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
【摘要】教育4.0時代,互聯網以其直觀形象、新鮮活潑、互動性強的優勢促使傳統習作評價改革。其先進技術成果應用于習作評價成為大勢所趨。習作評價教學的策略有:評價前置,借助于互聯網圖畫和視頻資源,為學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彌補傳統習作評價的枯燥乏味;組建網絡社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元評價,加快推進習作評價的創新;結合多種網絡工具,促進習作評價立體高效,實現評價可視化、過程化、數據化。
【關鍵詞】教育4.0;習作評價;教學策略
教育4.0,即以互聯網為信息載體及傳遞通道,以智能終端與移動智能終端為人機交互界面,以滿足學習者心智體驗及促進其心智發展為目標,以專業組織結合學習社群為組織形式的教育。習作評價在傳統的互聯網技術支持下,更加突出“智能終端”“信息交互”“組建社群”這三個時代內涵,關注學生思維過程、關注學生進階,對推進習作評價可視化、過程化、數據化發揮重要作用。
一、評語前置,從源頭評價
新課標強調,習作“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同時指出,“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進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傳統的習作教學只關注習作結果,缺少對于學生習作過程的介入。典型的特征即是習作評價以教師評語為載體,學生在得到教師習作評語后,習作即暫告段落。這樣的做法傷害了學生的習作積極性,眾多學生對習作產生畏懼心理。而巧借互聯網以及移動終端設備,可以智慧展開習作教學,促進習作評價真正發生。
平板電腦的在線文檔客戶端擁有在線協同編輯功能,可供教師和學生共同使用。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習作《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為例,學生進行習作構思,并通過在線文檔制作思維導圖后,出現了素材選擇缺乏典型性且沒有與生活結合的情況。各學習小組出現的這種共性問題可以同步傳送到教師端口。此時,教師可及時給予前置性評語,并調動互聯網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南京明孝陵資源庫。學生通過在線觀看精彩的實景展現,身臨其境地在線上游覽這一文化遺產。同時,利用網絡習作資源庫,展示不同季節的南京明孝陵圖像,讓學生足不出戶即可游覽不同季節的明孝陵,為習作打開思路。學生生活體驗得到激活后,再次運用在線文檔制作思維導圖便游刃有余了。
學生選擇的明孝陵素材包羅萬象,但缺乏特色。這時,教師及時介入進行習作評價。適時啟動網絡數據分析技術,在全班學生中展開小調查,選出“你最喜愛的明孝陵景區的五處景點”,恰當選擇習作素材。
傳統的習作課堂中,教師無法及時關注學生習作過程,只有在習作成稿后進行講評。但是,網絡客戶端可以有效改變該局面。互聯網的平面性、主體的平等性可以使學生在習作時在線邀請教師、同學進行評價與指導,或者直接連線教師在線依據習作某一段落進行“下水文”創作,給予實時指導。
巧借網絡資源,可以從源頭上消除學生對習作主題的陌生感,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調動腦海中已有的生活素材,化“后置性評語”為“前置性評語”,在習作的最初階段獲得更為有效的習作指導。
二、工具支撐,從過程評價
新課標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教育4.0視域下的習作評價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進階,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維度,知識、能力的維度,過程、方法、習慣的維度始終貫穿習作評價教學策略操作的全過程中,在評和改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習作前了解學生學情,習作中觀察學習過程、靈活調整教學方案;習作后評定學習成效。
例如,在線文檔具備在線協作功能,學生在線修改習作,教師可以在線評價,提高習作評價效率的同時,甚至可以利用在線批注功能從價值觀正確、中心明確、表達流暢、見解獨到、詞句準確、修辭恰當等各方面“把脈”學生習作過程,展開習作評價,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線講評中,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習小組在習作中的共性問題,并通過錄屏軟件的實時錄屏功能,把精要講解的視頻傳輸到群中,指導學生并及時進行糾偏。錄制的視頻亦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需要的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幫助打開習作思路。
眾多網絡工具具有習作在線保存功能,為不同評價主體在習作過程中進行有效交流提供便利。教師參與到學生的習作過程中,對學生習作中展現的情感價值觀亦可采用合適的、適時的評價方法,促使習作質量提升。此外,教師可以隨時用手機拍照記錄學生生活的點滴,儲備習作指導資源,與學生、家長共享,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三、組建社區,從多維評價
互聯網還可以實現智能分組,提高評價效率。建設網上習作評價社區,邀請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專業人士進入評價社區,實現習作評價主體多元化,將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結合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到習作評價過程之中。
例如,從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16課《海上日出》中可以發現:通過“時間變化+景象變化”的方法,作者巧妙寫出海上日出的過程。通過分組小程序,教師事先輸入總人數、分組數量,打破以往固定的四人小組分組模式,實現實時快速分組。班級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后,選擇自己熟悉的景象,仔細觀察,展開想象。如有的小組合作寫出如下精彩語段:一開始,太陽像一個飽滿的蛋黃,慢慢地往西方挪動。蛋黃外面還圍著金色的光環,給天空、大地都鍍上一層橘黃色。過了一會兒,太陽接近地面慢慢往下沉,光線變得柔和起來。漸漸地,它只露出半張臉,像個害羞的小姑娘似的。教師、家長代表、學生在習作社區中,從寫作方法的專業角度,圍繞“蛋黃”的顏色、形狀變化等方面,對學習小組的習作展開評價。學習小組接下來的習作重點圍繞“景象變化”適時進行調整,提高了習作評價效率。
以往的學生習作可以在班級的文化墻、學校櫥窗進行展示,也可以在雜志上發表,但較為局限。教育4.0時代,新媒體領域成為了學生展示習作的平臺,并實現了評價的持久、延續。社交平臺的展示,是評價的開始,亦是下一輪習作的始發地。教師要依據習作的課型特點,從想象作文、抒情作文、記敘作文、議論作文、說明作文等各個領域,列出評價點,完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正確評價,發展自己的評價能力。同時,注重引導創作主體用心搜集有效的評價,在總結提煉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二次修改,完善自己的習作。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把握不同的習作評價尺度,淡化傳統評價的選拔、甄別功能,實施開放性、多元性與創新性評價,促使習作評價真正發生,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教師還可以篩選出適合學生習作的素材,利用互聯網資源形象直觀、可操作性強、互動性強等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創設習作情境,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直擊學生內心世界,激起心靈共鳴、思想共振。
總之,教育4.0時代,習作評價應以發展學生心智為目標,以互聯網智能終端或移動智能終端為載體,轉變組織形式,依據習作評價標準,科學、多元地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習作進行評估,最終實現習作教學的突破。
注:本文系江蘇省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第十一期一般課題“教育4.0視域下的習作評價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Eb4408)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