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平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生產方式的改變,資本主義在西方國家占據統治地位,物質財富的積累帶來了私有制、剩余價值的沖擊,“善”作為道德哲學仍需不斷深化。馬克思的“善”觀念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應運而生的,它將唯物史觀作為理論依托,揭示了“善”的本質與實現路徑,打破了長期存在的西方抽象“善”幻象,使得世界歷史中的“善”得以呈現出真容。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馬克思正處于青年時期,對“善”的渴望與追求已經初見雛形。雖然馬克思“善”的觀念在這一時期整體仍屬唯心主義,受費爾巴哈影響是一種人道主義自然觀,但也要看到,在這一時期他的觀念并非是對前人觀念的簡單重復,而是帶有現實意味,未真正付諸實踐。該時期馬克思的思想發生了劇烈變化,《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是其具有過渡性乃至思維轉換意義的重要作品。
馬克思就萊茵省議會出臺法律將民眾拾撿枯枝行為認定為盜竊罪進行了批判,表示其不符合自己內心“善”的準則與要求,這從側面反映了馬克思對正義的渴望與對法律制度的不滿。他認為政府沒能實現社會利益分配公平正義,僅偏袒有產階級,是“偽善”的模式。作為普遍利益代表的國家政府并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實際上就淪為有產階級強化統治、剝削的工具,濫用權力的統治階級就是惡的代表。馬克思這一觀念揚棄了前人的超驗實體,展現出不同于傳統道德哲學的個人維度,從法律制度制定的源頭開始探究,初步表現了一種立足現實的觀念。
馬克思這一時期的“善”觀念表現出道德與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他認為:“利益就其本性說是盲目的、無止境的、片面的,一句話,它具備不法的本能……私人利益也并不因為人們把它抬上了立法者的王位就能立法?!盵1]179由此看來,馬克思之所以重視維護產權正義,究其原因在于林木占有者的貪婪剝削和省議會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實質違背了自己心中的“善”,從而堅決捍衛在政治與社會上備受壓迫的貧苦群眾的最基本利益,以維護內心的“善”。正如盧克斯所指出的,“要求拋棄關于‘人權’和‘正義’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拋棄法權的條件和正義的環境?!盵2]馬克思在批判前人的法權道德幻想時進行超越,形成了自己的“善”觀念。
這一時期馬克思的“善”觀念實際上是一種目標或者理想,通過對不公正的社會現象進行抨擊表現出對“善”的渴望,表現為“一個以人的幸福或善為指向,以正義的社會制度為實現途徑,善與正義相統一的道德哲學”[3]。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尚未明確資產階級的本質就是剝削與壓迫,著重從政治、法律角度分析,未曾深入經濟層面去厘清資本主義的本質。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在《萊茵報》之后,馬克思通過對政治的批判與反思及受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開始了其思想的第一次轉變:用勞動實踐著的唯物主義改造自身唯心主義。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開始,“對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既然是德國過去政治意識形式的堅決反對者,那它就不會集中于自己本身,而會集中于只用一個辦法即通過實踐才能解決的那些課題上去?!盵1]460這標志著馬克思已經完成了世界觀與立場的轉變,形成主動面向現實實踐的視域。
在依托實際具體個人層面來研究社會道德問題時,馬克思的研究對象不同于以往哲學家的抽象思維,而是面向具體生活中的現實個體?!斑@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得到的現成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盵4]強調現實個體的重要性,“善”的理念必須立足于現實個人而不是抽象的集體概念。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專注現實的社會,在生產方面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在道德領域將社會問題從人的相對自由層面進行表述。馬克思敏銳地發現資產者剝削工人無產者的實質,資本主義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存在被異化的現象,自由便成為揚棄異化的表現形式,目的是為了保證人的自我實現最終達到全面發展的“善”??梢婑R克思的“善”觀念并不是一種純粹的人道主義思想,而是一種從現實出發基于實踐理性的普遍“善”。結合現實的異化現象,他認為“異化史觀與唯物史觀不是絕對對立的,道德和科學是可以統一的”[5]。將“善”觀念帶入勞動分配實際上闡明一種分配平等的愿望,是對極端利己主義的徹底批判。
