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杰
(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100191)
創建世界一流體育大學是首都體育學院黨委經過綜合研判,慎重確立的辦學目標,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為之奮斗的航標,是一代又一代首體人積淀圖強的呼喚。在新的歷史時期,首都體育學院的使命和責任更加凸顯,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學生質量是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綜合體現,好的學風是改進學生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維護學校教學秩序,確保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支撐。一定意義上講,無學風就無教育。在闊步邁向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的征途中,學風不僅僅體現學校的靈魂和氣質,更是學校創新發展的引擎。因此,培育優良學風對于學校而言,意義尤其重大。
《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充分認識高校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學風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教書育人的本質要求,是高等學校的立校之本,發展之魂。優良學風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能否營造一個優良學風環境,關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和教育事業的興衰成敗。要加強高校學風建設,堅持教育和治理相結合,堅持教育引導,制度規范,監督約束,查處警示,建立并完善弘揚優良學風的長效機制。要構建學風建設工作體系,各高校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負責本校學風建設工作和學術不端行為查處。要強化高校的主體責任,高校要將學風建設工作常規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潛力,刻苦學習,加強誠信意識,誠信教育,促進良好學風的養成[1]。
2019 年以來,首都體育學院黨委綜合研判學校發展現狀和所處方位,深入分析學校在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建設”的戰略任務,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提出“創建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的辦學目標。世界一流是綜合的,而非單一的。是要在學科專業、科學研究、人才隊伍、辦學質量、硬件軟件等方方面面都實現一流。2018 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下發《關于統籌推進北京市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將首都體育學院歸入“高水平特色型”大學一類。作為北京市屬唯一的體育院校,首都體育學院肩負著培育中小學體育師資和各類體育人才的重任,享有“首都中小學體育師資搖籃”的美譽。建校60 多年來,學校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中小學體育師資及專業體育人才[2]。在2022北京冬奧會以及籌建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的重大歷史機遇期,學校更應在人才培養方面下真功、使長勁、用實招,進而為學校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為社會和國家輸送更多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3]。
2.1.1 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學風建設
一是在學校年度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學校黨委分別在2020、2021、2022年度工作要點中鮮明提出深入開展校園“新風行動”,以優良學風為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保駕護航。二是每星期組織召開教學業務工作會。學校每星期三下午組織召開教學業務工作會,由分管教學工作的校領導主持,學校教學業務主管部門及相關教學單位參加,集中研究分析解決教學問題。三是為學生學習訓練提供保障和便利。設置24h教室;14個訓練場館、共計6.3萬平米全部優先用于學生運動訓練和課余活動,將學生牢牢吸引在教室和訓練場刻苦讀書訓練。四是對師德師風常抓不懈。每兩年評選一次師德榜樣(先鋒),并擇優向北京市推薦;每兩年舉辦一次師德論壇和師德征文活動。涌現出了一批愛生如子、樂教如命、熱心公益的優秀教師,有效促進了師德師風建設,同時對學風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另外,對個別教師師德失范行為零容忍。
2.1.2 學風相關制度規定較為健全
根據上級文件,學校結合實際形成了一整套涉及學風影響學風的制度規定。學校現行師德師風文件3份,調整學校師德建設委員會,成立師德建設分委員會;頒布《中共首都體育學院委員會教師職業行為規范》和《中共首都體育學院委員會師德失范行為處理辦法》。已長期運行的涉及影響學風的教學管理文件9份,學生管理文件30 份。上述文件制定修訂及時有效,做到了有法可依,對促進學風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為更加直觀顯示學校學風建設狀況,筆者針對本科生,選擇用近7 年以來因課程不及格導致的結業學生數(占比)、因課程不及格等原因導致的退學數(占比)、學生期末考試作弊數(占比)等6 項數據來呈現,如表1所示。
