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工業綠色發展的時空格局及障礙因子

2023-03-08 02:57:40鄧宗兵李莉萍魏劍雄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綠色差異水平

鄧宗兵,李莉萍,魏劍雄,勾 莉

(1.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西南大學普惠金融與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重慶 400715)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經濟高速增長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此同時也消耗了大量能源資源,并帶來了較為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改變長期以來工業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實現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落實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工業必然要走綠色發展道路。為此,黨的十八大作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決策。2016年,中國《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 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工業綠色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2017 年,黨的十九大強調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工業發展經濟體系,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生態文明戰略實施以來,中國工業綠色發展究竟達到怎樣水平?中國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時空格局特征及其演變趨勢如何?在實現全面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制約中國工業綠色發展關鍵障礙因子是什么?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1 文獻回顧

現有相關研究主要從3 個方面對中國工業綠色發展進行了探索。

一是工業綠色發展內涵界定和指標體系構建。不同研究對工業綠色發展內涵理解存在異同,指標選取存在較大的差異。國內多數學者主要是借鑒經合組織(OECD)[1]、聯合國環境署(UNEP)[2]、世界銀行(World Bank)[3]等國際權威機構對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構建指標體系,如李琳等[4]構建由綠色增長度、資源環境壓力和綠色政策支撐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吳傳清等[5]從資源利用效率、環境治理強度、創新驅動能力和綠色增長質量4 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隨著對工業綠色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研究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越發成熟。

二是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測度。早期相關研究的測度內容主要側重于工業生產本身,如蘇利陽等[6]基于工業綠色發展本身涉及的綠色生產、綠色產品、綠色產業3 個方面進行測度,但是隨著新型工業化發展,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測度內容不斷拓展,涉及資源、經濟、環境、社會等多個維度,測度空間尺度也由極個別省域擴展到中國整體、特殊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等)和城市等不同空間尺度。同時,測度方法也在不斷完善,如朱春紅等[7]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評價區域綠色發展水平;徐成龍等[8]運用熵值法對2000—2015 年中國工業綠色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刁莉娟等[9]采用SPA-TOPSIS 耦合方法對工業綠色發展進行評價。

三是工業綠色發展影響因素檢驗。工業綠色發展與地區經濟基礎、社會發展和環境因素等密切相關,如陳詩一[10]、黃磊[11]和原毅軍等[12]研究結果顯示,技術創新、環境規制、產業集聚是影響工業綠色發展主要因素。

綜上,學者們對中國工業綠色發展及其影響因素展開了廣泛討論,但尚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主要以省域為主,缺乏對中國整體以及區域間聯系與差異的研究;同時測度的多是短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對于長期的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時空格局及其演變趨勢研究并不充分。其次,工業綠色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方面內容,如何構建科學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再者,在水平測度中,通常依據客觀信息直接計算指標權重或采用專家打分賦權得出評價結果,這樣的處理不免存在應用范圍狹窄、數據處理環節簡單或主觀性強的局限性。最后,側重于探究工業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因素,對于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研究較為缺乏;同時大多數關注點在外部環境的驅動機制,缺少從內部障礙因子角度探究工業綠色發展的障礙因素。因此,本研究將從以往以省域為研究對象擴展到中國整體層面,構建工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灰色關聯-TOPSIS 模型對其進行測度,從時空兩維度利用空間自相關分析、Dagum基尼系數分解法、空間馬爾可夫鏈(Markov chain,MC)等挖掘其時空格局、區域差異及其動態演進,并利用障礙因子模型對其關鍵障礙進行識別,以期完善相關研究,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2 指標體系、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指標體系

