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瑜 張琳 樊赫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和產業快速轉型,集成電路行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是職業教育的核心任務。為增強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適應性,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技能人才,需更新育人模式。“崗課賽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立德樹人,優化類型定位,是形成崗位、教學、大賽、證書“四位一體”的全面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崗課賽證”模式的人才培養構建途徑,該途徑將崗位、課程、競賽和證書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評價指標,通過“崗課賽證”的有效結合,提高教師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為人才培養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
“崗課賽證”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及實踐目前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創新與探究,一些學校將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和日常教學緊密相連,學生在平時的專業課學習中便可熟悉大賽考核內容,這為從事相關技能崗位奠定了基礎。還有一些學校,為學生考取對應專業證書開設了相關的專業課程,實施了課證融通的一些基本舉措。但由于崗課比賽的考核標準和認證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很多高校的實際操作課程和教育方式并不完全匹配,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難以提高。還有一些高校對崗課比賽的重視程度不均衡。一些高校將比賽作為鼓勵學生實習和兼職的重要方式,而另一些高校則將比賽視為一種營銷手段,不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比賽后的學生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實踐機會,或者在實習和兼職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解決方案。高等院校“崗課賽證”人才培養模式在實際應用中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革新教學方式。應用電子技術和集成電路人才發展是高精尖產業不可或缺的資源保障,但集成電路專業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較大。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欲拓展已開設專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寬度,并采取措施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從而形成“崗課賽證”教學模式,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在“崗課賽證”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針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可作出適當調整,同時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進行改進,以此來促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重構“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崗位需求和發展,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和改革。企業和行業也整合資源積極參與學校課程資源的建設,共同設計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從而構建多元化的課程體系,使企業、行業對復合型應用人才的要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深度融合,實現協同育人。進行“課證融通”。在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標準的制定中,將集成電路開發與測試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嵌入式技術應用與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的專業標準滲透到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里,將課程內容模塊化。根據學習規律,將專業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拓展認證課四個階段。以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程為基點,對課程結構和內容進行優化,以專業核心課程為重點,加強指導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專業拓展課程集成電路測試、嵌入式系統設計等為導向,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為滿足學生的就業方向不同要求,學校鼓勵本專業學生考取1+X 集成電路開發與測試認證、嵌入式工程師認證,實行進階式培養、個性化學習。另外,以項目化的教學載體改革實訓課程,選取和實際崗位息息相關的實例來分配教學內容,同時將實際崗位中采用的新標準、新規范、新技術、新工藝引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進行“課賽融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高職學生熟悉工作崗位的有力幫手,是檢驗學生職業技能的有效手段。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職業院校要合理配置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相關資源,將符合學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技能比賽內容融入到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中去,完成有效的課賽融通。完成校賽、省賽到國賽的層層遞進。比如以集成電路開發及應用比賽為例,具體可實施為:梳理大賽的考核內容和技能,按照集成電路設計與仿真、集成電路工藝、集成電路測試、集成電路應用等考核模塊確定需要開設的專業課程,專業課的授課內容需對照大賽考核知識點和技能點設計任務載體,從而在項目化的教學中逐一突破賽項考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搭建“崗課賽證”融通的實訓基地平臺。實訓基地是高職學生提高實踐技能和體驗實際工作崗位非常重要的環節。建設“崗課賽證”融合的實訓基地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礎保障。實訓基地的建設以電子信息相關企業技術提升和產業鏈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電子技術人才為目標,形成由校內實訓室、校企聯合實訓基地共同組成的、面向全體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學生實踐學習平臺。首先結合現有實訓條件和設備,完善專業技能訓練實訓室,技能大賽訓練實訓室,1+X 證書試點實訓室,規劃專業能力拓展實訓室等。學生能夠在專業技能實訓室開展高質量校內實訓室活動,完成應用電子專業課的實踐環節,畢業設計等工作;在技能大賽訓練實訓室進行集成電路開發及應用、嵌入式技術應用與開發技能大賽的訓練工作;在1+X 證書試點實訓室進行專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評與認定工作。其次,建立校企聯合實訓基地,以崗位能力培養為導向,引導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工程設計和應用推廣等工作。通過真實職業情境設計,能夠使學生更好適應實際工作環境,提高就業競爭力,達到“學習知識技能”與“修煉職業素養”緊密融合,互相促進的作用。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師資是實現“崗課賽證”融通的設計者和執行者。通過制定專業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教師實現多維能力的提升,最終構建出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培訓能力和科研能力突出的雙師型隊伍。首先,學校應有計劃地組織或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教學能力比賽,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形成,突出骨干教師優秀作用。其次,鼓勵教師參與學生各類比賽的指導工作。在指導學生參加比賽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也不斷提高,從而形成雙向提升。再者,為現有骨干教師提供完善的進修平臺,建立學校和企業雙向培養機制,在一定周期下選派骨干教師進行下企業鍛煉,實時了解行業的新技術和新方向。教師應跟隨企業崗位標準,積極考取專業相關的資格證書,提升個人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增強了培訓他人獲取資格證書的能力。最后,應根據社會需求,鼓勵教師參與項目的承接和申請專業相關的課題,增強教師科研素養。
構建多維度考核評價體系。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針對人才培養實施效果,展開多維度的考核評價。堅持整體原則與產業導向原則,針對課程考核、技能競賽、證書考核和就業追蹤進行全過程的評價和監測,記錄形成學生的成長檔案。對于課程考核評價可從教師的授課內容、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質量和課程成績三方面進行評價;對于技能競賽可從教師培訓內容、手段和學生訓練過程、競賽成績等方面進行評價;證書考核則關注本專業學生的證書獲取率。就業追蹤體現為對學生畢業兩年后的就業穩定性、就業行業、就業崗位類型、工作薪酬、工作考核等方面進行多方面和多角度的綜合評價。
高職院校要想提升人才培養的效果, 實施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職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必要的。“崗課賽證”人才培養模式以職業技能素養為核心,通過“崗課融合”既極大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又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課賽對接”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綜合素養,還可以推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保障教師從新手到專家的縱向發展和產學研的橫向提升;通過“課證融通”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施“崗課賽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養出真正的高水平專業技能型人才,也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學校教學育人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