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碧 李宇峰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下簡稱“國慶70周年”),以《人民日報》為主的各大媒體都對其進行了長時間、大篇幅的報道。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人民日報》作為第一大黨報,截至2023年2月3日,其官方微博擁有1.51億粉絲,其強大的傳播力以及報道的真實性、及時性、權威性使“人民日報”微博在國慶70周年議題中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影響力,很好地銜接了民間和官方兩個輿論場。
自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微博開始對國慶70周年進行相應報道,共搜索統計500篇報道。筆者通過建立了一個三級分類系統,第一級是從議程設置分析的角度出發設立,第二級是從議程設置角度下設立報道篇幅、報道模式、報道態度、消息來源、報道體裁、報道類型六個子類目,子類目下又設有第三級分類目,如:前、中、后期報道數量①,情節框架模式、議題框架模式、新聞體裁用作詳細定義和分類。所得數據用spss23.0軟件統計分析其報道特征。
據統計,前期報道數量為144條,占總數的28.8%,中期報道數量為255條,占總數的53.2%,后期報道數量為90條,占總數的18.0%。《人民日報》微博在對國慶70周年這一節慶事件的報道中,主要集中于中期階段的報道。議程設置理論重點強調媒介與媒體對信息和觀點是否重視是受用戶與受眾的關注所影響的,而受眾又會因為媒介對同一消息的報道頻率與關注程度的不同而改變對消息的認知,對媒介重點報道的消息與事件會更加重視與關注并采取行動。[1]“人民日報”微博對國慶70周年的高頻率報道,有利于受眾認識與接受這一媒介事件。
筆者將報道模式分為情節框架模式與議題框架模式,其中,情節框架模式全要采用描述性語言,議題框架模式全要采用解釋性語言。根據統計顯示,《人民日報》微博關于國慶70周年的報道中,情節框架數據模式的報道為274條,占總數的54.8%;議題框架模式的報道為226條,占總數的45.2%。這些描述與解釋都是為了使受眾更好地了解與接受這一議題。
《人民日報》微博發布的國慶70周年報道中,負面報道數量為0;中立的報道數量為188條,占總數的37.6%;正面的報道數量為312條,占總數的62.4%。由此可見,《人民日報》微博主要采用正面態度報道方式進行國慶70周年的宣傳報道。
根據統計數據,《人民日報》 微博原創報道數量為487條,占總數的97.4%;轉載報道為13條,占總數的2.6%,而轉載報道主要來源于新華社、央視新聞等官方媒體。由此可知,《人民日報》微博以原創報道為主,極少發布轉載報道,而轉載媒體也較為權威,最大程度維護報道內容的真實性。
在報道體裁中,特寫報道數量為81條,占總數的16.2%;通訊報道數量為74條,占總數的14.8%;消息報道數量為339條,占總數的67.8%;評論報道的數量為6條,占總數報道的1.2%。其中,消息體裁文字簡潔,時效性強。
報道類型中,文字+圖片的報道數量為122條,占總數的24.2%;文字+視頻的報道數量為330條,占總數的66.0%;純文字的報道數量為48條,占總數的9.6%。可見,《人民日報》微博對國慶70周年報道主要采用文字+視頻類報道,其次是文字+圖片類,純文字報道用得最少。
李普曼在《輿論學》一書中提出,大眾傳播媒介對信息進行結構化地篩選、加工后向公眾報道,信息環境正變得越來越復雜,信息也不再是客觀地、鏡子式地再現,這樣的信息環境被稱為“擬態環境”。[2]在此信息背景下,《人民日報》通過對國慶70周年的再現式報道,可以影響公眾的選擇與關注。
《人民日報》微博在2019年2月啟動“新中國成立70周年”“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等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記錄新中國成立70年的砥礪奮進,這一系列話題活動吸引各大媒體、微博流量大V博主、微博普通用戶參與討論;2019年6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標識,此后《人民日報》微博集中報道迎國慶的消息,如國防部為國慶70周年與國慶大閱兵做準備活動,又如全體中華兒女艱苦奮斗建設祖國迎接國慶70周年;《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與李宇春、佟麗婭、劉昊然等明星在微博合作,發起“我與中國”全球短視頻大賽,設置總獎金額100萬元,最高個人獎金10萬元,鼓勵公眾參與講述中國故事,以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日報》微博上述一系列的前期鋪墊導入,能達到提前造勢、引導公眾關注的效果,為接下來的新聞報道定下了基調,為受眾設置了議程。
政治學家安東尼·道斯認為,公眾對某一問題很難保持長時間的關注,即使是重大的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也是枉然[3]。得益于科技的發展,信息傳播渠道的拓展,當今社會處在一個信息碎片化、多樣化、大爆炸的時代,信息傳播媒介“病毒式”的傳播速度使各類信息瞬間被擴散,信息從一個節點迅速傳播到無數個節點,加之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因而公眾很難對一個媒介事件保持持續關注。在一段時間內,對同一消息的頻繁、重復報道,有助于公眾重視和深入理解媒介事件。受眾將根據媒體提供的信息而改變對事物重要性的理解與認知,媒體給予的重視越多,公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就越高,優先對媒體認為重要的事件與消息采取行動。《人民日報》微博作為擁有龐大粉絲數的官方微博媒體,在議程設置的跟蹤循環報道上很具代表性,從不同角度深化公眾認知。2019年1月至12月,《人民日報》微博前中后期都對70周年慶進行相關報道,根據筆者統計數據,前期報道144篇,中期報道266篇,后期報道90篇,全程報道都覆蓋有70周年慶的相關新聞,全面深化公眾認知。前中后期全程報道,層層相扣,相互銜接,沒有出現“爛尾式消息”報道。