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慶
主流意識形態是一種具有符號意義的哲學觀的表達形式,它通過對世界、個體的解釋與評價來引導、形成、證明行為模式的正確[1],從而服務于某種特定的政治理想,并以此作為社會大眾所達成的政治共識的基礎[2]。主流意識形態通過話語體現出來。話語包括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單純的話語表達是沒有意義的符號的集合,只有賦予其特定的時間、空間要素,符號的集合才能承載特定的思想內涵和行為指引。
能夠支配和表達話語的權力即話語權。話語權是一種權力關系的體現,它在表達方式上為話語,在內在含義里彰顯權力。故而哲學家福柯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話語即權力。在《話語的秩序》以及1970年的法蘭西學院就職講座上,福柯提出了話語與權力相結合的觀點,并認為話語是權力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它不僅作為權力外現的工具而存在,也是當權者能持續掌握住權力的一個關鍵點。所以話語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背后所隱藏的深層次立場、觀點和價值取向等,是其所代表群體的立場、觀點和價值取向。在一定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話語控制與話語傳播來引導控制其他社會群體,從而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3]。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成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服務。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方文化思潮涌入帶來的西方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生活。多元化價值觀的并存擠壓著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生存空間,從而導致馬克思主義話語權被削弱。如果我們對此缺乏重視,那么主流意識形態的削弱將可能動搖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架構,阻礙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進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進程[4]。因此,要確保主流意識形態在當今中國的核心地位,就要走群眾路線,建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建構的群眾路徑。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建構中,主體、客體與載體的建構是核心要素。
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建構離不開群眾路線,要建構群眾話語體系,首先在主體維度下需要一支專門的主流意識形態理論建設隊伍。近年來,我國為維護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正統地位,致力于在教育機構中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相關專業理論的研究,培育了一批專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特別是在年齡層次上注重年輕后繼者的引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建構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而如何建構主流意識形態的群眾話語形式,離不開這些專業的理論工作者的研究,它關系到未來中國社會中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狀況和生命力。建構主流意識形態的群眾話語形式,從理論研究角度看,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其與群眾之間并非“親密無間”,而是存在一定“溝通藩籬”,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建構就是要運用大眾化語言來消除這種“溝通藩籬”,這是一個有效途徑。主流意識形態在表達方式上大眾化,意味著它要多使用群眾語言,使用生活中的語言,從而緊跟社會發展、貼近現實需要,在表達方式和內容上喚起群眾的心理靠近和情感共鳴,這樣主流意識形態才能真正被民眾所接受和認同。民眾對于主流意識形態首先要從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上接受和認同,之后才能將主流意識形態與自己的價值觀、行為準則等聯系起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意識形態,并用它引導自己的價值理念和外在行為。所有的理論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正當性,就能為群眾所接受。這是因為理論源自生活,是對生活的高度抽象的集合體。理論能否被最大范圍內的群眾所接受,關鍵看它的表達和傳播方式[5]。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在中國社會扎根生長,離不開優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努力。他們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一種學術理論改造為通俗易懂的生活道理,降低了大多數人理解和運用它的門檻,在較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樣的寶貴經驗應該為我們現在所吸取。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在建構主流意識形態的群眾話語體系時,要充分考慮群眾的偏好和需求,從語言表達、展現形式和理論內容上走群眾路線,以充滿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的大眾語言貼近群眾。“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不能脫離社會中大多數成員的平均意向水平,從而‘高處不勝寒’,而應當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物質與精神上的需求,從而喚得民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6]所以主流意識形態要始終貼近民眾,滿足民眾的現實需求,最終目的是要幫助民眾能夠更好地看待和應對現實生活,并解決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存在的問題。主流意識形態之所以為民眾所看重,關鍵在于它具有現實適用性,空談理想而不具備現實操作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建構,最終必然失敗。主流意識形態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體現著鮮明的時代性與民族性,故主流意識形態的群眾話語建構要與民族文化和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相銜接,不僅關注當下,還要前瞻未來,并能銜接民族文化的傳承,以更好地引導現實生活。
理論與實踐是統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建構的問題上,話語形式是表現手法,它從大眾所需話語形式的不斷實踐中衍生出來,又進一步推動話語實踐的發展。對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建構效果的檢驗,離不開實踐的手段。所以,群眾話語建構需要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話語形式不能脫離實踐范圍,后者對前者起著決定作用。理論工作者在研究主流意識形態的群眾話語建構問題上不能閉門造車,要深入群眾與社會現實生活,找到主流意識形態發揮作用的主戰場,然后從實踐中總結、發展和更新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建構的理論基礎。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建構既要反映實踐生活,又要運用于實踐生活,理論本就針對實際社會問題而展開,也要隨時被運用于對實際社會問題的解決中,從而為民眾所接受,并自覺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與方法論,使民眾主動向主流意識形態靠攏,接受與認同它。
