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
摘 要:數字化背景下,科學技術與藝術文化的融合越來越密切,如數字化技術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有效路徑。從少數民族織錦的信息采集、分類與提煉、展示與傳播三個方面討論數字化在少數民族織錦中的應用,并且借鑒目前的數字化經驗,從少數民族織錦的跨界融合與商品化、保留自身文化符號與身份兩方面探討少數民族織錦藝術如何在數字化技術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少數民族織錦;審美風格
少數民族織錦技藝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審美風格和文化魅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們生活環境和方式改變,少數民族織錦在保護和傳承中遇到了諸多困境。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要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1]。基于文化數字化戰略,如何讓少數民族織錦技藝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實現織錦技藝的可持續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意義深刻。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數字化發展帶來了很多新機遇,對于許多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如何通過現代化手段對其進行保護、傳承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一、少數民族織錦與數字化
織錦是中國古代人民留傳下來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項手工技藝與文化遺產,其工藝最為繁復精湛,花色也最為豐富,體現了民族特色、精神面貌和各種各樣的人文特點。但是在現代工業化、城市化對傳統手工藝的沖擊下,民間手工藝生存的土壤受到破壞,少數民族織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被邊緣化,如傳統物件存留困難、工藝失傳、傳承人老齡化、傳統審美與現代審美沖突、傳播的局限性等問題隨之出現,織錦技藝傳承群體需要思考如何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面對現代環境的變遷,除了重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環境,還原原生的文化空間,還需要采用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方法,利用現代科學信息技術,實現與現代社會環境的融合[2]。
所謂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就是在現今VR、AR、大數據、云計算、3D等先進的技術背景下,通過諸如數字化采集、復原、重建、整合、分類、展示等方式,讓許多失傳的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記錄和利用,讓古老的藝術文化重新煥發活力,形成可再生的數字形態,讓全民共享數字化成果。對于少數民族織錦技藝,如果從傳統工藝、藝術學、民俗學等方面去研究,只會使織錦的傳承與發展停留于表面。而在新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模式下,人們不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都可欣賞到數字化成果,進行信息傳播和再創造,這也改變了以往人們被動接收信息的情況。在此背景下,這些少數民族織錦技藝不再只存留于民間,其隨著鄉村振興產業、民間工藝品開始走出民間,不僅面臨著如何保護與傳承的問題,還面臨著如何利用、開發、延續等問題。只有將民間藝術和現代科技進行有效結合,才能尋找到更具意義的發展創新點。
二、數字化技術在織錦中的應用
各民族的織錦技藝千差萬別,不管是織錦紋樣還是技藝種類都顯示了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傳統的圖像、書籍、影像等記錄保存方式存在信息碎片化、圖像質量不高、傳播效果弱等問題,使少數民族織錦無法被隨時隨地地展現在公眾面前。而利用先進的數字化影像技術和數據管理方法,可以讓少數民族織錦技藝更全面而真實地被保存記錄,更加準確而客觀,不會因為時間而出現質量受損,后期利用和再創造也更加便捷。
(一)數字化采集
數字化采集技術是通過高清拍攝或者掃描收集散落在民間的織錦實物或者已有的紙質資料,通過后期軟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作圖軟件進行數字化處理后存儲,利用對比、分析、重構等方法對其進行梳理整合,建立紋樣數據庫,為少數民族織錦的再利用提供了有效且高質量的珍貴資料。數據庫管理系統可以將采集的數據對象進行重新定義、存儲與備份,具有數據訪問和更新、統計與分析的功能,可以讓采集到的數據存儲在一套完備的管理系統中。如廣西少數民族服飾特色資源庫的建立,把各種少數民族織錦整合到一個平臺,對一些散落在民間的珍貴織錦進行采集,對少數民族織錦數據進行更全面的保護。除了織錦的紋樣需要被全面采集和存儲利用,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織錦技藝離不開人的活動,其傳承人手工藝的制作過程、原材料的配方以及其傳承的物理空間、文化空間也都應該被記錄下來,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
(二)數字化分類和提煉
少數民族織錦種類豐富,圖案各式各樣,在擁有了原始數據之后,要想使觀者更準確地接收圖案信息,了解符號的深層意義與內涵,就需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織錦進行分類和提煉,這樣更有利于人們查找和解讀其中的信息,保證圖案的精確度,也縮短了后期織錦圖案再設計的周期[3]。以壯錦為例,其圖案豐富、色彩絢麗,紋樣主要有動物紋樣、幾何紋樣、吉祥紋樣,動物紋樣有龍紋、鳥紋、鳳紋、魚紋等,幾何紋主要有方格紋、回字紋、十字紋、井字紋等紋樣,壯錦的色彩以黑、紅、白、黃、紫、藍、青為主色調[4]。數字化技術通過智能識別,可以輕松地對這些織錦圖案進行分類。此外,可以將紋樣文本化、矢量化,提取出紋樣的寓意進行說明、標簽,用直線或曲線進行AI描點,類似于形成矢量LOGO。如紋藏,作為國內較大的傳統紋樣數據庫,從時間、主題、民族、地域、工藝載體方面分別建立了200多個中國傳統紋樣專題庫,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美被更多的年輕人感知。通過對織錦藝術的數字化分類,并根據其不同的紋樣符號特征提取再加工,尤其對紋樣的矢量化處理,圖案可以被無限地放大縮小而不失真,人們可以通過關鍵詞檢索或者圖像識別技術便捷地查閱需要的織錦類別,并運用到各種設計方案中,使傳統元素廣泛地融入現代藝術實踐,由此體現現代設計的民族性。
(三)數字化展示和傳播
此前,織錦主要展示在博物館、藝術館或者傳承人的工作室或者工廠,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等場所,展示的內容主要為織錦實物、工藝流程模具或者文創產品,這些展示方式具有保存、傳習、傳播等多種功能。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數字化技術將各種前沿的數字文化展示方式帶到大眾視野中,一方面解決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分散、偏僻、交通不便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織錦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使其在互聯網環境下更適合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影像記錄的方式,相對于文字圖片可視性更強,直觀地記錄了少數民族織錦的歷史、技藝、方法和傳承人的故事。紀錄片《織錦上的黎族》展現了黎族的歷史與承載黎族傳統的黎錦,黎錦有圖案160多種,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通過紀錄片全方位的記錄再加上網絡的傳播不僅可以使更多的人清晰地看到織錦從棉花等原材料到成品的制作過程,展現其歷史發展,也讓大眾了解了這些富有東方特色的織錦文化,并且從傳承人的口述史中,了解當代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狀況,讓更多的人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加入傳承隊伍。
