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琪
摘 要:古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雖然它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但它的表現形式卻有著相同之處,即都體現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精神,集中展示了時代風貌。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無論在樂譜還是處理方式上,都有較大的突破和創新,不僅很好地詮釋了詩人張繼的思鄉之情,而且為詩詞增添了別樣的風采。以古箏曲《楓橋夜泊》為例,從作品分析入手,對該作品的藝術創作特征及演奏技巧進行研究。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樂曲;古箏曲;《楓橋夜泊》
一、《楓橋夜泊》簡介
(一)古詩詞《楓橋夜泊》簡介
這是一首羈旅行役詩。作者真切、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獨特的感受。詩中描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作者采用列錦的藝術手法,通過典型意象的組合——就像電影里的蒙太奇鏡頭,給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這種手法的效果就是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不僅畫面感極強,而且畫中有情趣。那寒鴉叫聲應和著遠處隱隱約約的鐘聲,雖然稍顯凄涼,但也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后人十分青睞這首美妙的詩歌,并將其改編為歌曲《濤聲依舊》。歌曲旋律美妙,又有著淡淡的哀傷,令人黯然銷魂。
全詩圍繞“愁”字展開。作者為什么愁?有多少愁?是因為人生失意、官場不順?還是因為家事索懷、故人離散?詩中沒說,不得而知。恰恰如此,更引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古人崇尚含蓄美,就像國畫的留白,一切盡在不言中。但詩人無心欣賞夜景,夜半難眠,實在容易引發讀者的聯想。有學者考證作者悲愁的具體原因,認為詩人是因為科舉落第,內心落寞,所以才吟出如此凄美的詩句。但筆者認為,詩歌流傳至今,早已突破了詩人的預設,后人完全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并從中尋找共鳴。
這首詩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能夠喚起讀者對故人的懷念、對故鄉的思念、對往事的追懷以及對未來的遙望。今天人們重讀《楓橋夜泊》,仍然深受觸動。
(二)古箏曲《楓橋夜泊》簡介
以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為藍本,王建民根據自己對張繼作品的理解,將它改編成古箏協奏曲,寫下了同名樂曲《楓橋夜泊》。這是一首初看平淡無奇的短詩,但其能給人以無窮無盡的靈感。縱觀整首曲子,不難發現,作曲家巧妙地運用了一系列的音樂語言,將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思想內涵都完美地表達了出來。因此,這首古箏協奏曲既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又有形神兼備的效果。那么,《楓橋夜泊》的曲調究竟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境界?這首曲子融合了蘇南民謠、江南絲竹以及昆曲的特色,運用了現代音樂的技巧,展現了詩情畫意,不僅很好地詮釋了詩人張繼的思鄉之情,而且為詩詞增添了別樣的風采。也正是因為這首樂曲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所以能夠給人一種極好的聽覺享受。
二、箏曲《楓橋夜泊》與詩詞的融合
(一)游子的孤寂之感
作者在開篇中運用了三種對比的方法,營造出一種孤寂的氣氛。比如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作者把周圍的景物全都描繪了一遍。湖畔的楓葉掩映在深秋的暮色里,只能隱約看見一些模糊的影子,河上的魚兒也在迷蒙的薄霧里跳躍著。在引子中,筆者采用了一種隨意的散板方式,并使用了傳統的宮調風格,以創造出一種午夜的寧靜氛圍感。這一段是整首樂曲的開始。由四個實音組成開頭,并用同音的泛音演奏形式來彈奏,形成了一種虛與實的對比,營造出一種若有若無的意境。也正是這種虛無縹緲的感覺,使人仿佛身臨一個安靜的秋夜。
