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隨著媒體深度融合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虛擬數字人進入發展快車道,落地應用涉及金融、文旅、教育、零售以及傳媒等領域。自2018年新華社與搜狗聯合發布全球首個全仿真智能虛擬新聞主播后,我國新聞傳播領域迎來了新一輪虛擬數字人熱潮,主流媒體頻繁使用虛擬新聞主播,但目前虛擬數字人在新聞傳播領域尚處在發展階段,仍然有諸多新聞實踐值得研究和探討。本文對虛擬數字人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應用現狀進行梳理并歸納其應用特征,以期為學界關于虛擬數字人在新聞傳播領域未來發展的路徑和可能性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根據2022 年5 月5 日弗若斯特沙利文聯合頭豹研究院發布的《2022 年中國虛擬人產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可以將虛擬數字人拆分為“虛擬”“數字”“人”三個關鍵詞進行理解。其中,“虛擬”指存在于虛擬世界中;“數字”指的是以建模技術、動捕技術、深度學習、語音合成、圖形渲染、神經網絡渲染、CG、AI、動捕等綜合技術手段為底層邏輯;“人”代表具有多重人類特征,例如外貌特征、語言能力、交互能力等。因此,虛擬數字人指的是存在于虛擬世界中,以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等為技術邏輯,并具有多重人類特征的復合體。①
白皮書對虛擬數字人做了清晰的分類。從虛擬數字人的技術層面來看,虛擬數字人能夠分為兩大類:其一是AI being(超寫實虛擬數字人),又被稱為“AI驅動型虛擬數字人”,是指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一站式”完成虛擬數字人的建模、驅動和內容生成,并且具備感知、表達等無需人類干預的自動交互能力;其二是廣義虛擬數字人,又被稱為“真人驅動型虛擬數字人”,是指通過CG建模等技術完成對虛擬數字人的形象制作,再通過動作捕捉技術、面部捕捉技術來采集位于后臺“中之人”的動作、表情,以此實現對虛擬數字人的驅動。真人驅動型虛擬數字人與AI 驅動型虛擬數字人在技術運作流程上存在較大差異,真人驅動型需要CG 建模綁定,動作捕捉、面部捕捉等技術做統一化融合處理,且需要“中之人”于后臺配合完成表演動作;而AI驅動型前期需要通過數字孿生技術等完成虛擬人語言、樣貌、表情動作的數據采集與訓練,之后再通過神經網絡渲染等技術完成虛擬數字人的渲染和驅動。②從虛擬數字人承擔的角色來看,主要分為身份型和服務型兩種:服務型主要用于替代真人服務,完成簡單功能代替,主要面向B端,旨在幫助企業提升效率;身份型主要應用于游戲、社交、娛樂等領域,主要面向C端,其核心價值主要體現為增強虛擬數字人與用戶之間的情感紐帶。本文主要探討的是AI驅動下服務型虛擬數字人在新聞傳播領域協助或代替傳統主持人,利用2D、3D 虛擬形象進行新聞傳播活動的應用現狀和特征。
虛擬數字人的發展歷程與其制作技術息息相關,到目前為止經歷了萌芽、探索、初級、成長四個階段。虛擬數字人的萌芽產生于20 世紀80 年代。1982年,日本推出虛擬歌手林明美,嘗試將虛擬數字人引入現實世界,但這一時期的虛擬數字人呈現效果較為粗劣,主要是以手繪為主的2D 卡通形象。21 世紀初,虛擬數字人進入探索階段,CG、動作捕捉等計算機技術逐步代替傳統手繪,創造了“咕?!薄俺跻粑磥怼钡忍摂M人物,虛擬數字人開始頻繁應用于影視領域、動漫領域,但其只能在屏幕中單向度呈現,隔絕了虛擬數字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彰顯出早期虛擬數字人的虛幻性。③隨著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動作生成等人工智能技術以及交互技術的不斷突破,2018年,全球首個全仿真智能虛擬新聞主播誕生,虛擬數字人進入初級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虛擬數字人可以生成3D 超寫實真人面容及聲音,并以交互技術和深度學習技術為支撐,具備情感表達、溝通交流、與觀眾動態化實時交互的能力。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面提升與突破,央視網與百度智能云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聯合推出虛擬新聞主播“小智”,它集語音交互、智能對話、社交分享于一身,在強大的技術加持下,塑造了全新的傳播形態和表達方式。④這一時期的虛擬新聞主播集智能化、情境化、具身性于一身,通過智能算法成為新的認知主體,實現認知主體與受眾情景化的超級互動,給受眾帶來全新體驗。虛擬數字人應用場景從早期的泛娛樂領域發展到如今涉及金融、醫療、教育、政務、通信等各行各業,其應用領域無限延伸,并朝著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精細化、多樣化方向發展。
