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良 陳曉玉
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至黨的二十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發展,業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思想也在引領社會發展的實踐進程中不斷演進升華、創構飛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可持續發展”到21 世紀的“科學發展觀”再到新時代的“新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思想已經生成為結構清晰、內蘊深邃、邏輯嚴謹的科學理論體系。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議題與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經驗的智慧結晶,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思想備受學界矚目,關注熱度不減,既有對黨的報告、政府文件、領導人講話等政治文獻所做的分析解讀,又有對發展思想的構成要素、演進理路、價值主體等學術闡釋予以的充分剖析,還有對發展進程、發展動態、發展成就等現實論述給予的事實列舉,可謂不一而足。不同視角與多維層面的觀點及理論雖延展了其研究進路,拓寬了其研究邊界,豐富了其研究范式,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探問仍需深究其邏輯生成的理性依憑,從而為自身的體系建構做出規范性釋述、有效性辯護與合理性證成。從哲學理性的視角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表征了這樣三重理性自覺:一是基于主體融通、文化會通與界域聯通的共存,凸顯其交往理性向度;二是根據人文關懷、共富關切與生態關照的共顯,彰顯其價值理性向度;三是立足本質堅守、辯證推進與方法引領的共在,映顯其實踐理性向度。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作為生成創構的動態過程與行為,所依憑的理據不是以一馭萬、唯我獨尊、非此即彼、無視他者、排斥異己的獨白理性,而是崇尚以尊重差異、平等對話與交往溝通為意旨的交往理性。交往理性不僅擺脫了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困境,打破了統治與被統治、支配與被支配的不平等壁壘,而且克服了主體單向度運動的缺陷,規避了文明一隅之說與地域局囿封閉的缺憾,而始終堅守立足平等、協商、包容、和合等立場之下的交往、對話、互動與融通,以求得共同理解和達成基本共識,朝向視域交融和存在狀態的深度耦合。由是觀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相涉的交往理性向度,可由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中國傳統發展智慧與國外發展思想成果多維互動的主體融通、文化會通與界域聯通等向度予以闡明。
如前所述,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并非意義封閉的既定存在,亦非無關理性的奇思異想,而是關涉平等共在、交往對話與互動融通的理性交往行為,其表征的是對等、雙維、交互、溝通的主體間性。由于交往行為指涉主體間所存在的互動與溝通關系,內蘊行為者之間的對稱性和交互性,故而彰顯了一種承認特殊性權利且具有包容性、對話性、平等性、融合性等特質的交往理性。①俞吾金等:《現代性現象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對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年,第92—93 頁。易言之,交往理性所蘊含的本質內核不是秉承以歸一化、預定化、中心化為理論要旨而進行的意在獲取策略性認知的主客體行為范式,而是持守以開放性、動態性、建構性為核心要素來展開的旨在推進生成性的雙主體互動樣態。就此而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生成所展現的雙向互動的交往理性進路,首先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使命與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品格之間、理論闡釋主體與理論文本主體之間的平等性對話、多維性交往與創造性融通。
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使命與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品格之間具有相合相契的可能性。這主要是基于闡釋主體的使命責任和理論自覺與文本主體的理論品格之間存在著融通關系:一方面,“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18 頁。。科學理論在掌握人民群眾的過程中,需要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發微闡揚,并承擔起將理論加以躬行踐履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6 頁。。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發展思想,其本身就承襲著馬克思主義科學性、人民性、時代性與開放性的理論品格,它只有在與中國共產黨人平等對話、動態溝通與相互交涉中才能釋放其深層次的導向示范功能和思想偉力。立足新時代的歷史境遇,中國共產黨人與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在主體間性的互惠交往理性進路中,持續推進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創新與創造,提出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全面小康、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制造強國、教育強國、網絡強國等發展思想,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意識與責任擔當,而且展露出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人民性與實踐性、開放性與時代性品格。