隨著引子的落幕,鋼琴將主題旋律慢慢引了出來。古箏旋律也在這個時候慢慢融入。慢板舒緩的節拍把“月落”“烏啼”“霜滿天”所表現出的寂寞之感生動地展現了出來。在這一段里,作者還有意地將四六拍和四四拍交替使用,以不同的強弱處理方式以及旋律變化,豐富了傳統古箏音樂的表現形式,從而更好地表達出了詩人孤獨、憂傷的情緒。后面過渡段的旋律進一步豐富了主題,伴隨著作者的回憶和期待,音樂漸漸變得緩慢、微弱,最終在右手的連續撥弄下歸于平靜,給人以無助、寂寞之感。鋼琴聲和古箏聲交織成復調,讓人仿佛又回到了夜晚的山川河流中。左手還在不停地做韻,給人一種置身山谷的感覺,凄涼的秋風使山谷又多了幾分凄涼、幾分憂傷。尾聲是全曲的最后一部分,這一部分用pp的力度彈奏,和鋼琴融合在一起,讓樂曲聽起來更加落寞。
(二)游子的憂愁之感
整首詩都是在敘述“夜半”的時候,雖然只描寫了一個很小的細節,但是因為詩人一夜未睡,所以他的心情和想法難免會引人猜測。“愁”字成了整首詩的核心。
在音樂中,這一悲哀的情緒在慢板和結尾處都進行了表現。首先,在慢板部分,作者以一段舒緩的旋律,讓人產生一種悲傷的感覺,在鋼琴的幫助下,這些音符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在慢板段落中,旋律節奏的趨勢是逐步向前的。這種旋律間的遞進關系給了曲調一種由揚到抑、由悲到喜的音樂特質,不僅讓情緒得到完美釋放,還讓后續快板的曲調呈現出一種抒情式的“憂愁”,這也是一種表達憂傷情感的方式。左手小手指演奏的“1”音,就像是一座古老寺廟里悠揚的鐘聲,為樂曲增添了幾分神秘。緊接著在過渡段部分的旋律中,琴聲在低音區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與前面中高音區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作者的悲傷情緒推到了最高點,同時也為進入下一個樂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尾部分是一段緩慢而柔和的樂曲,輕柔而寧靜。在這一段的開始,作曲家使用中心音來重現主題。變調的曲調是對主題的強調,也是對樂曲更深刻的詮釋。這段旋律引導著聽者的心情,是那樣的平靜、孤寂。輕柔的鋼琴聲仿佛在與箏聲對話,悠揚的琴音就像是寒山寺中傳來的悠揚鐘聲,回蕩在這深秋的夜色中。
三、樂曲演奏技巧分析
(一)引子的演奏技巧
《楓橋夜泊》的引子是寧靜且自由的,曲調情緒相對平緩,整段引子部分的旋律線平穩而流暢。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這一部分的時候,心中要有對詩詞的深刻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向觀眾傳達感情。在接下來的旋律中,左手運用了大量的泛音技術,所以在演奏泛音的時候要注意以下三點:首先,泛音要靈動,指尖要提前準備好,觸弦要在保證快速的同時與左手一起抬起,從而細膩地表達出該部分的韻味。其次,左手在彈奏低音和弦的時候,要有一定的爆發力,在這一段落中,右手連續且逐漸加速地上行二度和左手連續下行三度都屬于演奏中的難點。最后,以sfp的力度落在搖指上,一定要給人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切記不要帶有雜音。此部分的技術難度在于力量的變化、音符彈奏的準確性、呼吸的連貫性以及內心情感的表現。
(二)慢板的演奏技巧
《楓橋夜泊》的慢板速度較慢,這就要求這一部分的音樂感覺是憂郁、低沉的。在這一部分,作曲家表達了自己憂郁的心情,還有對自己家鄉的無盡思念。在慢板部分的開始,先由一小段鋼琴獨白緩緩地將主題旋律引出來,緊接著古箏開始演奏憂郁的音調,在鋼琴持續的單音上,音符慢慢地向前推動,鋼琴和古箏相互鋪墊、相互襯托。慢拍的旋律優美動聽,像緩緩流淌的河水一般向前推動。慢板部分的節奏由四四拍和四六拍組合而成,在演奏這一部分的旋律時,要按照一層一層向上推動的處理方式,將音樂慢慢展現出來。在彈奏主旋律時,也不要忽略了左手的做韻。王中山曾說:“左手做韻是古箏的魂。”只有注重左手的音樂感覺,才能體現出古箏獨特的韻味。
(三)過渡段的演奏技巧
此段旋律與其他段落在氣氛上有所不同。演奏者應該減小撥弦的力度,放慢撥弦的速度,使旋律的調性和節奏在一個統一的范圍內變化。這一部分的音符由低音部分逐步移到了高音部分,用一段輕柔又明亮的音樂表現出了詩人內心的哀傷和悲憤。而鋼琴的左手音符,需要在鋼琴的左邊,用一種低沉的聲音來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讓聽者感受到江南秋季的蕭瑟。
(四)快板的演奏技巧
通過一段低沉的過渡段后,樂曲進入了快板部分。在演奏快板的時候要留意其中所流露出來的那一絲淡淡的傷感。因此,在彈奏的時候,要把握好主旋律的強弱對比,使這一段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感。在小快板的演奏中,左手的音多且密,右手為單音主旋律,這對演奏者的雙手配合及其對時值長度的敏感性有較高的要求。演奏者不僅要清晰地演奏出每個音符,卡準每句時值,而且還要注意感情的渲染效果。在彈奏點指的時候,要注意用手腕帶動手指,不要過度使用手臂的力量,否則只會越彈越僵硬,而且在彈奏大篇幅點指技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發力點在指尖。只有提高了演奏的精準度,才能完美地詮釋樂曲本身想要表達的情感。
