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舒何 佳
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我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最終贏得了抗疫的戰力,形成了抗疫精神。在抗疫工作中,無論是廣大醫護人員還是普通民眾,都秉承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理想信念,堅決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展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這與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訴求基本一致。因此,高校方面應深入挖掘抗疫背景下的愛國素材,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民族自豪感,端正新時期中國青年的價值觀念,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棟梁之材。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國內國際抗疫形勢十分嚴峻,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服從大局,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配合疫情抗擊工作。在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在政府組織下馳援武漢,冒著生命危險奔赴在疫情阻擊戰的最前沿,以奮不顧身的勇氣主動請纓參戰,彰顯了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職業操守。與此同時,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在崗位上堅守,深入基層開展物資發放、疫情防控常識,普及工作。科研人員加緊科技攻關,基建人員與時間賽跑,用最短時間建起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電力部門和交通部門全力保障開工復產。就連許多在社會上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紛紛為疫情較為嚴重的武漢捐款捐獻物資,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風雨同舟在實際行動中詮釋著獨屬于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這是新時期愛國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國率先取得疫情阻擊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黨的十九大以來,高校方面高度重視思政課程改革,嚴格貫徹落實教育部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在這一背景下,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就成為高校思政課程的重要目標。但是,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與社會主義發展需求相匹配的高水平人才,確保當代青年可以擔當起民族復興的重任。近幾年來,隨著現代科技發展愈加快速,大學生在獲取信息過程中有著更加便捷而多元的選擇,不可否認,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媒介獲取優質的學習資源,但是也會被動接受一些負面思潮的干擾,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了負面影響。而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統一領導、統籌規劃,通過一系列強有力舉措的落實,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用最短的時間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取得疫情抗擊的勝利。在疫情爆發初期,網絡上蔓延著對疫情的恐懼,質疑和謠言肆無忌憚的傳播,部分居心不良的海外媒體更是在輿論上誹謗中國,企圖在國際上破壞中國的形象。但是,在黨和國家的正確引導下,疫情局勢得到有效控制,這是對那些別有用心報道的最有力的回擊。由此,中國政府在危急關頭所展現出的強大動員力和組織協調力舉世矚目。經由媒體報道,疫情防控中的醫護人員、建筑工人、基層黨員挺身而出,迎難而上,形成了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抗疫精神,具有堅定的政治導向。在本次疫情中,全國高校停課不停學,開展線上授課模式,大學生群體積極響應號召在家學習。與此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青年學生志愿者挺身而出,立足社區基層,為控制疫情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向學生普及抗疫背景下所涌現出的榜樣以及愛國主義精神,更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堅定學生對于社會主義制度以及黨的領導的信心。
之所以為廣大高校學生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其根本宗旨在于促進青年學子的全面自由發展,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一直以來,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是高校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主要渠道,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現有課程體系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覆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夠基本理解相關理論的概念,但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探索認識不夠深刻。因此,若想切實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就必須注重促進思政教學內容的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更透徹的理解先進理論。而在抗疫背景下,黨和國家在疫情防控中所展現出的強大動員力。讓新時代的青年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從現實中近距離的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對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大為贊嘆,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意愿的具體體現。因此,將疫情背景下所呈現出的愛國精神、團結精神以及奉獻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既能幫助學生深入掌握先進理論,同時也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客觀來說,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局限在理論層面,學生被動接受理論的灌輸,對理論的現實應用缺乏理解。在新冠疫情期間,各高校組織學生統一觀看全國大學生新冠疫情思政大課,通過實際案例,讓學生感受到了這次艱苦卓絕的戰疫中所凝現出的民族精神,這無疑為高校提供了優質的思政教育資源,能更好地讓學生產生共情。除此以外,再將愛國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過程中,學校方面應提倡學生將理論付諸于實踐,通過理實一體化教學來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抗疫背景下,社會各界涌現出了大量的先鋒模范和光輝事跡,他們身上所凝聚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時代特征。但是,由于高校方面的課程體系更新相對較為滯后,未能及時在教學實踐中補充與抗疫相關的愛國精神的內容。除此以外,絕大多數高校思政教師習慣于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照本宣科地向學生講授思政內容,雖然也會將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養作為一項教學重點,但是所采取的相關案例難以引起學生共鳴,導致愛國主義主題的思政課程難以吸引學生,甚至會被學生誤認為是形式主義。