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與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品格之間具有相合相契的可行性。理論闡釋主體與理論文本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是否可能已無可爭議,而二者的相互關涉何以可行以及二者的交往融合如何實現則亟待回應。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在新時代雙向互動的交往理性向度中,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合理的理解詮釋與認同踐行,不是單向度的列舉、陳述、還原與灌輸,而是雙維度的交往、對話、融合與創造。這不僅要與主觀中心主義的肆意闡發為我所用、客觀中心主義的遵從原義恪守教條劃清界限,并且要同“復歸論”“對峙論”“分裂論”等獨白理性嚴格區分。作為理論闡釋主體的中國共產黨人與作為理論文本主體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之間,立足平等、友好、真誠的伙伴關系,遵從開放式交流對話、互動式交涉溝通、創造式融合建構的交往理性進路。立足新時代的歷史境遇,中國共產黨人依憑自身的理論自覺,在與馬克思主義發展階段論、發展動力論、發展實踐論、發展價值論的互涉互動中,分別延展出新常態理論、新時代理論,開拓出全面深化改革動力論、創新動力論,引申出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拓展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不僅使經典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文本意涵得到深入探究與無限延伸,也使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思想能夠在同經典馬克思主義生成語境迥然相異的實踐語境中接續生長與演進升華。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交往理性之維,不僅體現在闡釋主體與文本主體之間的對話交融層面,而且發生在現代理念與傳統智慧深度耦合之中。因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生成演進,既涉及馬克思主義發展思想本質源流提供的理論奠基,也關聯著中華優秀傳統發展智慧內生動力給予的理論滋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①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 年5 月5 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豐富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生存智慧與人文精神,其中不乏解決當代社會發展問題的智慧之思與有益啟示。就此而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交往理性向度,也顯露在現代發展理念與傳統發展智慧之間基于歷時性交往與共時性融合等層面。
眾所周知,中國現代發展理念與傳統發展智慧是同質文化譜系中不同時空的階段性表述形態,兩者在歷史觀、自然觀、實踐觀與價值觀等諸多方面具有一以貫之的相似之處,這也是現代發展理念與傳統發展智慧得以融通并蓄的可能性與可行性的根源所在。現代發展理念與傳統發展智慧之間歷時性的碰撞交流,既不意味著重燃傳統之火而對儒家傳統改頭換面的承續,也不意味著高舉現代化大旗對中國傳統智慧的攻擊詆毀、徹底轉化或全面取代,而應秉持著兼容并蓄的理性進路,在平等對話中和諧共在,在不斷糾纏中視域交融,在碰撞交往中圓融會通,從而實現兩者共時性的深度耦合。由是觀之,在新時代雙向互動的交往理性向度中,現代發展理念與傳統發展智慧立足文化間性所進行的平等對話、交往溝通與相互交融所達致的深度耦合,不僅完成了中華傳統發展智慧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而且實現了新時代發展理念在汲取傳統智慧養分基礎上的繼承性發展。
具體說來,中華傳統發展智慧所包含的以民本思想為核心的歷史觀,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將重民惠民看作統治者治國理政之圭臬,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發展的根本立場本同末離;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核心的自然觀,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將人天同相、人天同律視為理想境界之追求,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新發展理念中的協調發展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異曲同工;以革故鼎新思想為核心的實踐觀,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將除舊布新當作政權永續奮力自救之要道,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厚植發展動能思想不謀而合;以集體主義思想為核心的價值觀,如“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將家國天下的集體主義取向視為自我價值實現之途徑,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與使命擔當異名同謂。
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主體融通、現代發展理念與中國傳統發展智慧的文化會通視角,去探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所凸顯的交往理性向度必不可少,基于平等共在、和諧溝通與互贏共進的場域間性維度,對國外發展思想有益成果加以辯證借鏡亦不可或缺。“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于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②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指導新時期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北京:學習出版社,2013 年,第706—707 頁。事實上,任何抱守囿文明于一隅的獨白意識與理性范式,其結果都是作繭自縛般將自身思想引入靜態封閉與保守僵化。有鑒于此,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生成創構,勢必要懸置獨白理性轉而走向交往理性,在同國外發展思想成果進行互鑒式對話、辯證式融通的基礎上,實現對其的有益借鑒與合理超越。