現代社會中有一些價值為各國一般民眾所接受,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取向,如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等,這些都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推動著國家政治模式的演進。就我國而言,政府向法治化、責任化、服務者角色等方向發展,符合世界政治發展的潮流,主流意識形態需要相應變化,從而增強自身的實踐性、解釋力。因此,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建構要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取向。以往的口號式、形式化、標語式的話語體系如果不改進,就會與民眾的需要格格不入,并會導致更多人對主流意識形態背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敬而遠之。特別是現代社會中信息來源渠道多,民眾的思考能力和知識儲備都大大增強,對各種理論有更多的能力去辨別、分析和選擇,故主流意識形態的建構要符合民眾的接受認同心理,在群眾話語建構中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從而提升民眾對它的接受度。
主流意識形態能夠在新中國成立后站穩腳跟,就在于它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再現,還是與中國現實情況深度結合,并能根據社會變化而不斷自我更新調整的。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理論思維,理論思維說到底是歷史的產物,它能在不同時段內體現不同形式和內容[7]。但是這并不影響它的精神內核的始終如一。每個時代的主流意識形態要在社會中廣泛傳播,就要建立自己的核心概念體系,突出核心概念,以此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大眾傳播中的內核。比如中國夢、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這些理念反映著一個時代的政治導向;“發展才是硬道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等頗為生活化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現得更為生動,有助于民眾理解社會主義的含義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從而增強情感說服力。當然,核心概念具有時代性,也意味著它會不斷變化發展,主流意識形態的群眾話語建構要根據時代變化和時代需要突出對應的核心概念。
任何一種理論要永葆生命力,就需要對外在文化兼收并蓄,與之互動交流,不斷自我更新,從其他理論和文化中獲得新的成分,從而自我活化。所以,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這是主流意識形態生命力能夠持續最為重要的方面。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建構,要充分吸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養分和精華,對民族文化傳統與成果進行批判繼承。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在歷史上形成了儒、道、釋合流的哲學體系和文化特色。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生根發芽,就在于它不僅與中國當時的現實需要相結合,還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相結合,所以不僅僅吸引了廣大民眾,也吸引了很多知識分子。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的很多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體系中同樣能找到類似的表述,如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對應中國傳統心學哲學流派“知行合一”的主張,“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諧社會”等理論,同樣都能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源頭。因此,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群眾話語時要立足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的建構既離不開話語體系的主客體,也離不開話語體系的傳播路徑和方式。“成功的意識形態必然有一個被群眾認同的過程路徑,這是意識形態得以確立的必然步驟。”[8]所以意識形態的確立離不開有效的載體方式。
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建構離不開有效的傳播方式和路徑。對此,基本方式應當是正面宣傳,特別是要突出主流意識形態的正面影響,從而為大眾的接受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但是,信息化時代各種宣傳方式層出不窮,信息轟炸導致普通民眾對宣傳意圖明顯的傳播方式本能厭煩和抗拒,因此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建構就是要求主流意識形態在傳播方式上要從真實入手,用事實說話,給予群眾判斷和選擇的空間,這種情況下如果群眾能接受主流意識形態,就說明其接受是經過自我思考的,這種接受是一種基礎更為扎實牢固的接受。所以,從傳播方式上看,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方式要正面、大氣,使民眾能從中獲得正能量和積極情緒,認清社會發展的趨勢和主要規則。誠然,意識形態的傳播本質上就是一種宣傳,但是當該種宣傳致力于正能量的傳播時,它就高出宣傳方式本身,與民眾發生了直接的情感關聯。這種宣傳如果能把握好宣傳時間、程度和分寸,就能讓更廣大的民眾基于自身情感體驗而認同,并產生共鳴。所以,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要靈活選用合適的宣傳手段,貫穿于群眾能接觸到的信息領域的各個方面,以正能量和樂觀態度來感染、吸引民眾。
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體系的建構要鞏固主導價值訴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意識形態工作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黨領導國家發展和共同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5]。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體系建構首先要確立正確的意識形態發展方向,即當下社會的主導價值訴求。現階段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訴求始終如一,是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以為民眾謀福祉為最終落腳點,以為民眾解決現實問題和困難問題為具體展開方式。這些當下社會的主導價值訴求雖然是主流意識形態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時候卻沒有通過一種合適的途徑展現出來,群眾話語體系正好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在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體系建構過程中,要將主流意識形態與當下社會的主導價值訴求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使群眾話語體系的建構更有針對性,更能為廣大民眾理解和接受。特別是這種主導價值訴求將會影響青年人的思想和思維模式,主流意識形態的群眾話語體系建構中要考慮到這一重要群體。
主流意識形態群眾話語體系的建構要符合現階段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運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多樣化方式來加強群眾話語體系的傳播效果,鞏固群眾話語體系的主要陣地。特別是要注重對新媒體的運用,當然傳統的媒體手段同樣不可偏廢。一方面,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對于及時性的需求不強,但是對于真實度和來源可靠度要求高;另一方面,傳統的媒體手段在傳播方式和時段上穩定性更強,品牌信譽等也更高,更利于培育群體的接受習慣。故在主流意識形態的群眾話語建構中要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合力。
群眾話語建構能夠使得主流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中保持活力,并能夠利用其對群眾生活和話語表達習慣的親近度而使其在民眾群體里傳播無礙。民眾在情感共鳴和實踐體驗上能因此加強自己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接受。在此基礎上,主流意識形態能發揮其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維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