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責 盛天祺
摘要:本文以文獻探究為理論基礎,結合學生工作實際,探索資助育人工作的內涵和提升路徑。依托首批校級網絡工作室“數理松鼠”積極開展資助育人教育,提升資助育人感染力,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實現扶困、扶志與扶智有機融合,實現受助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我院實際,結合現階段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發展現狀,結合高校學科特色,依托“勵學共同體”志愿幫扶團隊,奏響資助育人雙重曲。本文將從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勵志、能力培養等多方面構建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并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提出科學可行的提升路徑,并具有示范作用,為其他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科學構建資助育人工作新陣地。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的作用,必須加快建設教育強國[1]。在新時代十年,我國學生資助工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資助體系也在不斷的完善、資助的力度不斷在加大、資助形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形成了覆蓋“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中國特色學生資助政策體系[2]。為促進教育公平、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3]。
(一)資助育人制度不健全
我國已實現覆蓋全學段的資助育人體系,同樣,高校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資助體系,能夠順利幫扶家庭經濟困難的認定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學校審批,給予認定。從宣傳成效來看,國家資助政策的解讀文件與錄取通知書一并發放至學生手中,做到了全員覆蓋,但是未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仍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知如何進行申請、不想申請和不敢申請。在就讀期間,也會出現家庭經濟困難生因自身原因未主動向學校提出申請,如果學校老師未及時發現,就錯過了困難認定的時間。困難生資助很難形成明確的認定標準,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學科性、學生生活水平、學科的差異、個體差異性等,很難形成統一明確的認定標準。
(二)資助育人全局性不強
家庭經濟困難生,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若對他們的幫扶只停在經濟層面,忽視心理、學業、職業規劃、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幫扶和引導,資助無法和育人結合在一起,受助學生就不能夠真正實現自立自強。當前,一方面勤工助學的崗位和資金投入較少,且未能夠與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與職業規劃有機結合在一起,多從事非技術性崗位,對學生自身能力提升缺乏有效幫助;另一方面,學校的獎、助政策多為無償資助的形式,部分學生會認為這是國家指定的資助政策,是應該享受的權利,參加勤工助學活動的內驅力不足,不愿吃苦受累,不愿過多的付出和犧牲自己的時間,未能很好盡到對社會的義務。高校是困難生資助的主體,協同社會、企業、家庭共同參與,在此過程中由于參與程度不一,未能有效的開展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因此也使得資助助學的全面性有所缺失。
(一)入學前,資助政策宣傳全覆蓋
為了確保新生充分了解入學前的資助政策,學校將采取多渠道、有針對性的宣傳措施。比如,在錄取通知書中清晰明了地提及資助政策,將資助政策信息整合到入學手冊中;組織資助政策宣講會,邀請相關負責人詳細介紹政策,并解答學生和家長的疑問等。通過這一系列有力的宣傳手段,學校將確保入學前資助政策的全面覆蓋,為新生提供了解和充分利用資助機會的支持。
資助不是程序化的一般工作,也并不是完成了相應的規范化的動作,就完成了育人的任務,而是應該貫穿到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環節,對其進行全面綜合素養的培育。新生錄取通知書送達的同時,是資助工作開始的起點,此時的新生對學校的資助政策處于空白的領域,資助政策在入學前的宣傳顯得尤為重要。將資助宣傳的紙質材料與錄取通知書同時寄達至新生手中,是各高校目前通用的做法,此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做到全面的覆蓋,但是無法確保每位同學進行知悉和了解。在入學前可以對資助政策進行集中宣講,確保每位入學的新生知悉、知曉國家資助宣講,同時可以發放新生家庭情況調查表,對特殊情況的學生重點關注,并建立“一生一冊”檔案。便于開學后與困難生申請名單進行匹配,如此同學未申請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及時主動聯系了解情況。同時可以利用此次講解學校助學金的情況,申請條件,充分引導學生入學后盡快完成身份轉變,熟悉專業內容,提升學業成績,爭取更多的獎勵,同時也為自己更多的成長機會。
