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黎沖森
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進入后補貼時代。車企正身不由己地陷入從價格戰到淘汰賽的系統化“內卷”中。沒有選擇,車企應揚長避短地做足應戰準備,以便在這場耐久戰中笑到最后。
2023 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烽煙”四起。在國內,“國補”正式退出、降價和漲價潮起、車企紛紛進軍高端市場等;在國外,歐洲議會通過《2035 年歐洲新售燃油轎車和小貨車零排放協議》,2035 年開始在歐盟27 國范圍內停售新的燃油轎車和小貨車等。新能源汽車市場“內卷”勢必加劇。
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抓住了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戰略機遇,實現了快速增長。2022 年,新能源汽車銷售688.7 萬輛,同比增長93.4%,連續8 年保持全球第一,市場滲透率從2021年的13.4%上升至25.6%。新能源汽車不僅市場規模全球領先,一些關鍵技術實現了有效突破,而且自主品牌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競爭力快速提升,比如2022 年在國內市場銷量占比達到79.9%。新能源汽車正進入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新發展階段,呈現出市場規模和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良好發展局面。
這些都昭示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搶位戰序幕已徐徐拉開。
2023 年是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出后的第一年,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重新洗牌的開端。當政策驅動切換為市場驅動后,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競爭也悄然進入拼硬實力的新階段。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出在一段時間內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因為退坡后會有一段市場的回調期。但是這次退坡的金額比較小,且已經提前預告,所以影響是可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持續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表示,補貼退出后還有一些政策在鼓勵支持行業發展,比如雙積分交易辦法和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等。
從2009 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補貼以來,國家補貼政策連續實施了13 年,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從2009 年到2022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5294 輛增長到688.7 萬輛。其中2017 年起,新能源汽車補貼按階段和計劃逐步退坡,直至2022 年底。據公開資料,13 年時間,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補貼超過2000億元,獲得過補貼的新能源車累計超300 萬輛。
免征購置稅政策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據國家稅務總局數據,2022 年我國累計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879 億元。目前,部分地方政府采取了免征購置稅延續政策等,靈活地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葉盛基認為,購置稅優惠對車市回暖乃至整個經濟的拉動起到重要的作用,建議保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傳統燃油車也保持一定比例的稅費減免。
總之,“國補”退出將形成倒逼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競爭態勢。其實,新能源汽車最終還得靠市場化發展才能持續走下去,所以汽車企業不要形成對補貼政策的過度依賴。

近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還出現了一波降價或漲價風潮。這場風暴由被稱為“卷王”的特斯拉掀起,并波及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這也讓不少車企陷入價格調整的兩難境地。
近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還出現了一波降價或漲價風潮。這場風暴由被稱為“卷王”的特斯拉掀起,并波及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這也讓不少車企陷入價格調整的兩難境地。
2023 年1 月6 日,特 斯拉在中國市場下調Model 3 和Model Y兩款國產車型的價格,其中Model 3 降價2 萬元至3.6萬元,起售價降低至22.99 萬元,而Model Y 降價2.9 萬元至4.8 萬元不等,起售價降至28.89 萬元。隨后,特斯拉在全球多國市場也下調了Model 3和Model Y 車型售價,其中包括德國、美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挪威等,降價幅度為1%-20%不等。
讓人有點意外的是,2 月10 日,特斯拉又宣布,Model Y 后輪驅動版從原來的25.99 萬元,調整為26.19 萬元,漲價2000 元;提車時間也從原來的1-4 周增至2-5 周。2 月12 日,特斯拉美國官網顯示,特斯拉Model Y 全輪驅動版漲價500美元,售價漲至5.149 萬美元;Model Y 高性能版價格再度上調500 美元,售價為5.849 萬美元。而2 月初,特斯拉已將Model Y 長續航版上調1500 美元,售價漲至5.499 萬美元,高性能版上調1000 美元,售價調整至5.799 萬美元。這被外界稱為“不按套路出牌”。
特斯拉調價逼著很多品牌也跟著調整。比如,1 月13 日,AITO 宣布多款車型調價,最高優惠3 萬元;1 月17 日,小鵬汽車宣布調整旗下G3i、P7、P5 多款車型的指導價格,降價幅度為2 萬元至3.6 萬元;2 月3 日,蔚來發布2 月限時優惠購車方案,包括國家補貼兜底優惠、長庫齡展車優惠、置換優惠等;2 月8 日,理想L7 上市,將價格下調2 萬元。同時,部分合資車企也跟進價格調整。比如,1 月4 日,東風日產宣布1 月1 日至2 月28 日期間下定單并鎖單ARIYA 艾睿雅的用戶,可以享受最高3.26 萬元的綜合補貼;2 月9 日,廣汽豐田宣布bZ4X 廠家限時直降3 萬元等。