一方面,在浩蕩的人類發展長河中,資本主義文明曾做出不朽貢獻。馬克思也曾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6 頁。然而,資本主義在按照自己的面貌裝扮世界的同時,資本主義現代化問題即發展思想的諸研究也即伴隨而生。無論是約翰·羅爾斯將正義“看作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②[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第5 頁。的社會正義思想,或是德尼·古萊認為“合情合理的惟一發展目的是使得人們更加幸福”③[美]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高铦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年,第241 頁。的發展倫理思想,阿馬蒂亞·森倡導“自由不僅是發展的首要目的,也是發展的主要手段”④[印]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任頓、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年,第7 頁。的自由發展思想,還是弗朗索瓦·佩魯強調發展的“中心是人的發展”⑤[法]弗朗索瓦·佩魯:《新發展觀》,張寧、豐子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年,第151 頁。的新發展觀,都將生存、尊重、平等、公平、正義、自由等價值納入發展評價體系之中,它們無疑為西方國家現代化問題的解決指明了理論坐標與實踐方向。
另一方面,國外發展思想的有益成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提供了理論借鑒與方法啟示。然而,借鑒吸收并不意味著唯國外發展思想是從而單向度式的全盤輸入,也不意味著持守拿來主義式的簡單嫁接,而應秉持開放、包容、和合的心態對待國外發展思想成果,通過平等共存、碰撞交流、場域融合的方式,在交往中揚棄,在對話中建構,在比較中超越,以便打開視野,激活理論,擴展領域。由是觀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正是辯證借鑒國外發展成果中的人本主義的合理內核,又根植自身文化傳統與現實需求,從而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共謀的方式參與發展規劃、共創的途徑打造美好生活,基于共享的形式趨向和諧平等,從而實現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人民民主,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⑥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6 頁。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不僅是對交往理性的凸顯,而且是對價值理性的彰顯與復歸。作為與工具理性異質而立的價值理性,它不像工具理性那樣訴諸關乎世界的可認知事實,尤其訴諸在手段與目的之間所確定的因果關系。⑦Andrew Edgar,Habermas.(2006).The Key Concepets,New York: Routledge,74.如果說工具理性崇拜的是技術至上、功力最大與效率最優的物本主義,那么價值理性推崇的是對終極價值追問、理想信念訴求與生存意義尋索的人本主義。眾所周知,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價值理性的集中展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⑧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年,第 789 頁。。“現實的人”構成了其發展思想升華的根本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也由此勾畫出新時代以人為中心的壯麗價值宏圖。就此而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價值理性向度無疑是圍繞“人”這一軸心加以展開的,并通過人文關懷、共富關切與生態關照的共顯進行詮釋。這不僅在現實性上凸顯了實現人對自身類本質和人與人本真關系復歸的價值旨趣,更在可能性上彰顯了人—社會—生態伙伴關系再現的價值圖景。
如前所述,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新時代生成是圍繞“現實的人”這一價值軸心展開的,那么對“現實的人”范疇的認知則是重要且必要的。與資本主義研究物質及其增值的“致富學問”不同,馬克思主義關注的是人,是人與人及其社會關系,它是關于“人的理論”。馬克思將“現實的人”理解為社會的人、實踐的人、歷史的人、具體的人,理解為居于社會關系中的人、從事實踐活動中的人、存在歷史發展中的人、身處自我實現中的人,規避了長期以來社會發展理論在“人”的問題理解上的抽象性、孤立性、片面性等缺陷,從而實現了對以前人學理論、人性理論、人的本質理論的理性超越。就此而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繼承者與忠實踐履者的中國共產黨,其發展思想的新時代生成理應立足身處一定社會關系中且從事實踐勞動的現實的人,其價值理性的人民指向不僅包涵人的主體意識覺醒和人的主體地位確立的內在維度,還包括人與人社會關系復歸的外在維度。
就內在維度而言,資本主義奉行以“物”為核心的觀點和價值理念,“物的關系”便成為其所遵循的社會運行邏輯,然而物質世界的繁榮難掩精神王國的迷失,雖然物質生產力獲致普遍的發展與提升,但是人的本質“總體上屬于前主體性狀態”,人并未“達到主體性時人的屬性”①郭湛:《從主體性到公共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走向》,《中國社會科學》2008 年第4 期。。社會主義履行以“人”為中心的取向和價值追求,戮力撥開“物的關系”迷霧掩蓋之下“人的關系”的本質,試圖將人的世界與人的關系還給人自身,“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于人自身”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6 頁。。促使人的主體意識覺醒與人的主體地位確立,從而將人的本質性與主體性意蘊充分彰顯。立足新時代的歷史境遇,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與價值主體地位,堅守人民至上的價值原則與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賦予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這既體現在剛性維度的法律保護與制度保障之中,又呈映在柔性的道德審視與價值觀念之上,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9 頁。,使人民真正做到自信、自立、自覺、自為,成為能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