2021 年,“元宇宙”概念持續發酵,帶動虛擬數字人市場升溫,虛擬數字人在各行各業落地應用,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產業鏈條。產業鏈上游是有核心技術的研發公司,例如形象設計類、動畫渲染類、建模類等;產業鏈中游主要是虛擬數字人廠商,例如互聯網技術廠商、AI廠商等;產業鏈下游主要是虛擬數字人實際的運營方,是不同類型虛擬數字人內容生態的創作者和建構者。虛擬數字人產業的發展與其下游應用場景的逐步發展緊密相關。根據市場消費需求,可以將虛擬數字人下游市場劃分為“制作完消費”“制作即消費”“全智能虛擬數字人”?!爸谱魍晗M”主要在影視、動畫、短視頻、游戲等領域;“制作即消費”主要指直播和線下演出的實時互動,例如虛擬偶像、虛擬主持人等;“全智能虛擬數字人”指智能客服等,可進行實時交互,從簡單語音交互升級為多模態交互。這三種類型的虛擬數字人并不孤立存在,下游應用領域可相互滲透發展。早期虛擬數字人由于高成本、高壁壘、長周期等局限,落地產業主要集中于影視領域、游戲領域以及動漫領域。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穩步突破,“市場驅動+效果呈現”持續加碼虛擬數字人產業,虛擬數字人有望實現全領域覆蓋。
2021 年10 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明確表示要推動虛擬主播、動畫手語廣泛應用于新聞播報、天氣預報、綜藝科教等節目生產,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這為虛擬數字人進軍新聞傳播領域提供了政策導向。截至目前,在主流媒體的引領下,虛擬數字人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已蔚然成風。
在人工智能內嵌于新聞領域的時代趨勢下,各級各類媒體都在探索將虛擬數字人應用于多元播報場景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推出一位“元宇宙特約評論員”——“AI 王冠”,這是媒體深度融合時期打造智慧型、全媒體、多模態傳播體系的重要實踐。⑤“AI 王冠”依托于人工智能技術大幅提升財經資訊從文本到視頻的轉化生產效率,能夠有效保證財經新聞播報及信息發布的持續性和多元化,以此實現央視頻客戶端在財經新聞發布中的不間斷直播,提升了新型主流媒體的報道廣度和深度。
虛擬新聞主播在各級媒體中遍地開花,地方媒體也緊跟這一趨勢。2022年,北京廣播電視臺推出虛擬新聞主播“時間小妮”,讓其在“北京時間”App 里實現新聞播報、講解知識、客戶服務等,為北京廣播電視臺推進“新聞+政務服務商務”運營新模式提供了立足首都、引領全國的新樣本。一些縣級融媒體中心也積極引進虛擬新聞主播。2023 年2 月5 日,昆山市融媒體中心推出全國首個縣級融媒體3D 超寫實虛擬新聞主播——“昆小融”,為觀眾播報數字經濟和元宇宙發展的前沿資訊,給廣大受眾帶來跨越次元壁的全新視覺體驗。虛擬新聞主播表現出的超高新聞播報水平極大地提升了智媒時代新聞傳播的效率和質量,實現了全天候不間斷的新聞播報、跨時空的信息傳播,彰顯了智媒時代新聞傳播所要求的時效性。
人機互動采訪為豐富媒介表現形式提供了一條全新路徑。人機互動采訪使虛實空間得以互相交融,賦予虛擬數字人和真人全新的對話形式,這不僅是智媒時代媒體融合深度推進的重要成果,也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聞體驗。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網人工智能編輯部“小C”流暢地完成與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直播連線的高難度采訪任務,不僅解決了新冠疫情期間面對面采訪不方便的問題,提升了采訪的趣味性和新鮮感,也是央視網在重大時政報道方面的一次創新應用。在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中,主持人撒貝寧和虛擬新聞主播“小小撒”共同走上春晚舞臺,“小小撒”以風趣幽默的話語和現場觀眾即興互動,引得現場掌聲雷動,給觀眾帶來全新的節目體驗。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北京廣播電視臺的“時間小妮”以“北京時間”App 界面為載體跨越空間限制與基層二十大代表進行對話互動,著重推出了《我的北京時間——AI 數字人對話二十大代表》系列融媒報道,講述首都事業發展的非凡十年,為主題宣傳報道增加了創新與活力。在智能算法的加持下,虛擬新聞主播能夠與真人主播進行實時交流互動,讓未來新聞傳播擁有多樣化呈現的可能。
