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淇勻 韓海福
摘 要: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川東北地區的民俗生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由于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正面臨著一些困境。通過闡述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現狀,從多個學科角度深入分析目前其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尋川東北地區民間音樂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路徑,為促進其保護與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間音樂類非遺;保護與傳承;川東北地區
注:本文系南充市社會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項目中的青年項目“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保護與發展研究”(NC23C240)研究成果。
一、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概括
川東北是對四川省東北部的簡稱,行政區域涉及川北地區的南充、巴中、廣元和川東地區的達州。川東北屬于巴文化地區,其中南充與達州為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川東北地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這些民間音樂具有豐富多樣的音樂形式,如說唱、彈撥、打擊等,同時還融入了民間故事、傳說和民俗風情。其中音樂類非遺項目有巴中市的巴山背二歌、廣元市的川北薅草鑼鼓、南充市的嘉陵江中游船工號子、達州市的巴山石工號子、達州宣漢的馬渡山歌、南充市的川北山歌等,這些民間音樂承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它們歷經千百年傳承,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二、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城市化的到來,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正處于一個艱難的環境,傳承人老齡化,年輕人對民間音樂類非遺不感興趣,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巴中地區民歌的典型代表巴山背二歌,這種音樂形式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巴山背二歌是巴山背夫們在運輸貨物過程中累了停下休息時所演唱的歌曲,口口相傳,這種音樂形式是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是巴山背夫們的精神寄托,展現了背夫文化,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色彩。但是由于交通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越來越少,會演唱這些歌曲的人也越來越少,巴山背二歌幾乎面臨銷聲匿跡。
巴山背二歌在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和傳承,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保護與傳承的情況也不是很理想。2008年,陳治華被定為巴山背二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但其現在年事已高,傳習所只有很少的中年人在學習,年輕人往往缺乏興趣,當地文化館也通過制作宣傳紀錄片等方式,在找尋傳承人。
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受地域限制和功能消失的影響,傳承難度較大。比如巴山背二歌,由于秦巴山區崇山峻嶺,村戶分散,因此傳播較為困難;再比如嘉陵江船工號子,由于陸地交通工具和機動船等盛行,隨著最后一批老船工退出歷史舞臺,船工號子幾乎消逝于嘉陵江畔;又比如川北薅草鑼鼓,據推論這種音樂形式源于秦代,興于元末明初,歷史悠久,在中國建立農村合作社時期,都還有很多人在演唱。川北薅草鑼鼓是勞動者在田間作業時演唱的一種音樂形式,用來調節情緒,明快簡潔的音樂語匯中保留了大量古代體力勞動中的音樂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但是由于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生產方式逐步代替傳統的生產方式,農田越來越少,很多人選擇了外出務工,所以這種音樂形式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
從保護角度來看,2011年,我國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中明確指出,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制定本法。它對非遺的范圍、傳承與傳播、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定。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法律也為民間音樂類非遺保護提供了依據。
三、多學科視角下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問題
(一)社會學
第一,傳統價值觀沖擊。現代化進程帶來價值觀念的改變和文化碰撞,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構成挑戰。特別是對于年輕一代,他們可能更傾向于接受現代文化,而對傳統音樂缺乏興趣。
第二,社會認知度不足。許多人對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認知僅限于表面,對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等方面的了解還不夠深入,甚至于許多本地人都不知道有這樣的音樂存在,那就更不用說外地人了。這種情況大大限制了社會大眾對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價值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由于對非遺意識的缺乏,社會認可和支持可能相對不足。
第三,傳承人流失。由于現有的傳承人逐步老齡化,而隨著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年輕人對傳統音樂的興趣逐漸減少,愿意投身非遺傳承事業的人越來越少,這種情況導致了非遺傳承人才的斷層現象,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二)音樂教育
第一,缺乏系統性的傳承方式。川東北地區的民間音樂類非遺曲目繁多,傳承方式通常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為主,缺乏準確、全面的記錄、整理。這種口耳相傳的方式雖然能夠保持音樂的原生態性,但也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傳承人可能會出現主觀理解的誤差,記憶缺失等,導致音樂在傳承過程中失真。
第二,現代音樂沖擊。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川東北地區的民間音樂類非遺正面臨著來自流行音樂的巨大沖擊。現代社會中,流行音樂充斥著各種媒體,使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人們對主流現代音樂的追求也直接影響到川東北民間音樂的傳承環境,傳承者和保護者面臨的困難增加。
第三,缺乏專業的傳承平臺。由于川東北民間音樂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很多曲目需要特殊的音色和音域,需要專業的指導和技能傳授,除了部分地區的文化館外,專業的傳習所還比較缺乏。傳承人之間交流和合作的機會有限,缺乏對傳統音樂的集體討論和學習環境。
(三)經濟學
第一,市場激勵機制欠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金,但是目前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還缺乏有效的市場激勵機制來鼓勵企業和個人投入非遺保護事業。
第二,開發利用商業化。由于川東北地區的民間音樂類非遺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目前雖然有一些單位專門打造關于非遺的演出,但是被過度開發、利用,甚至商業化和旅游化嚴重,失去了原生態。
第三,經濟效益不夠。非遺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往往無法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往往被視為一種“公益事業”。同時很多傳承人的收入也很低,年輕人覺得學習這些用處不大,可以欣賞,但不愿意深入學習。
