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雪嬌
摘要:以“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為內涵的勞模精神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都不過時,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本文基于有關勞模精神的重要文件精神和重要論述,歸納勞模精神的時代內涵,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的重要意義,針對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職業理想面臨的嚴峻挑戰,采取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形式分析高職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現狀和存在問題,分析其深層原因,結合調查結果和相關理論及實踐成果探索加強高職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勞模精神;路徑
勞模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勞模精神誕生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成長于新中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改革開放中蓬勃發展。雖然在每個時期呈現出了不同的時代特征,但其內核基本穩定。從“出大力、流大汗”的忘我勞動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到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型勞動,勞模精神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具有重要意義[1]。
以“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為內涵的勞模精神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都不過時,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2]。
愛崗敬業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愛崗是敬業的基石,敬業是愛崗的升華。
爭創一流是指在追求卓越的目標引導下,每個人都奮發向上,爭創一流。勞模都是各行各業中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典范。
艱苦奮斗精神的內在核心是不怕困難,勇于挑戰,不滿足已有成績,不避諱差距,始終奮發向上、謙虛謹慎,保持一種不斷進取的精神狀態。
勇于創新就是不拘一格,不因循守舊,勇于挑戰自我,不斷突破,連創新高。
淡泊名利是以超脫世俗、豁達客觀的態度看待一切。勞模的業績與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密不可分,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奮斗不息,并且能做到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腳踏實地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價值,成為人們尊敬的先進人物。
甘于奉獻就是要把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前,用奉獻來自我約束、自我升華。
勞模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勞模們用奮斗引領社會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為祖國的發展奮勇向前。勞動是構建社會的基石,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基石。勞模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勞模們用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富強、文明、和諧。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傳授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培養技術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也指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技能型社會,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高職院校培育勞模精神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辦學水平和培養質量,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創新之舉。
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對于他們的成長和未來職業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培養崇高理想信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培養優秀勞動品質和工匠精神,并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現狀,課題組于2023年7月以陜西高職院校學生為對象,采取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實錄的方式,以隨機調查的形式開展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00份,收回675份,有效問卷645,問卷回收率為96.43%,有效率為95.55%。除了問卷調查外,本課題組還召開座談會9次,個別訪談學生94人。調研結果較客觀充分地反映了高職院校學生對勞模精神的認識和認知情況,也反映出了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中,還存在著片面認知勞模精神,對勞模精神的宣傳渠道較窄、力度較小,與育人結合力度不夠等問題[3]。
(一)對勞模精神的科學內涵認知欠缺、導向有偏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缺乏對勞模精神的深刻認識,對其內涵和價值認識不夠全面。一些學生認為勞模精神是一種過時的精神,與現代社會發展脫節,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這種認識導致學生對勞模精神的學習興趣不高,缺乏學習的動力。在中華文明史上,最不缺的就是辛勤、持久、創造的勞動者,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勞模精神推動著國家的建設、改革和發展,對個人、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內涵價值和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在調查中,高職學生能普遍認識到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理念。但提到以“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為核心的勞模精神時,36%表示不了解,7.33%的受訪者表示沒聽過,可見對勞模精神的宣傳與弘揚仍待加強。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始終注意多層次、全方位建構勞模形象,使勞模形象與國家形象、社會形象相互襯托、相得益彰,尤其是注意將勞模形象融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向勞模學習、向勞模看齊、爭當勞模。
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對勞模形象認知有多元化、多樣化傾向,將“明星人物”“公眾人物”當作勞模。部分學生不愿向勞模學習,不愿意成為勞模,認為勞模們都是干臟活累活的人,自己不愿意或吃不了那份苦。這側面反映了高職院校在勞模形象建構宣傳和勞模評選標準方面有所欠缺,導向有偏差。
(二)對勞模精神的有效宣傳力度較小、渠道較窄
新媒體對勞模精神的宣傳力度仍有待提高。在宣傳載體上,46%受訪學生認為勞模精神的認知來源是教材,獲取媒介較單一;在宣傳節點上,主要集中“五一”勞動節前夕或勞動月,日常宣傳較少;在認知階段上,受訪學生表示大學接觸勞模精神內容較義務教育階段少很多,學校的主題教育活動關于勞模精神的也較少,僅21.3%的受訪者表示所在高校開展過“勞模進校園”主題活動,58.3%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在調研各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方面存在的問題時發現:42%的受訪者認為信息獲取渠道較窄,23%的受訪者認為內容比較陳舊,形式比較單一,作用越來越小,30%的受訪者認為與實際脫離,看起來熱鬧,但效果不佳。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在勞模精神的宣傳方面還需要著重探索和實踐。