根據《規劃》精神,工業綠色發展可理解為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科技創新為支撐,以綠色化改造為重點,以法規制度建設為保障,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的全面發展。鑒于此,把工業綠色發展劃分為綠色總量、綠色效率、綠色創新、綠色治理和綠色保障5 個子系統。(1)綠色總量。工業綠色發展是一個強調數量增長轉向質效提升的過程,在其過程中需要一定物質基礎,因此需要考察工業綠色總量的規模效應和質量水平。(2)綠色效率。綠色效率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舉措,能夠衡量資源能源利用和開發情況,因此需要考察工業綠色發展中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及資源開發水平。(3)綠色創新。創新能力是工業綠色發展的根本支撐,是激活工業綠色發展的強勁動力,因此需要考察工業綠色發展現有的創新能力和潛在的創新后勁。(4)綠色治理。綠色治理能力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衡量的是污染排放和污染治理情況,因此需要考察直接工業污染治理強度及間接污染排放情況。(5)綠色保障。綠色政策支持是綠色發展的制度保障,綠色基礎設施的完善是綠色發展的設施保障,因此需要考察綠色發展法規建設情況及基礎設施條件。基于此,構建工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工業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權重

2.2 研究方法

(1)灰色關聯-TOPSIS 模型。僅以距離作為評價尺度的傳統TOPSIS 模型只能反映評價對象的位置關系,不能體現評價對象的動態變化,而灰色關聯分析能夠有效彌補傳這一缺陷,因此采用灰色關聯分析-TOPSIS 法構建綜合評價模型,刻畫各評價對象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的接近程度。步驟如下:

1)數據標準化處理。表達形式如下:

式(1)~(2)中:xij為評價對象i第j項指標原始值;n為評價對象數。

2)熵權wj的確定。表達形式如下:

式(3)~(5)中:ej為第j項指標信息熵;pij為評價對象i第j項指標所占比重;m為指標個數。

構建加權決策矩陣,確定理想解。首先,確定正(負)理想解,表達形式如下:

4)計算評價對象與正(負)理想解間的灰色關聯系數矩陣。表達形式如下:

由此,可計算評價對象i與正(負)理想解的灰色關聯度:

5)計算評價對象的灰色關聯貼近度(ηi)。計算公式如下:

根據灰色關聯度指標即可實現對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評估,ηi越大表明評估結果越好。

空間自相關分析。采用全局莫蘭指數(Moran'sI)和局部莫蘭指數描述全局自相關和局部自相關,揭示工業綠色發展的全局空間關聯和局部空間集聚特征。指數形式分別如下:

(3)基尼系數分解。為了探究中國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及其來源,借鑒Dagum[13]提出的基尼系數分解方法,將總體基尼系數(G)分解為區域內差異貢獻(Gw)、區域間差異貢獻(Gnb)及超變密度貢獻(Gt)。具體分解步驟參見鄧宗兵等[14]的研究。

(4)馬爾可夫鏈分析。馬爾可夫鏈可以通過構造狀態轉移的概率矩陣來刻畫各地區工業綠色發展水平不同類型的概率分布及其動態演進特征,具體方法是根據區域單元屬性值將劃分為不同類型。在此基礎上,計算區域內不同類型之間的轉移概率P,P由X從狀態g轉移到u的概率Pgu構成。Pgu計算公式為:

式(16)中:mgu為狀態g轉移到狀態u的省區市數量;mg為屬于狀態g的省區市數量。

空間馬爾可夫鏈分析法關注到了空間因素對于狀態轉移概率的影響。具體方法是,在考慮空間滯后前提下,通過設置空間權重矩陣,把傳統Markov鏈分解為N×N×N的轉移概率矩陣,由t時期的g類型轉移到t+1 時期的u類型的概率構成轉移概率矩陣Pgu,以此分析相鄰地區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對本地區狀態轉移概率的作用。

障礙因子診斷模型。采用障礙因子診斷模型探究影響中國工業綠色發展的主要障礙因子及其影響程度。障礙度計算方法如下:

式(17)(18)中:Oj為第j項指標的障礙度;Uij為指標偏離度,用Uij=1-Xij表示;Fj為因子貢獻度,用Fj=ωj-Cj表示;Cj為第j個子準則層的權重;ωj為第j項指標的權重;Sj為子準則層或要素層子系統對工業綠色發展的障礙度。

2.3 數據來源

選取中國30 個省區市為研究對象,由于香港、澳門、臺灣和西藏自治區數據缺失嚴重,故未納入研究范圍。2011 年國家統計調查更改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起點標準,故考慮標準的統一性和數據的可得性,以2011—2019 年為研究時段。相關數據均采自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以及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部分指標的缺失數據采取線性模擬補齊。

