行嚴格的隱私保護。
地方依戀量表的第1、4、5次質量檢驗的過程性結果如表2所示,第5次檢驗結果作為量表最終的質量檢驗結果數據,它表明量表質量基本合格。
量表具有較好的項目區分度。16個測量項目與總分的相關顯著性均為0.000,具備較好的區分度,為量表信度和效度的提高提供了保證。
量表信度較高。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86,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均大于0.7,量表折半信度為0.859,達到理想標準。量表內容效度良好。各項目內容效度均達到0.8以上,量表整體的內容效度為0.915,達到理想標準。
量表具有較高的效標效度。量表測量結果和效標題之間的相關系數顯著性程度P值為0.000,達到理想標準。
量表結構效度基本達標。探索性因子分析指標KMO值為0.9,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6.389%,表明量表具有明顯的結構特征。第二批數據刪減到16個項目后的因子載荷分布如表3所示,作為最終檢驗的第一批數據中16個項目的因子載荷分布如表4所示,均呈現出較好的“內集聚外區分”的狀態,說明了探索性結構分析的結果也支持三維結構假設。采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第5次檢驗結果中絕對適配度指數GFI=0.873、AGFI=0.828、RMR=0.059、RMSEA=0.083;增值適配度指數NFI=0.819、RFI=0.785、IFI=0.882、TLI=0.858、CFI=0.881;簡約適配度指數卡方自由度比=2.536、PNFI=0.690、PCFI=0.741、PGFI=0.648。多項檢驗指標結果達到了一般標準和嚴苛標準,有2項指標略低于一般標準。總體來說,數據擬合的結構和假設的結構基本能夠吻合,但后續仍然有結構優化或量表質量改進的可能。量表中題號對應的具體內容如表5所示。

表3 第二批樣本數據因子分析結果

表4 第一批樣本數據因子分析結果

表5 地方依戀量表的具體內容
本研究根據已有的理論推演得到地方依戀的三個維度,分別為地方依賴、地方認同和社會聯系,并據此開發了一套由16個項目組成的地方依戀量表。運用先后兩批樣本實測數據對量表質量進行檢驗,證實了地方依戀量表各項目具有良好的區分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達到測量學要求,可用于測量個體的地方依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