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煒瀚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作為“網絡原生代”的Z世代用戶群體已成為媒體節目的龐大受眾以及各類媒體節目都想要爭奪的目標收視人群。當前,人文類紀錄片的創新與Z世代受眾群體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心態等因素息息相關。人文類紀錄片《人生第二次》在播出平臺選擇、節目敘事手法、聲畫設計等方面切合當下Z世代的媒介收視需求。在Z世代群體作為當下紀錄片收視主體的環境下,《人生第二次》的成功對人文紀錄片的創新探析具有深刻意義。
關鍵詞:Z世代;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二次》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高科技產品的普及使用,傳播媒介不斷更新,受眾收視習慣及審美需求也隨之發生改變,大眾獲取內容信息的途徑更為多元。傳統的人文紀錄片雖然在展示人類社會文化、歷史和社會現實等方面有著很高的價值,但其較為嚴肅、單一的風格難以滿足當前受眾群體對于紀錄片多樣化、創新性的收視需求。因此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作為紀錄片重要組成部分的人文紀錄片也應緊跟時代脈搏,與新時代因素融合,抓住現代用戶需求,在創作內容、敘事視角以及平臺選擇方面進行突破和創新。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26億。其中Z世代用戶規模量達到了約3億,其占比遠超于其他年齡群體。所謂Z世代即Generation Z,是指出生1995年到2009年的年輕群體。因其成長生活環境的獨特性,呈現出諸多與其他年齡群體不同的思想傾向、審美需求及收視習慣。Z世代受眾群體已經成為各類媒體節目都想要爭奪的目標收視人群,也是各大媒體在制作節目內容時所要考慮的重點用戶人群。
一、《人生第二次》的創新策略
由央視網、SMG、嗶哩嗶哩聯合出品“人生三部曲”IP的第二部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二次》,在全網播放總量超6億,相關內容斬獲全網熱搜100余個,在全國省級衛視22點檔后同時段的電視節目中排名第一。其在播出平臺選擇、節目敘事手法等方面切合當下Z世代的媒介收視需求。其節目的成功對于人文紀錄片的創新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一)播出平臺的網絡化
紀錄片《人生第二次》在網絡播出平臺嗶哩嗶哩和央視網同步上線。嗶哩嗶哩全稱為嗶哩嗶哩彈幕網,是Z世代群體用戶占比最高的網絡播出平臺,以其突出的彈幕系統優勢,實現了用戶的極高參與度與互動度。Z世代用戶以評論、點贊、轉發等形式,在嗶哩嗶哩網絡平臺參與互動時,充滿認同感且表現出積極主動狀態。傳統媒體節目的播出平臺是電視、廣播,用戶只能在固定時段以及固定平臺收看,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而嗶哩嗶哩以及央視網等網絡播出平臺,憑借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大大提高了用戶的自主性。用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觀看的內容,也可以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進行倍速觀看,實時參與話題討論,以及對視頻進行評論等。這種高自由度、互動度、參與度的平臺優勢增強了節目與Z世代用戶的黏性。
紀錄片《人生第二次》在所播出的嗶哩嗶哩以及央視網等網絡平臺上,都開啟了彈幕功能。觀眾可以在彈幕區隨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并給出自己的收視反饋。其中,在嗶哩嗶哩每期節目結束后,導演都會在評論區里回復觀眾的問題,然后分享自己在拍攝過程中的經歷以及自己的創作想法。這種交互行為一開始就拉近了觀眾和創作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使用戶不再是單一地被動接受,而是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和互動,這歸功于網絡播出平臺為創作者與觀眾創造了共同交流的空間。
(二)多視角敘事手法
法國文學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 Genette)在其敘事學理論中提出:在第一人稱敘述中,敘事者使用“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而在第三人稱敘述中,則使用“他”“她”或“他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這些視點的選擇會影響敘事的表達效果,會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敘事體驗。