入學前新生家訪。新生入學之前,可以結合家庭經濟困難調查問卷的情況,開展入學前新生家訪。通過困難生家訪,能夠建立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緊密聯系,為困難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支持。通過開展家訪活動,深入困難生家庭了解需求,重點關注困難生情況,可以有針對性的了解困難生的家庭背景,包括經濟狀況、家庭結構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通過傾聽家庭成員的需求和意見,制定個性化的幫助計劃,同時向家庭介紹國家和學校的資助信息,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持選擇。了解他們入學前遭遇的困難,并講解國家資助政策,開辟綠色通道,提供相應幫助,以實際行動助力家庭經濟困難生順利入學[4]。
(二)開學初,筑牢“資助+育人”新陣地
通過巧妙融合“資助+育人”戰略,打造了一套全面支持學生發展的新機制。首先,通過舉辦資助政策說明會,詳細介紹獎學金、助學金等各類資助形式,確保每位新生了解相關申請條件和流程。
開學初,查看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情況,并與重點關注名單進行匹配,及時聯系家庭情況特殊卻未申請困難生認定的同學,與其進行深入交談對話。同時,特別關注那些家庭情況特殊但未主動申請困難生認定的同學,學校將積極主動與他們取得聯系,并展開深入的交談對話。仔細審查已有的困難生認定名單,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與此同時,建立一個專門的重點關注名單,用于標記那些可能因為某種原因未提出申請的同學,及時提醒申請認定,做到困難認定全覆蓋。召開年級班會,講解本學期資助政策的內容,申請時間和注意事項,并把控重要時間節點,做好提醒工作。
召開防范電信詐騙主題班會,大學入學后,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許多家庭經濟困難生通過線上、線下不同的平臺尋找兼職機會。在新生入學季,他們成為“被詐騙”的重點關注對象。詐騙犯通過網頁彈窗、社交群、朋友圈、QQ空間、短視頻鏈接等發布兼職刷單信息。他們一般都有著“零成本,低門檻,高收入,時間自由”等誘惑,想兼職賺取零花錢的學生主動找上門。召開防詐騙專題班會,對學生進行集中專題教育,通過鮮活的案例,為學生講解和分析在大學校園中常見的電信詐騙類型和成因,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筑牢防范電信詐騙的防火墻。
(三)高年級,奏響“資助+育人”雙重曲
在高年級,實施“資助+育人”雙重策略是學校推動學生成長和職業發展的關鍵環節。首先,建立全面的獎學金與助學金計劃,資助優秀學生并關心經濟困難同學,既激勵學業出色者,也為有經濟困難的同學提供了經濟支持。
1.加強消費觀教育
大學可謂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期,在此階段他們的價值體系還沒有成型,需要家長、老師、學校和社會積極的進行教育,創新資助育人模式。能夠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性問題產生積極作用。剛步入大學的學生對自己身份發生的轉變還未做到完全適應,比如在大學期間“要實現什么樣的人生價值,具備哪些能力,踐行什么樣的行為”等。許多學生初次離開家長的精心呵護,獨自前往陌生城市求學,加強消費觀的引導,避免出現花錢無節制,或通過不合法,合規的渠道為自己謀取生活費。加強人生觀的教育,積極引導廣大學生在接受國家資助的同時,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為學校、為社會做貢獻,為攻克卡脖子難題,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2.加強困難生兼職的引導
大學是提升自身能力的黃金時期,大多數學生會將兼職僅僅當作賺取零花錢的渠道,存在隨意性、短視性、盲從性的問題。通過主題教育引導各位學生謹慎選擇兼職,增強自己防范意識,保持警惕。同時要在明確自身職業特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種兼職渠道。要以學業為重,平衡兼職與學業,處理好自己兼職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最后是要牢固樹立法律意識,引導學生不從事違法違規的兼職,同時自己利益受損時,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校可以建立兼職信息平臺,為困難生提供實時的兼職崗位信息。定期組織兼職招聘會,邀請企業到校園提供更多選擇,同時為困難生提供面對面的咨詢和面試機會。開設兼職就業輔導課程,培養困難生的職業素養,教授求職技巧和實際工作所需的技能。
3.加強專業知識教育
經過大學一年的知識學習,同學們對專業知識有了初步了解,部分同學通過學習獲得了優異的學業成績,有一部分同學通過學習獲得了優異的學業成績,同樣也有一部分同學因學科基礎薄弱,出現掛科情況。我院是基礎學科大院,學科難度大,掛科率高、重修率高。為提升學業成績,可組建了勵學共同體學業幫扶團隊,幫助學科困難的學生提升學業績點。對困難群體按照學業成績劃分小組,邀請成績優異的同學加入團隊來幫助績點低學生提升學業成績,邀請績點低的同學加入團隊,成為被幫扶對象,有針對性的提升學業成績。同時邀請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學生進行經驗分享,激勵更多的學生提升學業成績。
