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輝 王向東(通訊作者)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 250358)
在2025年我國將要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冰雪運動事業發展目標,保證超過5000萬人民積極參與到冰雪體育運動中來。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和舉辦、圓滿完成預計目標,在短時間內掀起了一股全民參與和熱愛冰雪運動的浪潮,但冰雪運動往往受到季節和地域環境的影響與局限,全國人民總體參與度不足,并且常年積極參與冰雪運動、支持冰雪事業的群眾規模仍然很小,大多數參與者抱著嘗試新鮮感的態度進行冰雪運動,未養成冰雪運動習慣,冰雪運動和冰雪事業的發展因此受限。我國2016年和2017年滑雪總人數均突破千萬人次,但是一次性體驗人群依然較高。反觀瑞典等發達國家,每年約有人均5次參與冰雪運動,總數高達5000萬,人們養成了冰雪體育鍛煉的意識。我國全民參與冰雪運動的程度亟待提高,南部省份部分群眾不具備足夠的冰雪體育文化認同感,無法感受冰雪體育帶來的魅力,更不會主動體驗滑雪滑冰運動,做不到傳播冰雪運動項目,這也與我國冰雪體育產業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有關。
北京冬奧會成功申辦并舉辦以來,冰雪運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人們在冰雪運動政策優勢背景下得到全面進步,為了推動冰雪體育事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還應提高自身創造性,打造凸顯中國元素的冰雪運動品牌,解決冰雪體育產業創新性和品牌影響力棘手的問題。由于許多體育運動形式單一,產業創新性和品牌影響力不足,導致我國冰雪體育產業發展處于滯后狀態。盡管國內體育產業加快了發展速度,在技術上依舊處于低端層次,冰雪產業的核心技術大多被國外掌握和把控,冬奧會雖然涌現出谷愛凌、武大靖等國內“東奧之星”,引發了無數冰雪愛好者以積極的情緒踴躍參與到冰雪運動中,但國內自主品牌缺乏,致使我國無法與冰雪運動項目方面的發達國家立即縮小差距,形成行業競爭力。因此,在冬奧運動契機的大背景和高度科技創新的“互聯網+”發展模式的推動下,根據數字化產業轉型政策的指引,運用互聯網數字化模式,融合互聯網模式下的冰雪體育產業運作、管理與營銷,并創造出獨有的體育產業品牌,使其成為促進我國冰雪體育事業高質量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冰雪運動產業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國以2022年北京成功舉辦冬奧會為發展契機,在全球范圍內冰雪體育產業普遍蓬勃向上發展的時期,已成為全世界范圍內主要的冰雪產業上升力量。與此同時,我國冰雪體育產業逐漸成為全球冰雪產業的重要一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自然資源指向型運營模式依舊在冰雪體育產業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加上設施配備不足和產品營銷水平低,導致消費者在選擇心儀場所時躊躇莫展。現階段,我國冰雪體育產業仍然有巨大的潛力和無限的提升空間,但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冰雪體育產業依然在結構設置上不完善、不合理,各個產業沒有形成板塊聯動,冰雪體育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我國冰雪裝備業和冰雪競技產業的發展較為落后,在場館運營和冰雪培訓方面發展還不錯,但是這些都是造成我國冰雪體育產業整體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另外,整體上我國體育產業存在發展不協調、缺乏科學的統籌管理、資源利用率不足的問題,導致冰雪體育產業的發展受到掣肘,如不及時探索路徑,就很難在全球范圍內發揮重要作用。
冰雪場地和設施的完備可以在冰雪運動發展中提供足夠多的前提保障,然而在這方面我國短板突出,與挪威、加拿大冰雪運動開展較發達的國家相比,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相差甚多。據2016年的相關數據統計,在全世界5500多個主要滑雪度假地中,加拿大占288個,所占比例為5.2%。2016年加拿大滑雪場數據統計為323個,在魁北克省與安大略省的滑雪中心數量增長到177個。2022年初,在滑雪產業統計數據中顯示,過去三年間,我國滑雪場數量從703座增加到800余座,單純從數據變化上看,效果還較為明顯,但是從側面來講,人均保有量仍未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因而加強場地和設施建設迫在眉睫。隨著冬奧會在京成功舉辦,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冰雪市場和冰雪參與的增長,滑雪參與度和滑雪場數量極度攀升,但由于國內冰雪運動發展起步較晚,冰雪運動裝備在市場中處于滯后狀態,各類運動裝備如冰刀、滑雪板等都需要進口,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荷蘭的冰刀、意大利的纜車、美國的整冰機等冰雪市場基本被這三個國家壟斷。在我國,冰雪運動被人們稱作季節性體育運動,體育器材生產廠家認為投資回報期長,不太甘愿投資在此項目上,進而難以產生動力創造出有價值的品牌吸引消費者消費。
我國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兩大短板:一是冰雪體育人才總量缺乏;二是市場化管理理念不正確、服務不規范。冰雪體育人才是我國冰雪體育健康發展的人才儲備與發展根基,在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我國冰雪體育人才缺口達到10萬人,冰雪體育人才種類繁多,包括冰雪體育指導教練、索道設備維護、冰雪機械操作、冰雪救護、冰雪產業服務等專業人才。在一些相對大型的滑雪場中,教學經驗較少、沒有執業證書的半路出家的指導教練不多見,往往是一些退役運動員來兼職或全職。反觀總體趨勢,我國為了彌補這一較大的人才缺口,提高人才總數,積極培養一批懂得冰雪專業的體育后備人才,建立體育專業人才庫,才能化解北京冬奧會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長的冰雪運動的需要和人才儲備不足的矛盾。
