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文 胡好 楊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我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更加明確的戰略部署,即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需要繁榮發展,創作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出更多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優秀作品。①這些具有始創性意義的新角度新思想,擘畫出網絡視聽行業在新時期繁榮發展的宏偉藍圖,為網絡視聽行業發展指明了前進道路,提供了根本準則。網絡視聽行業作為一種新興文化生產傳播方式,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傳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價值引領。近年來,網絡視聽行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進階期,然而,囿于“監管體系不清”“低品質內容供給過剩”等現實原因,網絡視聽行業發展面臨責任不明確、定位不清晰、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影響行業高質量發展。因此,落實網絡視聽行業的時代責任和功能定位,并提出有效的戰略以促進行業發展,已成為網絡視聽行業建設的重中之重。
當前,網絡視聽行業業態創新,技術迭代,格局重塑。網絡視聽行業自身建設和繁榮發展的邏輯起點是明確其在建設文化強國背景下的時代責任。網絡視聽行業承擔著提升視聽內容質量、堅守正確價值引領、激發文化產業創新、推進網絡文化建設、增強文化傳播效能等五個方面的重要責任。
作為文藝創作的形式,網絡視聽涵蓋網絡綜藝、網絡劇集、網絡電影、短視頻及網絡音視頻等相關形態。只有堅守內容至上原則,才能使網絡視聽行業發展壯大,也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創造佳績。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倡導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健康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等主題創作高質量作品,為不斷提升視聽內容質量打下堅實基礎。第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創作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定期舉辦多元主體參與的網絡視聽產業系列沙龍,助力構建網絡視聽事業產業,探索視聽產業工作由“建好”到“用好”的新方法、新舉措,助力構建網絡視聽事業產業發展的良好格局。第二,建立健全網絡視聽節目體系,帶動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的融合創新,提高網絡視聽內容的質量,通過鼓舞全民族文化創造力和創新力,建構中國標識和中國力量。②
網絡視聽行業提供具有鮮明意識形態屬性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強調責任擔當,對庸俗化、低俗化內容令行禁止,弘揚清風峻節。堅持正確價值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聚焦普通人的美好生活,驅動內容創新,努力制作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內容。第一,北京師范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韜表示,網絡視聽行業應著眼技術驅動下的未來視聽媒介發展,以新責任倫理來匡正新技術、新應用加速發展帶來的風險,從治理的視角平衡好技術、企業、平臺與人之間的責任關系,構建新型網絡視聽責任治理體系,促進行業高質量創新發展。第二,建立常態化動態監測機制,深入推進網絡視聽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科學監測網絡視聽內容,確保弘揚正確價值觀。
網絡視聽行業作為影視文藝的新興力量,逐步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穩步前進。網絡視聽行業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新業態等不斷為內容賦能,而“藝術+技術”也成為網絡視聽行業發展的熱門。第一,整合文化產業資源,培養創新型人才。5G、虛擬技術、元宇宙、XR 技術等帶來極致的觀看體驗。網絡視聽行業通過舉辦賽事評比、網絡推送等市場化運作活動,前瞻性地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打造多屏聯動的融媒體陣地,將優質的各類文化產品帶給受眾。第二,構建深度融合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打造數字文化引領地。充分發揮以內容生產為主的文化服務業帶動政府和社會實現協同發展的作用,發揮網絡視聽行業覆蓋區域廣、創收能力強等優勢,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文化傳播渠道和文化消費終端生產的聯動效應,通過搭建三者之間的互動平臺,不斷增強文化類藝術創作的“思想+藝術+技術”表現形式,合力推進打造文創業態新勢力。
