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翼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并列的一個教學板塊,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參與性、探究性等基本特征。綜合性學習對于資源短缺、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能力相對薄弱的農村學校而言,存在更大挑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等相關經驗,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因此,在開展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時,教師要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利用好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
一、利用教材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一)依托語文教材資源
語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語文課堂教學資源,語文教學活動要充分實現語文教材的多元價值。因此,農村學校從學生熟悉的教材入手,挖掘語文課本中蘊含的豐富資源,能得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進行八年級下冊“古詩苑漫步”這一綜合性學習教學時,設置如下活動和目標:輯古詩——搜集、整理詩歌,感受詩歌的博大厚重;誦古詩——朗誦、背誦古詩,體驗詩歌的節奏韻律;品古詩——理解、鑒賞詩歌,體會詩歌的豐富意蘊;唱古詩——吟唱、表演古詩,演繹詩歌的情志。活動實施過程中,“輯古詩”環節,先由小組分工合作整理出語文教材中的所有古詩詞,再以教材為基點發散,從作者、題材、歷史時期、風格等角度順藤摸瓜,“一線串珠式”地牽引出所有積累過的相關古詩詞,分類歸納,輯成詩詞。比如按題材:詠物詩、感懷詩、送別詩、懷古詩、羈旅行役詩、邊塞詩等。誦古詩、品古詩、唱古詩環節,各小組可以自主選擇一個項目。小組之間也可以合作,讓擅長組織策劃、擅長搜集處理資料、擅長朗誦表達、擅長歌唱表演、擅長器樂伴奏、擅長點說評論的學生都能各得其所,各展其長。
(二)依托其他學科教材資源
不同學科的知識和能力體系相互支撐、相互融合和滲透,形成一個復雜、完備的整體,共同發揮著培養學生雙核素養的功能。所以,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時,不必一味舍近求遠或盲目求索,要向內發掘,引導學生建立跨學科學習的理念,打通學科壁壘,聯結課堂課外、學校內外,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比如,在進行七年級下冊“天下國家”這一綜合性學習教學時,教師可組織學生以歷史課本知識為支架開展活動。學生結成學習小組,梳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偉人領袖、仁人志士、革命先驅及當代楷模及他們為家國天下謀篇開局、舍生忘死、赴湯蹈火、開拓進取的故事等,探究中國人“天下國家”這一觀念的歷史淵源及傳承,按照歷史時期、重大事件、歷史人物的整理思路繪制思維導圖。
在學生認知梳理出這一發展線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我們從哪里走來”“我們怎樣走來”“我們走向何方”,開展討論會,形成共同認知:我們的祖先和革命先輩們一路披荊斬棘,歷經磨難,從炮火硝煙、血雨腥風中乘風破浪而來,以此激發學生立志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厚植繼往開來、接續前行的家國情懷。
二、利用校內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學校是承載教書育人功能的場所,有豐富的管理育人、文化育人、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協同育人的資源。校內的圖書室、微機室、少年宮等各種功能室,教師育人精神、學生拼搏風貌、名人畫像、勵志名言警句、報欄板報、校規校訓、宣傳標語,節日活動、家長會、學習競賽、社團活動等,學生唾手可得。其可利用和可操作性強,都可以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的課程資源。
例如,在進行九年級上冊“君子自強不息”這一有關抽象精神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教師便可以利用校內資源以演講活動的形式展開。首先,讓學生分組從校內名人畫像、勵志警句掛畫、校史展室等入手,尋找在個人修養、國家發展、歷史進步等方面展現出自立自強、勤學苦思、勇于開拓、不屈不撓精神的典型人物,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司馬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踐行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的錢學森,等等。在學校發展中有突出貢獻的人、知名校友等的勵志事跡也同樣可以作為活動素材。其次,由小組分別梳理獲取的線索,以名言、名人、名事為整理思路,利用校圖書室查找資料,撰寫一個個自強不息的人物故事,形成演講稿。最后,組織演講活動,由小組代表就“君子自強不息”這一主題展開演講。這樣,從靜態的校園文化到激奮人心的勵志故事,再到聲情并茂的勵志演講,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就變得鮮活可感、催人奮進。
三、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整合。社會參與也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重在通過社會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實踐能力,發現自我價值,做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孝親敬長、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等都是社會責任感的表現。因此,教師要嘗試利用社會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農村學校的孩子,或多或少都見識或參與過農事勞動,“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描述的就是他們父輩的生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農村,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住進了敬老院。組織學生去敬老院做志愿活動,也是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由此,在進行七年級下冊“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好兩類場所,一是父母或其他長輩的農事勞動現場,二是敬老院?;顒酉鄳譃閮蓚€階段,一是自主完成農事勞動或家務勞動,二是集體完成敬老院志愿活動。活動前,由學生合作制訂可行性方案。具體活動開展階段,學生陪伴父母共同完成一場農田勞動或家務勞動,并記錄父母一天的勞動時長、勞動事項、勞動成果等,觀察他們勞動時的狀態,用鏡頭留下他們勞動的瞬間。與父母聊天,了解他們勞動的感受,并關注自身體驗。在敬老院,學生分工為老人做個人衛生、環境清掃、院內布置等事項,了解老人的身體、心理和生活狀況,并用鏡頭記錄與他們共處的細節,用文字記錄自身的瞬間感受。兩個階段的活動完成后,學生將典型鏡頭做成班級電子相冊,班內交流活動感受,發布一則活動簡訊到學校公眾號,每人做一期孝親敬老手抄報。
