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有花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的深化改革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提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思政課程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首要培養的就是政治認同素養。《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都把政治認同確立為思政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并對政治認同做了具體解讀。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1]。政治認同素養關乎學生的精神成長和理想信念的確立,是影響一個國家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關鍵因素。新時代的思政教師要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重視青少年政治認同素養的培養,保證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政治底色和強大力量。
但是,當前中學生的政治認同的培養現狀并不樂觀。筆者于2022年5月通過問卷星App做了一份跨三個校區、跨初中和高中不同學段、跨公立和私立校的問卷調查,通過數據信息分析獲知: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變革已取得顯著進步,但當前的中學思政課程建設在升學考試壓力下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思政教師在學生政治認同涵育方面的價值引領力不足,難于孕育和構建起學生政治認同信念之基;課堂教學中“教”的本位思想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以“教”為主的教學方式難以激活學生政治認同的內驅力。問卷中有38.2%的學生反映自己在政治課堂上未組織過角色扮演、辯論賽或模擬法庭等活動(如圖1);政治認同的培養路徑單一,只注重學科課堂教學,輕視學科實踐活動,問卷中有20.1%的學生反映未參加過課外活動(如圖2)。

圖1

圖2
以上問題的存在反映出當前我們對中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的政治認同的涵育,有待于突破口頭表層,真正深入學生內心,促進信念之基形成。
青少年處在人生“拔節孕穗期”,需要教師精心培育。思政教師要想涵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就要做到自己心中有真理,心中有正氣。只有這樣,才會有足夠強大的底氣把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武裝進學生的頭腦,才能用自己的一身浩然正氣去感染和觸動學生,從而構筑起學生的政治信念之基。因此,思政教師要不斷地學習科學的政治理論新成果,用科學的政治理論武裝自己,從而更加堅定自己政治信念,并通過這種信念去感染、浸潤和培育學生的心靈和政治信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課教師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2]
例如,筆者在對八年級學生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第四課第一框“‘涉險灘’與‘啃硬骨頭’”的教學時,考慮到這框題內容理論性強且容量大,要想把這部分內容講好講透,讓學生對改革開放有全面了解,并認識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教師自己先要對這部分內容有系統了解和把握,從而設計好框題內容。因此,筆者在備課前先自學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十四講“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本講圍繞四個話題展開:(1)全面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昌盛的根本出路;(2)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新形勢;(3)全面開放的基本內涵;(4)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筆者對“‘涉險灘’與‘啃硬骨頭’”這一框的內容設置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憶往昔·崢嶸歲月”,主要通過圖片展示和故事分享活動來回憶時代變化。第二環節“看今朝·改革成就”,這是重點環節,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收集、展示、分享并感受改革開放在各領域取得的成就。教師補充播放第十四講中“輝煌中國”的視頻,用堅定的語氣和飽滿的熱情概括并謳歌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領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國之路,從而認同并堅定地支持和擁護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第三環節“展未來·改革在路上”,筆者引導學生對我國的脫貧攻堅戰進行情境探究,幫助學生意識到污染防治、壯大新動能等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險灘和難啃的硬骨頭,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第四環節“習語回響·改革再出發”,激勵和引導學生為全面深化改革而努力學習、努力奮斗。這四個環節的設置,把對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認可和支持自然地融入學生內心。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都對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了變革調整,強調由原先的三維目標本位轉向了核心素養本位[3]。這就要求思政教師在現代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在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導向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實踐的變革和創新,強化以“生”為本的理念,克服以往以“教”為本的固化思想,構建學習中心課堂,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活動、主形式、主線路[4],能激活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在個體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大膽主動與同伴、教師進行交流探討,在思維碰撞中激發出智慧的火花,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產生情感共鳴和政治認同,這是涵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關鍵。
而思政課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探究性的課程性質決定了案例教學法、創設情景式、話題討論式、主題探究式、活動體驗式等教學方式適宜普遍采用,這些教學方式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筆者開展的問卷調查數據也驗證了這些方法受到初、高中不同學段學生的普遍歡迎。(如圖3、圖4)。

圖3

圖4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第三課“中國擔當”的教學中,考慮到初中生對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發展的內容較為陌生,筆者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主題合作探究式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分組在課前搜集中國在維護區域穩定與安全、對外經濟援助、全球環境保護、各種災害救援、高致死性傳染病與瘟疫的防控等不同領域的有擔當的典型案例,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分享與交流,并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不僅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還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例如,通過“2021年12月2日中國在時隔14年后第二次向聯大提交北京冬奧會奧林匹克休戰決議并獲通過”“2021年1月25日中國在達沃斯會議上首次闡述‘21世紀的多邊主義’”等案例的分享,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在全球治理過程中貢獻了中國方案和智慧,從而在內心樹立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并激發學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的責任意識與愿望。然后,筆者結合教材上“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等欄目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自身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下還能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的大國擔當,讓學生自豪地感受到中國正以自己的智慧和遠見,為百年變局中的世界照亮前路。最后,布置學生課后觀看大型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讓學生在氣勢恢宏的場景中去領略中國的外交風采,從而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
筆者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注重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構建學習中心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分享與探究,從而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而學生在小組的互助合作中積極互動、探究,最終在筆者的點撥引導下,學會用全球視野認識中國對世界的責任與擔當,從而樹立“四個自信”的政治認同。
實踐出真知,實踐活動是教育的活水源頭。但當前的思政課堂教學受客觀的時空限制,學生的課外課后實踐活動非常有限,導致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理解不透徹,能力鍛煉難提升,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更顯蒼白,政治認同難以形成,這是當前制約思政課堂教育實效性的“瓶頸”所在。
新課程標準倡導了基于情境、問題、任務、項目進行學習的學科實踐的概念,提出學科實踐是核心素養形成的路徑,認為學科實踐可以出“真知”,是活性的知識,能夠學以致用,讓知識變為涵養。思政教師要落實好核心素養的培養,就要在立足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通過課后的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選修課、競賽活動等多種形式的課后學科實踐活動,拓寬政治認同的培養路徑,突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讓學生在課后的學科實踐活動中獲得真知和寶貴的人生經驗,在情感上也經歷一個道德判斷、價值抉擇過程,從而催化政治認同涵育。
例如,為認真落實教育部提出的國家安全重大主題教育要求,筆者結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九課“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根據新時代國家安全教育復雜形勢的需要,積極開展了國家安全教育方面的學科實踐活動。主要活動包括通過教研組團隊的力量開發了圖文并茂的“中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讀本”的校本課程、根據學情開設了“解碼國家安全”的選修課,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關注反奸防諜,維護國家安全”時政演講比賽、“我與國家安全”法律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不僅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補充強化了學生的國家安全知識,鍛煉了學生能力,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引導推進國家大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維護國家安全。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意識明顯增強了,并提高了辨別是非的能力,相信日后也能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國家安全。
總之,政治認同素養的涵育并非一蹴而就。思政教師可以以政治信念的引領、構建學習中心課堂以及積極開展學科實踐活動為突破口,把政治認同厚植于學生心中,促進學生茁壯成長為新時代、新征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