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銀
(合肥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地處江南古陸的徽州大地上孕育生成的特色木雕、石雕、磚雕,稱為“徽州三雕”(以下簡稱“三雕”)。“三雕”不僅具有獨特的材質美[1],而且具有強烈的地域美學特色和象征意義,是表現和傳承徽州文化的重要介質。“三雕”藝術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徽州匠師立足本土文化的深厚本原。因此,讓“三雕”藝術進入學校,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藝術審美有積極作用。
“三雕”課程實踐建設強調教師和雕刻大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雙導師作用,它對教師的理論藝術素養和實踐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雙導師需應對多種矛盾,如“三雕”課程建設所需要的師資框架與構建新的專業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教師專業視野的局限性與課程體系更新的緊迫性之間的矛盾、“三雕”藝術教育資源與教師能力在需求方面不匹配之間的矛盾等。通過研究師資架構與“三雕”課程建設的現狀,歸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整改意見,以期為地方高校“三雕”課程實踐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師資架構與課程建設是“三雕”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傳統的師資架構與“三雕”課程在現代社會顯得有些陳舊和保守。在師資架構方面,存在師資力量不足或師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導致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師資架構未能與時俱進,專業知識在深度、廣度上不夠,信息不夠全面,具體教學內容與目標不太明確[2]。在課程建設方面,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或內容過于單一的問題。如“三雕”課程總學時相對較少,其中比例較大的是理論學時,實踐學時比例有待加強。在“三雕”課程建設過程中,實行師資共享,依托高校相關專業,相較于美術學、藝術設計專業,由于“三雕”課程辦學時間短、積累不夠,其不合理的架構阻礙了專業課程建設。
“三雕”課程建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質,要求學生必須經過高標準的實踐能力培養。目前高校實踐教學主要依賴于部分教師工作室、雕塑教研室以及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在現有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三雕”實踐平臺缺失情況依然明顯;有的實踐平臺只是擺設,長期無人操作且利用率不高,造成資源浪費,也導致學生認知和實踐能力較弱。
將“三雕”非遺文化資源引入課堂教學。聘請校外相關研究領域里的教授、省級甚至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進入教學團隊,要求本校專業教師參與授課,共同研究,緊密結合“三雕”藝術創新,不斷提升實踐教學成果。實踐教學是高校推進“三雕”課程改革環節中的一個重要過程。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鞏固理性知識和深化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雕”課程教學應從學校制度、步驟環節、評估規范、評價措施、教學程序方面建設,形成全新立體模式。
采用多種形式優化教育技術是當前實踐教學的必然趨勢。在“三雕”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開展的工作必須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符合學科發展的規律。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材料表達的多樣,我國雕塑藝術在不斷繼承、創新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超越[3]。
徽州匠師對“三雕”材料有著與生俱來的制作工藝認知,他們深度挖掘并研發材料的特性,就地取材,科學改善用材工藝,提升施藝技巧,形成獨特的“三雕”工藝,為匠師造物提供有力保障。在造物過程中,技術給予設計以堅實的結構和良好的塑造功能,提供給匠師實施的手段與方式,也是學生實踐的重要內容。而“三雕”所使用的材料與技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這也是“三雕”設計的關鍵要素。如徽州匠師的造物技術工藝就高達十幾種,這其中也包含線刻、淺浮雕、深浮雕、鏤刻等多種工藝。當然,這里面充滿了匠師的奇思妙想和睿智的審美眼光,而這些材料和技術工藝對改進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實踐意義。
材料造物和技術工藝的創新對“三雕”材料和技術有啟迪作用,凸顯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推進當代教育技術在實踐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要努力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課程教學適應時代的要求,為培養“三雕”材料和技術領域的創新型復合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在引進非遺師資上,形成“口傳心授+專業教學”的課程建設模式。在“三雕”課程建設中著重突出“口傳心授”,培育熱愛探索、專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將“求知踐行”的精神理念落到實處。開發合作課程,推進專業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合作授課模式,重點開發融合專業教學與民間“口傳心授”的非遺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和審美意識,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這是“三雕”創新在實踐中育人的方式和拓展平臺方面的探索,同時也是建構當下特色課程體系的有益嘗試。
讓青年教師向名師學習是名師工作室建設的實質性問題,名師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和影響力為青年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深造機會,建構和拓展“高校+名師工作室”模式,輻射和帶動師生成長可謂一舉多得。獲得成長的師生又為名師的研究課題出力,從而實現教師實踐教學協同創新,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習者的共同體”。托馬斯說:“教師專業發展思想的一個重要轉向就是將關注的重心從‘個人化的努力’轉向‘學習者的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教師通過參與合作性的實踐來滋養自己的教學知識和實踐智慧。”[4]因此,不僅要關注當下國民教育改革和長遠發展,更要關注教師教學成長,“名師工作室”無疑是師生實踐教學成長的一種有益嘗試,同時也是對客觀事物“自然的真實”的一種超越和升華[5]。
“三雕”傳承人與具有優勢教學資源的高校建立名師工作室,學習內容包括手工雕刻技藝、精品賞析、雕刻大師面對面、“三雕”禮儀、“三雕”情景文化、“三雕”家風等。
通過對“三雕”課程的實踐研究可知,“三雕”課程是一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現代意義的手工藝課程,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和文化價值,而“三雕”課程的成功實踐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隊伍和科學的課程建設。“三雕”課程的未來發展方向應該在傳承徽州文化的同時,注重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和創新,打造更具活力和創意的手工藝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