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巴勇
賽艇運動作為體育運動當中一種,也備受重視。通過對賽艇比賽進行分析發現,賽艇技術動作對運動員的比賽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本文以賽艇初學者為研究對象,對初學者的技術動作學習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賽艇初學者的訓練和學習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指導[1]。
此次研究主要以賽艇初學者技術動作學習為研究對象,接著提出了相應訓練方法。研究對象主要是宜春市水上運動基地的運動員,從中抽去50位初學者。具體對所調查對象的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14~18歲)高中組調查對象統計表
表2 (11~14歲)初中組調查對象統計表
(注: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該次研究時間長達兩個月,在學習過程中結合相關考核標準,一周時間內,能夠完成賽艇平穩動作,五周時間可以讓賽艇初學者能夠學習相應的技術動作。并利用陸上測功儀訓練方式來輔助水上訓練。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水上訓練的質量,還能夠通過陸上訓練的方式促進初學者自身的耐力、力量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得到了全方面的訓練。同時,還能夠使得賽艇初學者能夠達到標準的動作[2]。
該次研究一共應用到兩種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
1.2.1 文獻資料法
該方法通過,對賽艇最新項目訓練的相關文,進行收集與分析,從中了解到我國現階段賽艇運動的現狀以及研究發展趨勢。接著,通過對大量運動訓練和技術動作學習的有關書籍與資料等方面的學習,將其作為本文研究的資料。
1.2.2 訪談法
該方法,通過選擇具有技術動作以及技術理念教學的有效性,向多名賽艇教學教練進行了論證,從而保障了此次研究的可操作性與有效性。
(注:該表格數據僅供參考)
經過對初中組和高中組賽艇初學者自身基本情況的調查,具體見表3所示。初中組的賽艇初學者身高平均在1.67m左右,體重平均在65kg左右;高中組賽艇初學者的身高平均在1.76m,體重平均在73kg。接著,對該些賽艇初學者的體能情況以及是否從事過專項運動訓練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發現從事賽艇運動的所有初學者均有良好的體能,且都從事專項運動訓練。如籃球或跑步等項目。由此可知,從事專項運動的賽艇初學者在對賽艇技術動作學習具有一定的基礎性。
表3 賽艇初學者人員過程的狀況調查表
賽艇技術主要可分為四個步驟。
按槳葉出水的好壞,對賽艇的速度帶來的減速有直接的影響。在拉槳階段結束后,腳掌在支撐腳凳板上,槳柄與船尾的距離時最遠的。當槳柄處于胸部下方5cm位置時,上體后仰大約25°角借助小臂的運動可以帶動手腕輕輕按下船槳的槳葉下沿,并完全離開水面。
回槳階段時,將對腿部完全伸直、腰部彎曲25~30°角呈現前傾狀態。手掌緊握槳柄,然后利用身體的力量,通過身體收縮,實現賽艇運動。也就是利用手臂移動螺旋槳,在肩部和上半身的閉合運動下,實現船體的滑翔。同時,由于身體呈現軀干軸坐姿,肩部向前移動時需可以帶動軀干前移,在移動過程中,需要確保刀片和水面兩者之間的距離為15~20cm,回漿比例約為2:1、一槳周期為3s。最后利用手腕的力量揮動刀片進水。當船身開始移動時,賽艇初學者的身體重心來回重置的速度越快,則賽艇的速度就越快。
槳葉入水是賽艇技術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當船槳入水是時,賽艇運動員提供了相應的平衡。并且,在賽艇過程當中劃船速度越快,說明劃得越好。當船槳葉片在水中快速切入,那么運動員自身的身體就會向后隨著船槳葉片的移動,來回移動。從而將勢能轉化為動能,而該過程所利用的時間相對較短,且具有明顯的特點。
圖1 拉槳技術動作
通過運動員的股四頭肌發力,顯示出力量,完成身體的上下肢協調后,船槳就會入水,并抓住水。如果沒有水花,則說明該運動員具有超高的專業性。在水中,當運動員將自身力量傳遞到腳蹬板上是,軀干會保持抓水的姿勢,然后背闊肌會呈現出繃緊的狀態,讓手臂具有牽引的作用。從而推動賽艇向前進行運動,而該階段的賽艇速度具有非常明顯的變化。在賽艇技術動作當中,一個完整的劃槳循環動作,具有快速拉與緩慢推等兩個要素。如果出現放松,就需要擁有強大的拉力與推力。并且,在整個推拉的動作過程當中,隨著時間分布會對賽艇運動員自身的身體素質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賽艇劃槳時間越長,運動員自身所使用的力量就越大,此時賽艇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使運動員充分發揮體能。
首先,賽艇運動是一項擁有高超技術含量的體育類型運動。賽艇經濟水平的高低主要由賽艇動作來決定的,并且初學者自身的技術動作形成,對初學者自身的技術掌握狀況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通過針對賽艇初學者技術形成的方式,可提供初學者的技術動作水平。所以,可以從訓練和教學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方式,能夠更好的提高初學者自身的競技水平。其次,賽艇初學者的技術形成,需要先對技術動作進行掌握和了解,然后通過對每個技術動作,進行單項技術練習。這樣初學者就能夠快速的掌握整個技術動作。同時,針對完整動作訓練與學習時,需要形成一個完整動作操作,這樣既能夠有效提高初學者對專業賽艇操作技術的掌握,還能夠幫助初學者自己形成一個技術動作風格。賽艇初學者者只有充分地掌握和熟練賽艇技術動作過程,才能夠使其形成完整的賽艇技術[5]。