3 中國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時序格局及其演變趨勢

3.1 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描述性統計分析

借鑒鹿晨昱等[15]的研究成果,將樣本30 個省區市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區域1),以此探究其工業綠色發展水平變化特征。從時間變化上看,2011—2019 年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呈現出以下的特征(見表2):(1)整體工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水平值由0.441 提升至0.470,年均增長0.80%;表明考察期內中國的工業綠色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環境質量得到改善。(2)東、中、西部地區水平值分別實現了0.95%、0.78%和0.62%的年均增長,表明在考察期內各地區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均有所提高;但增幅存在差異,其中東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東部以其較強的比較優勢在工業綠色發展中一直處于領先的地位;而西部可能受限于自身條件,增長速度較緩慢。(3)東、中、西部地區水平值的變異系數均增大,說明各地區內部的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相對差異隨時間推移而增大;原因可能在于地區內部資源分配不均、區域合作不足等。

表2 30 個省份及三大區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測度結果與變異系數

從各維度來看(見表3),2011—2019 年,30個省份的綠色總量、綠色效率、綠色創新、綠色治理、綠色保障5 個維度的水平值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表明中國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提高是5 個維度協同推進的結果,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較高的發展效率、強勁的創新能力、穩健的制度保障等共同作用,任何一個短板都會對工業綠色良好發展產生不利影響。5 個維度的水平值呈現出明顯非均衡性,均值從高到低是綠色效率、綠色治理、綠色總量、綠色保障和綠色創新,初步表明,綠色創新、綠色保障和綠色總量是中國工業綠色發展的主要短板,這是未來推動工業綠色發展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進一步發現,5 個維度水平值與其對應的權重存在明顯的“倒掛”,綠色創新、綠色保障和綠色總量水平值明顯偏低,位列最后3 位,而其權重位列為前3 位,其中綠色創新水平值最低而權重最大,工業綠色創新依舊處于較低層次,創新驅動戰略應當進一步落實。

表3 30 個省份工業綠色水平測度結果

3.2 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動態演變特征

如圖1 所示,從整體層面來看,考察期間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線右移明顯,且2015 年后曲線右平移速度加快,表明中國整體工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與描述性統計分析一致。從峰值形態來看,2011—2019 年的峰值逐年降低,且峰值中心右偏加劇,且大部分省區市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在0.440~0.450 之間,部分省區市工業綠色發展水平達到0.550 以上,表明省域間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絕對差異逐漸加大。與2011 年相比,2019 年的核密度曲線變得相對平緩,且波峰寬度逐漸增長,說明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不均衡程度加深。從波峰數量上看,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核密度估計曲線均表現為單峰,表明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未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從拖尾來看,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核密度估計曲線逐漸出現明顯的右拖尾現象,說明高水平和低水平地區間差距不斷擴大。綜上表明,2011—2019 年,30 個省份整體工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且低水平地區逐漸減少,但是低水平地區的提升速度不及高水平地區,導致地區間差異擴大。

圖1 30 個省份及三大區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核密度估計結果

從地區層面來看,三大區域的核密度估計曲線存在顯著差異。從分布位置來看,2011—2019 年,三大區域的核密度分布曲線均出現明顯右移,且中西部地區右移的速度明顯高于東部地區,表明三大地區工業綠色發展水平逐年提升。從峰值形態來看,東部地區與30 個省份整體的峰值形態相似,峰值逐年降低,峰值中心右偏趨勢加劇,東部省市間的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絕對差異逐漸加大;中西部地區波峰分布變陡峭、波峰寬度變窄,2015 年以后的波峰分布變平緩、波峰寬度變寬,表明中西部省區市間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絕對差異先減少后增大,分布的延展性存在拓寬的趨勢。從波峰數量上看,東部地區核密度估計曲線表現為單峰,中西部地區核密度估計曲線在2015 年出現雙峰但側峰峰值較低,其他年份核密度曲線均為單峰,表明三大地區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均未出現明顯兩極分化現象。從拖尾來看,東部地區核密度估計曲線逐漸出現明顯右拖尾現象,而中西部地區拖尾現象并不明顯,說明東部地區省域間的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差距不斷擴大,而中西部地區省域間的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存在收斂趨勢。綜上表明,2011—2019 年三大地區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均不斷提高,不存在明顯極化現象,但地區內部的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