同時,部分車企也宣布漲價。比如,比亞迪宣布1 月1日起對相關車型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為2000-6000元;廣汽埃安、奇瑞新能源、一汽-大眾和哪吒汽車等紛紛宣布漲價。
新能源汽車價格調整動作頻頻,意味著在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賽道內卷愈發激烈,淘汰賽不斷加劇,眾多新能源車企被迫卷入這場價格戰。

從銷量來看,比亞迪2022 年銷量達到186.35 萬輛,同比增長208.64%,而2022 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超過131 萬輛,同比增長40%。這也是比亞迪銷量首次超過特斯拉。
2 月15 日,99 歲的伯克希爾副董事長查理·芒格表示,比亞迪在中國市場讓特斯拉相形見絀,盛贊比亞迪為其迄今為止最喜歡的股票。事實上,比亞迪與特斯拉已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兩大標桿企業,并開始正面對決。
特斯拉調價的壓力也傳導到了比亞迪。比如,特斯拉降價后的兩款產品起售價為20 萬元至30 萬元,這與比亞迪熱銷的漢、唐系列形成正面競爭。1 月,比亞迪發布了新一代“秦”PLUS DM-i,對比老版,新款指導價全面下調,最高下調1.4 萬元;據媒體報道,比亞迪王朝系列產品也啟動了降價策略,交車周期較2022 年出現不同程度的縮短,其中老款車型的優惠幅度在1 萬元以上,部分熱門現款產品也有上千元的優惠。“比如2021 款的漢EV 下調了2 萬元,2021 款秦EV 降價1.5 萬元,而新款車型優惠幅度普遍在6000 至8000 元之間。”其實,2022 年以來比亞迪進行過多輪提價,比如宣布從2023 年1 月起對相關車型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為2000元至6000 元不等。
從銷量來看,比亞迪2022年銷量達到186.35 萬輛,同比增長208.64%,而2022 年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超過131 萬輛,同比增長40%。這也是比亞迪銷量首次超過特斯拉。
從營收、利潤等來看,比亞迪2022 年預計營收突破4200 億元,凈利潤160 億元至170 億元,同比增長425.42%-458.26%。據媒體推算,2022 年比亞迪單車利潤為8500 至9000 元左右,而2021 年其單車利潤僅為4200 元左右。特斯拉2022 年營收814.6億美元,同比增長51.4%,凈利潤125.6 億美元,同比增長128%,其中汽車業務毛利潤率為25.9%。據媒體報道,2022年4 月至12 月期間,特斯拉單車利潤為9400 美元,而比亞迪為1454 美元。特斯拉2003 年創立,直到2020 年才扭虧,連續虧損17 年。車百智庫認為,特斯拉和比亞迪盈利背后有三個共同因素:一是規模效應,二是成本控制,三是單車售價。相比同行,這幾方面兩者都有相對競爭優勢。
但目前比亞迪超九成銷量集中于國內市場,而特斯拉銷量來源于全球。未來兩者在全球的角逐必然加劇。
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中低端市場漸趨飽和,中高端市場開始成為車企的新主戰場,尤其高端市場成為新的博弈重心。
目前,自主品牌車企已相繼發力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比如,吉利汽車推出了“吉利銀河”、極氪等,比亞迪推出了仰望、騰勢等。其實,廣汽埃安、長安汽車等車企都推出了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顯然,未來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成各車企的必爭之地。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大概有150 個汽車品牌。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表示:“近幾年中國主流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發展越來越好。中國品牌汽車的產品質量持續提升,服務口碑越來越好,技術創新不斷加快,品牌力不斷提升,品牌價值更加凸顯。”“品牌用戶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原來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用戶不搭界,現在是同臺競技。”
“中國品牌要抓住歷史機遇,特別是要抓住未來3-5 年發展的機遇期,抓住國際市場,加速品牌向上。”朱華榮表示,“我相信,未來10 年將會誕生世界級的中國品牌。”苗圩認為,100 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在競爭中一定會優勝劣汰,最后集中到幾家頭部企。可以想見,未來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競爭會有多激烈。
但最近奔馳 CEO 康林松(Ola K?llenius)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現階段,中國市場所有電動車售價都在30 萬人民幣以下,競爭極其激烈。我們都很清楚,同級別的電動車成本肯定比同級別燃油車高。但如果我們看高檔車,甚至是豪華車市場,就會發現競爭其實還沒開始,50萬人民幣以上的電動車幾乎是沒有的。我不覺得打價格戰對奔馳是好事兒。耐心一些,做好產品才是正事。”
中國車企需要沉著應戰,練好“內功”,保持持續競爭力才能在這場耐久戰中笑到最后。
近年來,中國車企一直在加快海外市場布局,并取得積極成果。根據目前發展態勢,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成為中國車企搶位的新戰場。
據中汽協數據,2021 年我國汽車出口達201.5 萬輛,同比增長101.1%,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31.0 萬輛,同比增長3.0 倍;2022年汽車出口達311.1萬輛,同比增長54.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 萬輛,同比增長1.2 倍。新能源汽車出口爆發式增長,目前主要集中在比利時、英國、德國、法國和挪威等發達國家。這種高速出口增長態勢,從側面說明自主品牌在全球車市的競爭實力不斷增強。
可以看到,上汽、廣汽、一汽、長安、比亞迪、長城、吉利和蔚來等中國車企都在積極向全球主流汽車市場發力,并在其新能源汽車市場立足。依托全球化產業布局,目前中國品牌已經進入全球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并進入歐、美、日和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些中國車企不僅彼此競爭激烈,也在直接與當地強勢汽車品牌對決。
其實,自主品牌企業從來沒有放棄過出口和全球化,盡管曾步履維艱。但在汽車產業轉型過程中,中國車企緊抓電動化和智能化發展大勢,實現換道超車,并強化走出去戰略,逐漸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總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搶位戰序幕已拉開,車企應揚長避短地做足應戰準備,以免在這場生死博弈中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