就外在維度而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139 頁。。在以人為軸心的價值圖景中,人的本質被作為一種關系性范疇而形塑,將人的世界還給人自身也就意味著人的各種社會關系的回歸。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以及不對等的階級關系,人始終沒有徹底擺脫對資本的生存依賴,其結果不但造成了人與自身類本質的異化,還有人同人之間不可避免的對抗性關系,“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第58 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完美共契,使意義豐富且要素全面的社會關系成為可能的現實,人從對物和他人的依賴性關系中得以解放,從而促成人的類本質復活、人與人的本真關系復歸。“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并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的復歸”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第185 頁。。立足新時代的現實境遇,中國共產黨將人的關系性世界還予人自身的價值訴求貫穿于其治國理政與發展思想之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完善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強化財富積累的規范性、推進共同富裕的可及性、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性等方面持續發力,不僅給人民提供豐富、均衡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且為人民營造全面、和諧的社會關系,從而緩解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的緊張對峙,進而促使人與人本真關系的復歸。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所彰顯的價值理性向度,不僅旨在基于人民指向的價值規定實現人與自身、人與他者之間本真關系復歸,而且意在立足共富推進的價值訴求力促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回歸。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2 頁。共同富裕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較之于資本主義在發展優勢上的集中體現,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如果說馬克思所描繪的存在于共產主義社會中的共同富裕理想場景,還是應然性的理想存在,那么共富推進則是立足新時代發展并逐步實現應然狀態向實然狀態轉化的現實存在。因為,中國共產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想場景新時代創構的中國方案,不僅完成了消滅絕對貧困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在實然之維交出了超越現代性困境的合理答卷,統籌了社會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同步推進,凸顯出人與社會和諧的價值旨趣。
發展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直接發軔于發展中國家進行現代化的實踐。②龐元正:《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觀》,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年,第1 頁。因而從某種角度來說,現代化表征著人們對改善物質匱乏、消除貧困束縛、擺脫愚昧無知、享有富足充裕生活的良好社會樣態與美好生活愿景的期待和向往。然而,“現代性是一種雙重現象”③[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年,第6 頁。,它在世界范圍內高舉完美社會前景的旗幟進行自我擴張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無法逃遁的困境,諸如普遍性貧困、虛假的公平、虛偽的人權、奢靡的文化、透支的生態等現代性問題。因此馬克思將貧困性問題作為反思批判現代性困境的切入點,在對現代化進行科學揚棄的基礎上,確立了以共同富裕為基本特征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立足新時代的歷史境遇,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擁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社會主義東方大國,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功勛,并接續朝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努力奮進。彪炳史冊的人類創舉,正是中國共產黨在實然維度對共同富裕思想的新時代建構與推進,也是對人類現代性貧困悖論的合理性超越。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為少數資產階級所掌握,這是其處于權利頂端占據優勢地位從而攫取更多財富的根源,他們操縱并運行著資本邏輯并開啟了“‘自我滿足’的、粗鄙的生產發展模式”④劉同舫:《共同富裕的歷史唯物主義審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 年第1 期。