(五)再現慢板的演奏技巧
尾聲與引子部分的旋律是呼應的。以同樣的調式,將這首詩中的姑蘇城、寒山寺、江中孤舟等再次一一呈現出來。在演奏這一部分的時候,演奏者要輕觸琴弦,讓古箏悠長的尾音將虛幻縹緲的樂感與獨特韻味展現出來,讓聽眾有一種真實的畫面感。在慢板和過渡段的部分,右手的聲音和左手的揉弦深淺都要控制好,只有這樣,才能讓人產生一種寂寥的感覺。在尾聲部分的時候,作者做了慢處理,把搖指的按音處理成由弱漸強,再配合古箏左邊部分的劃弦拉滿時值,讓整個旋律聽起來充滿魅力,讓人產生無限的想象。
四、演奏情感的把握
(一)寂寥憂愁情緒的把握
如何將樂曲中的悲傷情緒“淡妝濃抹總相宜”得表現出來,是整個演奏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繞梁三日而余音不絕,是絕大多數演奏者畢生追求的境界。而情緒價值的輸出重點就在于樂曲演奏者在演奏時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從而將情緒傳遞給觀眾。要想將古箏中深沉含蓄的音調與纏綿哀傷的情緒相融合,就需要演奏者對樂曲進行再升華、再加工,從而使聽者瞬間進入那個“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時節。
“道不盡是離愁”是全曲的中心思想。在古箏樂曲的編排中,一個fa音的引入瞬間將聽眾的思緒帶進了一個靜謐寒冷的秋天夜晚,從而加深了憂傷的感情,營造出一種寧靜、孤寂的意境。在樂曲舒緩的篇章中,作曲家著重表現的是秋日中淡淡的離愁,在一段扣人心弦的柔美旋律之后,訴者如泣,聽者有心,表面風平浪靜,內心波濤洶涌,愁思“躍然曲上”。行板快板之后又回到了慢板的主旋律,穿越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讓人依然沉醉在那無邊的憂傷之中。一聲充滿禪意的鐘聲,響徹了整個楓橋的夜空,打破了這份寧靜,留下了無窮的遐思。
(二)愉悅歡快情緒的把握
人們常說,黎明之前最黑暗,樂曲也是這樣。從36小節開始,情緒走向光明,旋律的轉變尤為明顯,節奏越來越快,聲音越來越弱,然后越來越強,持續上升的旋律讓情緒慢慢地積累,這個時候的曲調和織體都充滿了歡樂,具有強烈的歌唱性。在織體的變化中,人們體會到了作者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而最后一段樂曲,將壓抑了許久的離別的悲傷,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五、結語
我國古代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韻味。古箏曲《楓橋夜泊》就是以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張繼創作的《楓橋夜泊》為題材而創作出來的。該曲在音樂創作和演奏時將我國古代詩詞文化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對詩詞中所蘊含的意境進行了高度概括,進而使古箏曲《楓橋夜泊》更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古箏曲《楓橋夜泊》在樂曲中運用了“起”“承”“轉”“合”等多種表現手法,使其表現更加豐富,并且在演奏時需要演奏者在熟練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古箏演奏技巧后,將其與作品內涵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使演奏達到完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李彤.古箏曲《楓橋夜泊》唐詩與箏樂融合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1.
[2]張鐘升.王建民古箏曲《楓橋夜泊》的意境詮釋[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5.
[3]由玥.古箏協奏曲《楓橋夜泊》的創作特征與演奏分析[D].聊城:聊城大學,2021.
[4]陳豪華.論《長相思》《楓橋夜泊》兩首箏曲的音樂風格[J].中國民族博覽,2019(6):137-138.
[5]曹虹云.三首唐詩題材現代箏曲的意象表現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4.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