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成 李朝福
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1](以下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提到要以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構建良好教育生態,著眼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充分保障學生休息權力。“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學生減少校外培訓、減少課后作業負擔;與此同時,鼓勵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塑造強健體魄、鍛造優良的意志品質、健全自身人格等,成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的領導者和接班人。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劑良藥,也是促進我國經濟、政治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有力舉措。目前處于“雙減”政策的起步階段,大部分中小學的體育課程改革仍在繼續,體育課可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全面發展,由此可見體育課對學生成長的作用不容小覷,學校合理開發和引進運動項目也是“雙減”政策實施的重要一環。
藤球因其獨特的趣味性、健身性、觀賞性、娛樂性和競技性備受人們喜愛,同時兼具很強的教育功能和健身功能。藤球運動被稱之為運用“羽毛球的場地,排球的規則和足球的打法”的一項運動,其參與形式多樣,以日常休閑活動形式參與藤球運動,可以使人們消除疲勞;以舞臺表演娛樂形式參與藤球運動,可以讓人大飽眼福;以現代網式藤球形式參與藤球運動,能讓人們體會到競技體育的激烈競爭。自1990年北京亞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以來,我國藤球運動的發展正在逐步提高。它所需場地面積小、器械簡單,極具健身價值,是全民健身的理想項目之一。黔南州惠水縣早在2007年就將藤球運動引入校園中,并取得不俗的學校體育改革成果。“雙減”契機下藤球運動在中小學持續開展普及是積極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可以發揮藤球課程資源的教育優勢,充分體現課程的彈性和特色。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文獻查找過程中筆者發現,關于校園藤球的研究較少,通過文獻閱讀整理也察覺到目前我國開展藤球的學校屈指可數。
本文以“雙減”契機下藤球運動在貴州黔南中小學可持續發展為研究對象,以貴州省黔南地區惠水四中和惠水民族中學等7所學校藤球開展為調查對象,利用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學校圖書館和互聯網等資源進行檢索和查閱,搜集并整理與本文有關的文獻資料、政策、著作和期刊文章等,對其中觀點進行整合、歸納和分析,為本文的撰寫提供大量的理論支撐。另外,根據本文研究需要,走訪相關人員和教練員。聽取看法和建議,并做好記錄,為本文研究提供寶貴的材料,以此反映調查內容。最后,將收集到的文獻和實地考察的資料建立一個數據庫,運用SPSS26.0對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
據筆者走訪得知,目前惠水縣150余所中小學都把藤球運動作為體育課必授內容,縣體育局也將藤球運動列為全縣中小學生運動會的比賽項目。所以在校內組建了藤球社團或藤球訓練隊已屢見不鮮,藤球社團人數也在日益增長,都在為全縣中小學生運動會或其他更高級別的藤球比賽做準備,使惠水縣藤球代表隊在各類賽事中一展風采,可以說藤球在惠水縣已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爭艷的壯觀景象,成為惠水縣學校體育不可或缺的一塊重要拼圖。
藤球運動隊場地器械要求不高,可應用羽毛球和排球場地進行教學與訓練。惠水四中與惠水民族中學等坐落于惠水城區內的學校相對其他部分鄉鎮學校藤球場地較多,其中最多的是惠水民族中學和惠水四中,惠水民族中學共有排球場4塊,羽毛球場2塊、毽球場3塊以及藤球場地2塊;可開展藤球教學與訓練的場地占調查總數的38%,惠水四中擁有排球場2塊、羽毛球場3塊、毽球場2塊及藤球場2塊;而場地最少的則是三都中心和王佑中學,各有1塊場地可進行藤球運動教學,僅占3%。鄉鎮中小學場地較為欠缺,應盡量平衡教育資源,保證日常教學訓練有序進行。
據筆者調查得出:7所學校的38名體育教師中僅有4名專業藤球教師,占比為10%,且主要集中于縣城內的中小學,其余均為田徑、籃球和足球等項目教師,惠水縣體育教師專業分布不均,藤球專業教師缺口依然很大。但值得一提的是惠水縣于2011年初從天津工業大學成功引進前國家男子藤球隊隊員陶鑄到惠水縣從事藤球教師及教練工作;2013年又引進了現役國家女子藤球隊隊員崔永輝落戶惠水。此后,惠水縣組織上述兩名優秀藤球運動員就藤球理論與實踐知識對全縣97位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不定期培訓,以此保證藤球運動在惠水縣的普及發展。除此之外,天津工業大學競技體育中心也多次派遣專家來到惠水,就藤球運動進行考察宣傳等,藤球教師的數量也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