,一無所有的勞動工人為資產階級創造了更多財富,卻也加深著自身的貧窮,“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第53 頁。。因此,貧富差距與兩極分化導致的社會對抗性與不穩定性是資本主義無法規避的窘境。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以扭轉貧富差距與消除兩極分化為目的而出場的共同富裕,力圖以生產資料為人民共同占有的方式來矯正生產力發展的非正義后果,從而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成為現實可能與價值共識。立足新時代的歷史境遇,作為“總體概念”⑥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而推進的共同富裕,不僅涵蓋外在的經濟發展層面的物質富裕,更內嵌著政治治理、文化塑構、社會運轉、生態治理等層面的共同進步,它們為新時代推進共同富裕目標奠定物質基礎、給予制度保障、樹立精神支柱、提供良好環境,統籌社會發展與共同富裕的協調推進,從而消除了社會對抗與不穩定的根源,映現出物性事實與意義關懷相統一的價值圖景,使得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價值理性得以有效彰顯。
如前所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價值理性蘊含著明顯的屬人性特質,它不僅關涉人與自身、人與他者本真關系復歸的價值旨趣,也關聯人與社會和諧關系回歸的價值意趣,還關乎人與自然伙伴關系再現的價值意旨。因為人固然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但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第161 頁。因此在以人為軸心的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價值重塑行為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關照之維自然不能離場。因此,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生成演進,應立足人與自然乃平等主體的立場之下,基于“我—你”互動溝通、對話討議的方式,傾聽人與自然雙主體的價值訴求,以求達至某種“共同的分享”,從而顯明人與自然伙伴關系再現的價值旨歸。
人與自然的伙伴關系思想,是建立在對自我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三種人與自然相處模式辯證綜合與科學揚棄基礎上的一種全新的人與自然關系范型。其形成與其說是導源于與人類延續、自然循環無涉的天外之物,毋寧說是復始于人與自然互惠共在、協調發展的現實需求;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各執一端、各偏一隅的默默獨語,毋寧說是人與自然交互傾談、共融訴求的綜合考量;與其說是偏重于人與自然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狹隘中心主義,毋寧說是鐘情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平等共在的雙主體伙伴關系。立足新時代的歷史境遇,中國共產黨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發展思想,其所表述的正是人與自然伙伴關系的新型樣態,體現出黨在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上的價值理性自覺。
不過,人與自然伙伴關系范式的出場并不止步于作為形而上的理論規范而存在,它更致力于在實踐場域中指導行動的踐履來達成其目的。從世界范圍來看,資本主義以利潤最大化為導向的商品生產在本質上是反生態的,它將自然界作為資本增值的要素與手段,加之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消費觀,導致自然資源只能作為被無節制消費的客體而與資本對立,可持續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難以為繼。因此,消除資本主義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上所遇難題的最好辦法是超越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歷史性超越,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題中之意”①任鈴:《論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根源和出路》,《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 年第9 期。。社會主義秉持人與自然伙伴關系的生態倫理思想與生態價值理性,既遵守人與自然相伴而生的自然法則,將自然看作與人類處于平等地位的真實主體,又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規范,將社會發展速度與生態環境承受限度相統一,繼而在人與自然之間營造“一種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交流中相互完善和發展的關系”②王坤宇:《生態視域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山東社會科學》2014 年第9 期。。立足新時代的實踐境遇,中國共產黨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無論是從三江源頭治理到黃土高原生態修復,從塞罕壩機械林場治沙止漠到右玉縣綠色屏障樹立;或是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從打贏藍天保衛戰到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從追求“數量”到注重“質量”,從頂層設計戰略規劃到方法步驟具體措施,都立體展現了新時代經濟效益、生態效應與社會效率均衡協調發展的真實樣貌,生動描繪了人與自然伙伴關系復歸的價值理性圖景。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既內蘊以主體融通、文化會通與界域聯通共存為要旨的交往理性向度,內含以人文關懷、共富關切與生態關照共顯為意旨的價值理性向度,也包含以本質堅守、辯證推進與方法引領共在為趣旨的實踐理性向度。發展思想作為對引領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經驗的理論提升與智性表達,正是在解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問題而加以顯明和凝構的,其本身就帶有強烈的現實關懷與實踐指向。“如果說理論理性所膜拜的是思想的思辨張力和理性自身的觀念性維度,那么,實踐理性所鐘情的則是行動的變革力量與理性自身的現實性向度”③胡軍良:《科學發展觀的三重理性向度》,《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4 期。。因此,實踐理性所展示的并非意志的思辨張力或理性的概念性維度,而是實踐的行動力量與理性的創構性向度。