在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二次》的創作中,導演采用多視角的敘事方式。在八個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其首篇《圓》,以一起多年尚未解決的拐賣案件為起點,導演采用三個主要人物的視角進行講述。其中包括衛書銀(父親)、占緒蓮(母親)夫婦尋找被拐兒子(衛卓)的視角,被拐兒子衛卓在生父母和養父母之間的協調視角,警察救助拐賣兒童的視角。通過三個視角為受眾提供該篇被拐案件及其后續的全面視野,使受眾逐步了解案件本身的多面性,更加清晰地認知此案件對于事件參與人的不同影響。此外,在《拒》篇章中,導演采用私人醫療美容機構的老板、追求“快餐”美容的消費者、公立醫院的整容醫生、因面部膨大而尋求醫生幫助的馮婷等多個角度,講述了醫療美容產業和消費者之間的微妙聯系,留給觀眾多元化思考現代醫美意義的空間。
《人生第二次》運用多視角的敘事手法,能夠吸引Z世代群體的收視需求,而以中心點為主的單一敘事可能會導致主觀化、片面化等問題,難以滿足網絡化和差異化群體的收視需求。Z世代群體處在不斷更新優化的優質網絡媒體環境中,會進一步提高對于媒體節目敘事策略的需求。國產電影《金剛川》以及諾蘭導演的電影《敦刻爾克》均打破常規的單一敘事方式,采用了多視角的敘事手法,且取得優秀的收視效益和成績。由此可見,二者雖然類型和題材不同,但在敘事手法上異曲同工。
(三)聲畫的平民化表達
面對成長于互聯網時代,有著強烈平等意識的Z世代,媒體節目只有放下自己的身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對他們的愛好和接受習慣進行認真的研究,共處同一層次去欣賞他們,接近他們,才能得到Z世代的認同和接受。
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二次》均以遭遇危機的平凡人為主角。包括渴望被拐孩子回家的父母、遭遇家庭變故的留守兒童、因車禍而癱瘓的年輕人等等。在八個篇章的拍攝中,導演們采取了“跟拍”“蹲拍”的方式記錄拍攝對象的日常生活及細節,重點追蹤記錄事件發生的過程,保留真實自然的視覺形象,展示真實環境、真實時間、真實空間。《非》真實記錄了主人公出獄后的第一天、第十天、第三十天、第一百二十天的變化,客觀反映主人公在開始對社會和家庭的不適應,到結尾通過自我努力回歸正常人生活的歷程?!度松诙巍吠ㄟ^影像向觀眾傳達一個個平凡但又不普通的人在逆境中與命運抗爭、和解,見微知著地展現當代中國人的個體形象與社會群像。當Z世代群體感知到節目的這種平民視角轉換,節目便更容易獲得Z世代群體的喜愛和認可。
聲音作為紀錄片的主要因素之一,對影片的情感表達和敘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紀錄片《人生第二次》中,影視聲音中的平民化運用使節目主題以及人物塑造更具有個性化。采用當事人的自我敘述方式,去除聲音的商業化宣傳痕跡,使聲音回歸主體本身。在最后一集《立》中,主人公之一的朱婷在片尾用坦然的口吻訴說一段獨白,“我不再擰螺絲,螺絲也不再擰我。車間和辦公室只隔著一扇門,但是我卻用了三年……”這種具有文學性的內心獨白是故事片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在此紀錄片中的運用更是加深了觀眾對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該片摒棄以過來人的身份進行說教和指導,而是轉變為以年輕用戶同齡人的視角去分享感悟,與年輕人平視,深受Z世代年輕群體的喜愛。
二、人文紀錄片的創新探析
在Z世代群體已逐漸成為媒體受眾的主要人群的背景下,人文紀錄片應在以人為中心的基礎上,理解并把握Z世代這一用戶群體的喜好和收視需求,通過一些基于節目本身的創新策略來獲得Z世代群體的認可。
(一)實現全媒體平臺傳播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技術和傳媒技術都在不斷地進行著迭代升級,持續地拓展將紀錄片的傳播空間,讓它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化。這就要求創作者要抓住科技創新的機會,積極探索紀錄片傳播的新途徑和方式,積極將傳統電視傳播方式與新媒體渠道進行結合,二者各取所長、相輔相成。
200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辦央視網,充分將電視平臺以及網絡平臺的優勢進行結合,建立我國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網絡視頻播出平臺。央視網在2019年進軍Z世代用戶占比最高的網絡視頻平臺嗶哩嗶哩,創建央視網、央視紀錄片、央視頻多個賬號。其中,嗶哩嗶哩作為央視紀錄片的全新播出平臺,收獲了大批粉絲。《人生第二次》在電視頻道以及網絡播出平臺幾乎同時播出,在嗶哩嗶哩平臺的播出得到不錯的熱度和播放量,隨著網絡熱度的不斷上升,帶動了電視頻道的播放量。