總之,少數民族織錦通過數字化技術采集、分類、提煉、展示等手段,把傳統紋樣以及整體外觀進行真實完整的保存,方便用戶檢索與學習,再通過其中的元素重構,結合紋樣的圖案,以多維度的形式完美再現織錦樣貌,展現民族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在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已經成為中華文化與外部世界溝通的重要載體,為之后人們對織錦的開發與再利用提供了準確且便利的手段。
三、數字化技術促進織錦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時代的信息技術為織錦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絕對的優勢,人們逐漸認識到數字化技術的獨特價值,創造了這個時代的一種新的文化體驗方式。文化具有開放性,當一種文化面對整個外部環境的變化時,內部的含義和價值都會發生轉變。從民族現象的角度講開放,不僅意味著一個民族對于自己的文化傳統的開放更新,而且是對外部變遷的適應和演變[5]。織錦正是在保留獨特的文化符號并與其他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跨界融合與商品化
在數字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經濟基礎好、民間投資實力強的企業大都集中東部沿海,而很多少數民族織錦技藝在偏遠地區,整體經濟相對欠發達。因此,應對民族織錦的產業化發展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深入研究數字化創意產業組織的演化規律[6]。少數民族織錦的發展應突破原有的行業壁壘,尋求多取向發展,通過不同平臺的合作為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數字技術作為新的生產力,可以加速傳統產業升級,大大優化資源配置問題,解決地域限制問題,使傳統的織錦產業進行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不管是旅游行業還是文創產業,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可以模糊產業邊界,形成產業新業態。此外,可以把數字化技術用到織錦的生產工藝上,運用深度算法在現代機床上繪制出更復雜多樣的織錦圖案,提高生產質量與效率,形成數字化產業鏈與規模化生產。由此,在少數民族織錦商品化的過程中,一些織造難度高的傳統織錦不再是人們手中的“奢侈品”,擁有了更多的受眾。織錦只有在商品化的過程中,才能在大眾中形成更好的傳播效應,打破市場局限,從而使少數民族手工藝傳承人更有信心傳承傳統文化,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保留自身獨特的文化符號與身份
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織錦的商品化、工業化勢必會對原有織錦文化的本真性有一定破壞。原有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都發生變化,所以在織錦的數字化轉型和再設計中要注重各民族自身獨特的文化符號特性。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度解讀與重構,會涉及當地民族的生態環境、生存空間、文化背景以及田野考察和調研,可以將數字與人文結合,形成一個大的“文化場”,使人們可以更加系統全面地了解當地文化特色,更準確地傳達信息與獨特的民族文化價值。如由蘭州文理學院建設的甘肅省非遺保護手機地圖管理平臺,該平臺是一個展示推廣甘肅非遺的數字平臺,也是全國首家非遺手機地圖App,其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圖像識別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多種技術,使人們可以便捷地了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面貌,在認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認識所屬的地區文化,凸顯民族特色。此外,在數字化應用中,數字化復制消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性和文化性[7]。因此在此過程中,需將藝術與學術相結合并融入其中,避免一味地挪用和復制。在面對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努力審視自身的文化內涵和發展規律,在織錦的數字化發展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獨立,吸取國外的優秀成果來發展自身,使中國的織錦文化散發出獨有的魅力,使中國的民族織錦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四、結語
少數民族織錦文化只有被不斷地運用和創新才能發揮其獨特魅力。在數字化背景下,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傳統織錦技藝中的文化、歷史和價值需要被充分地挖掘、研究和廣泛地傳播,而數字化采集、存儲、傳播、展示等手段的應用,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銜接更加緊密,讓更多人認識到少數民族織錦藝術。不同時空下的文化碰撞,能夠給人們無限的創作靈感,激發著當代人的創造性和文化認同感。充分挖掘少數民族織錦藝術的民族內涵,注入更多的現代元素并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性,也是實現傳統織錦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2021-08-12)[2023-09-2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eqid=d03a8410000778e100000006645c99
25&wd=&eqid=d06904a6005f679d0000000464950654.
[2]彭冬梅,劉肖健,孫守遷.信息視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理論[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08(1):117-123.
[3]董金華,江汝南,嚴琴.區域特色紋樣的數字化設計方法與應用[J].絲綢,2018(55):60-64.
[4]錢小萍.中國織錦大全民族織錦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11.
[5]德拉諾瓦.民族與民族主義:理論基礎與歷史經驗[M].鄭文彬,洪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11.
[6]魏紅.數字化時代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發展:西南少數民族文化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153.
[7]盧杰,李昱,項佳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評價及數字化保護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195.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