網絡文化發展離不開網絡視聽行業的廣泛參與,網絡視聽行業作為聯系人民精神消費的紐帶,在推動網絡文化建設中肩負著重要責任。網絡視聽行業因其自身具有的文化特性和內涵,擔負著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傳遞中國價值理念的責任。第一,地市級媒體作為黨的重要輿論陣地,在傳播黨的聲音、引導服務人民群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鼓勵更多力量參與到融媒體中心建設中來,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發揮專家的智囊作用,加強信息共享、技術交流與業務合作,共同開創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局面。第二,確保網絡文化活動的多樣化開展。網絡視聽行業內相輔而行,積極配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工作,對基層地市級媒體的運行起到示范作用,各級政府部門通力合作,保障人民群眾多元化網絡文化需求。③
文藝作品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之一。必須確保文藝作品的正確輿論導向,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帶給觀眾溫暖的前行力量,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打破文化壁壘,翻越文化鴻溝,要注重對中國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邏輯進行有效挖掘和準確表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④比如,由咪咕自研技術打造的5G冰雪之隊(谷愛凌、徐夢桃、隋文靜、韓聰、任子威的數智人)突破虛擬和現實的分界線,提供了“音樂+冰雪”元宇宙沉浸式互動體驗;裝置藝術家林萬山與青年歌手張藝興跨界合作的歌舞《飛天》以現代藝術形式展現“傳統文化符號”與“科幻感”的碰撞;網絡劇《你是我的榮耀》主演楊洋、迪麗熱巴對話英雄航天工作者,劇中的于途和現實中的于途跨次元相遇;XR技術還原《煙火星辰》中的宇宙星海……《中國夢·我的夢——2022中國網絡視聽年度盛典》也是“藝術+技術”的一次生動展示,呈現了網絡視聽行業前沿的新觀感。⑤“藝術+技術”的模式為網絡視聽行業打開了意象空間和表達空間,增強了具有中國色彩的網絡視聽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發揮網絡視聽行業的重要作用,需要進一步明確該行業的功能定位,處理好其與政府部門、市場以及人民群眾的關系,共同面向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形成方向一致的互補局面。
隨著我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網絡視聽行業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不斷推進,4K/8K、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逐步升級推動網絡視聽行業高質量創新性發展,不斷創新VR、AR、MR技術的沉浸式、互動式等視聽內容形態,擴大新模式、新場景的媒介使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應更好履行職責、壯大宣傳文化陣地,作出更多新部署,網絡視聽節目需傳播主流價值觀,既要做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要表達“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視角。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對外合作與國際傳播處于國際交往和輿論斗爭的最前沿,需要我們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既自信自強,又謙遜謙和,廣交朋友、嚴守紀律,把文化和意識形態管理職責落到實處。
網絡視聽行業可與政府進行多種模式的聯合辦賽,推動文化消費,促進網絡視聽市場經濟效益的提升。作為提供文化產品的行業,網絡視聽行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基本規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許多文化產品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⑥截至2021 年12 月,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基站數量達142.5萬個,這些基站為我國網絡視聽行業向超高清、智能化等方向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同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建設了“中國聯合展臺”線上平臺,集納了100多家影視機構在線上傳播中國故事,不斷拓展國際傳播平臺,還實施“視聽中國——美麗中國”海外播映活動,在不同社交媒體、多國電視臺等渠道播出。⑦主流媒體和網絡視聽媒體發揮各自優勢,創新思路舉措,不斷完善行業體系,網絡視聽文化的增長推動著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
文化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強調了文化建設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戰略定位。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愈發需要高品質視聽內容來滿足其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網絡視聽行業不斷提升文化內容產出和服務質量水平,以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參與感。⑧例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18家重點網絡視聽平臺聯合承辦的以“奮進新征程”為主題的“2023中國網絡視聽年度盛典”,由800多位演藝人員參演近50多個節目,涵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十年發展成就、百姓幸福生活、英雄模范人物等內容,展現了新時代網絡視聽行業向上發展的精神面貌。活動上線24 小時便達到18.86億次點擊量,主流媒體給予此次活動高度評價。⑨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錨定了我國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為網絡視聽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對加強網絡視聽行業建設作出了明確規劃。立足于我國文化發展的新方位上,應加快網絡視聽行業建設步伐,進一步發揮網絡視聽行業的作用,并為之謀劃全面高效的發展新路徑。