虛擬新聞主播助力聽障群體既體現出技術賦能傳播的表征,又傳遞了深厚的人文關懷。根據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中國現有聽障人士2780 萬人,約占全球4.3億聽力障礙人士的6%。對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虛擬手語主播,“用技術跨越聲音障礙”,滿足聽障人士獲取新聞的需求。2022年2月4日,央視新聞聯合百度智能云推出虛擬手語主播參與冬奧會開幕式直播特別節目,并全程參與北京冬奧會的新聞報道,見證了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首金的激動時刻、比賽精彩瞬間等,隨后又制作推出《手語看冬奧》專題欄目,該欄目成為聽障群體“智”聽新聞的貼心伙伴。央視新聞虛擬手語主播在掌握了《國家通用手語詞典》的標準手語詞匯基礎上,還學習了超8500條影視級手語動作數據以及百萬量級的標準手語平行語料數據,手語動作精準度高達90%以上。⑥虛擬手語主播以“自然手語”為邏輯可以實時生成手語視頻,不僅有效解決了手語翻譯師的不足,還為聽障人士獲取新聞資訊創造了無障礙環境,給予了聽障人士尊重和關注,使得他們能夠享受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紅利,感受到冬奧賽場上的精彩瞬間,讓冬奧新聞報道更智慧、更溫暖。虛擬手語主播拓展了虛擬數字人的服務場景,貢獻了更多社會價值,還為傳統體育賽事播報賦能,促進人工智能與媒體深度融合。
虛擬新聞主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新聞報道樣態,使得新聞傳播領域日趨智能化,新聞敘述模式不斷革新與優化,深化數字敘事理念,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虛擬新聞主播的智能化主要體現在在場方式智能化、生產方式智能化、播報方式智能化等層面。
虛擬新聞主播最大的優勢是全時化全場化在線播報新聞,突破了傳統新聞主播工作的時間和空間限制。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相比于真人主播面臨的全勤到崗風險,虛擬新聞主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在新聞播報時效性、影響力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虛擬新聞主播可以用同一種聲音、同一個畫面、不同語種向全世界快速播報最新疫情信息,增強了信息傳播的力度,拓寬了信息傳播廣度。
虛擬新聞主播生產方式的智能化主要體現為虛擬數字人技術提升了新聞信息的數據化處理能力。虛擬新聞主播可以憑借強大的技術支撐來讀取各類數據信息,例如深度合成技術可以利用合成類算法自動生成新聞文本、音頻、圖像、視頻,并按照智能程序和先進算法對新聞內容進行自主選擇和加工,從而過濾掉無效信息和非核心信息,還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及時跟蹤新聞發展動態,按照新聞稿件編寫規則自動生成新聞并播報,使得新聞生產更加智能。
現階段的虛擬新聞主播大多是把文本輸入系統再轉換成新聞視頻進行播報,這一形式極大革新了傳統新聞主播的播報方式。虛擬數字人依托語音動畫合成技術,只需要一名文字編輯人員在虛擬新聞主播的后臺輸入相關新聞文本,即可快速生成相對應的虛擬新聞主播音視頻內容,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也大大提升了新聞播報的效率。虛擬新聞主播還可以實現跨場景播報,即用無數個分身,同時在不同的現場播報各類新聞資訊,創新傳統新聞的播報形式,革新新聞傳播體系。
智能新聞客戶端的興起,以及受眾個性化、碎片化、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和閱讀習慣,使得原先的單向信息傳播需要向融合化、交互性、多樣化方向發展。虛擬新聞主播的出現為新聞傳播的革新提供了技術支撐,使新聞播報場景得到了大幅提升,題材涉獵范圍廣,包括時政、航天、文藝、體育、民生等方面。
虛擬新聞主播在重大時政題材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虛擬新聞主播的加持下,新華社客戶端代表著國內AI 技術同新聞制作及傳播深度融合的最新探索成果。⑦在黨的二十大相關報道中,新華社的“新小浩”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媒體平臺對黨的二十大相關內容展開權威播報,該系列新聞報道總瀏覽量近1 億人次,點贊量超過200 萬次,為報道注入了科技創新力。其次,在航天題材中,2021 年6 月17 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數字記者、全球首名數字航天員“小諍”對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行星探測工程等國家重大航天項目進行現場播報。再次,在文藝題材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文藝之聲《綜藝對對碰》中嘗試使用虛擬主播播報新聞簡訊、聽眾留言等內容。最后,在政策解讀方面,溫州市政府于2020年3月11 日在短視頻欄目《政AI 播》里推出《溫州市區房屋征收補償新增房票安置模式》節目,節目中虛擬新聞主播向公眾播報、解讀政策文件,引領“智慧+變革”的新模式,開創了政策宣傳、時政解讀的新路徑。⑧