(四)畢業前,加強價值引領與使命教育
在畢業前,加強價值引領與使命教育是確保學生全面發展和未來職業成功的重要一環。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施這一目標。組織主題講座和座談會,邀請專業人士分享他們的價值觀和使命感,啟迪學生對未來的認知。同時學校可以在畢業班課程設置中引入相關課程,探討個人、社會和職業層面的使命與價值觀。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活動,讓他們親身感受服務他人的意義,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開展專題研討和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使命,激發對未來的奮斗目標。
1.加強價值引領
在大學后半場,職業規劃顯得更為重要,家庭經濟困難生大多數面臨考研與就業之間的選擇。大多數同學會因為家庭經濟原因,選擇盡早就業。另一部分同學想通過攻讀研究生,提升自己學業成績,但又面臨學費困難的問題。通過開展生涯職業規劃活動,幫助同學們樹立生涯職業規劃活動,幫助同學們樹立生涯職業規劃意識和理念,積極引導他們關注自身成長,關注職業發展。與此同時,在分享會結束后,提供學習資源的清單,包括推薦的書籍、在線教育平臺、學習工具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業,提供給學生進一步的支持,如答疑服務、輔導資源等,幫助他們更好地應用所學專業,提升學業成績。
城市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多于城鎮的就業崗位,許多同學傾向于留在大城市,不再愿意返回鄉村,但是鄉村的發展,需要大量知識的傾注,這就造成了供需不平衡的情況。鄉村振興需要高校畢業生,積極引導廣大困難生畢業后返鄉就業創業,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發光、發熱,助推鄉村經濟的發展。同時大學生反向就業創業同樣也是當下形勢的理智選擇,是順應我們社會發展,滿足現實需要的有效舉措。
2.加強使命教育
在研究生考研成績公布后,邀請勵學共同體團隊成員為低年級學生做考研經驗分享,激勵更多的同學掌握學習技巧,提升學業成績。勵學共同體團隊成員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各自獨特的經驗,包括學科選擇、復習計劃、心理調適等方面,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著重強調實際的學習經驗和技巧,而不僅僅是理論性的建議。分享者可以分享在備考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及是如何克服的。
在畢業前夕,召開誠信還貸主題班會,引導助學貸款同學在就業后按時還貸款。詳細講解還款流程以及貸款逾期對個人和家庭可能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金融意識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金融價值觀和借貸觀念,提高學生對國家助學貸款的認識,強化還款意識,促進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健康持續發展。在畢業前夕,組織召開誠信還貸為主題的班會,引導即將畢業的助學貸款同學在就業后按時還清貸款。
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中,高校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有機融合在一起,實現全過程、全員和全方位的育人目標,有效的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為更好的做好資助育人工作,形成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實現扶困、扶志與扶智有機融合,構建以人為本的關懷型資助育人體系,多措并舉發揮資助育人的功能,實現受助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我院實際,結合現階段高校資助政策體系的發展現狀,結合我院學科特色,依托“勵學共同體”志愿幫扶團隊,奏響資助育人雙重曲。對我院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提出科學可行的提升路徑,并具有示范作用,為其他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楊少輝.算細賬深挖潛傾力打造完善的全鏈條教育體系[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02):15-17.
[2]王長順.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對教育發展的新部署[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38(03):1-5.
[3]李衛兵,花海波,星言.新征程,新夢想―― 黨的二十大報告“教育、科技、人才與文化”釋讀[J].高中生之友,2023,(04):4-9.
[4]張雨爽,榮陽陽,杜璇等.大學生兼職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04):93-95.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數理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