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祥文,景元美
(1. 上海市閔行區(qū)莘松中學,上海 201100;2. 上海市閔行區(qū)莘松小學,上海 201100)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0月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要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提出“基本實現(xiàn)青少年熟練掌握至少一項體育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目標。為了對傳統(tǒng)體育課堂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體育課堂走班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體育走班制教學是當下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探索領域,是實現(xiàn)《綱要》提出的“基本實現(xiàn)青少年熟練掌握至少一項運動技能”這一重要目標的體育課改要求。
綜上所述,體育走班制是實施國家相關文件要求的一項舉措,也是“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的有效手段。對體育走班制的研究,不僅可以讓學校層面認識到其重要性,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更加積極、長久地參與體育運動。
在中國知網(CNKI)以“體育走班制”為主題進行搜索,共搜索出相關文獻177篇,對全部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出如圖1所示的發(fā)文量變化趨勢圖,從中可以得出關于體育走班制的研究總體呈現(xiàn)波浪式上升趨勢;以發(fā)表年度(近10年)、文獻來源(主要以體育類核心期刊和碩博士論文)等進行篩選后得到文獻59篇;最后以主題為“體育走班制”“中小學”和文獻下載量等進行篩選,得到相關文獻27篇。

圖1 體育走班制發(fā)文量變化趨勢圖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本文從體育走班制的內涵、價值、教師專業(yè)化教學能力及實踐4個方面進行研究。
張長思等(2022)研究指出,體育走班制是將同一年級的體育課排在同一時間,上課時打破行政班級,學生選擇不同的運動專項并組成專項班,學生在該班進行專項課程學習,其特征是選擇性和專項化。袁曦和張長思(2021)認為,體育走班制是將同一年級的體育課排在同一時間,打破傳統(tǒng)行政班級,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運動項目的體育教學形式。2021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的“體育專項走班制”,與上述體育走班制內涵幾乎相同,因為兩者含義與內容極為相近,所以本文不做區(qū)分,統(tǒng)稱為體育走班制。“體育走班制教學”“走班制體育教學”是與體育走班制緊密關聯(lián)的概念表述。當前,學術界并未對三者進行較為嚴格的規(guī)定和區(qū)分,時常混用。但從表述邏輯和教學實踐來看,體育走班制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或班級組織模式,而“體育走班制教學”“走班制體育教學”則是在這一組織形式或組織模式下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
綜上所述,體育走班制與“體育走班制教學”“走班制體育教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從邏輯和教學實踐中可以發(fā)現(xiàn),體育走班制屬于上位概念,它的下位概念包含“體育走班制教學”和“走班制體育教學”,也就是說“體育走班制”與“體育走班制教學”“走班制體育教學”屬于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體育走班制的價值進行了分析和研究。黎明珠等(2021)把體育走班制的價值總結為能夠實現(xiàn)學生運動項目的專項化學習;促進體育多樣化教學與層次化教學;促進“隊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打造“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體育特色;實現(xiàn)體育教師的“一專多能”;有利于大、中、小學課程的有機銜接。毛振明等(2018)在研究中總結了“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優(yōu)點為促進形成一校多品、一生一長、一師一專、一項多隊和多學段一體化。鄒川(2020)在其研究中得出,體育走班制分層教學的價值特點包括學生身體素質明顯得到提升;針對性強、滿足學生興趣發(fā)展需求;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師的進取和提高。王有基(2021)指出開展分層走班教學的價值意義在于學生能較大程度地提升運動技能并能夠自主選擇運動項目;教師能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走班教學能夠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且促進體育校園文化建設。陳長年等(2018)總結走班制體育教學的價值,“走班制”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讓學生的鍛煉意識得到提升;讓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體育走班制的價值可以概述為以下3個方面:學生方面,促進學生體育各方面的發(fā)展,如身體素質的提升、技能的熟練掌握等;教師方面,提升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方面,打造中小學“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體育特色、促進體育校園文化建設等。
體育教師是實施體育走班制的關鍵一環(huán),實施體育走班制需要體育教師擁有什么樣的教學能力,是本文需要厘清的關鍵問題。