惠水縣政府勵志要將藤球打造為惠水縣特色運動項目,惠水縣早在2007年就組建藤球隊并參加了遼寧錦州舉辦的全國藤球杯賽,并于2009年成功舉辦了全國大學生、青少年藤球錦標賽,比賽邀請了全國各省市的隊伍前來參賽;先后又投入資金共計1000余萬元舉辦國家或省市州的大型體育賽事,這些對藤球運動在惠水縣普及發展有著重大意義。不僅如此,惠水縣政府于2011年斥資220萬元修建惠水縣青少年藤毽球訓練館。2012年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授予惠水縣全國唯一縣級“毽球運動示范縣”,惠水縣一直著力于培養全國一流藤毽球運動員和教練員。學校層面,惠水四中設立了藤球班,招收有藤球特長的學生就讀,各級中小學在校內組建藤球社團、藤球興趣小組和訓練隊等。2017年惠水縣兩名同學入選國家隊,備戰亞洲藤球錦標賽;時至今日,惠水縣崔永輝、李詩詩等8名運動員成功入選國家女子藤球集訓隊,陶鑄入選國家女子藤球隊教練員,為第十九屆亞運會積極準備;由此可見政府及學校對藤球運動的重視程度極高。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1]“雙減”政策中提到要將體育、美育以及其他實踐類學科開足開齊,學生的課程需求也逐漸多樣化,“雙減”政策落地無疑是體育發展的春天,也是提升學生各項指標的重要機遇。各項運動項目也應與時俱進,狠抓冷門項目的普及與開展,力保熱門項目不隕落。藤球運動更要抓住契機,大力推進藤球運動進校園的力度,將藤球運動進行普及,學校層面也要借此浪潮為學生提供多樣的特色課程,以構建學生健康運動,快樂學習的校園環境,搭建學校體育新平臺,督促學生運動能力、運動品德和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與發展,除此之外,學校也應當從國家政策、課程體系、模式創新等方面建立合理的執行、監督和管理體制。
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2019年全國 6-22歲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僅為23.8%。[2]足以可見我國中小學生體質正在逐步下滑,改善中小學生體質亦是我國校園體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張兆龍[3]等人認為推廣學校藤球有利于激起學生運動熱情,各種高難度動作能刺激學生感官,對學生的靈敏、協調和速度等運動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效果。中小學階段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身體和心理的發展都尤為重要,藤球運動進校園能讓學生以娛樂的形式發展身體素質,完成身體鍛煉,做到真正的寓教于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藤球運動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玩”中學,正如專家組在《“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發展》[4]中提到的:讓學生從“被動體育”轉化為“主動體育”。學校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藤球運動中揮灑汗水,灌溉身體。在參與藤球運動的“玩”中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現如今中小學生學業壓力大、普遍體質偏弱,近視和肥胖等問題也變得愈加明顯,在學業上固然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如此以身體健康為代價的提高相信學生和家長寧可不要。近年來學生的健康水平下降趨勢加重,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較于其他諸如籃足排等團隊運動項目,藤球運動所需成本較低。“藤球呈圓形,空心。它是用9—11根天然藤料或塑料條編成,有12個多邊形小孔和20個交叉點。藤球比賽場地長13.4米,寬6.1米,中間被一條中線和高1.55米,寬0.7米的球網隔開。”[5]從上述文字就能看出藤球運動需要場地面積較少,且藤球使用壽命長,時至今日,筆者還利用互聯網對藤球的價格進行搜索,其價格為10元-100元不等,相對其他團隊項目用球便宜。藤球運動進校園既能增加學生興趣的選擇,又能為家長朋友節省孩子的運動成本。而現如今大部分學校的工作重點仍在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對于社會科學實踐、藝術和體育等學科關注度甚微,有的學校體育課程少開甚至不開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也是導致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的了解較少,更不能及時掌握一項或多項運動技能。藤球運動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學生更容易掌握規則及玩法,更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因此藤球運動進校園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一部分有興趣的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沖出學業壓力的“包圍圈”,參與其中,并在快樂運動、掌握技能的同時強身健體,樹立團結合作、努力拼搏和積極向上的意志品質。