目前我國冰雪體育產業暴露出基礎薄弱且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最為直接的措施就是保障強有力的政策引導,發揮政策動力。國家體育總局陸續出臺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賽實施綱要》《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賽服務保障工作計劃》《“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為北京冬奧會的勝利舉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在政府職能上,管理者應借鑒和發揮主導作用,政府和市場分工明確,對界限模糊的領域應及時溝通,政府在基礎建設、市場監管、冰雪體育人才的培育及冰雪資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需加強正確性指導,發揮自身獨特的屬性。另一方面,除了堅持政府主導地位外,市場作用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在冰雪體育產業的投資、產品的創新、冰雪運動項目的研發、服務質量的提高等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一旦形成“政府—市場”管理監督運營的格局,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將越來越近。
有關報告顯示,我國體育產業總產值近十年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2015年較2012年增長幅度高達75%,總金額達到5494億元。體育產業種類繁多,包含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體育服務業、休閑健身產業、體育培訓教育和體育競賽表演產業。其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總額超10000億元,占國家體育產業總金額比重的65.7%,體育競賽表演活動的總收入不到總比重的10%,這一數據顯然與冰雪發展較發達的國家有極大的差距,我國要抓住體育賽事為著力點,突出問題重點把握,需從以下兩點入手:第一,設立專門的冰雪體育主管部門,主要工作是參與冰雪賽事的申辦、舉辦和全國或省級冰雪體育賽事的計劃與策劃。比如,全國冰壺錦標賽、全國高山滑雪錦標賽、全國速度滑冰錦標賽、全國冰球錦標賽等。第二,我國應積累并總結冰雪賽事舉辦經驗,保持更加開放“引進來”“走出去”的心態,及時彌補不足,找出組織和管理等方面的差距,總結國際冰雪賽事舉辦的成功經驗,同時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增加冰雪體育賽事規模和質量。
冰雪裝備產業作為冰雪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每年進口冰雪器材裝備數不勝數,且呈現增長趨勢,反映出我國冰雪裝備產業缺乏自主創新力和品牌競爭力。為了彌補薄弱環節:第一,注重冰雪裝備產業結構的優化。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冰雪裝備的市場綜合競爭力,在裝備的具體制造方面,生產廠商應在冰刀的鋒利度上和雪橇產品的大小型號方面下功夫,任何生產環節都要體現科技感,員工生產線上保證精益求精,打造適合不同需求的滑雪愛好者或專業運動隊。第二,推動技術創新,開發自主冰雪裝備品牌。雖然北京冬奧會背景下我國體育品牌得到了跨越式發展,但是產業品牌影響力和創新性低的問題仍然明顯。就目前冰雪裝備的國際形勢來看,國際上對國外很多高精尖冰雪裝備的制造認可度較高,其中荷蘭的冰刀、意大利的纜車獨樹一幟。因此,我國應借助“東奧之風”,研發出自主運動裝備品牌,讓自主品牌走向國際市場。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互聯網成為日常必備工具,因此充分抓住數字化發展契機,建立“互聯網+冰雪產業”“數字冰雪產業”模式,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進行運作和管理,促進多方面、多角度、多維度產業融合。在創新融合方面,應重視并增強冰雪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指引,發揮政策動力,將市場運作管理、市場營銷有機結合起來,將冰雪體育產業與冰雪旅游業、冰雪文化、冰雪節日等融合,建立冰雕展、冰雪拉力賽及冰雪龍舟節等冰雪產業活動形式,不斷創新和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體育產品,形成創新性融合業態。
為了開拓冰雪體育新市場,盡快實現“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一方面,應明確冰雪體育人才的結構組成。根據冰雪體育產業的六個大類別將人才細分為8類,分別為競技人才、賽事運營開發人才、場館運營與管理人才、場館設計建設人才、冰雪體育傳播人才等,每個人才類別下都有很多分類。總而言之,冰雪體育人才是我國冰雪體育健康發展的人才儲備與發展根基。為了彌補人才缺口,我國在未來發展中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制訂多元培養規劃。冰雪運動技能類人才應在全國各個體育院校中培養,冰雪體育教練員和體育管理、研發及創新性人才應分別在冰雪體育社團組織和全國各體育行政部門產生。另一方面,我國要改善人才培育理念,加大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國內體育院校應運用“體教結合”積極構建學、賽、練、科研和服務“五位一
體”的復合型人才培育模式,開設冰雪教育校本課程,傳播給學生或運動員先進的冰雪理念。與此同時,還應建立人才評價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才技能、文化、職業等綜合素養評價體系,建立冰雪體育專業人才庫,在此基礎上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
北京2022冬奧會的成功申辦開啟了我國全民參與冰雪體育的新時代,同時使我國冰雪體育產業掀開了新的篇章。政策方面,我國做到以政策為引導,有效發揮政府職能;在裝備上,積極發展冰雪裝備產業,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自身競爭力;在品牌創新上,運用數字化發展模式,促進產業創新融合;人才培養方面,建立“五位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培育模式,彌補人才短缺,滿足人才需求,擺脫我國非可持續發展人才短缺的困境。目前,冰雪體育已被貼上了“綠色體育”“熱門體育”的標簽,發展冰雪體育運動的價值和意義更加重大,通過多措并舉,我國冰雪體育產業必將迎來高速高質量發展的“雙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