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五年里,《英語學習》編輯部的同事們觀察到來自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研究論文投稿數量快速增長,整體的寫作質量也有很大提升,其中不乏觀點新穎、內容翔實、文筆簡潔的好文章。一方面,高中和義務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修訂課標的頒布和實施推動了教學實踐的改革和創新;另一方面,各地在近些年開展了如名師工作室、骨干教師工作坊、新教師培訓等針對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實踐研究與培訓。這些都促進了一線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快速提升,可喜可賀。
在和一線教師作者的互動中,我們也發現,大家在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面臨一些典型困惑和共性問題:第一,糾結于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要囊括哪些內容,要寫多少篇幅;第二,不清楚究竟要多么詳細地介紹教學實踐(如課例)的具體步驟和操作;第三,不知道是否需要展示教學實踐的成效,以證明新的思路或方法有效。作為期刊編輯,我們認真反思了這些問題。它們都是教學實踐論文寫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幾乎所有一線教師作者都要應對的,也是目前一般性的論文寫作框架并不能很好回答的。從工作流程的角度,我們可以只簡單地給作者這樣的反饋:文獻綜述要涵蓋前沿研究和經典研究的發現和成果;課例描述要簡潔、突出重點;教學實踐的成效展示要恰當、可信。但是,這種反饋并不能真正幫助作者作出一系列實際上很復雜的寫作決策。
因此,一線教學實踐研究論文需要一個專門的框架,且這個框架并不是體裁形式上的框架,如“引言—文獻—實踐—總結”。這個專門框架應當是一個展示、論述教學實踐創新和探索的思路框架,即圍繞展示、論述這兩個核心的寫作目的來組織內容。既然一線教學實踐研究的目的是向同行展示某種新做法或新思路,那么就需要明確講清這種創新的緣由是什么,即要用這種創新來解決什么樣的具體問題。每種創新最重要的就是思路和對思路的論證,因此不能只講具體是怎么做的,更要寫清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為何會有效。呈現具體課例也是為了論述創新的思路,即通過具體案例來說明其背后的道理。最后對教學創新的效果所做的展示(如選擇典型的學生成果或作業),也是為了證明創新的有效性??梢?,全文都是圍繞教學實踐的思路來組織材料,即思路的緣由(引言)、思路是什么(基本觀點)、為什么要這樣做(對觀點的理論、概念或邏輯進行闡述)、具體做的時候是什么狀況(課例展示)、效果如何(教學成果)、為什么有這樣的效果(教學反思)。如果按照這樣的框架,或許很多問題會更容易解決,一線教師作者也更容易自主作出寫作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