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薇
摘 要:雙人舞《繼母》作為一部體現親情的舞蹈作品,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雙人舞《繼母》通過運用道具紗巾,體現出較高的藝術創作價值。從靜態角度來看,紗巾是人物形象的象征;從動態角度來看,隨著舞蹈的發展,紗巾代表著不同的意象,表現出人物在不同階段的特征。因此,研究雙人舞《繼母》中道具紗巾的運用,有助于揭示舞蹈道具在舞蹈作品主題思想體現、表演者情感表達、舞蹈動作語匯編創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紗巾;道具;雙人舞《繼母》;人物形象
道具紗巾的作用隨著故事的發展而變化,對道具的合理使用也使創作者所描繪的人物變得更加突出。雙人舞《繼母》選擇紗巾作為舞蹈服裝的配飾,這不僅有利于更好地呈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還有利于進一步深化舞蹈的主題。通過研究雙人舞《繼母》中道具紗巾的運用,筆者深刻認識到,舞蹈道具不僅具有直喻性,還具有隱喻性,舞者可以通過舞蹈道具來進行角色的轉換,因此,提升對道具的運用能力對舞者來說至關重要[1]。
一、舞蹈道具概述
(一)道具的種類
不同類型的舞蹈使用的舞蹈道具也不相同。生活類的道具,如草帽、鋤頭、鎬頭等,多用于勞作的舞蹈;抽象類的道具,如紗巾、絲綢、水袖等,多用于抒發情感的舞蹈;具有民間舞蹈風格的道具,如扇子、三弦、鼓、鑼等,多用于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舞蹈。此外,也有指定性的道具和置景需要的道具。總之,道具的種類很多,只有將其使用得當,才可以將舞蹈表演得出神入化。
(二)道具的特點
1.道具具有可舞性
道具可以產生豐富的舞蹈動作語匯,并具有多重表意性,能很好地為舞蹈主題表達和人物形象塑造服務。合適的道具不僅能展示角色的身份,描述典型的環境,而且能更好地展現舞者的技術。因此,人與道具必須和諧統一,才能更好地表達舞蹈的內涵。
2.道具具有象征性
道具在舞蹈中具有象征意義,例如象征舞者的身份、地位等。道具的象征性表達是使用符號和舞蹈道具的習慣性含義,結合舞蹈,可以使用某些技巧來隱藏舞蹈作品中的深刻思想或觀念,并將其轉變為多種象征意義。它在表演中不應只起到強調的作用,還應與舞者融合。也就是說,它必須與人和諧相處,并有助于提高舞蹈的表現力。當然,也要根據舞蹈風格來調整道具,不應違背大眾欣賞的習慣。
3.道具具有差異性
不同的道具具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它能反映民族、文化背景和年齡的特點和差異。例如,中國舞蹈中道具的使用進一步強調了虛擬自由的形式,形象逼真,人與道具和諧相處,道具與人共舞,西方則與之相反。
二、雙人舞《繼母》中道具紗巾的呈現
對道具的運用與表達,實際上是很多舞蹈作品最常用的一種手段。人們現在看到的是習慣性的世界,但是創作需要的是新鮮的看法[2]。道具的獨特性基于舞蹈作品。同時,編舞試圖通過擴展道具來解釋舞蹈的主題。因此,道具的使用也非常重要。在雙人舞《繼母》中,道具紗巾的運用不僅在舞蹈情感表達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在深化主題和豐富情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對“盲人孩子”與“偉大母親”的人物形象塑造
在舞蹈表演過程中,舞者塑造角色的方法并不多,只能通過不同的動作語匯來塑造角色。但是,舞者的肢體語言可以傳達的信息相對有限,并且許多情節發展、情感表達和身份認同很難通過動作語匯來表達。舞蹈道具不僅具有隱喻功能,而且具有隱喻意義。所謂的隱喻是指道具除了實際功能和含義外,還具有象征意義。雙人舞《繼母》塑造了一個雙目失明的孩子和一個偉大的母親形象。其中的人物形象設置比較簡單。在舞蹈開頭,一條紗巾纏繞在孩子的頭上,通過紗巾綁在人物頭上的初始形象,直接點明孩子雙目失明的特點。孩子雙手從身旁放到眼睛上,發現自己失明之后慌亂地揮舞手臂,身體由于慣性坐在地上,雙腿蜷縮,雙手抱頭,這一系列動作成功地表現出人物崩潰的心情,將失明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塑造出來。孩子崩潰后,通過雙臂環抱孩子的動作,將母親的形象表達出來。之后,通過孩子掙脫母親環抱的動作,表現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沖突。崩潰的母親雙腿彎曲,雙臂在眼前微微顫抖,哭泣之后又上前擁抱孩子,這一系列動作將一個偉大堅強的母親形象生動形象地塑造出來。該舞蹈利用紗巾這一道具來表達主題,又通過道具的隱喻性來塑造母親年邁、痛苦和堅強的人物形象,為之后的故事情節埋下伏筆。之后道具紗巾從孩子頭上轉移到母親頭上時,借用其直喻性的表達塑造出將眼睛換給孩子的偉大而又無私的母親形象。