3.2.1 抬艇
該環節在賽艇運動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以8人賽艇為例,在運動前,需要8個人分別對等的站在賽艇船體的兩邊。也就是船槳架和撐桿中間。指揮人員在釋放口令后,運動員需要將雙手放在龍骨上將賽艇抬起,放置在肩膀上。結合舵手的號令,將賽艇一步一步地放置在水面上。
3.2.2 上艇
該部分環節,在賽艇放置水面之后,賽艇初學者就需要將自己的鞋子脫掉并擺放整齊,然后兩側的運動員需要拿好各自的船槳,并按照相對應的順序將其放置在船舷上的槳栓之中,并進行槳栓帽緊固。賽艇運動員在上艇時,靠近碼頭一側的槳位運動員需要利用自己的槳柄來幫助對友上艇。最后隊員和舵手在賽艇中找到與相對應的位置即可。當賽艇緩緩離開碼頭,則說明上艇成功。
3.2.3 起水
圖2 賽艇擺放圖
該環節,賽艇停靠在碼頭之后,靠近碼頭一側的運動員,也就是槳位選手,利用自己的槳柄彎腰起身,單腿穿過槳架于碼頭后,回到岸上后,以下蹲動作利用雙手控制槳桿幫助其他隊員上岸,最后將所有船槳拆下并擺放整齊。
3.2.4 放艇
放艇動作,好抬艇動作類型。所有運動員需要依次按照順序站在賽艇的兩側,然后分別用雙手放置在船舷的兩旁。當聽到舵手的號令后,共同將賽艇抬離水面,并放置在腰部位置。再結合舵手的口令,慢慢地將賽艇放置到艇架處,并對其進行清洗和養護[6]。
在賽艇運動當中,固定槳位訓練方法擁有多種不同的叫法,如測功儀輔助訓練方法或蕩槳池練習等。該訓練學習方法是將槳位固定,進行劃船動作訓練和學習。在陸地訓練上,練習賽艇劃船器,結合相應的模式設備,以此來實現賽艇初學者對賽艇的劃船操作模擬訓練。而這種訓練方法當中,隊員的位置和槳位是固定的,蕩槳池的水是不流動的,但是由于船員座位和槳位的固定,在訓練過程當中賽艇初學者并不會受到平衡因素的影響。并且,該學習方法不僅有效的解決了賽艇初學者在技術動作學習訓練中存在的不平衡因素,還能夠快速的幫助賽艇初學者更好的掌握賽艇技術動作[7]。
該類型教學方法,在賽艇技術動作學習與訓練過程中,是通過測功儀設備展開教學的一種模式,并且該教學模式在賽艇教學當中已經得到充分的應用。該方法,通過機械結構的原理,實現了直線往返動作,通過相應的動作,正確的引導并幫助賽艇初學者掌握賽艇技術中的,直線位移技術動作。因此,這種訓練方法對賽艇初學者在學習直線運動位移技術動作時,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該教學方式,簡單來說就是結合單人艇對賽艇初學者進行訓練的一種方法。這種初學者教學方法,能夠很好的幫助初學者完整賽艇全套技術動作的學習。因此,該方法在賽艇技術動作些許過程中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訓練方法。所以,單人艇教學訓練方法,既有利用培養賽艇初學者增加對賽艇運動的興趣,還能夠利用此訓練模式幫助初學者更快速、更直接的掌握技術的賽艇全套技術動作。同時,在對賽艇初學者進行技術動作訓練時,如果結合數字信號的教學方法,將兩者混合在一起應用,會起到更好的作用。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導老師可以通過全套賽艇操作技術動作利用不同數字進行替代,以發出不同類型的數字信號,來教學初學者完成相對應的賽艇技術動作。這樣既方便了技術動作的教學,還能夠培養賽艇初學者在技術動作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清晰地把控技術動作的節奏,從而使得賽艇技術動作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賽艇技術動作學習過程當中,離不開耐力方面的訓練,特別是連續性的耐力訓練。該方法能夠有效的提高初學者的身體機能,同時該方法多以時間和頻率為耐力訓練成效的評判標準。因此,當賽艇初學者進行耐力方面的訓練時,不僅幫助初學者在運動過程中有效的控制心率,還能夠幫助運動員更好地調整自身的呼吸系統運動,從而保障賽艇初學者在比賽時能夠充分地將全身潛能發揮出來。
數字口令教學方法又稱數字信號教學,該方法與陸上模擬訓練、固定拉槳訓練等方法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并且,在進行賽艇初學者動技術動作教學時,可以通過數字信號來對初學者動作之間的技術動作轉換連貫性進行練習。在賽艇技術動作教學過程中,該方法也是一種相對常見的教學方式。并且,在單人艇訓練中有提到兩者之間的結合后,對初學者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法就是,教學老師通過數字的形式,替代賽艇技術動作,這樣一來在賽艇全部技術動作訓練時,可以利用數字口令的方式,對賽艇初學者的動作進行培訓。因此,在數字信號更加簡潔與節奏作用下,能夠更好地幫助賽艇初學者進行技術動作學習和訓練[8]。
綜上所述,想要提高賽艇初學者的技術學習和訓練,首先教導老師,需要合理的對初學者的技術形成特點,進行充分地指導與教學,以此快速的提高初學者的技術形成。同時,還要在幫助初學者掌握單項技術的過程當中,促進初學者逐漸形成完整技術動作的學習。并組成周期性動作循環學習,如抬艇、上艇以及七水和放艇等系列動作,從而培養出專業賽艇運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