同樣,教師可以將新農村建設作為背景,開展八年級下冊的“倡導低碳生活”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設計調查表,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對所在村莊村民的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排放、能源使用、種植養殖等情況進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和環保倡議書。學生還可以由此開展一次義務宣傳活動,為村民傳遞低碳環保理念。
四、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網絡傳遞著一切,也改變著一切,包括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語言文字”。明代陳第明確提出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也?!闭Z言文字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比如詞匯。網絡流行詞就是受到互聯網、社會發展、新生事物、新發事件、公眾心理等方面的影響迅速流傳并被使用的詞語。青少年學生正是接受、使用和傳播網絡詞匯的一個群體。由此,在開展八年級上冊“我們的互聯網時代”這個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時,教師便可以從網絡詞匯入手,借助網絡資源設計并開展活動。
活動任務單可設計為三項。一是搜集網絡流行詞語,二是借助網絡探究網絡流行詞語的來源和構造,三是制作網絡詞秒懂詞條。首先,學生根據網絡搜索、語言使用經驗及調查訪談等方式分組搜集三類詞語:曾經流行的網絡詞語、正在流行的網絡詞語、已成為一般詞匯的網絡流行詞語。然后,組織學生在適當時間利用網絡查找這些網絡詞語的出處,嘗試利用已有的語法知識分析它們的造詞方式。學生還可由此判斷某些使用場景是否合適。再者,引導學生比較這些網絡詞語在使用頻率、使用時長、使用場合等方面的不同。學生會發現,有的網絡詞語已經消失或不再流行,如不文明、組合和構造不符合語法規則、負能量的網絡詞語等;有些正在流行,如“網紅”“內卷”“帶貨”等;有些網絡流行詞語已經進入了《現代漢語詞典》,成為一般詞匯,如“點贊”“粉絲”“達人”“草根”“秒殺”“刷屏”“吐槽”“顏值”“正能量”“暖男”,等等。最后,學生利用從網絡上獲取的資料及小組探究的成果為一些網絡流行詞做秒懂詞條。
五、利用鄉土文化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精神寄托。農村地區是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它包括風俗民情、歷史傳說、歷史古跡、名人傳說、家族族譜、民間技藝等諸多方面。在進行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時,還應充分利用當地的鄉土文化資源,讓學生觸摸民族文化的發展印記及民族文化的根與魂。
八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的教學便可以充分利用當地鄉土文化資源,以研學游的形式展開。研學任務設計著眼四個方面:聆聽歷史傳說、探訪歷史遺跡、追蹤歷史遺篇、體驗民間技藝。以河南淮陽為例,這里古稱宛丘、陳州,歷史上曾三次建都。研學前,學生首先選定研學場所:太昊伏羲陵、弦歌臺、平糧臺、龍湖濕地公園、讀書臺、曹植墓、民間藝術館等。學生根據興趣對應分為四個小組,提前搜集資料,整理好相關的文字材料,每組推薦兩名同學進行現場解說。現場研學環節,學生身臨其境,讓文字印象與歷史、與現場發生碰撞。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開天辟地的功績,孔子“陳蔡絕糧,弦歌不輟”的執著,平糧臺古城排水設施的完備,龍湖濕地《詩經·陳風·澤陂》“有蒲與荷”“有蒲菡萏”的美景,蘇轍、晏殊、張九齡、張繼等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身影,曹植“才高八斗”的風度,泥泥狗與蘆葦畫的匠心獨運,這一切都不再是遙遠的傳說與史書的記載。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悠久的文化穿越千年撲面而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以及對家鄉的熱愛、保護文化遺產的自覺油然而生。研學后,學生分別撰寫成果匯報,交流展示。
六、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自然風光和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家庭生活等一樣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農村學校及周邊也有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河流水塘、花草蟲魚、蛙聲鳥鳴、四季蔬果,甚至有自然風景名勝。一方面學生更容易體會大自然豐厚的饋贈;另一方面,置身萬物復蘇、草木凋零的自然風物中,學生也更容易感慨系之。因此,利用好自然資源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在進行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主題活動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郊游。任務設計為:尋蹤春天的物候現象、尋味春季的情思、許下春天的愿望?;顒又?,教師引導學生逐層深入思考:在春光春景中,哪些景物沖擊著你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古人留下眾多詠春、頌春、傷春、惜春的詩篇,哪首會讓你脫口而出,與眼前之景之情契合為一?你想在這個春天做些什么?學生在活動現場交流、解說、誦讀,寫許愿卡。春天是生命又一個輪回的開始,萬物萌動,生機勃發,但也最是人間留不住,學生自然會感慨時光易逝,由此產生發奮學習,只爭朝夕的意氣?;顒咏Y束,學生用許愿卡做成班級許愿墻。
綜合性學習是初中語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個板塊,在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善于挖掘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為有效開展綜合性學習教學創造條件。不論通過何種形式,借助何種手段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都要立足語文學科,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中心,為學生創設恰當的活動情境,設置階梯性的活動任務和目標,選擇合理的評價方法,提供可以解決問題的支架,以學生為活動主體,引導學生走進學科融合,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向歷史和文化,全面提升學生的言語綜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素養。
(作者單位: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曹河鄉第一初級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