袁曦和張長思(2021)在《“體育走班制”教師專業(yè)化教學能力結構論析》的中指出,體育走班制教學組織特征包括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單元加大化、課程項目選擇化、教學組織凝聚化、學習過程系統(tǒng)化和教學方法靈活化,因此,要求體育教師應具備專項運動理論知識、專項運動能力、挖掘利用教學資源能力、專項訓練指導能力、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能力、競賽組織安排能力、高度職業(yè)熱情構成的專業(yè)化教學能力等,以滿足體育走班制教學的現(xiàn)實需求。體育走班制的一些組織特征必定對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可以倒逼體育走班制教師專業(yè)化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張長思等(2022)認為,體育走班制教師專項化教學能力是指體育教師開展體育走班制教學需駕馭所教授的運動項目、對該項目進行超大單元設計和執(zhí)教的能力。體育走班制教學內容與過程的專項化、運動項目學習的可選擇性、教學過程具有精細網格化的教學組織特征等,要求體育教師具備專項運動能力、超大單元(教程)內容設計能力、專項教學訓練能力、競賽組織安排能力、開發(fā)利用教學資源能力、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能力及職業(yè)熱情構成的專項化教學能力,以滿足體育走班制教學的現(xiàn)實需求。
綜上所述,實施體育走班制教學體育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包括:專項運動能力、專項運動理論知識、專項教學訓練能力、挖掘利用教學資源能力、超大單元(教程)內容設計能力、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能力、競賽組織安排能力、高度職業(yè)熱情構成的專業(yè)化教學能力等。
薛志學(2021)在研究中指出,開展走班制的學校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在選項課和走班制的作用下學生選課容易出現(xiàn)盲目性和功利性;二是課程安排缺乏合理性,教學計劃落實不到位,導致學生不固定,教師課時不統(tǒng)一;三是教師實施教學時整體效率較低;四是學校的場地設施不足。針對以上的問題,薛志學提出,學校應根據(jù)學生實際確定項目內容,科學設置走班時間,確定班級學生和任課教師,合理分配教學場地及器材;落實體育育人目標,合理確定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方法;加強走班制教學體系管理,加強走班制教學評價改進措施。
鄒川(2020)通過研究分析得出,實施體育分層走班制教學的關鍵是提升師資水平;同時學校的硬件設施、管理機制需完善;另外,還需建立、創(chuàng)新教育評價體系。基于此種結論,該研究者提出了雙流中學實施體育教學“分層走班制”的建議:一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二是學校需要投入硬件設施,健全管理機制;三是教師需創(chuàng)新教育評價形式,大力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丁志強(2019)在實踐研究中指出了走班制體育教學的不足:運動項目開設不足、場地不足;體育特長生的訓練與上課時間有沖突;教師會產生標簽效應:在走班后,體育教師對學生的首次印象來自于點名冊,教師一般會根據(jù)標簽形成不同的期望值,從而影響了不同水平學生的充分發(fā)展。研究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施走班制體育教學的建議:學校進一步優(yōu)化場地,充分合理利用現(xiàn)有體育場地與資源;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對運動隊文化的認識;體育學科可嘗試采用學科能力分層模式,與文化學科分層模式接軌。
綜上所述,各研究者主要從3個方面論述了體育走班制。一是取得的成效:從文獻中可以看出體育走班制實施后,不管是學生、教師還是學校,都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二是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場地、師資、排課、評價等方面的問題;三是給予的建議方面:各研究者主要是從對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策略和建議。
通過文獻的梳理發(fā)現(xiàn)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現(xiàn)有體育走班制教學研究具體、詳實的案例研究得較少,而且研究的學段多是中學階段。由于中學生與小學生的學情不同,中學階段的研究雖然能給小學階段的研究帶來一些啟發(fā),但還是有諸多方面不利于相關研究者參考。
其次,現(xiàn)有體育走班制教學研究缺少評價研究。龍克威等(2019)指出,體育走班制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體育課教學,除了體質健康測試是基本要求,還需要新增考勤與專業(yè)測試的評價體系,需要將考勤納入評價體系中,這也是學生運動參與、安全保障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體育走班制教學評價需要更多的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體育走班制的實施。另外,對于教師的評價也是該研究中欠缺的部分。
最后,現(xiàn)有體育走班制教學缺乏跟蹤研究。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的長期堅持能夠帶給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等帶來怎樣的變化,沒有相關的研究報告。毛振明和楊夠(2018)在“北京體育聯(lián)盟校”中是對不同年級進行的某一學期或學年的實踐,而不是研究一批學生從低年級一直持續(xù)到高年級。本文認為,體育走班制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才能夠顯現(xiàn)出其對各方面的影響,因此,跟蹤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
對體育走班制后續(xù)研究的一些建議:我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相關經驗,出臺相關政策,利用政策導向來促進體育走班制的發(fā)展。同時,教育部門可以聯(lián)合相關體育部門、各學段體育研究專家等來制訂適合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育走班制模式。教育部門應充分發(fā)揮“體教融合”政策,借助外部力量來解決校內的師資問題。引進外部力量,增強師資的同時,要做好教練員、教師的評價工作,從而促進體教融合發(fā)揮良好的作用。體育走班制的有效實施,體育教師是關鍵的一環(huán),但大部分的體育教師缺乏理論和技能的支撐。因此,對體育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顯得尤為必要。后續(xù)可以加大對開展體育走班制學校體育教師的相關培訓。
結合我國研究現(xiàn)狀,只有在充分理解體育走班制內涵、價值、教師專業(yè)化教學能力及相關實踐的基礎上,根據(jù)學情、學段、教材目標的定位和新課標的要求等,才能更好地把握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的實施,從而有效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和新課標中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