雖說藤球運動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我國藤球運動隊在各項賽事中都取得不俗的成績。由哈爾濱鐵路局女隊的4名隊員組成的單組代表國家隊參加國際大賽,分別獲得第13屆亞運會藤球女子單組賽第三名和1999年世界藤球錦標賽女子單項冠軍, 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體育最高榮譽獎章。[6]據了解,黔南州惠水縣崔永輝、李詩詩等8名運動員成功入選國家女子藤球集訓隊,陶鑄入選國家女子藤球隊教練員,為將于2022年9月10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第十九屆亞運會積極備戰。由此可見,我國藤球運動積極參與各類賽事,并取得耀眼成績,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會認可。值得一提的是,亞洲藤球聯合會也在為藤球運動普及做了不容忽視的工作。亞藤聯于1993年正式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請,經過國際奧委會討論決定,只要世界上有達到39個國家開展藤球運動,即可批準藤球運動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7]為此,各國藤聯也在努力為藤球運動的普及做貢獻,中國也不例外,我國積極籌備國家隊訓練,貴州、遼寧、天津和黑龍江等地也組建了藤球運動隊,在各項賽事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也為藤球運動的開展和普及奠定了基礎。
我國藤球運動除了貴州、天津、云南、內蒙古和東三省等地區外,在其余省份鮮有開展,這對藤球運動的開展極為不利,在“雙減”契機下,應進一步提高藤球運動普及率,可通過報紙、電視、書籍和互聯網等渠道對藤球運動加以宣傳,提升藤球運動影響力,打造藤球明星,為學生和青少年樹立良好形象,達到領頭作用,以期建立更為雄厚的群眾基礎,為藤球運動進校園助力。除此之外,在國內打造經典藤球賽事,建立健全賽事管理運營體系,提高藤球運動的群眾參與度,以此來獲得社會和個人認同感。
藤球后備人才儲備不足是我國校園藤球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藤球訓練基地與相關學校應加快藤球運動專業人才的招募與培養,在培養出“數量”的同時也要關注“質量”的發展。不能僅僅關注數量產出,也要培養高質量、高素質和高水平的藤球專業人才,為我國普通中小學提供藤球專業對口教師。學校層面也不能以過往的熱門專項體育教師聘用為主,應平衡體育專項教師的引進,關注如武術、藤球和定向越野等運動項目的專項教師,達到能滿足學生的興趣及個性發展需求。除上述方式外,在職體育教師的技能學習培訓也是至關重要的,可對足球等相似學科的教師進行培訓學習,填補藤球教師的部分缺口,促進學校體育朝著多樣化、健康化和合理化方向發展。
藤球運動競技性強,在運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學生在爭搶和對抗中意外受傷。但在各類體育運動中出現運動損傷的事屢見不鮮,競技體育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對抗性和競爭性,而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多種多樣,甚至在日常嬉戲打鬧中也會出現運動損傷,這都是非常常見的情況。再者,學生在進行運動前不認真熱身、對自己身體狀況不了解以及技術動作不規范也是導致運動損傷的原因。但運動損傷并不能讓體育活動停止,“雙減”政策的實施正是要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精神,學校在開展藤球運動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對學生體育課安全意識的教育,同時也要對校醫務室等衛生部門提出要求,在開展藤球運動的同時最大限度的降低運動損傷風險,保障學生安全。
藤球運動有許多凌空倒鉤,飛身橫擋的技術動作,對運動員的柔韌性,踝關節和腳趾關節的要求較高。[8]相較于其他運動項目,藤球運動更需要學生身體運動能力的全方位發展,尤其是對柔韌性的要求更高。由此可見藤球運動能對學生的柔韌、靈敏、速度以及心肺功能等有促進作用,這對藤球專業教師來說也是一種考驗和挑戰,教師的專業水平要求更高。[9]要加強藤球教師是專業素質發展,不能在教學時誤導學生,更不能引導學生學習錯誤技術動作。教師在進行藤球運動教學時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不宜操之過急,逐步反復鞏固技術動作,一方面是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另一方面也便于學生課外自學自練。因此要加強藤球教師的各方面專業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能力得到提升方能達到以“教會、勤練、常賽”的課堂教學常態。
藤球運動進校園既能幫助學生改善體質、發展身體素質和掌握運動技能;又能為學校體育注入新鮮血液、打造特色課程及構建快樂運動的和諧校園環境。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應該將藤球運動引入到更多學校體育課堂中。目前“雙減”政策為藤球運動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契機,與此同時,學校體育的改革也為藤球運動進校園提供更好的平臺,學校應緊跟時代步伐,使藤球運動在中小學持續發展,擔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為我國藤球運動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藤球人才,助力我國藤球運動發展邁向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