表1 2016—2022年本科生相關數據
鑒于研究生考試考核形式不局限于閉卷考試,考試作弊現象比較少,參考價值不大,則針對碩士研究生,選擇用近7 年以來因畢業論文未通過導致的結業學生數(占比)和論文抽檢不合格數等3 項數據來呈現,如表2所示。
表2 2016—2022年碩士研究生相關數據
筆者向5個二級學院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對外交流合作處下屬漢語教研室教師、雙肩挑教師和部分行政教輔人員發放教師問卷,向5 個二級學院學生和碩士研究生發放學生問卷。教師問卷回收178份,其中專職教師151人,雙肩挑教師16人,行政教輔人員11 人;高級職稱99 人,中級職稱71 人,初級職稱6 人,無職稱2 人。學生問卷回收1003 份,其中大一412 人,大二263 人,大三182 人,大四103 人,研一42 人,研三1人。
通過統計,對學校學風建設情況,有77.5%的教師選擇了比較滿意及更佳選項,有85.6%的學生選擇了總體較好及更佳選項,但也有22.5%的教師選擇了不太滿意及等次更低的選項,有14.4%的學生選擇了學風不夠濃厚及等次更低選項。
兩類問卷,近1200份有效回收,問卷數據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學風建設方面存在的5類主要問題。
一是學生學習興趣比較疲軟且計劃性不足。17.2%的學生表示,之所以選擇現在的專業是因為自己只能考取本專業,有64.3%的學生表示僅上課時間才與任課老師溝通,有10.4%的學生表示自己從不上自習,有35.7%的學生表示在課余時間分配方面完全看自己心情,從不做計劃,有28.3%的學生選擇逛街、閑聊,有29.7%的學生選擇睡覺,有26%的學生選擇玩游戲,選擇其他的占33.4%。
二是學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且趨于功利化。將自己歸入“迷茫不知該干什么類”的學生占13.8%,得過且過或對前途感到悲觀的占8.1%,表示自己沒有學習目標的占12.8%,并有16.2%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長短期學習目標。有78.3%的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動機定位為“將來有個體面又高收入的工作”。
三是學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且紀律性弱化。有9.3%的學生表示在學習或作業上遇到困難時會憑感覺隨意完成,有6.3%的學生表示會抄襲他人、請他人代寫、直接放棄,甚至不完成。有10.2%的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為及格萬歲,有0.8%的學生表示混個文憑即可。有14.3%的學生在不能理解教師授課內容或課堂吸引力不強時選擇不聽課、自學或看其他書籍。有9.7%的學生對待上課時教師的提問選擇了“只要老師不問我,我就不理睬”。42.9%的學生表示自己上課時玩過手機,有31.3%的學生表示自己上課時有聊天行為,有35%的學生表示自己上課時會睡覺,有12.3%的學生表示自己上課有過遲到早退曠課的現象,有12.3%的學生表示自己上課時看過無關書籍,甚至有33.8%的學生表示上述情況自己都有。有20.3%的學生對曠課、作弊、遲到、早退等違規現象表示“如果有需要,可以這么做”,甚至有4.1%的學生表示“會不會做取決于自己的心情”。
四是課堂管理不夠嚴格且需加大教改力度。有11.2%的教師表示上課時學生玩手機和睡覺的比例大于學生總數的10%。有51.7%的教師對于學生曠課行為的態度是“如果有重要事情,偶爾曠課也情有可原”,有2.3%的教師表示“只要不影響學習,允許曠課”。有48.1%的學生表示授課內容大部分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有18.6%的學生表示只能基本滿足。有28.7%的教師表示課后會偶爾了解一下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生的溝通頻率并不頻繁。
五是有些制度機制施行還不夠好。有14.5%的學生表示不了解自己的本科生導師,也未見過幾面。有26.9%的學生表示所在學院不組織早晚讀。有78.3%的學生表示自己的父母會偶爾打電話過問自己的學習,有11.3%的學生表示自己的父母完全不會詢問自己的學習情況,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家校共育的質量還有待提高。
上述問題的存在,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學生一定程度上缺乏遠大的志向和奮斗的激情。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為什么讀書不做深究,未把自己擺進時代發展的大潮當中,也沒有把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之要求記在心中,更多是把上大學當作謀生的手段,有些學生甚至在網絡游戲、課外兼職中迷失了自己,也有些學生缺乏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荒廢了學業,虛度了光陰。二是部分課程的考核機制在執行上走了樣變了形。一些課程輕過程、重結果,臨近考試劃重點,導致很多學生平時學習不扎實不走心,臨陣磨槍卻也能僥幸通過,這種現象在學生代際之間口口相傳,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真實呈現,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久而久之,教師失去了威嚴,知識失去了光環,學生變成了懶漢。三是育人的環節還存在縫隙和漏洞。課堂傳道授業在教師,平時育人管理在學生工作隊伍,本科生導師是育人的有益補充。事實上,有些教師對課堂紀律要求不夠嚴格,對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放任自流;有些本科生導師掛名不出力,職責履行不夠好。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失去了規矩意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也對散漫習以為常。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青年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正確的立場、遠大的理想、優良的品德、堅強的意志、高強的本領。應當不失時機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自強自立教育、誠實守信教育,等等。還應重點開展學業規劃、職業規劃[4]。莘莘學子只有認清了肩負的使命和責任,認同了自身價值實現與國家發展的關系,才能真正把追求進步內化為前進的動力,把努力學習轉化為自覺行動。
