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闖,馬愛花,李凌
(湖南工業大學,湖南 株洲 412000)
隨著中國制造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包裝企業的用人策略也發生了調整,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包裝設計人才成為當今企業的主要需求。在這種新形勢下,構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教育體系,深化教學中的思政改革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其中“良好的育德能力是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潤滑劑。”[1]德性教育能夠深化師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匠德意識能夠幫助學生們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設計倫理。因此,在包裝設計課程中融合匠德意識對于培養新型包裝設計人才有極大的幫助。
包裝設計課程屬于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各大高校中開設時間較早,屬于理論成熟但較封閉的一門專業課,大多以教師講授理論結合學生實踐制作為主。但是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問題,例如理論難以結合實踐、設計原創性不足、藝術表現形式單一、案例更新不及時等,教師的思維格局與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存在一定的欠缺,種種因素削弱了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而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此,需要完善和加強課程中的匠德意識培養,以大思政的育人戰略方針來解決課程中出現的教學問題。
中國古代的優秀匠人們大多恪守著“做藝先做人”的行業規矩,堅守著那些代代相傳的行業規定。大多有執著追求的匠人們都性格執拗,不去隨意更改行業規范,這種執著的內在信念就是工匠精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工匠精神能夠得以傳承、堅守和升華,擁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內在因素,即工匠精神本身的德性倫理。”[2]在歷史上留名的優秀匠人們,無一不是在擁有超凡的技藝之外,還有令人折服的德性倫理。這些匠人們以慎獨的態度來秉承著行業標準,維護著自身的職業尊嚴,這種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內在精神因素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匠德。匠德意識飽含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以其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目標方向引領著一代代匠人們精益求精、執著專注、勇于創新。
匠德意識是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素,如果一味強調包裝學科的技能實用性,那么包裝設計很容易淪為實現企業外在經濟利益的工具。在中國當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背景下建立學生的匠德意識體系,“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認識世界、捕捉新知識的能力。對于一門課程知識結構系統整合,更能夠成為啟迪思維邏輯的基礎。”[3]因此,在高校包裝設計課程中融入匠德意識的培育具有積極意義。
教師在專業課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匠德思想的灌輸,能夠建立學生的包裝設計倫理以及學習內驅力。學生們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學習的同時,如果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和內驅力,更能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探索。首先,教師在包裝專業課程中強調設計倫理和德性規范,能夠培養學生對學科專業性的敬畏心理。讓學生知道要想成為一名成熟的包裝設計師必須尊重專業特點和法律法規,及時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主動促進自己包裝設計理念的革新。其次,讓學生杜絕夸夸其談的務虛思維,認識到自身能力的體現不能“口說無憑”。在如今這種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要想獲得系統化的精湛技能,必須杜絕浮躁心理,調配強大的執行力和專注力來打磨。最后,學生能夠基于身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自覺分辨和屏蔽鋪天蓋地而來的繁雜信息,克服各種外部制約和誘惑,以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來應對學習中的困難。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注重匠德教育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提升專業學生設計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學生能夠在匠德意識潛移默化地推動下,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設計倫理,有助于學生在包裝設計實踐過程中不偏離方向,快速建立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價值取向,事半功倍地提升自己的設計實踐能力。在如今工作室模式、以賽促學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教育平臺開發背景下,匠德意識可以隨著實踐形式的多樣化而有效地植入學生的設計意識當中,有效促進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設計水平的提升。
匠德意識在專業課程中的融合,可以提升師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程度,師生的業務能力都能有所提高,進而為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提供支持。首先,高校能夠培養出大量高素質包裝設計畢業生,在匠德意識的指引下學生們自覺主動地進行專業的學習和創新,凸顯我國的文化自信和評價體系話語權,減少對歐美國家設計形式和素材的依賴,努力做出屬于我國的包裝設計語言。其次,可以為包裝企業的發展方向指明道路,改善企業重視短期效益的經營理念,促進企業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及時更新,提高對環保材料的采用力度,以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來進行包裝制作的實踐活動。
隨著高校思政育人的深化,在專業課程中合理融入思政內容是大勢所趨。包裝設計課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讓學生們通過專業課程來培養自己的職業素養,成為當今教師們在專業課程改革中的關注點。