(二)“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母愛表達
舞蹈的意象顯示出各種信息,如地點、人物和事件,并反映了舞者想要傳達的情感和意圖。在雙人舞《繼母》中,開頭通過孩子從二度到一度空間的彎腰到坐在地上后蜷縮的造型變換表達了孩子在發現其自身失明的事實后悲痛的心情。在第一段時,母親左手和右手將孩子的上身托住,本人微微向左彎腰。孩子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呈弓箭步狀態,微微下腰,雙手抱住母親的胳膊,整體保持向后仰的身體姿態。之后母親微彎膝蓋,將孩子托起,同時抱住孩子腰部,將其固定在自己的上半身空間。孩子雙腿伸直,腿部與上身形成90度夾角,表達了孩子渴望看到光明卻又無能為力的心情。通過兩個二度空間的造型,表現出母親對孩子來說就是其背后堅強的基石,塑造出愿意為孩子付出的母親形象。在第三段時,母親將紗巾從孩子頭上取下來,踮腳轉身蹲下,之后再次轉身,紗巾變到了母親的眼睛上。通過母親向右方半蹲,雙手微微顫抖地向前伸,之后跪地,雙手向懷中縮去,以及孩子雙手觸碰母親后受到驚嚇的狀態,表現出母親現在是失明和不安的狀態。利用道具紗巾的隱喻性來側面表現母親將眼睛換給孩子,讓孩子重獲光明的故事情節。編導通過作品中低、中、高的造型空間調度,體現了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突出了舞蹈的主題思想。這一段內容與第一段內容形成了戲劇性沖突,突出了“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主題,同時宣揚了母愛的偉大。道具紗巾在不同時期表達不同的語境,闡述不同的思想,進而傳達出不同的象征意義,使觀眾產生不同的心境感受。
(三)紗巾在舞蹈角色身份轉換中的表達
在舞蹈中用道具豐富舞蹈動作,可以提升舞蹈表演效果。舞者要將動作與道具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傳達人物情感。例如,舞蹈是一門注重情感的藝術,舞者在表演過程中會交換信物,這是一種很好的舞蹈情節,能夠表現出人物之間的深厚情誼。
雙人舞《繼母》的故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孩子在沒有光的世界里不斷地嘶吼,不讓任何人闖入她的世界,母親只能在一旁痛苦地流淚,默默陪伴,束手無策。其間,孩子摸到紗巾后由于痛苦而摔倒,母親雙臂張開環抱孩子卻被孩子打開,這一系列動作表現出孩子對光明的渴望以及母親對孩子的束手無策。隨后孩子身體向前沖,并轉化為跪地的動作,母親右手手臂自眼部顫抖著滑落,表現出母親哭泣的狀態。通過紗巾側面塑造出孩子雙目失明的人物形象,同時母親佝僂的身軀和多次哭泣的動作深化了母親的人物形象,為后續的故事情節埋下了伏筆。第二部分,孩子自己取了紗巾,不愿意接受現實,表現出孩子內心掙扎的心理狀態,然后母親害怕孩子的眼睛再次受到傷害,小心地給她帶上紗巾,想要用自己的行動走入孩子的內心,讓她感受到愛,卻被孩子一次次殘忍地推開。母親環抱孩子,微微后仰,孩子伸手向上,隨后母親雙腿直立,彎腰,雙手牢牢環抱孩子腰部,孩子雙臂張開,身體后仰,雙腿圈住母親,通過兩個造型的變化來表現兩人的人物關系。之后孩子將紗巾摘下,兩人通過一段雙人舞拉扯后,母親蹲立,身體向右,用紗巾將孩子的腰攔住,孩子雙手向前伸,頭部微微后仰,通過這個造型表現出孩子對這個現實的懷疑,以及母親對孩子的不舍。此段落通過雙人拉扯的動作來推動故事情節,突出了矛盾的雙人關系,進一步表現出孩子雙目失明后內心的掙扎、絕望以及母親對孩子的不放棄,側面表達了母愛的偉大。第三部分,母親將眼睛給了孩子,孩子重見光明,漸漸懂得了那份無私的愛。在本段落,母親將紗巾從孩子頭上取下來,然后紗巾變到了母親的眼睛上,通過母親跪地以及孩子雙手觸碰母親后受到驚嚇的狀態,表現出母親現在是失明和不安的狀態。之后母親向身體左前方伏地,孩子蜷縮在母親右腿上哭泣,進一步確定了換眼睛這個事實。利用道具紗巾的隱喻性來側面表現母親將眼睛奉獻給孩子,讓孩子重獲光明的故事情節,宣揚了母愛的偉大。