“藝術+科技”模式能對網絡視聽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科技的特性需要其創新常態化。首先,完善優質內容輸出機制,促進交互式、服務式和基于場景的溝通傳播。其次,加強數字科技的支持和領航作用,提升主流媒體文藝創新設計和轉化的能力,重塑作品編輯流程,建設網絡平臺終端,完善管理方式,提高內容生產力,加強版權保護,創建媒體資源數據庫。再次,通過數字化手段使網絡視聽文化得到更好的可視化呈現,強化視聽新技術在內容輸出、新媒體建設、用戶體驗、綜合服務、安全發展等各方面的創新實踐。最后,持續推進“藝術+科技”制播模式,深刻改進網絡視聽行業的內容制造、高質量輸出、多渠道傳播等環節,不斷推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5G通信技術、物聯網傳感器、空間計算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創新,帶動網絡視聽行業全產業鏈升級。
協調好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的關系,建立健全以高質量內容為基礎的網絡視聽傳播體系。創新媒體格式、傳播渠道和運營體系,強化用戶連接的黏性,發揮制度優勢和市場作用,增強主流媒體的競爭力。推進不同網絡視聽產業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加強網絡視聽作品相關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網絡視聽行業應加強人工賦能內容制播、審核、監測監管等。將網絡視聽現代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建設融匯在一起,建立更好的網絡視聽創新激勵機制和以正確價值引領為導向的作品評價機制,進一步健全網絡視聽作品創作標準與規范、網絡視聽倫理道德與知識產權、科研誠信等保障機制。
加強科企協同、社學融合、省部合作,有效提升多業態聯動的開發模式,打造一批網絡視聽作品研究和視聽產業創新中心,促進政、研、企、校結合,創作精品網絡視聽作品,提高核心文化產品在文化貿易中的份額,將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傳輸到海外。比如,近年來,芒果TV不僅將版權綜藝節目發行到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還發行到日本、韓國、越南、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司的支持下,芒果TV于2018年在中國香港上線了國際版App。截至目前,芒果TV 國際版App 已覆蓋全球150 個國家和地區,下載量達1.1億次,實現了7種界面語言應用,涵蓋18種多語言字幕。視聽產品走出去品牌項目“電視中國劇場”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的落地數量已達62個。由此可見,應鼓勵國家網絡視聽行業平臺聯合中國文化品牌創制,融入中華文化內涵,打造外宣精品。
推動網絡視聽行業發展、實現網絡視聽行業新作為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視聽行業應以藝創品的形式傳遞黨的聲音,進一步明確自身在提升視聽內容質量、堅守正確價值引領、激發文化產業創新、推進網絡文化建設、增強文化傳播效能等方面的時代責任,找準網絡視聽行業與政府部門、市場以及人民群眾三者間的功能定位。實現網絡視聽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便是選擇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視聽行業建設策略。
注釋: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②彭錦.從正名立規到繁榮發展——網絡視聽行業發展十年[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10):10-13.
③陳叢刊,熊穎.責任·功能·策略:體育強國背景下體育社會組織建設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20(06):14-17.
④光明日報編委會理論學習中心組.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N].光明日報,2022-09-08(006).
⑤章玲.科技感融入藝術表達——記中國夢·我的夢:2022 中國網絡視聽年度盛典[J].廣播電視信息,2022(03):12-13.
⑥李明毫.我國文娛領域綜合治理的政策邏輯與未來趨向——基于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政策的分析[J].現代視聽,2021(11):5-8.
⑦祝燕南.呈現廣電全媒體發展新突破透析行業發展大趨勢[J].傳媒,2021(20):15-18.
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2-08-16.http://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⑨章玲.主旋律與正能量凝聚網絡視聽行業——記奮進新征程:2023 中國網絡視聽年度盛典[J].廣播電視信息,2023(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