對于國慶70周年這一需要公眾關注的議題,《人民日報》微博在廣泛而深刻的媒體平臺中循環持續報道,以加深公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根據筆者統計的500篇《人民日報》微博對國慶70周年的報道,我們發現《人民日報》微博對國慶70周年的報道絕大部分都配有圖片和視頻,每條微博使用“[]”符號突出顯示關鍵信息,不僅可以簡潔地向公眾傳遞核心信息,還可以通過圖片和視頻吸引公眾的注意力,此外,在圖片和視頻中放置詳細信息,突破了微博的140個字符的限制,并增加了每條微博的信息容量。同時,微博圖片的“九宮格”布局方式,不僅給人整體視覺上的強烈沖擊,而且使信息的傳遞最大化。隨著互聯網技術與媒介傳播技術的發展,圖文消息的呈現已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短視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國慶70周年媒介事件不僅是由央視、《人民日報》等國家官方媒體主導的一次媒體的“狂歡”,同時也是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平臺中公眾的“狂歡”。《人民日報》微博充分利用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優勢,在此次議題事件中,大量采用文字+視頻的可視化方式,將國慶70周年的輿論氛圍展現給公眾,取得最大傳播效果。
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效果雖然不能決定受眾的觀點和看法,但能夠對受眾的認知產生一定影響,影響人們關注哪些事實意見以及關注的先后順序。[4]國慶70周年議程設置中,受眾參與討論的相關話題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受眾的認知與態度,是分析和衡量傳播效果的方式之一。
10月1日上午,新浪微博平臺直播國慶大閱兵,“央視新聞”微博最高峰值比《人民日報》微博凈增粉絲超過40萬,《人民日報》微博發揮其優勢,發掘出大量適合網絡傳播的爆點。隨后統計,10月1日當天,《人民日報》微博共主持微博話題130個,其中上熱搜50個,總計閱讀量99億,而“央視新聞”微博當天主持話題89個,上熱搜27個,總閱讀量46億。10月1日0點,由《人民日報》微博發起的“今天,轉發接力,把最美好的祝福都給你!生日快樂,#14億人為你慶生#”一條微博,被廣大網民與明星轉發閱讀,當日轉發量達1522萬次,評論25.9萬條,點贊117萬次,取得可觀的傳播效果。
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媒體議程設置產生效果的決定因素取決于與公眾的需求導向是否一致,對需求的定位基于兩個因素,信息與個人的相關性和信息的不確定性程度。[5]信息的相關性越大,事物的不確定性程度越高,對導向的需求就越大。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第70周年,不僅《人民日報》密切關注它,各大媒體也密切關注它。正如麥庫姆斯和肖認為的,信息的相關性越大,人們對導向的需求就越大。《人民日報》微博關于國慶70周年的新聞報道與其他媒體對國慶70周年這一議題的報道具有較大的相似之處,從而出現了媒體之間議程設置的“共鳴效應”。主要媒體之間相互影響共同致力于國慶70周年的報道,呼吁公眾加強對這一節慶事件的關注,增強公眾的集體記憶與家國意識。
繼《人民日報》微博發布相關話題后,“央視新聞”“新華網”等媒體微博不僅參與《人民日報》微博所發起與主持的話題,同時利用自身龐大的微博粉絲基數這一優勢,也在微博發起相關話題,引起網民的廣泛討論與閱讀,如表1所示。

表1 各媒體主持話題
在《人民日報》微博發布相關討論話題的帶動之下,各媒體相繼駐入,媒體逐漸相互參與彼此話題討論、閱讀,各媒體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他們是一個社會子系統,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人民日報》是主流媒體,有在第一時間獲取國家相關政策消息的優勢。2019年《人民日報》微博關于國慶70周年的相關話題一經報道就在各大媒體間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各大微博媒體受《人民日報》微博設置的議題影響,進一步設置與《人民日報》微博相似或者相關的議題,從而在自己媒體覆蓋范圍內發揮其影響力。
國慶70周年宣傳報道活動結束后,人民日報社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人民日報》及其所屬媒體對國慶活動的宣傳報道經驗,分析了對國慶70周年的議題報道效果。這次報道活動不僅記錄了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而且也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向世界展示了70年來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變化。筆者通過對這一宣傳報道活動特點分析,總結出本次國慶報道的特點與總體趨勢,了解了其對國家和人民的重大意義,回望《人民日報》微博對國慶70周年活動的報道,其中成功經驗及做法,對各媒體做好重大節慶活動報道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注釋:
①根據“人民日報” 微博對國慶70周年的報道頻率劃分前中后期。筆者統計“人民日報”相關微博報道發現,2019年1月—2019年8月,“人民日報” 官方微博發表國慶相關微博報道的頻率為2~5天一條,此時間段為前期鋪墊預熱階段;2019年8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曉暉和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有關情況,各大媒體在相關平臺發布大量關于國慶70周年的宣傳報道。“人民日報” 官方微博在2019年9月—2019年10月,發布相關微博報道頻率為每天1~5條,10月1日當天發布微博高達75條,此階段為中期報道階段;2019年11月—2019年12月,發布微博報道頻率為1~3天一條,此時進入后期收尾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