馬克思主義在對將經驗現象作為核心的純粹抽象性舊唯物主義以及將絕對精神當作主旨的泛邏輯性唯心主義進行辯證揚棄的基礎上,構建起以現實的人的實踐為基礎的人民本位思想,從而實現了哲學體系的革命性變革。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104 頁。在新時代的歷史境遇中,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本位意蘊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其不但關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多元實踐主體(人民群眾),而且關聯社會主義根本底色的性質承載主體(社會主義)。就此而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實踐創構的本體層面,勢必不能背離對黨的領導優勢特征與社會主義根本性質的堅守。
作為歷史范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主體的人民群眾,在不同的時間方位與歷史場域中呈現出不同的具體蘊涵。在《共產黨宣言中》中,它包含著推動歷史發展的人類大多數,而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無產階級、知識分子、中國共產黨等是對人民主體范疇更加具像化的表達。“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②《中國共產黨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1 頁。由此可見,在發展思想生成演進的實踐理性進路中對人民主體的堅守也就意味著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守,“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第44 頁。。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實踐探索的人民本位維度人所共知,而從社會本體層面對發展思想的實踐追索卻鮮有論及,“人們卻忽略了馬克思關于‘主體,即社會’的這一重要理論,亦即忽略了馬克思的社會主體論”④俞吾金:《馬克思的社會主體論探要》,《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年第5 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性質承載主體的社會主義,實質上表征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底色與本質特性,因此社會本體研究視域的重大意義不容忽視。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給出了明確回答:“我們黨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主義。”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年,第109 頁。由是觀之,就實踐理性向度的社會本體層面而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既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根本任務、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等社會主義的共性原則,又根據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和現實境遇創造性地提出全面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夢等蘊含中國特色與個性特征的新思想、新理念,不但沒有改變社會主義的本質底色,反而更加堅定對社會主義根本性質的牢固堅守。
實踐創構本體維度的本質堅守構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實踐理性進路的基本前提與首要環節,而實踐維度的現實推進則是發展思想實踐理性進路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步驟。因為發展思想需要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實際境遇溝通連接,才能完成從可能性的理論形態到現實性的實際樣態的飛躍。在實踐層面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路徑依憑雖無可爭議,但仍需深究兩者如何“結合”以及怎樣“結合”的問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共產黨人并未充分厘清這一問題,以王明為首的左傾主義者唯馬克思主義原教旨主義是從,或奉守拿來主義將理論與實際直接嫁接生搬硬套,或持守線性思維模式把理論和實際機械相加拼湊雜糅,從而陷入教條主義窠臼不能自拔,致使中國革命遭受重大挫折,要走出如是困局,行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的辯證推進之路也就勢所必然。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⑥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求是》2019 年第1 期。無論是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抑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都應該堅持問題導向式的實踐理性進路。問題導向式的理論與實踐辯證互通的理性進路既不唯理論教義是崇,也不唯現實實際是舉,既不執迷于文本中心主義的獨白理性,也不執著于主觀中心主義的感性執拗,既不陶醉于晦澀的特定概念創造,也不固守在既定的學科邊界之內構造自身,既不營造枯燥的原教旨主義論證,也不偏向對經典文本隨心所欲的縱情演繹,而是以發展進程中的現實問題為導向,以科學理論與實際問題辯證交融的方式來顯揚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實踐理性自覺的整體架構。
