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瑾
新課標指出,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著手,讓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并進行有效解釋與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明確數學的價值,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知識的自信心,這是教師需要深入探究的課題。數與代數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有著重要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學中需要教師重視對生活化教學策略的積極探索,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思考、分析與解決數學問題,以便學生有效應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并為學生的更好發展提供助力。
一、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小學生缺少良好的自制力,時常會在課堂上出現開小差、不認真聽講的問題。有的學生缺少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并對學習新知識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如果教師直接展示與講解知識內容,很難保證教學活動擁有好的開頭,所以時常會出現教學時間已過半但學生的學習狀態還沒有調整好的狀況。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必須用心設計教學導入。而生活化導入不僅具有較強的可行性,還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熟悉的事物不僅能夠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畏懼感,還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與熱情,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混合運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導入,幫助學生順其自然地理解與掌握混合運算技巧。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下棋嗎?
生:我會下象棋。
生:我會下五子棋。
生:我會下圍棋。
……
師:同學們都很棒,多才多藝。你們看李老師為了讓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他在商店為同學們購買了象棋與圍棋。
此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情境。李老師購買了5副棋,保證班級中每個小組一副。其中象棋每副12元,圍棋每副15元。
師:你們從圖中掌握了什么信息,題目中的問題是什么?
生:李老師要為學生購買象棋和圍棋,一共買了5副。問李老師可能花了多少錢。
師:你找的信息很準確。如果你們是李老師,會怎樣購買?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并列算式求出李老師一共要付多少元。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相對應的算式展示在屏幕上。
生:李老師可以購買同一種棋,只買象棋,列式為:12×5;只買圍棋,列式為15×5。
①12×5=60(元)
②15×5=75(元)
生:李老師可以同時購買兩種棋,具體分為四種情況。購買1副象棋、4副圍棋,列式為12+15×4;購買2副象棋、3副圍棋,列式為:12×2+15×3;購買3副象棋、2副圍棋,列式為:12×3+15×2;購買4副象棋、1副圍棋,列式為:12×4+15。
③12+15×4=72(元)
④12×2+15×3=69(元)
⑤12×3+15×2=66(元)
⑥12×4+15=63(元)
師:回答得很正確!算式①②為一步計算,可以直接計算出得數,算式③⑥是我們已經學過的兩步混合運算,同學們還記得運算的順序嗎?
生: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師:記得很牢固,真棒!算式④⑤與我們之前接觸過的混合運算相同嗎?有什么區別?
生:不同,算式④⑤中有兩個乘法和一個加法。
師:那我們應該怎樣進行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主要學習的內容。
教師通過設置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購買方法,以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會出現一步計算、兩步計算、三步計算的情況,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復習與鞏固之前學過的內容,還能夠順其自然地引出三步混合運算,為后續教學的順利、高效開展奠定基礎。
二、游戲化教學,增強教學趣味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大部分學生習慣了被動學習,不懂要主動探索知識,不僅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還不利于數學思維的發展。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開展游戲化教學,未必能夠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選擇游戲方式、內容時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著手,以學生熟知的生活元素為基礎,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順勢展示教學內容。
在“時、分、秒”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
師:同學們,看看我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什么,你們能不能說一說與時鐘相關的知識?(教師將手中的時鐘展示給學生。)
生:我知道時鐘里有秒針、分針與時針。
師:那能不能描述一下它們是什么樣的?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秒針最長、跑得最快;分針稍短,跑得比秒針慢;時針最短,跑得最慢。
生: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走一圈是60分鐘,相當于1小時。
……
師:同學們對舊知識的掌握十分牢固,這些問題都難不倒你們。那你們能不能快速且準確地說出鐘面上的時間?來吧,比一比看誰說得又快又準!
教師在講臺上撥時間,學生認真看、準確讀,對于出現錯誤的學生,教師應耐心給予指導,重新認真講解一遍讀時間的方法,以夯實學生的基礎。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講臺附近清出一塊空地,教師在地面上畫出一個鐘表的圖形,并讓積極嘗試的兩個學生站到圖形中,分別充當時針、分針。然后根據教師、同學所說的時間,走到正確的位置上。學生對分針、時針有了了解,接下來,教師會帶領學生認識秒針,體驗1秒鐘。
師:我知道1分鐘、1小時有多長,那么誰能告訴我1秒鐘有多長?