3.3 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演變趨勢預測

采用傳統馬爾可夫鏈預測工業綠色發展水平隨時間推移的轉移概率情況,如表4 所示,可知:(1)主對角線上的轉移概率小于非對角線上的轉移概率,如:中等值區維持原狀的概率為37.50%,而轉移為中高值區的概率為47.90%,表明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存在較強的流動性,維持原狀的穩定性較弱。(2)主對角線右側轉移概率整體大于左側,即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向下轉移概率小于向上轉移概率,如:工業綠色發展水平位于低值區、中低值區、中等值區和中高值區的省區市向上轉移概率分別為45.80%、29.20%、47.90%和37.50%,而向下轉移概率分別僅為6.30%、10.40%、2.10%和2.10%,說明30 個省份整體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存在不斷提升的趨勢,與以上分析結果呼應。(3)非對角線上轉移概率不為0 的類型基本分布主對角線兩側,說明相鄰兩年間工業綠色發展水平主要轉移類型為鄰級轉移,表明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實現跨越式轉移的可能性較小。(4)從T=2 和T=3 可知,與T=1 相比,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維持原狀的概率逐漸降低,而主對角線右側除低值區向高值區轉移的概率為0 以外,其他轉換概率均不為0,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綠色發展水平逐漸向高等級區轉移,低等級區的省區市數量逐漸減少。

表4 2011—2019 年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傳統馬爾可夫轉移矩陣

4 中國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空間格局及其演變趨勢

4.1 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空間集聚格局及其演變趨勢

30 個省份2011—2019 年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全局莫蘭指數值如表5 所示,其值均為正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具有強烈的正向空間關聯性,即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在時空上并非完全隨機分布,而是會受到鄰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影響。從動態角度看,全局莫蘭指數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變化趨勢,其中2011—2014 年累計上升116.67%,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空間相關性增強;2014—2019 年累計下降29.72%,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集聚程度有所降低。整體來看,全局莫蘭指數值呈現出上升趨勢,累計上升了52.27%,說明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空間相關性增強。

根據局部莫蘭指數圖探究局部單元所屬的空間集聚類型,由圖2 可知,2011 年,“高高”(HH)集聚、“低高”(LH)集聚、“低低”(LL)集聚和“高低”(HL)集聚類型的省份個數占比分別為23.33%、23.33%、33.34% 和20.00%,其 中HH 集聚包括北京、天津等7 個省市,LL 集聚包括浙江、安徽等10 個;2015 年,HH 集聚、LH 集聚、LL 集聚和HL 集聚類型的省份個數分別占比為16.67%、30.00%、36.67% 和16.66%;2019 年,HH集聚、LH 集聚、LL 集聚和HL 集聚類型的省份個數分別占比為30.00%、23.33%、33.34%和13.33%,其中HH集聚包括北京、浙江等8 個省市,LL 集聚包括新疆、青海等10 個省份。從動態角度看,HH 集聚型占比增加,其中,河北、浙江、安徽、山東和湖北發生躍遷,逐漸向環渤海灣和長江三角洲擴散,說明空間集聚格局的優化逐漸顯現;LL 集聚型占比不變,但是空間格局發生明顯變化,其中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和寧夏發生躍遷,逐漸形成以東北、西南和西北為主的低水平集聚區;HL 集聚和LH 集聚占比減少,由無規律分布逐漸轉向中部地區及部分西南地區,逐漸形成HH 集聚和LL 集聚的“隔離帶”。

