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業沛 李光杰
網絡諧音詞“奪筍”由網絡主播“迷人的郭老師”于2020年3月首次提出,隨后在網絡上席卷開來,在年輕人日常生活中也漸趨流行。“奪筍”是由“多損”諧音雙關而來,雖然詞語基本義一致,但在組合方式、句法功能、色彩義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本文將對以上兩詞展開比較,同時試分析“奪筍”一詞在網絡上快速傳播的原因及影響。
網絡諧音詞是基于“諧音”在網絡上流行的詞語。關于“諧音”,學界大多將其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或修辭手段加以解釋。《現代漢語詞典》提到諧音的釋義為: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1]現在一般用來說明因讀音相同或相近而以新出現的詞語代替原詞使用的一種現象。諧音在大多數時候都能夠使詞語的原義發生變化,以委婉、幽默的方式表達出說話人的想法及情感態度。
網絡諧音詞作為網絡流行語,與王仕勇所提到的“在一定時段內,主要在網絡場域被網民自發使用的、最活躍的、具有發酵功能和特殊意義的,并往往對社會現實產生影響的語言符號”[2]表達是具有一致性的,即在網絡上產生、傳播且對社會造成一定影響的詞語。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時代隨之到來,網絡成為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媒介。同時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能夠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等原因,網絡詞匯一經產生,就能夠在特定群體中迅速得到傳播并日益擴大其影響力,使該詞匯影響范圍日益擴大。
“奪筍”一詞的躥紅在形式上有諧音雙關的原因存在。付勝云、盛愛萍提到:“諧音修辭是原型層級系統,包括諧音雙關與諧音寓義。”[3]“奪筍”即是由“多損”諧音雙關而來,通過語音的諧音化使詞語的原型產生新的意義,雙關則是詞語在原有語義的基礎上有更深層的意味。在“奪筍”一詞中,原義之外的引申義更多的是由說話者所攜帶的某種情感決定。所以,“奪筍”的產生是由于諧音雙關,而探究諧音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就要提到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整合理論,也就是說,諧音現象的產生與人類共同的心理認知機制有關。
多損[duo sun]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損”的意義有:1.減少;2.損害;3.損壞;4.<方>用尖刻的話挖苦人;5.<方>刻薄、惡毒。其中1~4是動詞,5為形容詞。[1]當與“多”搭配時,說明“損”為謂詞性詞語,而“多”在這里表程度義。“多損”語義大致為“針對某事中,某人的行為不當,損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表達說話者對其不贊同的態度。”“多損”一詞中“損”義主要指向4。“奪筍[duo sun]”在網絡上通過網絡主播“迷人的郭老師”迅速躥紅,是“多損”一詞諧音轉化而來的,與前者基本義相同,其共同語義特征為[—認可],但因其語音重點轉向“奪”,使其所表示的色彩義加重,尤其在使用中,當表示對事物的看法時,“奪筍”在表達說話者不認可的觀點之余更多呈現出批判義。這是由“奪筍”一詞中“奪”的語義決定的。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奪”的語義為:1.<動>強取,搶;2.<動>爭先取到;3.勝過;壓倒;4.使失去;5.<書>失去;6.<書>(文字)脫漏。[1]因其1、4的意義在使用頻次中共占到67.77%[4],又因“奪筍”中“筍”的意義為<名>竹的嫩芽,味鮮美,可做蔬菜。[1]這一意義使“奪”的搶奪義更為突出,因此“奪筍”雖是由“多損”諧音轉化而來,但仍有不同。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多損”到“奪筍”符合隱喻機制的心理導向。也就是說,在“奪筍”的使用中符合概念整合這一理論。基本的概念整合網絡包含4個心理空間:類屬空間、輸入空間Ⅰ、輸入空間Ⅱ、整合空間。[5]在這兩詞上的具體分析為:
由以上圖示可知,當語音[duo sun]進入聽話者的語言處理系統,由于諧音雙關等原因,聽話者由“多損”聯想到“奪筍”,于是,“多損”與“奪筍”分別進入兩個輸入空間,再通過概念的整合使兩者具有一致性,聽話者通過自身的認知經驗進行信息整合,詞語就由“多損”發展至“奪筍”。
“多損”與“奪筍”在形式上語音相近,都是雙音節詞語,且其基本語義相關。語法范圍上,詞語的重疊使用形式,否定形式都相同,主要表現為“不‘損/筍’”或者“沒‘多損/奪筍’”。兩者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詞語的組合方式,句法功能等方面。在語義范圍內,兩個詞語的色彩義也不相同。此外,在語用范圍上,兩者的使用頻率、出現的語境也有不同,下面就具體差異進行分析。
兩詞均為合成詞,但組合方式并不相同。“多損”是偏正式,狀中結構,中心詞是“損”這一謂詞,“多”在修飾“損”時,表程度義。此類表達還有“太損、超損、賊損”等,也就是說,在“損”前加表程度義的副詞都可表示類似意義,其具體程度由副詞決定。此合成詞不能拆分使用,只有直接使用時,能有其原有的表態度的功能。“奪筍”是動賓式,中心語在“奪,”強調“奪”這一動作。同時,“奪筍”是離合詞,可分開使用,其離合形式主要為網絡上頻繁出現的“你奪了多少筍”“山上的筍都被你奪完了”,也就是說,無論離合形式是怎樣的,其語義中心不會因此而轉移。因“筍”作為名詞有植物義,且這一植物是竹子的嫩芽,竹子又多作為熊貓的食物,又因熊貓在國人心中的“國寶”地位,后又引申為“熊貓都沒吃的了”,這成為“奪筍”的另一表達形式。與前者不同,“奪筍”雖是離合詞,但不能拆分使用,所以詞語沒有其他的可替換形式。
“多損”與“奪筍”都能作為句子單獨使用或后加感嘆詞成為句子使用。在作為句子出現時,多以感嘆句的形式出現,用以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情感、態度。而“多損”一詞除做單句外,主要以形容詞出現在句子中充當謂語、定語。如:
1.因為一些矛盾就到處詆毀別人,嘴有多損!(謂語)
2.多損的人啊,居然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詆毀自己朋友。(定語)
“奪筍”雖然與前詞相當,但“奪筍”作為感嘆句獨立出現的頻率更高,同時,在一些句子中僅可充當謂語。如:
3.張三因為看不慣李四,就到處說人壞話,這人奪筍啊。(謂語)
4.奪筍啊!游客公園私挖竹筍被罰!(句子)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多損”與“奪筍”兩者在句法功能上的不同在于“奪筍”不能夠充當定語成分,這是由“奪筍”的詞類決定的。“多損”是形容詞,“奪筍”是動詞。因此,其句法功能不完全一致。
上文提到,“多損”與“奪筍”的語義特征有[—認可],也就是說,這兩個詞都能夠表達說話者對某一現象、事件或者人的看法,其色彩義為貶義,常代表一種批判的態度,但因兩詞的語音重點不同以及“奪”的搶奪義使得“奪筍”貶義色彩加深。試比較:
1.奪筍吶!這麻雀把田里的假人都打翻了。多損吶!這麻雀把田里的假人都打翻了。
2.這人奪筍吶,一點也不知道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這人多損吶,一點也不知道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從上面兩例可以感受到,兩個詞在相同語境下因其詞語的選擇、語音重點等方面的不同,反應在語用中,就是使用“奪筍”的說話者態度表現更為明顯,所表達的主觀色彩更為強烈,即貶義色彩更深。
“損”在一般語用條件下表達4、5義時,多做口語在方言中出現,在前兩例中,即是如此。在語用范圍內,“多損”可作為規范化用語在作品中出現,但是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它的出現頻率并不高,且出現的語境較為單一。但從“奪筍”風靡始,使用頻率日益增加,使用的語境也不斷增多。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表達觀點或是為顯示幽默,都能以“奪筍”一詞貫之,且“奪筍”一詞由在網絡上使用逐漸發展到線下,可見其與前詞的區別。
“奪筍”一詞的流行是語言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除卻詞語自身特點之外還包括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如,社會環境的影響、說話人的心理、說話人的主觀情感態度等。下面將展開論述。
