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慧琳 謝偉文,2 馬綿英,2 梁冠威 譚廣文
(1. 廣州普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600;2.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225;3. 廣州市中森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06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環境建設愈加重視,綠化品味逐步得到提升。花境作為一種獨特的植物造景形式從西方引入,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2]。花境具有美化城市、凈化空氣、降低噪聲、改善道路環境小氣候的生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城市文明的發展程度。在城市快節奏發展的背景下,于人口聚集區域營造花境可以緩解和安撫市民內心的浮躁,具有康復人類心理的功能。
國內花境的建設與研究,率先開展于發達一線城市[3-7],深圳市作為我國花境建設的先鋒城市,近幾年一直致力于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競爭力,打造優美、舒適、獨具人文內涵的“世界著名花城”[8];從花境的規劃和建設、花事活動的組織與推廣2個方面出發,多年來在山林花海、花景大道、花漾街區、花卉特色公園等花景建設上進行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經初步形成植物生態環境優良,山、海植物景觀特色鮮明,中心區四時花景不斷、各不相同,不斷追求創新的現代化都市植物景觀[9]。
研究具有領銜地位的深圳市花境景觀,對全國城市花境建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因此,多名學者對深圳市花境植物的應用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宋麗萍等[10]統計了深圳南山區道路花境植物種類,并總結24種配置模式。張偉等[11]對深圳市公園、植物園、街道、居住區 38 個主要花境節點進行調查,發現深圳市常用花境植物以灌木為主,一、二年生花卉應用頻率相對較低。陳蓉等[12-13]發現,深圳前海道路綠地花境植物中草本植物占比較大,且以紅色系植物居多。王偉湘等[14]對深圳花境中彩葉植物進行統計發現,彩葉草、變葉木是花境中應用最為普遍的彩葉植物。但針對城市道路路口這個特殊的景觀節點的花境植物應用鮮有研究。
城市道路路口人流量、車流量較大,是城市道路營造景觀的重要節點。花境可以根據不同路口景觀需求進行變化和調整,為不同路口添加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點。同時借助路口重要節點,運用不同組合植物營造花境還可充分展示城市地方特色與文化隱喻。城市道路路口環境特殊,花境植物的選擇應同時考量安全性、美觀性、經濟性、生態性等,如植株矮壯、不影響交通視野、冠型規整、防風、葉片韌性好、不易風折、色彩鮮艷、花期長、適應高密度種植、多年生為主、抗污染和滯塵能力強等。本研究以深圳市主要城市道路路口花境作為調查對象,對路口花景植物組成、使用頻度及花色應用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以期為花境植物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研究區域位于廣東省深圳市(113°46'~114°37'E,22°27'~22°52' N),地處廣東省東南沿海,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2020年年平均氣溫23.8℃,平均降水量1 581.8 mm,日照時數1 954.0 h,年平均相對濕度76%。地帶性植被類型為炎熱的常綠季雨林[15],常見的鄉土植物有潺槁木姜子(Litseaglutinosa)、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var.oblongifolia)、亮葉冬青(Ilex nitidissima)、銀柴(Aporusa dioica)、假鷹爪(Desmos chinensis)、九節(Psychotria asiatica)、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山麥冬(Liriope spicata)、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fasciculatum)、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等。
分別從福田區、羅湖區、寶安區、龍崗區、南山區、鹽田區、光明新區、龍華區、坪山區、大鵬新區各隨機選取6個路口,共60個樣點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于2020年11月開始進行實地調查,調查的花境包括路口渠化島植物景觀、道路中央綠化帶及四周綠地植物景觀。調查內容包括植物品種名(因不同品種植物顏色及形態不同,對花境景觀影響較大,以下數據均以品種為單位進行統計)、色彩、頻度、生活型等,并拍攝照片,記錄花境植物實際生長情況與景觀效果。其中,植物應用頻度是指某一種植物在調查范圍內應用的頻率,即植物應用頻度=某種植物應用出現的樣點數/總調查樣點數×100%。
對深圳市60個路口花境植物進行實地調查統計可知,深圳市路口花境應用的園林植物279種,隸屬79科205屬。大于或等于5種植物的科總計18個,包含菊科(Asteraceae)、天門冬科(Asparagaceae)、夾竹桃科(Apocynaceae)、唇形科(Lamiaceae)、禾本科(Poaceae)等,占總科數的22.78%,其所屬花境植物共有176種,占深圳市路口花境植物總數的63.08%,超過總物種數目的一半,優勢科在深圳市路口花境植物組成中地位突出(圖1)。

圖1 深圳市路口花境植物優勢科
按植物不同生活型進行分類,喬木56種,隸屬24科43屬,占比20.07%;灌木96種,隸屬42科68屬,占比34.41%;藤本5種,隸屬3科4屬,占比1.79%;多年生草本68種,隸屬31科57屬,占比24.37%;一、二年生草本55種,隸屬24科43屬,占比19.71%(表1)。喬木∶灌木∶藤本∶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的物種數比例約為11:19:1:14:11。深圳市路口花境植物應用中灌木和多年生草本占主導地位,而藤本植物應用則相對偏少。