作為首都中小學體育師資的搖籃,建校60 多年來,學校為北京市輸送了近86%的體育教師,主渠道作用發揮突出,相當一批畢業生在首都中小學體育事業發展中堪當中流砥柱。在“以挑戰者精神拼搏創新”校訓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首體人不畏困難、砥礪奮進、躑躅前行。當前,在“創建世界一流體育大學”辦學目標的引領下,繼承和發揚學校獨有的精神氣質,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應在新生入校、重大活動、日常教育中廣泛宣傳,切實起到薪火相繼、激勵抱負的積極作用。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方法決定了教學水平的下限,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和教師的人格魅力決定了教學水平的上限[5]。任課教師應當不斷提高傳授知識和價值引領的能力,充分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應當始終關注和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始終肩負育人情懷,把所授知識更新、教學手段創新、價值引領用心作為不竭的追求,把學生牢牢吸引在教室、訓練場、實驗室之內。在每兩年評選一次師德標兵、開展一次師德征文的基礎上,還可以評選“我最喜愛的教師”或者“年度十佳影響力教師”,等等,以此來激發教師隊伍的工作熱情,同時也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6]。
學生完成第一課堂的學習是基礎,各二級學院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特點,積極設置第二課堂,開辟多種學習陣地,引導學生投身相關專業技能學習,努力打造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比如,武術與表演學院就發起了“學習場所走進來、第二課堂練起來、武舞技能比起來、活動賽事站出來、創先爭優動起來”的特色學風活動,使比、學、趕、幫、超蔚然成風,形成了“全員學習、全員進取、全員受益”的大好局面。其他二級學院也可以采取定期評比表彰的形式,把教育教學、學生管理、訓練比賽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科學合理的約束、監督、懲戒和合作機制是管理的關鍵[7],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創造優雅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學校管理服務的目標和追求。應當構建起“任課教師、輔導員、學生導師(含本科生導師)、學生家長”四維管理網格,通過剛柔并濟的管理方式[8],實施學校主管、家校共育的管理格局。每一個層級發揮好每一個層級的作用,環環相扣,焊接科學管理的閉環。同時,繼續修訂和完善學生管理制度,為科學管理提供依據;繼續整合校內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訓練、課外活動空間,為學生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由此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真正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目標。
學風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9],校園文化展示優良學風。營造健康、青春、團結、拼搏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利于涵養優良學風。可以把現有的星期三之夜、薊門講壇、校園之星評選、紅五月歌詠比賽、校運會、讀書之星報告會等學校已有的校園文化活動再做精,做延伸,做成品牌。以成功舉辦北京2022 年冬奧會,慶祝香港回歸25 周年,迎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召開等重要標志性事件為重點,精心設計蘊含中華傳統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的豐富活動,精心安排“師生講四史”活動,使學生在富含營養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受益終身。
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任重道遠。沒有優良學風做基礎,培育一流人才就會受到沖擊,“創建世界一流體育大學”辦學目標也會受到影響。處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更應當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重視學風、抓好學風。在朝著“創建世界一流體育大學”辦學目標奮進的征程中,要以時不我待,刻不容緩的態度建設優良學風,努力讓優良學風助推學生成長成才,讓優良學風推動學校創新發展,讓優良學風培育合格可靠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