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瀟



教師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利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優質人才。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多種活動的開展下創新教學方式。在此發展背景下,教師必須深入研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具體內容,保障初中歷史教學質量,依據具體的教學進度為學生滲透時空觀。本文選擇八年級上冊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例展開深入分析,在多種歷史教學資源的有效應用下促使學生形成時空觀,將所學內容進行整合,以此建構高質量的歷史課堂,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創設歷史情境,導入新課
在剛開始的課程講解中,為降低學生學習本節課的難度,我選擇創設歷史情境這一舉措,在多種教育資源的優化利用下,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促使學生對“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一節課程的內容理解更加深入。
教師:同學們,在正式上課前我有一些問題想問大家,請大家看大屏幕,根據視頻《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回答下列問題:(1)土地政策的轉變是指什么?(2)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有哪些綱領?哪一年頒布?
因為還沒有看視頻內容,當陳述完這些問題之后,我發現很多的學生都長嘆了一口氣。為了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我開始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內容,隨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在整個小組分析中,因為有了明確的小組分工,學生針對問題點的查找非常精確、全面,總結很到位,隨后我隨機挑選了幾名學生現場回答。
生1:剛開始是減租減息政策,后來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生2:在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生3: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引領下,解放區先后實行了土地改革運動,農民都有了土地,還獲得了房屋和糧食。
生4:通過土地改革,有效調動了農民參與革命以及開展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最終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的歷史情境創設不僅可以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探究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在特定的時空情境下掌握這節課程的重點內容。)
二、合理開展聯想教學,增強學生時空記憶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一種機械的方式記憶,在這一節課程里,上一環節學生對土地改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在接下來的活動里,我選擇以聯想的方式展開教學,讓學生根據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展開分析,強化學生的記憶。
師:同學們,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時期都實行了相應的土地政策,請大家思考有哪些土地政策呢?
生1:改革開放初期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
生2:土改時期實行了土地國有化。
師:這兩位同學的回答很不錯,今天我們著重探討三個時期的土地政策,請大家看大屏幕,根據教材中的知識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完善表格內容,其表格如下:
師:通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發揮農民的革命作用,不同時期土地政策的實施主要是為了獲得農民的有力支持。
為切實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根據表格內容,我將全班學生劃分成三個小組,每一個小組根據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展開具體分析,最后以“小老師”的身份在講臺上現場講解、說明,下面的學生以提問的方式陳述自己的觀點。在整個環節里,學生的探討熱情高漲,針對不同時期土地政策的頒布時間、地點、具體的政策內容都有了詳細討論。
(設計意圖:選擇小組合作、表格內容填充的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空間記憶效果,降低學生對“土地改革”這一知識點的記憶難度。)
三、利用時間軸,促進學生直觀了解歷史發展進程
“三大戰役”這一部分的知識體系對學生而言難度較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以時間軸的方式標注三大戰役。
在清晰的時間軸呈現下,教師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深入分析每一個戰役中的主要參戰部隊,最終掌握三大戰役的具體結果,以時間為主線,了解人民解放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的全過程。
師:同學們,剛才大家看了繪制比較簡單的三大戰役時間軸,請參考該時間軸的制作特點,制作近代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時間軸,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適當拓展(可參考文末圖2)。
(設計意圖:時間軸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這一節課程中的歷史事件具體時間,讓學生在不同時空框架下了解歷史,建立清晰的時間概念,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簡潔、明確。)
四、開展地圖教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在前面的幾個環節中,無論是通過歷史情境的創設、聯想法,還是以時間軸的方式展開學習,學生針對土地改革以及三大戰役都有了系統感知,隨后將提前搜集的歷史地圖投放在大屏幕里(地圖略)。
師:同學們,請看老師出示的這張三大戰役地圖,大家可以獲取哪些信息?請簡要陳述。
生1:遼沈戰役主要在錦州、沈陽、長春等城市作戰。淮海戰役集中在徐州。平津戰役集中在天津、北平等城市。
生2:從圖中可以直觀了解到三大戰役的時間節點,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至11月,平津戰役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
生3:通過這張地圖還能夠掌握解放軍進攻的方向,也能看到國民黨增援的方向。
師:非常好,大家針對這張地圖的解釋非常詳細,請大家根據圖四——平津戰役,思考一個問題:和平解放北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生1:和平、民主是時代的趨勢,當時的民眾都希望能夠建立和平、民主的國家。
生2:和平、民主能夠減少傷亡人數,無論是對北平當地人民自身的安全,還是重要的歷史遺跡文物都能夠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師:看來大家對前期的內容理解得非常透徹,了解得也很全面,老師還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大家:你們知道人民解放戰爭為什么會取得勝利嗎?大家可以自由發揮,積極陳述。
生1: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他們堅持了正確的戰略方向。
生2:因為他們都有統一的作戰方向和目標。
生3:因為有人民群眾的支持,還離不開戰士們的驍勇善戰。
師:大家總結得非常全面,剛才同學們所陳述的觀點基本上就是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設計意圖:歷史地圖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學生在對不同的地圖展開分析中可以全面了解三大戰役的知識,形成整體意識,對抽象的概念知識可以理解得更透徹。)
五、應用表格,明確思路
在前面的活動中,學生針對本節課程的內容探究積極性非常高漲。學生陳述環節思路清晰明確,為了直觀地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程的學習情況,我采用了表格的方式展開。(見表2)
(我在巡場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表格的內容完成得非常好。)教師:同學們,在大家完成表格的過程中一定要看清表格內容,根據每一欄表格的知識尋找相對應的重點。在查找資料、總結知識點時可以選擇不同的標識做標注,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中認為有難度的地方進行標識。一會兒大家完成表格之后,我會將大家的表格內容投放在大屏幕上,讓所有的同學觀看。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的方式整合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也讓學生在完成不同的表格中將知識點進行有機聯系,這些方式都可以實現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目標,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提高學生對不同事件的分析與學習能力。)
六、教學反思
(一)立足《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
在本節課程中,通過表格、地圖、時間軸、歷史情境等多種方式,旨在深化《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有關要求,為學生設計更多自主探究的課堂活動,在多種教學資源的應用下創新教學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相關政策和意義,對三大戰役的相關內容有了明確感知。在后期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研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相關要求,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評價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
(二)立足時空觀的培養目標
表格、地圖、時間軸等多種方式的應用都對學生時空觀的培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比如在歷史情境里,通過問題鏈的方式,學生能夠針對土地改革政策的時間節點、所產生的影響、最終的結果有一個全面感知,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學生的時空認知,以此為后期的活動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后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實現對學生時空觀的培養目標。比如,教師可以通過人物關系的構建,讓學生依據人物這一線索進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可以實現時空觀的培養要求;另一方面也能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三)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任務
在以上各個環節中,歷史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時空認知,促使學生對土地政策的內容理解更加全面、細致。在聯想級教學里,通過具體的內容呈現,在綜合知識點的對比分析下,可以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時間軸的呈現下,學生對三大戰役的時間、開展進程能夠形成一定的了解。在地圖教學里,學生對三大戰役以及解放南京的相關知識有一個直觀感知,這些策略能夠對學生時空觀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但是在整個時空觀的培育里,教師針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并沒有進行更為細致的教學,因此,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了解不同學生個體能力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活動。比如在表格制作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表格內容陳述的舞臺,無論是學優生,還是學困生,都可以讓其大膽陳述自己表格中的內容,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進而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優化學生的體驗,為其提升歷史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昌江黎族自治縣民族中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