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建民
(綿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四川 綿陽 621000)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1]地理行動能力包含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選擇并使用工具的能力、活動方案的設計能力和實施方案的能力。意志品質是在行動中表現出或形成的獨立性、合作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持性等品質,內隱行動的動機與意愿、評價與反思。
中學地理教學主要在教室完成,教學中往往忽視將所學的知識、原理與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意識、方法和行為。這與課程標準中的地理實踐力培養要求相差甚遠,與適應未來社會、學生終身發展要求的綜合素養有較大差距。本文通過課堂、校園、社會等場域,教師與學生協同、校際間的協同、區域共享等途徑,探討地理實踐力課程資源協同建設的策略,以此促進學生地理實踐活動中的行動能力和意志品質不斷進階。
研究基于地理實踐力素養內涵,以地理實踐力課程資源與實踐活動為載體,以課程資源建設與區域共享為路徑,以組織機構與信息技術為保障,“指導組 —學科組—學科教師—學生”的四級主體開展由簡單到復雜的地理實踐力活動。同時協同推進課程資源建設與共享,逐級提升中學生地理實踐力水平(見圖1),促進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與學科基本思想方法(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基本價值觀(人地協調觀)的融合。

圖1 中學生地理實踐力提升開發機制示意圖
載體一為地理實踐力課程。地理實踐力課程是一種客觀存在,具有育人的價值。地理實踐力課程是中學生地理實踐力素養形成和發展的資源,習得課程的過程是素養水平提升的過程。地理實踐力課程也是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的資源。教師引領學生,與學生合作,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
載體二為地理實踐活動。地理實踐活動存在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地理實踐活動包含觀察、實驗、模型制作、地理調查(野外實踐和社會調研)等,遵循人地關系基礎。地理實踐力素養應構建由單點到關聯、由簡單關聯到復雜關聯、校內為主校外為輔的常態化實踐力提升時空體系。
路徑一為地理實踐力課程資源建設線路。該線路以課程資源建設為中心。多元的課程資源來源于學生、學科教師、學科組和指導組,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將建設中的問題進行反饋,共同研究課程資源建設中的真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地理實踐力素養形成和水平提升的過程。
路徑二為課程區域共享和再開發線路。該線路以指導組的調研和問題資源開發線路為依托,基于組織培訓會、教研會、教師和學生交流展示活動等方式進行培訓及成果推廣,實現地理實踐力課程區域共享和二次開發,實現對整個研究的調控。
保障一為組織結構。構建區域層面中的“指導組—學科組—學科教師—學生”四級主體,四級主體之間具有層級關系。指導組由區域性教研機構學科教研員和課程專家構成,負責本研究的組織實施,發揮研究和調控功能。所有學校地理組都為獨立的子課題研究組,負責組織和管理學科教師參與課程資源開發,發揮研究和管理功能。學校師生在學科組的組織下,發揮初步研究功能,強調個體的親身參與、體驗、實踐、研究反思。
保障二為技術手段和信息流。這是地理實踐力素養提升的支撐。地理工具、大數據、互聯網技術、平臺資源、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是地理實踐力形成和提升的重要支撐,也是地理實踐力課程資源。圍繞地理實踐力水平提升這一主線,研究構建了多通道的信息流。信息流在四級主體、學校與社會(政府、社區、家庭、機構等)間交織成網,是地理實踐力課程資源有效建設、可持續利用和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提升的高實效性保障。[2]
在實際的操作中,研究按照實踐活動的場域的延展,形成了建設課程資源、促進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進階的三種操作策略。路徑主要是通過校園內外的實踐活動,[3]學生從“做中學”到“用中學”,再到“創中學”,以此達成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的進階。
(1)水平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設計課堂實踐活動情境,主題是教材或課程標準中的地理實踐力內容,目標立足于達成地理實踐力水平一和水平二的要求。
(2)操作策略
突出“情境”創設,學生在“做中學”。基本策略是創設情境讓學生角色體驗,包含學生動手繪制、演示、實驗,動眼觀察、辨認,動口辯論、演講、角色扮演,動腦辨析、感知等活動(見圖2)。以教師課前的情境問題設計和活動任務為主線,核心是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和體驗,形成實踐性經驗,提升信息轉化、動手操作和語言表達能力,內化意志品質。

圖2 情境化課堂擴展地理實踐力水平提升策略
這里的“情境”即地理實踐情境,指在課堂內創設的、真實的地理實踐活動,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構成的課堂活動場域。“情境化”是指在地理實踐情境中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過程,能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角色體驗”。
(3)教學案例
【設計思路】遵循“通過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主要采用實驗教學方式,突出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具體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的思路如下(見圖3)。

