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鑫鑫
實用主義哲學強調以人的價值為中心、以切身實踐為路徑、以追求實用和效果為目的,宣揚行為的工具主義。作為西方主流哲學流派,客觀反映致用、求實、進取的精神理念。實用主義并非是完整的哲學體系,在理論層面、實踐影響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不可否認它在政治、教育、經濟等方面給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需要客觀分析其蘊含的哲學精髓。
實用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提出觀點、確立哲學流派、哲學理論成熟、動態調整這四個階段。其中皮爾卡作為觀點的提出者,其理論被實用主義者稱之為皮爾卡原則,即將概念對象未來可以帶來何種效果作為判定概念的意義,如此便可以把效果視為概念的全部,這為后續杜威對真理觀的闡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
事實上,詹姆斯才是真正將實用主義發展成為主流學派的第一人,他本身有心理學家、哲學家、心理學派導師的多重身份,最先嘗試用實驗方法對心理學展開研究,從《實用主義》中逐步提煉核心觀點,將其整理為實用主義的理論框架,同時基于心理學視角解析了意識的特征,將意識視為連綿不斷的河流,即“意識流”[2]。上述內容將經驗看作為動態發展的有機整體,為實用主義經驗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石,突破了固有的二元論哲學的局限。在皮爾卡提出觀點、詹姆斯確立哲學流派之后,杜威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從多個層次、維度入手將自己的理論觀點融入其中,使這一哲學思想更加系統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將其推廣到政治、文化、教育、經濟等各個領域。之后的胡克另辟蹊徑,在實用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反馬克思主義,他不再局限于單純地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而是嘗試用實用主義去全面剖析、解讀它,但是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個領域學者的批判。因此,后來的實用主義的理論內容中基本還會包括其他理論、科學觀點。
杜威是工具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他將實用主義稱之為工具主義,這也是其真理觀最為核心的部分,是實用主義理論屹立不倒的根基。簡單來說,工具主義將真理視為人們為實現特定目標或者達成某種目的所必要的工具,產生的最終效果決定工具價值的高低。
杜威的工具主義真理體現出真理的不固定性、動態發展性兩個特點。首先是不固定性。真理的存在不需要依附于具體事物,如果說詹姆斯將效果與真理進行了簡單的聯結,那么工具主義真理觀便是將一切可以產生效果的事物均視為真理,進一步拓展了詹姆斯思維模式的深度。杜威認為,哲學并非單一對真理的研究,還需要兼顧探索真理價值、反思研究真理的意義,相比于實際效果,意義的范圍會更加寬泛,價值也更高,強調了真理的無限重要性,只有將側重點聚焦在識別意義的真與偽方面,才能將工具真理觀的價值彰顯出來。也就是說,概念、理論、系統本身并不具備價值,只有通過使用的行為或者實踐產生一定效果后,價值才能隨之顯現,這從側面反映出它們的工具性[3]。工具主義觀直接指向真理,將探尋意義的過程等同于探尋真理的過程,基于行為與實踐的視角創新闡釋真理適應環境的工具性。
其次是動態發展性。盡管杜威的真理觀是在詹姆斯的基本觀點上延伸出來的,但他對概念進行了一些改進、調整,這可以看作一種發展。真理之所以不固定,根本原因在于人們對自然的認知逐漸走向深入全面,新的理論會不斷修正、證偽舊的理論,直至替代舊理論。杜威對真理觀的研究是站在詹姆斯的肩膀上展開的,但是杜威將行動、操作等融入到真理觀的概念范疇,將經過實踐操作所得的驗證作為檢驗真理的過程。真理的真實性并非恒久不變的,而是始終處于動態發展狀態,新觀念最終會替代舊觀念,但這并不意味者完全摒棄,而是取其精華,將舊觀念中不合時宜、適用性低的部分帶來的干擾盡可能地控制到最低,與新觀念相協同、相融合。此種真理觀的顯著優勢,體現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不會受到固有認知的限制,而是始終對真理秉持著懷疑的態度[4]。總的來說,真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能夠根據人的需求做出靈活調整,沒有任何永恒真理的存在,只有始終堅持以客觀、科學的態度對待真理,將其作為適宜的工具,才能讓真理觀的效能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經驗主義是認識論的核心內容,是“經驗自然主義”。相比于傳統認知下的經驗,杜威所強調的經驗主義不同之處在于,它是詹姆斯意識流的延伸,將經驗視為包含有機體、具體環境的有機整體。個體、獲取經驗的過程、獲取經驗的場景、經驗的對象、具體結果這些均屬于經驗的主體。這一經驗論可以說是對進化論觀點的客觀體現,只不過杜威是從科學本身的角度去關注進化論,而不同于達爾文的神學視角[5]。經驗一定是正在實踐的事情,有機體具備主觀能動性,實踐的主體、客體需要伴隨環境變化靈活調整自己,而非機械固定,也就是說主客體既要提升自身的環境適應力,同時也要努力改變環境,而這一過程中主體會作用于客體。所以說,經驗的各個基本要素之間存在交互性,相輔相成。