據此,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實現了對實踐的科學闡釋,并強調實踐在人的活動中的重要性。但不能將實踐局限于生產生活領域,更要在感性活動的立場上闡釋實踐觀。實踐活動不再是作為一種生產意義上獲取某種外部產品利益的手段及工具,而是作為一種現實世界的媒介,與人道德“善”有著現實聯系。毋庸置疑,馬克思該時期的“善”觀念既包含了過去關于實踐概念的合理要素,又給實踐增添了新的內涵。馬克思將人的感性活動作為哲學基礎,從人在現實條件中的情感、欲求等感性部分著手,以唯物史觀作為前提并反饋于人的活動。馬克思立足于人的感性生活,揭示感性活動背后內在的價值即“善”的發生。因此,“善”觀念是實踐內在自然生發的。人的生存方式是實踐,所以“善”一定處于人的活動之中,即使活動有異化和非異化之別,但是“善”作為一種內心自發產生的情感也不會被異化。內心善所展現出的實踐內在包含著善,從而善立足在現實的生命實存中。馬克思強調正確積極的實踐活動能成就人,同時也能實現“善”。
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同時存在的社會制度毋庸置疑是對立的。無產者追求的是實踐中形成的普遍平等“善”,意味著人人都可以享有普遍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展現出很強的社會性。而資產者則無法抵御統治權力的誘惑,致使平等只存在其內部,通過對外部無產者剩余勞動的剝削及統治壓迫,嚴重阻礙著人與人全面“善”關系實現的可能性,“平等”完全成為資產者的欺騙工具。對馬克思而言,平等是二者在實踐中應達成的共識性概念,展示出對自由的向往,為實現自由做鋪墊。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末,馬克思的思想在進行劇烈動蕩后,他通過歐洲革命運動體會到無產階級力量的強大,明確實現從資本主義社會徹底解放的現實途徑只能是無產階級革命。隨著實踐的推動,馬克思的“善”觀念不斷深化。他在1848年從事工人運動中被委以重任,寫下無產階級政黨的科學綱領——《共產黨宣言》,提出“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旨在反對現存社會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6],表明通過明確無產階級的新道德準則與歷史使命,運用革命手段達到全人類解放的境界,最終實現最完善的善,而這個善并不是抽象、空想的社會主義,而是在具體實踐中誕生的,并隨著世界歷史的不斷發展進步來完善實現的條件。這體現出馬克思對“善”觀念的更高追求。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考察各個歷史時期的階級斗爭,科學地證明社會經濟生產決定階級結構,各階級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決定該階級的人性思想感情以及道德意識,進一步論證了階級社會中的人性、道德帶有的種種階級性。該時期馬克思的“善”觀念主張用革命手段實現人類解放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而促使人回歸自我,獲得全面自由的本質。剖析馬克思體現在文中的“善”,必須深深植根于社會現實,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審視與對共產主義社會實現,滿足人人自由解放的迫切需要。共產主義社會最終消滅階級的目標表現為馬克思“善”與階級社會的“善”不相融,是兩種獨立的概念。可見,馬克思秉持的“善”是整體性的善,這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中利己的善所造成的人與人的分離與對立,人與自我的分離與對立,人與自然的割裂與利用,都需要被揚棄。整體“善”思想從側面論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是合理且正確。實現對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社會割裂局面的揚棄,將是形成完整普遍的“善”道德觀的基礎性前提。普遍“善”不只是人類生存的愿望,更是應該享有的權利,因此人類生存必須維護本應享有的自由平等權利。
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出發,提出在創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而達到“善”。因此,若僅僅從抽象概念與宗教批評去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那么解放就會變為空談。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必然依托社會存在根本性的變革。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的生產方式,才能真正消除壓迫和剝削,實現道德進步和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呼吁全世界無產階級實現團結革命,推翻被剝削與壓迫的資產階段統治,建立一個真正善、平等與自由的共產主義社會。
“善”作為一種價值理論常被歸屬于道德理論,而道德理論的論域涉及多種價值,“善”是道德的最根本展現。對任何一種善理論的考察和闡釋都不應當脫離它所依托的道德理論,否則便無法把握這種善理論在其所屬道德理論中的價值排序,也就不能深入理解這種理論所涉及的諸多深層問題?;隈R克思的道德觀中蘊含諸如正義、平等、解放等價值,需要一種溝通聯結的橋梁,“善”觀念應運而生,說明其獨具概括性的特殊地位。