圖2 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莫蘭指數分布

4.2 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空間差異格局及其演變趨勢

2011—2019 年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空間差異大小及其來源的分解結果分別見表6 和表7。從表6 可見,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間非均衡性,空間差異呈現出擴大趨勢。從區域內差異看,東部最大,西部其次,中部的空間非均衡性最弱。東部工業綠色發展具有強大的區位優勢、人力資源、技術優勢等,但其內部各省市間的差距依舊較大。西部工業綠色發展的基礎雖較為薄弱,但在提質增效以及區域協同方面有進步趨勢。中部工業綠色發展最具強勁動力,區域內發展較為平衡,具有發展優勢。從區域間差異來看,東部與西部間差異最大,東部與中部的差異次之,中部和西部的差異最小。這是由于西部地區在經濟水平、人才引進、區位優勢等方面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造成較大差距;東部和中部地區的生態協同加強,加之東部地區的技術要素逐漸向內陸流動,因此兩者間差距縮小;中部和西部地區聯系較為緊密,兩者差距最小。此外,三大地區工業綠色發展區域間差異變化過程均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均在2017 年差異達到最大,工業綠色發展逐漸表現出良好的集聚增長態勢。

表6 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空間差異及其分解結果

由表7 可知,地區間差異貢獻率年均值達到43.31%,高于地區內差異貢獻率年均值(31.14%)和超變密度貢獻率年均值(25.54%),說明區域間差異是造成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總體差異的主要來源,未來應著重縮小區域間差異。從演變趨勢來看,2011—2019 年,來自地區內差異和超變密度的貢獻率呈下降趨勢,分別累計下降了1.80%和36.31%;來自地區間差異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累計上升了53.37%,再次說明地區間差異是導致區域差異的主要因素。分階段看,地區間貢獻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而超變密度和地區內貢獻率的變化則與其相反:在2011 年,超變密度貢獻率大于區域內差異貢獻率,達到39.38%,說明這一年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交叉重疊現象明顯,不同地區內部較高水平和較低水平的省區市并存,拉低了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均值;到2019 年,超變密度貢獻率小于地區內差異貢獻率,降低為25.08%,表明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區域分化趨勢逐漸加強,即水平較高的省區市拉大與其他省區市間的差距。綜上表明,區域間差異對總體差異的貢獻程度增大,因此加強區域間協同對于工業綠色發展的提升至關重要。

表7 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空間差距貢獻率

4.3 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空間轉移格局及其演變趨勢

運用空間馬爾可夫鏈測算30 個省份2011—2019年工業綠色發展水平隨時空變化的轉移概率,結果如表8 所示。可知:(1)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轉移受空間效應影響,存在一定的空間依賴性。在不同鄰域水平下,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轉移概率存在差異,如T=1 時,當鄰域為中高值區時,中低值區內省區市向中水平轉移概率分別為36.40%;而鄰域為高值區時,轉移概率為42.90%。表明在不同水平鄰域地理環境中,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發生轉移概率均有所不同。(2)鄰域水平對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轉移的影響作用存在差異。高水平省區市對鄰近省區市產生正向空間溢出效應更加明顯,如T=1 時,當與低值區相鄰時,中低值區內省區市向中等值區轉移概率為25.00%;與高值區相鄰時,中低值區內省區市向中等值區轉移概率為42.90%。這表明工業綠色發展高等級水平省區市能夠輻射帶動鄰近省區市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協同提高了工業綠色發展水平。(3)在未來發展不同時段,鄰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對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影響存在差異,如T=1 時,當與低值區相鄰時,中低值區內的省區市向中等值區轉移概率為25.00%;而T=2 和T=3 時,轉移概率則分別為30.80%、27.30%,由此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鄰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影響省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轉移概率。

表8 2011—2019 年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的空間狀態轉移概率矩陣

5 中國工業綠色發展障礙因子診斷

5.1 30 個省份整體障礙診斷

從準則層來看(見圖3),2011—2019 年,綠色創新準則層的障礙度一直處于首位,均大于35.00%;綠色總量準則層的障礙度由排名第2 位降低到第3 位,障礙度在24.00%上下波動;綠色保障準則層的障礙度由排名第3 位提高到第2 位;綠色治理準則層的障礙度介于10.98%~12.21%,排名第4 位;綠色效率準則層的障礙度最小,障礙度不足2.50%,排名第五。結果表明,省域工業綠色發展主要受到綠色創新、綠色總量和綠色保障的影響,其中綠色創新的阻礙程度最大,這與以上研究結果一致。因此,進一步推動創新發展戰略、完善保障制度、發揮規模優勢等對工業綠色發展至關重要。