杜威經驗論中的經驗與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完全不同,經驗是人們在對某項工作反復實踐中得來的。舉例來說,野外探險隊在出發之前,經驗少或者沒有經驗的人通常會準備很多爐子的針釘,但是經驗豐富的人則會認為僅準備一根就可以,結果是探險過程中這根鋼釘斷了,導致全隊人都陷入困境。這一故事中的失誤表面看是由經驗過多導致的,但如果從整體經驗的角度來看,歸根結底是由于沒有關注環境的可變性[6]。杜威的經驗本質是以認識過程作為出發點,認識對象、認識動作、認識結果都屬于經驗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根據杜威經驗主義觀點可以分析出其經驗具備的下列特征:其一,人是經驗的主體,也是經驗的最終目的,精神與物質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服務人的方面,以此來實現物質與精神的統一,突破了過去二元論精神與物質對立的局限;其二,因為經驗是包含多種要素的整體,所以若經驗的其中一項主題出現改變,那么此經驗是否成立便有待驗證;其三,經驗具有整體性,只需要改變經驗中的元素,便可得出全新的經驗,這也是為什么經驗具有持續發展的動力。經驗主義讓工具主義目的性不明確的問題得到補充完善。
實驗主義是方法論的核心內容,既保留了哲學要素,也充分體現出時代特征。杜威將經驗分為兩種,即實驗性與經驗性,其中實驗性經驗強調通過實驗的方式有效檢驗經驗的作用,屬于兼具理性、科學性的經驗;經驗性經驗則截然相反,沒有任何科學理論作為經驗依據,存在的因果聯系無法驗證。兩種經驗中,杜威更傾向于實驗性經驗。
實驗主義的本質是批判傳統哲學中人類對世界的研究看法,傳統哲學將認識世界的過程視為探究世界的過程,而經驗主義則將認識行為本身視為改造世界的行為,通過統一認識與行為的方式對認知展開客觀描述,以此作為批判“重理論、輕實踐”傳統哲學觀點的重要依據[7]。杜威在“思維五步法”中強調了思維的五種形態:其一,通過暗示幫助思維實現“躍級”,生成疑問;其二,直接經驗困惑狀態或者迷惑的理智狀態,讓疑問成為解答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其三,將暗示串聯起來,生成觀念或者假設,以此來引導其他心智活動;其四,推理觀念、假設;其五,通過想象或者實際行動對假設進行檢驗。五步法作為探索世界的方法,從一般性上對解決實際問題所采取的理智思考過程進行概括,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新個人主義是民主觀的核心內容,其思想基礎是倫理學。杜威認為人性具有形式的可變性、內容的不變性,將滿足生存繁衍的先天需要的視為不變的人性,比如生理沖動、欲望等,這一觀點在綜合考慮人性本能的同時,兼顧人的社會屬性,其思想的個別之處與馬克思主義的結論存在相同之處,但本質卻又完全不同。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經過對實際的觀察、分析、邏輯推導后才得出的,杜威的學說則以經驗為基礎,近似于一種科學假說。
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了工業化、社會化進程,此時傳統的個人主義在道德層面、精神層面難以作為現實社會的理論,新個人主義便應運而生,將側重點放在人與人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上,徹底突破了傳統個人主義的封閉性。杜威認為,人性本質的不變性并非是關注重點,如何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切實改變人性才是關注重點,這為之后的人性論主張(即新個人主義)奠定了基礎。人性論主張個體與社會之間應該保持協調互動的關系,只有通過改造社會的方式,才有機會生成與新型社會相適應的社會精神,作為驅動個人成長的力量。新舊主義作為顯著的差異體現在,新個人主義關注人的社會屬性,也就是個人與社會的平衡。
實用主義又稱實驗主義、試驗主義,屬于西方哲學的一個流派。作為世界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積極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探究其哲學精髓,自然也需要一分為二辯證地展開分析,這樣才能對實用主義建立客觀、全面、正確的認識。
經驗論也被稱之為自然主義經驗論,是杜威提出的關于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問題,即反對傳統哲學中的二元論、唯物論、唯心論,認為人與物、經驗與自然、主體與客體都是相對獨立的實體,而不能僅是采用非經驗的方法將其分隔開;或者將其中之一視為本源,認為另一面是由于本源衍生而來。詹姆士和杜威試圖用一種超越的方法來化解哲學的基本問題,創造了“中立”的哲學,它是一種超越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致力于探索出哲學的“第三條道路”[8]。但是,這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還需要從另外一面來看待,也就是它的經驗理論中包含了一些理性的成分。