以此為鏡,聚焦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生成創構歷程,不難發現,中國共產黨每一次發展思想的偉大飛躍無不是直面中國社會自身發展進程中的獨特問題,并以種種現實發展問題為引導,通過互涉融通的實踐理性進路,而達致科學理論與中國實際之間的辯證統一。立足新時代的實際境遇,中國共產黨一如既往地直面掣肘人民對美好生活期待的現實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式的實踐理性進路,創造性地將科學理論與中國實際相連接,使其在交流互通中實現有機結合,從而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繁榮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美麗中國與健康中國乃至數字中國建設、加強基礎設施投入等戰略構想,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的實踐理性在本體維度秉承對黨的領導優勢特征和社會主義根本底色的堅定捍衛、實踐維度追求科學理論與中國實際的辯證統一這兩個層面還并不能完全彰顯其實踐理性與詮釋其實踐邏輯,尚需立足整體實踐過程,用方法論與之呼應配合,才能實現黨的發展思想在新時代實踐進路上的邏輯完整性。方法論是基于正確世界觀的基礎上,用以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的理論,如果說世界觀解釋的是“是什么”的現實性問題,那么方法論給予的就是“怎么做”的指導性解答。“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①習近平:《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 年第2 期。就此而言,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就是我們所要學習掌握與發展運用的科學本領。在新時代的歷史境遇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0 頁。。守正與創新的有機融合作為唯物辯證法方法論的理性表達與集中體現,構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實踐創構至關重要的方法論原則。樹立守正與創新的辯證法原則,即是要堅持守正與創新存在于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之中,寓于同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兩個方面。
首先,“守正”的固本培元是“創新”突破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為創新發展確定立場和方向。“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第669 頁。創新發展雖有其自由的空間,但創新并不指涉無所顧忌地肆意闡發,也不意味漫無目地率性而為,而是立足既定歷史條件、遵循既定發展規律、圍繞既定價值軸心所采取的有的放矢之實踐。就此而言,立足新時代的實踐境遇,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生成創構中的“守正”就是在“是”與“應當”的辯證統一中,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之“正”,守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之“正”,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
其次,“創新”的突破發展是“守正”固本培元的核心與依歸,為固本培元提供手段和路徑。創新發展是固本培元的應有之義,理論的生命力正在于不斷突破機械僵化與封閉教條的藩籬,在與現實實際的交往對話過程中,持續拓展文本意涵與外延的闡釋空間從而釋放理論張力。與“守正”相對應,立足新時代的實踐境遇,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生成中的“創新”就是要創人類文明形態之“新”,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新”,創發展道路與實現方式之“新”。以此為鑒,不難發現,在新時代發展思想生成創構的實踐進路中,中國共產黨牢固樹立守正與創新的辯證法原則,始終堅持真理相對性與絕對性的統一,不斷革故鼎新、持續推陳出新、接續反本開新。既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正”,又開創新時代、新思想、新理念之“新”;既持守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之“正”,又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新”;既信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又開創新時代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新”。凡此種種構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在生成創構的實踐進路中恪守守正與創新辯證統一方法論的光輝典范。
總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思想絕非奇思興動抑或妙想勃發,而是基于理性、合乎理性的產物。如果說其交往理性向度重在刻畫主體融通、文化會通、界域聯通共存的交往圖景,從而詮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包容并蓄的本真意蘊;價值理性向度旨在勾畫人文關懷、共富關切與生態關照共顯的價值圖景,從而彰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在“人—社會—自然”層面復歸再現伙伴關系的價值宗依;那么實踐理性向度意在擘畫本質堅守、辯證推進與方法引領共在的實踐圖景,從而達致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自主創構的行動訴求。三重理性向度雖各彰其質、各顯其能,卻又共同建構和繪就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展思想理性運思的邏輯內核與時代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