高校教育體系中,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教學的根本保障。一段時間以來,高校教師側重于專業理論和技能的探索,沒有及時將思政因子納入到自身學習領域當中,面對大量良莠不齊的設計理念時立場不夠堅定,不能清晰地辨清包裝設計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更為嚴重的是極少數教師自律意識差,加上對匠德意識的理解膚淺,忘記了立德樹人的工作目標,自身存在師德師風問題,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所以匠德意識首先要從教師群體的素質培養領域展開,不講不符合教師身份的話,不做不符合師德師風的事,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道德水平。最近一個時期,各高校關于師德師風的建設如火如荼,涵蓋了專家講座、網絡培訓、教師自學、師德評比等多種形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師群體的匠德意識。
教師須在教學過程中秉承教書育人的原則,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把握講授內容的實效性,以身作則地為學生們樹立學習的榜樣。除了專業知識的講授之外,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建立獨立思考能力,因為學生的三觀還處于一個不成熟的階段,無法辨別一些藝術理念和設計形式的優劣,教師應努力做到不懈怠、不水課、不應付,有針對性地展開分析和講解,合理引導學生順應節能、環保、低碳等設計潮流,從而達到引領學生們建立健康的設計道德倫理的目的。
匠德所涵蓋的內容極為廣泛,但不同專業的特點和課程培養目標都不盡相同,“藝術類專業課程,要始終注重‘民族的’‘傳統的’立足點,用開放、科學、理性的眼光去審視中西文化藝術,挖掘思政元素的內涵。”[4]包裝設計課程中的匠德內容應當要依托教學大綱展開,授課教師根據自身的經驗閱歷和教材特點來進行融合。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合理地將匠德思想融入知識點,將愛國情懷、文化自信、大國工匠等思政因子融入各個案例分析當中,并安排相應的作業來進行練習和考核。例如針對社會上現有的包裝案例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發現包裝中存在的問題,體會包裝設計的本源應當是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各種材料和工藝的華麗堆砌。同時包裝設計是應用型學科,需要學生們從現實設計和概念設計兩個層面來看待問題,引導學生分清設計領域現實和趨勢的區別,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而沉迷于同質化商業模式,也不能單單為了追求美學和情感化層面而沉迷于概念化務虛模式。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周圍充斥著大量的國內外設計信息,教師也無法及時判斷出學生作品的原創程度,導致學生設計作品的剽竊和抄襲等不道德現象時有發生。針對此類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展開匠德意識的灌輸,將職業道德規范貫穿于課程當中。職業道德是匠德意識的精細化,具體做法可以從職業尊嚴、職業規范、知識產權等角度切入,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職業品德,樹立愛崗敬業、創新求實的價值觀念。只有具備了優良的設計藝術修養和職業道德等內在品質,才能提升自己的做人格局和設計理念,進而做出高水平的原創性作品。
匠德培育需要借助課堂教學的氛圍感、感染力、號召力來實現思政目標,教師的講授和輔導是專業課程中最具實效的環節,匠德意識這種抽象理論的講授非常考驗教師的授課能力,講授形式必須多樣化且隨機調整,“真正觸及學生們默會知識的深處,亦即他們認知和實踐的隱性根源。”[5]目前高校專業課程中對于匠德思想的講授形式存在一定的模式化現象,大多教師對匠德思想的講授形式開發不夠。包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大多獨立性較強且個性張揚,如果教師采用單一的說教模式會讓學生們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排斥,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巧妙地利用理論講授、多媒體放映、田野調查等形式,將匠德思想與專業技能、職業規劃、困境突破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結合來使學生獲得參與感和認同感,讓匠德思想隱性地植入學生的意識當中。
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導入國際設計競賽的獲獎作品進行剖析,從主觀意識層面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了解不同國家的設計思想和發展趨勢,并從中提煉出正確的包裝設計前進方向。除此之外,還可以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將橫向項目引入課堂之中,“社會專家或公司設計人員一直在市場與生產之間把握平衡點,對最新的技術、生產成本及生產可行性有直接發言權,指導學生從市場、設計到生產、上市等整個產品環節進行定位,完善學生需求設計與生產直接的互動關系。”[6]橫向課題還能增強學生的實踐代入感,鍛煉學生們敢于擔當的責任心,引導學生們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主動完善自己的知識鏈條,避免碎片化包裝知識的無效堆疊。
教師在對學生作品評價時要旗幟鮮明地提出匠德意識的要求,讓學生明確匠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須性,通過完善作業評價體系來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雖然教師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進行了匠德意識的灌輸,但是大多教師并沒有將匠德意識納入作業考核范圍,既然課程思政成為了教學中的實質內容,那么教師在作業的布置和評價中就要有思政考核側重點。在包裝設計專業學生的作品創作和輔導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們做到政治正確,不丑化和歪曲歷史事實,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包裝問題為出發點。其次,要求學生們在作品設計過程中,從匠德思想角度進行作品的詮釋,正確解讀設計理念和藝術觀點,用健康向上的態度審視藝術元素。最后,“制定明確可行的評價標準,規范不同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提升學生職業道德水平。”[7]
在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評價體系中,成為工匠是人們讀書求仕之外主要的謀生選擇,人們普遍尊重那些擁有精湛手藝的工匠。當今社會上,包裝設計師如果秉承工匠精神實現技能與匠德并舉,同樣可以實現由“技”入“道”的職業目標。我國在完成社會產業結構轉型后,具有匠德精神的包裝設計人才憑借著對專業的敬畏和創新,必將改變人們對包裝設計師的評價和誤解,包裝設計師的社會地位必會得到提升。
高校的包裝設計課程立足于培養應用型設計人才為目標,強化學生的學習目標和職業規劃。在當前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工作室培養、以賽促學、橫向課題等教學形式,結合國際包裝趨勢進行包裝設計基礎課程的改革。以匠德意識為專業課程中思政因子的核心,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進而培育學生們在學習中形成愛崗敬業、專注執著、銳意進取、精益求精等職業操守。有助于在中國包裝產業結構轉型的過程中,運用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特色,來豐富我國包裝設計的形式和東方文化符號的塑造,并為構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高校包裝設計育人體系探究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