(二)創新塑造IP品牌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知識產權”。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認為IP是指“那些具有高關注度、大影響力且可以被再生產、再創造的創意性知識產權”。紀錄片IP的打造發揮了網絡播出平臺與傳統媒體內容生產方的優勢,實現了傳統媒體節目和網絡播出平臺深層次的融合。但在IP浪潮之下,也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我國最早的紀錄片IP是《舌尖上的中國》的“舌尖”IP。前兩部在豆瓣評分很高,但由于其呈現內容以及價值觀念的相似性,引起了觀眾的審美疲勞,第三季的豆瓣評分只有3.8分。由此可見,紀錄片IP塑造的同質化會阻礙紀錄片的發展,因此紀錄片IP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受眾的審美需求和價值觀念的不斷變化,紀錄片創作者要持續塑造品牌,實現IP的有效傳播。
《人生第二次》作為“人生三部曲”IP的第二部,成為人文紀錄片主題縱向打造系列化的典范。《人生第一次》是關于一個人出生、上學、工作、離別等生命中的12個“第一次”,呈現出中國人的生命圖譜,喚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而《人生第二次》在主題選擇上,以“命運重啟”為主題,改變了《人生第一次》的人生歷程的敘事思路,而是以四組矛盾對立的關鍵詞為主題詞,記錄平凡人在面臨困境時的生活歷程,與《人生第一次》形成強烈的反差,但兩部都是圍繞“人生”IP的品牌打造。持續IP的打造會形成相對穩定的收視人群,而這部分收視人群將作為紀錄片圈層的主要組成部分。要通過網絡平臺以及創作者的共同維護,增強圈層的集體認同感和參與感,促進Z世代用戶的長期收視,從而進一步加強品牌的生命力。
(三)傳播策略的平民化創新
紀錄片最初的傳播內容生產主要是在電視平臺,創作風格相較于其他節目體裁較為嚴肅、保守,受眾接受門檻較高。而作為“網絡原生代”,Z世代受眾的審美需求必然會受到互聯網平民化、大眾化傳播特性的影響。Z世代由于年齡層次、生活環境以及身份地位等因素,更加喜愛平民化的節目傳播策略。
人文紀錄片《守護解放西》系列的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平民化的傳播內容?!妒刈o解放西》系列紀錄片摒棄了在主旋律背景下嚴肅莊重地展現人民警察的英雄形象,而是采用幽默詼諧的敘事風格展現平易近人的警察形象以及生活趣事。其尤為獨特的一點在于文本設計的平民化?!妒刈o解放西》的片名字數不一,具有極強的口語化特點。此外,《守護解放西》創辦了特別策劃欄目,邀請嗶哩嗶哩UP主與警察之間接觸交流,實現了民眾與警察的直接交流。因此,人文紀錄片的平民化傳播策略拉近了紀錄片與Z世代受眾的收視心理距離,符合受眾的平民化、大眾化的收視需求,成功吸引了Z世代用戶群體的興趣。
三、結語
在Z世代成為當前網絡紀錄片受眾主體的背景下,人文紀錄片創作者應了解并研究Z世代群體的收視需求及特點,積極結合自身優勢,與當下互聯網媒體平臺聯合,在播出平臺、表現內容、敘事方式以及IP打造等方面進行創新,充分加強與Z世代用戶群體的黏性。此外,面對以年輕人為主體的Z世代受眾群體,人文紀錄片在創新改變的過程中,必須堅守內容為王的原則,要遵循節目創作的規律,不能一味地迎合。因此,人文紀錄片應該始終堅持創作優質內容原則,在此基礎上積極采取各種創新策略,吸引Z世代受眾群體。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8-28)[2023-10-12].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何映霏.論動漫IP升級視野下動漫產業轉型發展策略: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為例[J].電影評介,2017(18):95-97.
[3]任梓楠.Z世代的網絡表達及其話語體系構建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1.
[4]楊敏.現實題材紀錄片《人生第二次》的敘事策略[J].視聽,2022(10):123-125.
[5]王愛愛.新聞紀錄片《人生第二次》的多模態敘事與傳播學意義分析[J].新聞采編,2022(5):58-61.
[6]付威威.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二次》創作策略研究[J].文化產業,2022(36):49-51.
作者單位: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