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
在鄉村任教的這23年中,我堅信閱讀可以擦亮每一個日子,讓我內心更澄凈,行動更有力。自加入興化市小學青年教師讀書班以來,我們一群人堅持閱讀這件事,努力做個敞亮的讀書人,在交流和探討中修煉專業眼光,提升教學勇氣,也發現了堅持的力量。
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斯賓塞說:“在我看來,運用快樂的教育方法和培養快樂的教育氛圍要比其他的方法有效得多。”教師的使命是要培養健康的、和諧發展的人。所以很難想象,這個人若在學校教育中不能被喚起對學習的渴望,不能被激發自我成長的內需,不能體驗思維碰撞、思想交融的快樂,而是被逼著苦讀苦練、死記硬背,他長大后怎么可能會充滿熱情地投入生活、真誠地服務社會,而不生發“基于一種彌補過去之苦的補償心態”?恰恰是那種體驗了學習和交往的快樂的,童年生活過得健康、充實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融入社會,并且能夠把習得的積極生命體驗延續到之后的人生經歷中。
積極、快樂地活在當下,孕育著孩子們將來充實有趣、健康合理的生活。斯賓塞對保姆德賽娜說,在一個家庭里,如果聽不到孩子爽朗的笑聲,那么這個家庭是沒有什么希望的。每天下班回家后,他會請小斯賓塞為他彈奏一曲。每當小斯賓塞彈奏的時候,他就坐在一旁專注地聽著,還會時不時地跟著節奏哼唱。就這樣,小斯賓塞的音樂潛能被開發了出來。克羅斯太太采納了斯賓塞讓她和女兒一起唱歌的建議。一段時間后,她驚喜地發現,自從和女兒一起唱歌之后,孩子的成績比上學期提高了很多,自信心也增強了,連她本人的精神也明顯比以前好了許多。
“我們要讓孩子放聲歌唱,我們自己得先唱起來。”優良的教育就是“點燈”,點燃個體內心對美好事物的欲求。一位優秀的教師,就是學生心靈世界的燃燈者。倘若內心的燈沒有點燃,只有外力在不停催促,結果“便如一個關在黑暗土牢里的人,些微光亮透過罅隙卻仍然照不進去,亦不能持久,甚至有熄滅的可能”。“點燈”這件事,就學科教學而言,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給學生創造條件,提供自主鍛煉的機會;二是創設情境,激勵學生的自我成長。
這樣的過程給快樂學習、直面挑戰創造了可能。具體怎樣做呢?第一,我們自己要有熱愛的態度,教師的熱情與熱愛會傳遞給學生;第二,教師要時刻記得,自己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體,而不是沒有靈魂的物質。我們要想辦法借助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升他們的判斷力,與當下的生活相結合,使教師教得通透、學生學得完整;第三,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觀照自我,激發他們的內在情感和自我意識,使他們知道了一些東西并且真的會了、能為己所用,感到自己是在前進著的。
作為激勵的藝術,教育的要旨就在于喚起個體生命向著更高事物開放、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姿態。這項工作的收獲是遠期的,常常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容易讓人產生失落、懈怠之感。保持樂觀、用對方法很重要。在斯賓塞的積極引導、耐心培育下,校長口中“簡直沒救了”的三個孩子都有了長足進步:勞倫斯成了著名的律師,小湯姆成了受人尊敬的牧師,杰克成了研究鳥類的專家。“同情心,可以幫助我們去認識孩子,了解孩子,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在精神上、肉體上受到傷害時,同情就是一副止痛良藥,是他心靈上的一道神奇的曙光,讓孩子的內心感受到溫暖和鼓舞。時常以“同情之心”去體會孩子在各種遭遇中的不快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
寓教于樂是打開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因為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了秘密的盒子,找不到鑰匙,或者不經常使用鑰匙,鎖孔就可能會生銹,甚至再也打不開盒子。發生在小斯賓塞和其他孩子身上的奇跡,告訴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相信孩子們沒有真正的優劣之分,只不過是特點不同……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堅持遵循孩子心智發展的次序,耐心、用心地給予引導與幫助。未來已來,要相信,奇跡就發生在當下“這個”時候。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老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