其一,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提出經驗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人與物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相互作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認為經驗方法是唯一能夠正確處理“經驗”這一統一體的有效路徑,同時也是哲學的起點,其目的是要把“武斷的理智主義”錯誤糾正過來。詹姆士、杜威對經驗的論述,使得經驗與自然、人與物、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局面從內被打破,這在人們的理解中是確有道理的。其二,杜威秉持“經驗即是生活”的理念。經驗的本質是人與環境的互動,具有改變環境、適應環境的作用。經驗與思想的本質其實大致相同,都是處于發展狀態的,是一種主觀能動的、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這反映出杜威反對機械唯物主義理論的根本原因。在杜威看來,經驗是人類積極行為下產生的必然結果,而非被動狀態下的接受。杜威還將學習、教育視為持續增長經驗的過程,也就是隨著經驗量的合理增長,最終可以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可見,杜威基于教育與學習的角度出發闡述經驗,以及賦予人的經驗積極性、創造性,足以彰顯出實用主義經驗論的現實價值。
實用主義哲學范疇中真理觀是最為核心的問題,也是受批判最多的問題。如果實用主義將有效性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這勢必與真理的客觀性相悖,導致成為主觀的唯心論。然而,若要對有用的真理觀建立全面正確的認識,也需要從另一方面來看[9]。在杜威、詹姆士等人的觀點中,符合論、表象論等真理觀,都無法從根源處就真偽問題給出答案。這也是為什么提出有用真理觀的原因所在,旨在強調人們應該通過實際觀察,借助行動的影響力判定事物的真偽,不然真偽問題將成為無休止的“爭論”。實用主義者強調的實用、實效,雖然同我們所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差距很大,甚至不能相提并論,但其合理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說,人們不論從事何種工作尤其是科研活動,都會習慣性地根據成果來衡量成功,當然成果也有大小之分、長期與短期之分。有用的真理觀其實屬于功利主義的范疇,雖然不同階層與群體的功利觀會有所差異,但究其根本,功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發展、文明進步,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任何與客觀規律相適應,符合社會現實需求的理論學說,若走進極端,便極有可能發展為謬誤,所以要避免將實用主義的小部分特例鑒定為常態。
關于工具主義的方法論,過去對于杜威實用主義的批判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唯心主義工具論,即將人的認知對象視為工具;對于知識工具性的過度強調,導致直接否定了事物原本的價值以及人的價值,將人當成工具。從客觀角度而言,工具主義方法論雖然有上述問題與不足,但也要認識到其存在的合理部分。杜威圍繞認識事物順序及思維規律提出了“五步說”,即疑問、假設、推理、證明、論證,盡管這五個步驟并非認識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也不能將其夸張地解讀為認識事物的普遍性法則,但這一方法論確實值得深入研究,對于人們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特別是自然科學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實用主義哲學是一門與眾不同的哲學學說,對近現代以來影響巨大。實用主義哲學與其他哲學流派最顯著的差別在于,不局限于對抽象概念的鉆研,而是將關注點放在生活實際中,從實踐活動出發,力求在追求實際效用的同時,可以從固有的教條藩籬中解脫出來,深入探索真理。此種哲學理念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理念存在一定相同點,核心都是改變世界,只不過認識世界的方式有所不同。實用主義的由來其實是對美國政治模式、經濟模式的反思,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批判,但其獨到之處,以及“有用真理觀”、崇尚實踐反對空談、“經驗論”、方法論等哲學精髓,都是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不可多得的思想文化遺產,激勵著人們積極進取、關注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