虛擬新聞主播依托人工智能技術,集采編播于一體,提高了新聞播報的效率。在傳統的新聞制作過程中,要經過采訪、備稿、配音、出鏡主持等一系列程序,以及燈光、場地等多工種配合,才能呈現給受眾,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虛擬新聞主播集采編播于一體,降低信息發布成本,新聞傳播更加高效。虛擬新聞主播可以將后臺輸入的新聞文本自動生成與之相對應的內容視頻,實現文本到視頻的“秒級轉換”。虛擬新聞主播在新聞采寫方面可以根據大數據技術進行信息的搜集整理與分類,并按照新聞稿件的編寫規則自動生成新聞,提高了新聞采寫的效率;在新聞訪談中,虛擬新聞主播可以依據算法按照既定的采訪邏輯完成人物訪談,自動生成新聞稿件,提高了新聞訪談的質量和播報效果;虛擬新聞主播后臺可以將海量線上信息進行整合,并將線下信息轉移至線上,通過多機位、多景深,在新聞播報中全方位展示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實現采編、審查、播報和儲存全流程工作的高效集成化。⑨虛擬新聞主播進行新聞播報的時間大約是3分鐘,新聞結構簡約、新聞主題突出、感染力較強,符合受眾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提升了新聞產品的性價比。
數字經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產物,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的重大任務。虛擬數字人作為數字經濟的一種新動能,改變了我國各行業的工作樣態,助力我國數字經濟轉型升級。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數字人經歷了外觀數字化、行為交互化、思想智能化的發展過程,虛擬新聞主播的出現是虛擬數字人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不斷發展的顯著表征,重塑著新聞傳播生態格局。在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從中央級媒體到地方媒體、從重大報道到日常新聞,都能看到虛擬新聞主播的身影,開創了“新聞+AI”的融合實踐。隨著虛擬新聞主播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新聞傳播更有溫度、更具創新力,為我國媒體融合深度推進提供了新的可能。虛擬新聞主播只是虛擬數字人在新聞傳播領域應用的一個起點,隨著虛擬數字人技術的迭代更新,虛擬新聞主播將會擺脫千篇一律的窠臼,朝著個性化、人性化方向發展。在未來,虛擬數字人可與5G、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信息技術實現融合共生,深化大數據采集、存儲與學習能力,為自動播報提供文本數據庫的硬件和高端算法數據支持??梢灶A見,在不久的將來,原本主要依靠人來操作的新聞生產、傳播環節將逐漸轉變為人機協作,新聞工作者與虛擬新聞主播的相互協作、共同進步將是新聞傳播領域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注釋:
①郭全中.虛擬數字人發展的現狀、關鍵與未來[J].新聞與寫作,2022(07):56-64.
②2022年中國虛擬人產業發展白皮書[EB/OL].頭豹研究院,2022-05-05.https://www.leadleo.com/report/reading?id=6267512d635d9d4f6bea3524.
③王瑩,梁雪媛.虛擬主體性與虛擬物質性:論數字人形象[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5):49-58+170.
④劉瀠檑,莫梅鋒.從仿真到說服:電視AI主播的迭代創新與具身升級[J].當代電視,2021(02):99-102.
⑤翁楊,楊大學.媒介元宇宙中的虛擬新聞主播:身份定義與話語功能[J].出版廣角,2022(17):87-90.
⑥鄭弘,豐樹琪.人工智能在新聞報道中的突破、傳播和價值——以總臺央視新聞AI 手語主播為例[J].傳媒,2022(20):48-50.
⑦胡佳.新華社客戶端的破圈突圍路徑[J].傳媒,2022(08):44-46.
⑧李穎.疫情背景下的智能傳播與人文關懷——AI主播傳播效度[J].中國電視,2021(09):72-76.
⑨余文,吳飛.從AI合成主播看新聞傳播的融合創新發展[J].傳媒,2022(0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