圖3 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障礙度構成

從要素層來看(見表9),2011—2019 年,基礎設施和污染排放的障礙度呈下降趨勢,排名分別位于第10 位和第7 位,說明區域工業綠色發展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污染排放有所減緩,有利于未來工業綠色發展;反觀規模效應、創新能力、創新潛力的障礙度雖呈下降趨勢,但三者的障礙度依舊較高,排名分別位于第3 位、第5 位和第1 位,表明中國工業綠色發展的創新潛力依舊缺乏、創新能力依舊不足,這已然成為制約工業綠色發展的“病根”,未來拔除其“病灶”是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質量水平、消耗強度、開發水平的障礙度呈上升趨勢,排名分別位于第6 位、第8 位和第9 位,這3 個障礙因子雖有所增加,但是阻礙程度并不大;反觀治理強度和制度保障,對工業綠色發展的障礙度排名分別位于第4 位和第2 位。中國工業綠色發展的制度保障并不完善,給予的環保支持等并不能滿足當前綠色發展需求,依舊需要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同時,治理強度不足、廢物重新利用較低等問題依舊很嚴峻。可見,規模效益、創新能力、創新潛力、治理強度和制度保障是影響中國工業綠色發展的五大關鍵障礙因子,其合計障礙度解釋占比高達89.22%,未來應著重關注以上障礙因子以解決工業綠色發展問題。

表9 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障礙度分析結果

5.2 區域障礙診斷

從地區來看,東部的障礙度排序位于前5 位的依次是“創新潛力>制度保障>規模效應>治理強度>創新能力”,其中障礙度大于20%的是創新潛力、制度保障、規模效應,分別為28.38%、21.58%、21.36%,表明創新潛力不足、制度保障不夠、規模效應不充分是東部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障礙因子;中部的障礙度排序位于前5 位的依次是“創新潛力>規模效應>制度保障>治理強度>創新能力”,其中障礙度大于20%的是創新潛力,障礙度高達29.77%,表明中部地區工業發展面臨的創新問題突出,創新潛力不足的困境依舊存在;西部的障礙度排序位于前5 位的依次為“創新潛力>制度保障>規模效應>治理強度>創新能力”,其中障礙度大于20%的是創新潛力,高達29.77%,表明西部工業綠色發展主要受到創新潛力不足的影響。綜上,三大地區均面臨創新潛力不足等問題。

從省域來看,通過要素層障礙度大小排序,將障礙度大于20%的省區市劃為四大障礙類型:治理強度阻礙型、創新潛力阻礙型、制度保障阻礙型、規模效應阻礙型(見表10)。(1)治理強度阻礙型:北京、湖南、重慶、青海和新疆。這5 個省區市受污染治理強度阻礙顯著。其中,湖南、重慶受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如石油煉焦業、石油開采業和有色金屬礦采業)內遷的影響,給當地污染治理造成了壓力,制約了工業綠色發展;青海、新疆地方政府出臺促進工業綠色轉型的政策較少,污染的綜合治理力度嚴重不足;而北京的“城市病”依舊未治愈,資源和環境不協調問題依舊存在,綜合治理難度加大。(2)創新潛力阻礙型:天津、河北、遼寧等28 個省區市。主要受到綠色創新潛力制約顯著,在三大地區均有分布。其中,東部內的省區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主要依賴于國內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以及國外引入的成熟生產技術,而本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潛力并不高,缺乏核心技術,使得工業發展仍然處于國際產業中的制造加工環節,難以支撐其工業綠色發展;中西部內的省區市受到經濟基礎積淀、人力資源獲取等方面的影響,創新環境在客觀上相對艱苦,獲得的創新投資力度小,加之科技創新鏈條不完整、相互分離,致使科技成果轉化慢,創新發展水平滯后。(3)制度保障阻礙型:北京、天津、遼寧等13 個省區市。主要受到綠色制度保障的制約,在工業綠色發展執行舉措中財政資金錯配和治理投資不足的問題比較凸顯,盡管近年來地區節能環保支出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但是仍然處于低水平。(4)規模效應阻礙型:天津、河北、上海等12 個省區市。主要受到綠色規模效應的制約。這類省區市多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制造業集聚地區,受產業合理轉移、過剩產能壓減等影響,地區工業經濟增速放緩,規模優勢并未體現,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省區市。