馬克思的“善”觀念并不是針對某特定群體或者特定社會理論框架中的聯系問題展開,而是從早期人本主義中對道德的批判以及不正義的制度的抨擊,從而明確了善觀念并確立了路徑的選擇,隨著逐漸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得出社會制度是實現善的決定因素,通過革命實踐逐步改變現狀,最終達到共產主義“至善”的目標。在馬克思“善”觀念的演進過程中,前一時期的概念都在后一時期中有所體現,或是不斷揚棄發展形成更高形態的“善”。這符合馬克思思想一貫的演進標準,在辯證中前進,在實踐中發展。
馬克思“善”觀念對我們當下理解美好生活有著一種道德上的引導與規范作用。正如塞耶斯所言“馬克思重視的是歷史地研究道德而不是道德地研究歷史”[7]。面對當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我們要堅持世界歷史的大視野,既要以政治經濟學的維度為目標,又不能忽視對道德“善”概念的弘揚,將道德與實踐相結合。
馬克思的“善”觀念隨其思想的轉變而變化。他從批判傳統“善”概念入手,從政治正義層面對“善”進行合理闡釋;隨后馬克思在具體實踐中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辯證之處,致使對“善”的理解逐步深入直至意識到平等的重要性;最終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要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實現全人類解放,提出了“至善”即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人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一種對“善”觀念的美好追求,“善”觀念包含在和諧社會的美好生活中。馬克思強調以實踐來實現求真和達善的統一,表現在人身上是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表現在世界上就是多重關系的內在一致。當代我們堅持發揚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對其道德“善”的弘揚,全人類最普遍最基礎的道德準則為出發點的社會制度,對每個個人“善”的養成具有積極意義。
馬克思的“善”正是一種終極意義的關懷,對培養人性、人生價值、社會理想、集體價值和信念極具意義,其積極客觀地向社會提供了真正服務于全人類的“善”觀念。馬克思實踐哲學視野下“善”關切的是社會化人的價值精神,而實踐的模式確立了人價值精神的尺度。所以人只有確立起人道、自由的實踐模式才能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實現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當今社會“善”觀念不僅依靠個人層面對善的追求,更要在國家層面通過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善治”來規范治理行為、明確前進方向。“善治”顧名思義是治國理政中的完美形態,依托法治是其實現的必要前提,而善治是法治的更高形式?!吧浦巍彼枷氡磉_出了對馬克思制度“善”觀念的繼承,有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是作為人的情感層面的“善良”,其次是作為程度層面的“完善”,是道德與價值的統一體。研究馬克思的“善”觀念為當今對“善治”的追求起到了價值引領的積極作用。
“善治”作為馬克思“善”觀念在當代的內涵擴充,為其發展提供了一條合理的現實路徑。馬克思“善”觀念為“善治”的實現創造積極有利的條件,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并起到助推作用。“善治”并不局限于社會治理主體的強制性,其主體具有多元性與靈活性,可以是政府,也包括機構,使社會治理遠離僵化具備可持續性。作為其核心觀點的群眾路線既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準則,也是“善治”的基本路徑,更是馬克思“善”觀念的基本要求。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支撐“善治”興盛不衰,才能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保障大眾的認同感與參與感。明確治理的有效性、科學性與先進性,為實現全面深化改革創造積極有利條件,創造性地為社會“善治”提供價值導向。
總之,研究馬克思“善”觀念必須理清馬克思思想發展史的總體脈絡,將現實人的活動作為立足點,通過“善”觀念的演變,改變以往哲學家僅重抽象概念而忽視現實個體的需求的視角。明確“善”屬于人類歷史領域中的不可缺失的一環,遵循客觀性與歷史性原則,將“善”的認知維度由傳統善對主體、行為動機的義務模式拓寬至現實善的整體、革命、解放領域,并通過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揭露其制度的虛偽性,最終通過革命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達到最高程度的“善”的美好愿景,從而為實現當今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善治”提供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