詞語的內部因素,也就是詞語自身的特點。漢語普通話中有大量的同音、近音、多義詞語,其現有的“音節結構”又非常有限,全部只有414個,再加上聲調區別產生的音節,總共不到1300個,而且絕大多數的音節都是有意義的。有限的音節結構能夠產出無限量的詞,構成大量的同音或近音語素,這就為諧音詞的產生奠定了語音基礎。
另一方面,從詞語自身結構上看,“奪筍”一詞符合我國“音節整齊簡潔”的音節特點、“雙音節詞占優勢”的詞匯特點,也符合現代漢語關于語法方面“句法成分關系復雜”[6]的特點;同時,該詞由“多損”隱喻雙關而來,在與其他詞語同樣表達主觀態度的同時更能突出說話者的感情色彩。因此,使用“奪筍”符合提出的關于語言使用的經濟原則。
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傳播除卻語言自身的特點之外,還有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本文中主要分為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即說話者個人的心理,客觀因素則是網絡媒介與社會環境。
1.主觀因素。主觀因素即說話人個人的心理、態度等。一方面是傳播群體的求異以及追求流行的心理,另一方面則是使用“奪筍”更能凸顯說話者的態度。
(1)傳播群體的心理。網絡詞匯的興起與廣大青年息息相關。廣大青年也就成為了這一特定言語社區的主力。作為網絡傳播的主體,青年的求異、跟風心理使得“奪筍”一詞迅速傳播,且影響范圍日益擴大。此外,以網絡詞匯表達、傳播個人的觀點也是說話者幽默的體現,如用“碉堡了”來表示感嘆、用“檸檬”表示艷羨等都與用“奪筍”來表達不認可義相同,能夠用簡單的詞匯展示個人幽默的特點是“奪筍”能夠快速躥紅的另一原因。
(2)凸顯主觀態度。閆海芳提到:“因為網絡諧音詞在復制原詞信息內容的同時,傳達了說話者的主觀情感、主觀態度和主觀認識,還可以體現交互主觀性。這種主觀性表達是網絡諧音詞語流行的內在動因。”[7]因“奪筍”的色彩義更為突出,使得說話者的主觀情感表達更為強烈,主觀態度更為突出,其[—認可]的語義特征更為明顯,這是“奪筍”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此外,使用“奪筍”是說話者在表達自己的看法之余照顧聽話人的感受,站在對方立場考慮,也是交互主觀性的一種體現。
2.客觀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作為重要的媒介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網絡詞匯的流行離不開網絡媒介的支持,更有社會因素的作用。
(1)網絡普及因素。因網絡成為當今社會人際往來的重要媒介,社交軟件層出不窮,人們對社交軟件的廣泛使用使得網絡流行語頻繁產出,在網絡上廣泛流行,這導致了詞語的使用范圍日益擴大,影響日益深遠。由“奪筍”一詞從線上發展至線下,深入人民的生活便可看到網絡的普及對詞語流行的影響。
(2)社會因素。由于網絡環境的年輕化,使社會呈現出更大的包容性,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更高、人民的接受能力更強,從而導致網絡流行語的傳播速度加快,這是“奪筍”流行的一重要因素。同時,“言語社區是同一種方言區內人們進行頻繁交往而形成的,其特征是擁有共同的社會規范,語言的使用自成體系,且區別于其他類似的言語社區。”[8]對于在網絡上傳播網絡文化的“言語社區”普遍呈現出年輕化甚至低齡化的一種狀態,青年人作為傳播、使用的主力自然也使得網絡流行語快速發展。
隨著科技創新進程的加快、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新興產業日益興起,文化也隨之產生變化。“網紅”文化的興起使得詞語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產出大量新鮮詞匯,這詞語豐富生活的同時也造成了許多問題,包括新詞的無邏輯性、詞語的不規范性以及語言使用的雜亂化等。雖然隨著網絡詞語的自我淘汰,大批不符合語言使用規范的詞語逐漸消失在人們視線之中,但網絡語言要想長足發展,須立足實際,加以規范。然而由于網絡使用者的文化、年齡、職業素養等方面參差不齊,規范難度過大,因此,網絡用語規范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