第四,資金不足。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別是需要資金的支持,以進行培訓、保護、宣傳等,目前的投入還不夠。
四、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路徑
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下,雖然各地相關部門、文化館、學校等都在積極采取措施,想要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比如成立傳習所、開展演出、進學校等,但就目前相關研究來看,針對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還處于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筆者建議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優化保護與傳承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路徑,促進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一)與時俱進,豐富傳承方式
科技改變生活,現代社會是互聯網的時代。相關部門可以在保持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文化原有生態性的基礎上,將現代科技手段融入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例如,通過數字化記錄和存儲技術,建立數據庫、數字檔案和數字博物館,將非遺資料進行完整保存;建立音樂數字化平臺,定期發布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文化的相關內容,讓更多的人了解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文化,為非遺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和傳播渠道;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用全息投影等方式為受眾提供沉浸式的非遺體驗等。
(二)建立專業的傳承機構,推動非遺音樂進學校
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投入力度,提供一定的經濟和政策幫扶,建立專業的傳承機構。該機構主要負責對當地的民間音樂類非遺項目進行研究、整理、教學和宣傳工作,為非遺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這樣不僅能夠保護傳承人,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還能夠給學習者提供長期學習的場地,確保一個穩定的傳承環境。非遺音樂的傳承還可以多與學校合作,在中小學和大學,設立相關的非遺音樂課程和社團,鼓勵學校與傳習機構進行合作,開展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教學和演出實踐,加強對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普及和教育,避免人才流失。
(三)加強文化產業建設,推進產業發展
可以進一步將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轉化為具有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例如,在旅游景區進行相關的文藝演出、展示相關的音樂文創產品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務必注意對原生態的保護,不能過度開發,破壞非遺音樂的生態,比如可以打造原生態實景演出,真實還原場景。另外,可以走進社區舉辦各類與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相關的惠民活動,如組織文藝匯演、學習制作傳統樂器、舉行相關的比賽等,使傳統音樂更加深入人心,融入社區生活,提高其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四)把握機遇,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應主動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參加國際非遺相關的活動和會議,包括但不局限于非遺音樂類的活動和會議,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和理論,引入國際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方法,提高我國非遺音樂保護的整體水平;可以邀請國外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指導,共同探討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策略;通過加強與國際音樂學界的交流與合作,引入國際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和技術手段,促進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傳承的創新和發展。總之,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提高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知名度,為其保護與傳承拓展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五、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價值
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文化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川東北地區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涵蓋了川東北地區的歷史及風土民俗等,與眾多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質樸優美的民歌,絢麗多彩的民族器樂,色彩濃郁的地方說唱、戲曲音樂等,是對川東北地區青少年進行傳統音樂教育的寶貴素材。
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中蘊含著巴蜀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反映著巴蜀的文化特色,展現著獨特的審美趣味,體現出巴渝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脈絡,具有豐富的歷史、藝術和民俗文化內涵。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創新、增強社區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能提升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愛國之情。
此外,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中還蘊藏了較高的經濟價值,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的轉化有利于促進川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從而為非遺音樂的進一步保護和傳承提供經濟保障。
六、結語
目前,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需要社會、教育、旅游等各個領域的共同參與。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加強保護工作,如加強普及教育、增加資金投入、創新傳承方式、成立專業研究機構、促進旅游開發、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才能更好地保護川東北民間音樂類非遺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讓非遺音樂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魅力,繼續在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何鳳先.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川東北地區音樂類非遺創新發展研究[J].四川戲劇,2022(11):140-143.
[2]余錚.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1):71-76.
[3]程佳,魏芹.數字媒體視角下音樂類非遺的傳承與保護[J].傳播力研究,2019(20):176-177.
作者單位:
羅淇勻,西華師范大學。
韓海福,南充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