另外,勞模精神的宣傳往往借助于媒體傳播,缺乏一支政治強、業務精、創新強的宣傳隊伍,將政治建設和輿論引導結合起來。宣講教師往往是就宣講而宣講,未能深入研究理論知識,了解勞模精神的發展脈絡,未能走進勞模身邊,了解勞模事跡,沒有情感共鳴自然難以達到打動人心的宣傳效果。
(三)對勞模精神的育人功能挖掘不深、延續不夠
新時代,高職院校逐步結合自身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將勞模精神融入課堂,勞模精神的育人功能逐漸顯現,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一是未形成課程教育體系,勞模精神的講授主要依托勞動教育課程,對其他課程的滲透性不足,使勞模精神的感召力、凝聚力未能得到充分體現;二是對勞模精神的學習和弘揚延續性不夠,學習和傳播勞模精神往往限于特定時間和特定場所,未能體現在全方位的育人過程中;三是在探索培養評價機制方面存在漏洞。勞模精神的評價更多依托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制度不完善、標準不統一、程序不規范等問題會直接導致成績不合理,學生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較低,進而影響其對勞模精神的認知、理解和傳承。
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勞模精神的過程中,缺乏實踐的機會和平臺。一些學校雖然開展了一些實踐活動,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和效果。這導致學生對勞模精神的理解和體驗不深刻,難以真正將勞模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以上調研數據和調研結果為我們厘清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情況和存在問題提供了現實支撐,也為探索多維度全方位弘揚勞模精神路徑提供了思路方法。
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要注意加強引導,強化宣傳,主動占領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網絡教育三個陣地,探索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線上與線下齊互動,讓勞模事跡可親、可近、可敬、可信、可學,共同提升勞模精神的培育效果。
(一)加強引導,融入教育,發揮勞模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
新時代,高職院校要充分挖掘勞模精神的時代內涵和職業內涵,發揮勞模的榜樣力量和引領效應,將勞模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入五育并舉體系中。分析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將勞模精神轉化為行動指南,激發勞動熱情,明確奮斗目標,甘于奉獻,勇于創新。
在建構勞模形象中,注意循序漸進,更多地關注普通勞動者的奮斗事跡,發揮朋輩引領作用,挖掘學生身邊的勞動榜樣,逐步過渡到各級勞模的先進事跡。常態化宣講勞模事跡和勞模精神,強化勞模形象認知,引導學生學習勞模、愿做勞模、爭當勞模,從而真正實現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
(二)緊扣時代,緊貼現實,創新勞模精神的宣傳方法載體
當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不再局限于一種或幾種,新媒體正逐步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在宣傳勞模精神時要注意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傳播媒介,充分運用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構建宣傳媒體矩陣。同時注意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宣傳語言,專心的宣傳內容,貼心的宣傳載體讓宣傳內容入腦入心。
在宣傳時間節點上更加注重平時而不僅僅限于重大節日,真正將勞模精神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提供良好的環境。一方面,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如勞模事跡報告會、勞模精神主題班會等,使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和體驗勞模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輿論引導,通過校園媒體、網絡平臺等渠道,傳播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宣傳勞模精神重點在于鍛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創新強的宣傳隊伍,強調政治建設與輿論引導有機統一,與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一致,及時獲取到各方資訊,精準判斷輿情并迅速做出反應。同時,這支隊伍也必須是勞模內涵的學習者、勞模事跡的傳頌者、勞模力量的敬畏者、勞模精神的踐行者,只有身處其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勞模精神的偉大之處,才能對勞模們有敬畏之心,才能有真情實感的報道和宣傳,才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
(三)主動占領,“三個陣地”,共同提升育人實效
高職院校培育勞模精神要主動占領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網絡教育陣地,探索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線上與線下齊互動,讓勞模事跡可親、可近、可敬、可信、可學,共同提升勞模精神的培育效果。強化課堂教學,將勞模精神融入勞動教育課程[4]、通識理論課程和專業課程當中,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載體,在潛移默化中宣傳勞模精神;加強社會教育,注重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與勞模面對面交流[5],心與心碰撞,聆聽勞模事跡,全方位提升自我綜合素質。如鼓勵學生利用假期走訪各級勞模,舉辦勞模精神宣講會,開展勞模精神進企業、進社區等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感悟勞模力量,踐行勞模精神;用好網絡教育陣地,運用新媒體矩陣創作或轉發關于勞模精神的好作品、好案例、好做法、好經驗,擴大勞模精神的輻射面和影響力,與線下教育活動良性互動,共同提升勞模精神的培育效果。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創造未來。廣大勞動者以平凡的勞動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高職院校必須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詮釋勞模價值,反映勞模精神內涵,以勞模精神為指引,從廣大勞模身上汲取奮進力量,勇擔社會責任,踐行時代使命。
本文系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院級科研項目《致敬建設者,奮進新時代―― 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和弘揚勞模精神的路徑探索》(項目編號:2023YKYB-03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夏一璞.勞模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弘揚路徑[J].工友,2022(05):32-34.
[2]趙浚,田鵬穎.新時代勞動精神的科學內涵與培育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9(09):98-102.
[3]吳沛東.當代大學生勞模精神認知狀況分析與培育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102-106.
[4]李婭婷.新時代“勞動觀”視域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創新路徑研究―― 以“高職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2(18):53-56.
[5]尹成鑫,和震,任鎖平.勞模、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路徑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6):59-64.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