表1 深圳市路口花境植物生活型組成分析
按植物生源地進行分類,路口花境中鄉土植物有 34科56屬125種,占總數的44.80%,總體路口花境中鄉土植物占比較低。其中灌木占比最大,達35.20%,藤本和一、二年生草本最小,分別為2.40%和12.00%(表2)。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是鄉土植物應用不夠,引入了大量非鄉土植物。按同類型占比分析,藤本和喬木是鄉土化程度最大(60.00%、57.14%),其中喬木成本高、運輸困難,因此城市基調樹種和骨干樹種多為鄉土樹種;一、二年生草本鄉土程度最小(27.27%),草本植物體量小,運輸便利,因此大部分一、二年生草本依賴于進口或引種栽培。植物應用鄉土化程度與城市經濟發展和區域屬性有關,深圳特區經濟發達,對外開放時間早,對外容納程度大,且政府注重花卉產業發展,因此有較多機會引入大量外地種質資源。

表2 深圳市路口花景植物生源組成分析
從使用頻度(表3)進行分析,深圳市路口花境植物使用頻度大于或等于15%的植物有 32科50屬52種,多為華南地區常見且種植廣泛、適應性強的植物,包含喬木5種,藤本1種,灌木13種,多年生草本14種,一、二年生栽培草本19種。

表3 深圳市路口花景植物使用頻度≥15%的植物分析
其中頻度超過35%的植物共13種,分別為簕杜鵑、朱槿、大花美人蕉、粉葉金花、狐尾天門冬、藍雪花、矮牽牛、變葉木、龍船花、朱蕉、鼠尾草、彩葉草、鳥蕉,均為華南地區常見多年生觀花觀葉植物,具有植株矮、花期長、多年生、抗污染等特點,基本符合道路路口花境植物選擇安全、美觀、經濟的原則。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簕杜鵑、朱槿、大花美人蕉、粉葉金花,分別是61.67%、60.00%、51.67%、50.00%,即深圳市一半以上的路口花境均使用了這4種植物。勒杜鵑作為深圳市市花,具有較好的生態適應性,在應用頻率上位居榜首。
觀花植物的使用既可以豐富場地景觀變化,又能增添景觀的生機與活力[16]。為了追求花境觀賞效果,路口花境建設中以觀花和彩葉植物為主導,此次調查觀花植物有161種,彩葉植物32種,兼具觀花與彩葉植物11種,觀花和彩葉植物占比73.12%。
根據色彩可將觀花及彩葉植物分為紅色系、黃色系、藍色系、白色系,各色系植物在路口的應用分別為84、51、32、37種,各占41.18%、25.00%、15.69%、18.14%(圖2)。暖色系的紅色系和黃色系是深圳市路口花境植物的主導顏色,冷色系的藍色系和白色系則相對應用偏少一些,這與陳蓉等[12]調研的前海道路花境植物觀花色彩一致。

圖2 深圳市路口花境植物花色分析
深圳市路口植物花境應用園林植物79科205屬279種,以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為主,占比分別為34.41%、24.37%。鄉土植物應用比例偏少,其中一、二年生草本鄉土化僅為27.27%。花境打造過程中以觀花和彩葉植物為主導,其中暖色調植物偏高。應用頻度大于等于15%的植物有52種,均為華南地區種植廣泛、適應性強的植物,一半以上的路口花境均使用了簕杜鵑、大花美人蕉、朱槿、粉葉金花,此類植物基本具備色彩鮮艷、花期長、多年生、抗污染等優點,符合道路路口花境植物選擇要求。針對以上結論提出部分建議。
(1)提高鄉土植物與新優植物應用比例,匹配內涵底蘊豐富的“世界著名花城”城市文明。鄉土植物性價比高,適應性強、管理養護成本低,同時還能彰顯地方文化底蘊,提高園林生態穩定性。同時在選擇引進外來物種時應優先使用生態適應性好的新優植物,具體可參考歐陽底梅等[17]方法,加以營造特色景觀,提高景觀植物多樣性。
(2)提高冷色系植物應用比例,以人為本,服務于人。從環境心理學考慮,以冷色系為主的花境更能讓觀賞者在急躁的生活中得到撫平與安寧。此外,在炎熱的夏季,適當增加冷色系植物能給人帶來清涼感受。
(3)降低一、二年生花卉應用頻率,打造節約型園林城市。針對部分經濟次發達城市,應當謹慎使用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多使用適應當地土壤及氣候的多年生物種,營造具有當地文化特點的花境景觀,打造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型園林城市。
(4)多維度選種,解決多層次問題。聚焦于安全性、美觀性、經濟性、生態性等原則,選擇基本具備植株矮壯、冠型規整、耐風害、色彩鮮艷、花期長、適應高密度種植、多年生為主、抗污染和滯塵能力強等特點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