三、道具在雙人舞《繼母》編創中的重要作用
在雙人舞《繼母》中發揮道具紗巾獨具特色的藝術價值,使其在舞蹈作品中的作用與功能得以呈現。在道具紗巾的應用下,舞蹈的藝術表現更為豐富,主題思想更為突出,角色形象更為豐滿,體現出舞蹈道具紗巾在雙人舞《繼母》中的重要性。
(一)延展表演者情感的表達
作為一門藝術,舞蹈應著重體現豐富的藝術特征和表演的含義,并增強舞蹈的藝術吸引力。舞蹈道具一般具有特定的含義,在舞蹈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柳樹枝表示分開。創作者可以使用柳枝跳舞來輕松地表達分手。不同的舞蹈道具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在雙人舞《繼母》中,創作者借用道具紗巾,讓角色形象跟隨著舞蹈音樂的發展,轉換舞蹈動作。一開始著重表現這位雙目失明的孩子在無光的世界里害怕、彷徨、無助的情感。之后通過母親多次在孩子身下的造型動作以及雙人拉扯的動作來推動故事情節,突出矛盾的雙人關系,進一步表現孩子對于雙目失明的絕望以及母親對孩子的不放棄,側面表達了母愛的偉大。最后利用道具紗巾在人物身上的轉移敘述了母親將自己的眼睛奉獻給孩子的事實。通過造型的轉換表達出孩子對母親的愧疚,以及母親欣慰的心理狀態,進一步突出“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主題。
(二)呈現豐富的舞蹈語匯
舞蹈創作者的靈感有時來源于道具。道具很大一部分是來自生活,因此可以用它們真實地反映生活,同時啟發生活中的人們,并展示更多的舞蹈動作和元素。通過對整個舞蹈的觀察可知,在雙人舞《繼母》中,其主題思想為呈現偉大的母愛以及對生活不服氣的態度和精神。該作品塑造的是一對母女的人物形象。在編創中,需要將舞蹈道具作為人物情感的延伸,使舞蹈情節和主題得到升華,并更好地體現主題思想,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體現母愛的偉大。通過情感表達、性格特征等的變化,加強人物形象的刻畫,突出人物的情感表達,體現舞蹈的主題思想,升華舞蹈的主旨,使其富有潛在的藝術價值。
(三)體現舞蹈的主題思想
在具有強烈戲劇沖突的舞蹈中,道具的使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和普遍。根據舞蹈的情節選擇合適的舞臺道具,可以促進藝術觀念的表達。通過使用舞蹈道具來實現舞蹈與現實的結合,能夠使觀眾產生共鳴并創造聯想。道具紗巾在雙人舞《繼母》中的巧妙運用,使角色形象更加的立體與完整。在舞蹈發展中,母親將紗巾戴到自己身上,孩子從舞臺左前方的空間調度到母親身邊之后發現道具紗巾,陳述了母親替孩子接受失明現實的故事情節。隨著作品情感的表達,道具紗巾轉化的視覺刺激,可以調動觀眾的情緒,帶動他們身體的律動,從而增強舞臺感染力。在雙人舞《繼母》的舞臺表演中,前期運用道具紗巾來表現孩子雙目失明的狀態以及孩子內心的封閉;后期運用道具紗巾來塑造將雙目奉獻給孩子的偉大且無私的母親形象。其中,道具紗巾既具有延伸美感的功能,又有可操控性,充分延長了人物情感的寫意,使舞蹈中的角色形象更為豐滿,進一步突出了“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主題,同時宣揚了母愛的偉大。
綜上所述,雙人舞《繼母》中道具紗巾的運用,使舞蹈中的情感得到了充分表達,體現了其藝術和文化的價值,強化了主題和人物形象。在創作中,通過道具表意作用中直喻性和隱喻性的結合運用,可以拓展思維,尋找靈感,讓舞蹈充滿生命力。在舞蹈創作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利用道具的象征性進行思想情感的表達。希望通過對雙人舞《繼母》中道具紗巾的運用的深度剖析,使更多人了解到舞蹈道具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240.
[2]褚道亮.舞蹈道具在舞蹈創作中的作用:以舞蹈《守山人》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作者單位:
中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