當前高校思政課程教育體系中,學校方面普遍將思政課程作為公共課來開設,并通過期末考核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一模式縱然能激勵學生深入學習理論,豐富知識儲備,但是也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應付心理,很少有學生能夠真正將理論付諸于實踐。而且,學校思政教師組織開展的實踐教學僅局限于社會調查和撰寫調研報告,和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并沒有實質關聯。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媒介。但是,高校方面對于網絡教學途徑的應用并不合理。尤其是在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從理論角度為學生介紹愛國精神的重要性,同時也應該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來使得學生明白愛國精神并不是口頭上的理論,而是在不同的場景下有不同的表現。比如說,在抗疫背景下,醫護人員不顧小我、奔赴抗疫前線,這是愛國精神;青年志愿者扎根基層,服務群眾,這是愛國精神;同學們能夠響應政府號召,隔離在家,不為疫情防控工作添亂,同樣也是一種愛國精神。但是,部分思政課程教師忽略了計算機技術的運用,不重視相關案例的加工提煉,導致疫情防控下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夠深刻。
客觀來說,任何一本思政教材中都不乏愛國主義內容,同學們對于五四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已經耳熟能詳。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不斷加速,在新時期的背景下,青年學生有必要了解新時期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有必要在原有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擴充,融入抗疫背景下的愛國精神,為課堂教學增加素材。比如說,教師可以將網絡報道的抗疫事跡作為素材整合入教材中,對其中的愛國元素進行加工和提煉通過幻燈片播放、課堂講解的形式來為學生展開案例教學。與此同時,高校的思政課程教師還需要形成創新思維,自身率先樹立起終身學習理念,充分發揮多媒體和網絡的教育價值,運用多媒體技術在更新思政教育模式,讓抗疫背景下的愛國精神教育和現代信息技術充分融合,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彰顯時代特色。除此以外,高校思政教師應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政課程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增設合作學習項目,鼓勵學生積極展開小組討論并發表觀點,讓學生主動了解抗疫背景下的愛國精神,并思考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全方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果。最后,完善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必須具備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因此,院校方面應改革傳統意義上以期末考核為主的評價方式,增加課程實踐比例,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加強愛國精神的認同感,感受到愛國精神的魅力,立足本職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對于廣大高校學生而言,他們是從小背誦社會主義榮辱觀長大的一代,其中第一條就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但是,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由于學生和社會圈子相對較為狹窄,他們所參與的社會實踐相對比較有限,所以絕大多數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價值觀的踐行停留在理論層次。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思政教師在推廣普及抗疫背景下的愛國精神時,應該要求學生立足實際、立足本職來思考如何踐行愛國精神,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設置創新實踐和社會實踐,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了解民情,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實事求是、積極創新,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來體現自己的愛國情懷。比如說,高校可以定期推出抗疫專題展覽,鼓勵學生充當抗疫專題展覽的志愿者,并在周圍社區和街道展開愛國精神宣講活動。與此同時,高校中的學生社團、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組織也應該組織開展抗疫精神宣講活動,號召廣大青年學子上下一心,服務群眾,貢獻社會,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將愛國主義情懷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活動。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網絡已經成為青年學子學習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高等院校應抓住時代發展脈絡,從善如流,借助網絡媒體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讓愛國精神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比如說,思政教師可以通過學校的微信公眾號構建思政教育平臺,借助這一平臺向學生宣傳推廣抗疫背景下所涌現的先進事跡,以及本校的青年學生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為學生樹立模范典型。其次,教師可以對先進的抗疫精神素材進行加工和理念引導,并將其制作為微課,通過大學慕課或雨課堂等形式展現給學生。除此以外,學校方面還應該開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欄,開發線上線下思政學習渠道,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構建新時期愛國精神宣傳推廣的新陣地,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綜上所述,抗疫背景下的愛國精神具備豐富的時代內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加速對抗疫素材的挖掘,整合其中愛國精神的價值和內涵,創新思政教育模式和手段,立足時代發展需要,培養新時期高校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其形成良好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更好地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