圖3 “土壤”教學設計
【課程評析】教師以土壤作為線索,將情境貫穿課程設計教學,主要采用實驗探究式學習方法,重點培育地理實踐力等學科核心素養。教學中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和真實學情,設計觀察實驗、沉淀實驗和滲水試驗,讓學生在觀察和實驗中感受、體驗、思考和生成知識。依據所學內容設計主題探究內容,形成層層遞進、具有邏輯聯系的問題鏈。
(1)水平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和校園環境,設計校園內教室外實踐活動,主題是教材或課程標準中的地理實踐力內容,目標立足于達成地理實踐力水平二和水平三的要求。
(2)操作策略
突出學校特質,學生“用中學”。基本策略是教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實踐性內容的校本選擇(見圖4),教師設計校園微研學點,分配活動任務(學生持續性、系列化的觀察與記錄),核心是學生將已有經驗與校園環境有機融合,在實踐中形成并發展實踐經驗。最終的目標是習得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辦法,形成和牢固已有地理觀點,錘煉意志品質。

圖4 校園課程化延展地理實踐力水平進階策略
校園環境內蘊含豐富的地理實踐力資源,教師立足課程標準和教材中的地理實踐力內容,結合學校的校園環境特點,通過選擇、再加工、再創造,最終形成校本化的地理實踐課程。這一過程屬于校園的課程化,是校本課程的開發,或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具有適宜性和選擇性特點。[4]
(3)活動案例
【目標設計】通過校園“微”研學,提升學生對學校環境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使學生從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學校。
【方案設計】高新區某中學微研學點設計與實施(見表1)。

表1 某中學微研學點對應研學內容
【操作步驟】設計校園微研學點—完成微研學—撰寫學習報告—對比評估—微研學問卷調查—微研學改進策略。
【課程評析】該課程較好地利用了校園環境的自然與人文特征,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等實踐活動,將所學內容運用于校園環境之中,將知識運用方法和思維方式從課堂遷移到校園,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實現已有經驗的發展。
(1)水平目標
該模式為學生綜合設計與實施戶外實踐活動,主題是探究式、項目式實踐力內容,活動的載體主要是研學旅行、社會調查、綜合考察等,核心是達成地理實踐力水平三和水平四的要求。
(2)操作策略
突出“本地化”,學生“創中學”。該策略以“探究問題”為中心,通過方案的設計和方案實施來建構已有經驗與實踐的聯系,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彰顯合作品質,培育地理實踐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品格(見圖5)。[5]在方案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運用解決機理,創新解決方法,同時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促進創造性經驗的形成,增加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圖5 戶外課程建設拓展地理實踐力水平進階策略
研學旅行、社會調查、綜合考察是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呈現給學生的是一種“體驗式+沉浸式”的戶外課堂。[6]
(3)活動案例
【問題鏈設計】
生產調查組:魚洞村柑橘種植園種植面積是多少?有多少顆柑橘樹?未來該村的柑橘總產量是多少?勞動力是否充足?柑橘的生產技術能否滿足柑橘的生產管理?
市場調查組:魚洞村柑橘市場在哪里?當地交通條件如何?柑橘現代物流條件如何?有哪些政策的支持?
產業發展組:選擇并論證魚洞村依托柑橘種植產業發展的模式——柑橘+優質黑豬養殖業、柑橘+旅游業+互聯網產業、柑橘+柑橘加工業。
【課程評價】學生基于探究性問題,從校園到田野,再從田野回到課堂,開展采訪、觀察、調查、測量、分析等綜合實踐活動,其創新品質、意志品質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得到了培育。
第一,全體學生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進階亟待強化。目前學校多采用“個案”和“小眾”實驗,通過實驗在校內輻射影響。未來研究應從著力個別和關注小眾向面向大眾轉變,目標是追求全體學生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的提升。
第二,設計的地理實踐力培養活動“鏈條”需延長。在課程資源建設中,教師重點關注的是學生地理實踐力問題清單準備、實踐活動中的各種準備以及活動過程的指導。目前地理實踐活動缺乏對學生提出問題或存在問題的收集,以及實踐成果(論文、調查報告等)的展示。實踐力活動“鏈條”還需延長,呈現形式還需優化,評價形式還需多樣化。
第三,校際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還有待提高。圍繞協同共建,著力地理實踐力課程資源的建網“共享”,在校際和縣市區內開展地理實踐力資源的共享研究與實施。
第四,地理實踐力水平提升的過程性評價實施與推廣滯后。對已開發的學生地理實踐力水平量表,應加強推廣,用數據說話,基于證據,注重過程,進行數據分析,實現精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