表10 2011—2019 年30 個省份工業綠色發展的阻礙類型

6 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在界定工業綠色發展內涵的基礎上,構建包含綠色總量、綠色效率、綠色創新、綠色治理、綠色保障五大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國30 個省份2011—2019 年的工業綠色發展的時空格局、區域差異及障礙因素進行量化考察,得出了如下主要結論:(1)從時間變化看,30 個省份整體及各地區工業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整體水平偏低。因此,未來應注重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的提升問題。(2)從空間分布看,區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空間分異,總體表現出“東—中—西”梯度遞減分布格局。(3)從空間集聚看,區域工業綠色發展水平空間關聯性增強,逐漸形成以環渤海灣和長江三角洲為主的HH 集聚區和以東北、西南和西北為主的LL 集聚區。(4)從空間差異看,工業綠色發展水平區域差異呈擴大趨勢,其中區域間差異是主要來源。因此,未來應關注區域間差異問題。(5)從空間轉移看,區域工業綠色發展存在明顯的空間效應,鄰近區域產生的空間交互作用會影響工業綠色發展的未來變化趨勢,高水平的省區市會對鄰近省區市產生正向空間溢出效應,但是低水平省區市轉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短時間內不會實現跨越式轉移。(6)從準則層來看,綠色創新、綠色保障和綠色總量是區域工業綠色發展的三大短板;從要素層來看,規模效益、創新能力、創新潛力、治理強度和制度保障是工業綠色發展的五大關鍵障礙因子;省域要素層的障礙度可歸類為治理強度阻礙型、創新潛力阻礙型、制度保障阻礙型、規模效應阻礙型,其中創新潛力阻礙型分布最為廣泛。因此,克服發展短板、降低各障礙因子的障礙度是提升工業綠色發展的首要問題。

以上結論的政策含義包括:(1)鑒于綠色創新、綠色保障和綠色總量是造成中國工業綠色發展不充分的三大短板,為此,首先要加強戰略規劃和政策引導,為綠色技術研發及其應用提供有力的資金供給,增強創新驅動能力;其次,各級各地政府應在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環境規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健全有利于促進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最后,應積極引導工業企業向規模化、節約化、綠色化發展,出清過剩產能,促進企業發展提質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及長期穩定增長。(2)鑒于地區間差異是中國工業綠色發展總體差異的主要來源,為此應加強地區間工業綠色發展的空間聯動,進一步破除區域性壁壘,加快區域間資源、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同時強化工業綠色發展的正向溢出效應,發揮優勢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協同共進與優勢互補的空間發展格局。(3)考慮到各省區市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障礙因子存在差異,因此各省區市須補足自身短板,探索工業綠色發展可行路徑。對于治理強度不足省區市,應加強對“三廢”的綜合治理力度,促進廢物再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同時加強環境保護意識,減少環境破壞行為;對于創新潛力不足省區市,應注重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強化人才保障政策、建設綠色創新平臺,以此提高創新整體水平;對于綠色制度保障不夠省區市,應強化環保政策保障措施、夯實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拓展綠色產業稅收優惠,堅持依靠制度和法治致力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對于綠色發展規模效應體現不充分省區市,應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強化“散亂污”綜合整治、明確地區主體功能及優勢、加快傳統行業綠色化改造,以實現區域間產業發展的互補互促。

注釋:

1)依據“七五”計劃,將30 個省份劃分為三大地區: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

猜你喜歡
綠色差異水平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相似與差異
音樂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張水平作品
找句子差異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加強上下聯動 提升人大履職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2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M1型、M2型巨噬細胞及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miR-146a表達的差異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
中國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
再造綠色
百科知識(2008年8期)2008-05-15 09:53: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网欧美| 色国产视频| 欧美午夜性视频|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欧美a级在线|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天天综合网色|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伊人福利视频|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欧美一级片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国产va在线|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网站| 九一九色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a级毛片在线免费|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swag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欧美黄网在线|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手机在线|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91娇喘视频|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片一区|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精品9| 先锋资源久久| 午夜啪啪网|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第一页在线|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99国产精品国产| 99热最新在线|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婷婷丁香|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