生:1秒鐘很短。
師:是的,1秒鐘很短,讓我們閉上眼睛用心聽。
時鐘上的秒針每走一步就會發出滴答聲,利用聲音引導學生感受。
師:誰能告訴我“滴答”聲從何而來?
生:是秒針走動的聲音。
師:是的,這是秒針走動時發出的聲音,而鐘表每發出一個“滴答”聲,所用時間為1秒。接下來我們做一個游戲,誰可以大膽地嘗試一下?
教師在舉手的學生中隨機選擇一個學生扮演秒針。
師:秒針同學,跟著時鐘的“滴答”聲轉動。其他同學可以進行拍手練習,一秒拍一下手,計數10秒,咱們看看秒針同學走的是不是正確。
學生十分興奮地開始拍手,有認認真真拍手的,也有濫竽充數的,而勇于嘗試的“秒針同學”表現得非常棒,基本沒有出現錯誤。
師:我們剛剛都進行了嘗試,你們覺得1秒鐘時間能干些什么?
師:1秒鐘是很短暫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部分現代化工具能在短暫的1秒鐘完成很多事情。如高鐵1秒大約可以運行105米。所以我們不要小看這短暫的1秒,它的作用不可忽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珍惜時間,高效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這些信息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有的學生想起了名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有的學生想到了:有力秒針,能夠讓計時變得更加精準,讓人們能夠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懂得珍惜時間,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務。
三、助力知識遷移,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更加重視對教材中知識的有效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索能力的培養,不注重對學生的有效遷移。但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只是提升學生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情況有機結合,設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具體問題,將其有效轉變為數學問題,充分展現數學學科的實用性,不斷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
在“小數加減法”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相關情境引導學生探索知識。
師:馬上就要六一兒童節了,好孩子文具店在六一前夕開業,先讓我們看看都有什么吧!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文具店中的物品,如橡皮、尺子、鉛筆等。
師:通過圖片,你們獲取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轉筆刀是9角。
師:有個學生想買一個轉筆刀、一支鉛筆,需要付多少錢?列式為?
生:9+8=17(角)。
師:如果用元做單位怎樣計算?
如果學生一時間沒有想出答案,教師可以給予適當提示:1角=0.1元。
生:0.9+0.8=1.7(元)
師:第二個算式與第一個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個是整數加法,第二個是小數加法。
師:是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小數計算的概率更高。
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小數的加法運算。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明白小數的整數部分指的是小數中小數點前的數字,小數的小數部分指的是小數中小數點后的數字,同時掌握小數加法豎式計算的方法。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遷移,探究小數的減法計算。
師:文具店中有兩種鉛筆,一種帶橡皮,一種不帶橡皮,我想知道兩者差多少錢?怎樣列式計算?
生:用1.2減0.8。
師:這個算式列的對嗎?
生:對!
師:那接下來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列豎式計算。
教師在班中巡視,并找到具有代表性的錯例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出現這一錯誤的學生說一說自身想法,并引導學生進行評議。
師:大家不知道吧,這幾位同學是故意寫錯的,只是為了考驗一下大家,看你們是不是能夠看出錯誤!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你們覺得在小數減法計算過程中,除了要將小數點對齊外,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生1:對齊小數點后,從右向左依次計算。
生2:在得出結果后,需要在對應位置上點上小數點。
師:你們說得都對。但是你們有沒有注意,在小數加減法計算中,整數部分的0是不是可以省略?為什么?
教師與學生一起對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總結。此時,教師可以在板書完整的課題基礎上進行適當補充:依照整數加減法計算方法,整數部分的0不可省略。教師在學生掌握小數加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探索小數減法計算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應給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嘗試。
總之,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當下,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探索教學方法,為落實數學教學目標提供有效助力。生活化教學作為當下教師應用概率高、教學效果好的一種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創建熟悉的學習環境,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畏懼心理,進而幫助學生在不斷地學習、探索中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河橋鎮河橋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