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葉青
小學階段是學生法治啟蒙教育的初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無疑肩負著啟蒙小學生法治意識的使命。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的方式主要體現為三種類型:“前法律教育”“融合式法律教育”“直接法律教育”。“前法律教育”是指在學生尚不理解法律概念之前所開展的相關法律教育。在小學中低段教學中,規則規范教育、基本文明素養的培養、基礎性的道德教育,都可以算是“前法律教育”。“前法律教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教育,但能為后續的法律教育奠定基礎。筆者認為,在小學“前法律教育”中實施“三點一線”的教學策略,即以德法融合為主線,找準德法融合的契合點、生長點、思辨點,是提升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必由之徑。
一、提取“前法律”元素,找準德法融合的契合點
“前法律教育”的教育教學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范圍,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教學設計,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基礎,以體驗活動為載體,選擇學生樂于、易于接受的教學方式,確保“前法律教育”落到實處。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教材更多地采用圖文并茂的欄目化方式呈現內容,運用故事化語言形式進行表達,內容充滿趣味性和感召性。仔細研讀教材,可以發現不乏德法融合的契合點,即在同一情境場域既有道德教育元素,又有法治教育元素。
以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會努力的”為例。本單元由“我能行”“學習有方法”“堅持才會有收獲”“獎勵一下自己”四課組成,集中對自信心、學習方法、意志品質等主題進行探討,幫助學生樹立不斷努力的信心。聚焦到第13課“我能行”,主要是自信心的呵護與培育。值得注意的是,本課教學表面上是針對個體,實際是緩解班級同學的壓力,積極地悅納自己,客觀地看待他人,發展學生的親社會性,能對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單元主題的觀照下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就能找準德法融合的契合點。如教學“我能行”中“我也能行”欄目的第二板塊“誰會真的行呢?”時,教師就可以把培養集體榮譽感與樹立規則意識教育融合在一起。
活動設計:魔鏡城——正視我自己
師:我們來到大拇哥旅行第四站——魔鏡城。
這個城堡好神奇,充滿改變的魔力。只要你相信,它就會給你帶來巨大的變化!
師:三位小朋友都想為集體爭光,都代表班集體參加學校長跑比賽。他們兩個人正在商量呢。
1.教師播放課前錄制的視頻,學生觀看。
甲:要多練習才能行。
乙:我個子高、腿長,肯定跑得快。
丙:沒關系,我爸爸是體育老師,到時候讓他把成績寫成第一名,就可以為班級爭光啦!
2.小討論。
(1)你贊成誰的想法?
預設:贊成甲,勤奮鍛煉才能獲得第一。
反對丙,我們要遵守規則,不能弄虛作假。
(2)如果乙得了冠軍,你還不支持他嗎?
預設:不支持,憑借自己的天分可以贏得一次比賽,但是未必能始終保持,還是要勤奮練習。
此教學片段鼓勵學生立志為集體爭光,培養其熱愛集體的精神品質。同時,又滲透遵規守紀的法律意識教育,教育學生不能因為為集體爭光就破壞比賽規則,要牢固樹立規則意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進行適度融合,探尋符合學生學習特征的法治教育路徑與策略,激發小學生的法治學習興趣,使其初步樹立法治意識、規則意識、公平意識等,正是引領學生在“前法律教育”中走向法治生活。
二、基于法治意識,發現德法融合的生長點
“前法律教育”是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起點,在能感知的具體事件中初步走近法律、感受法律、理解法律,使法治教育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本位,在學生的真實生活中尋找教學支點,使用離學生最近的教學資源,才能站穩德法融合的立腳點。例如,二年級下冊第10課“清新空氣是個寶”一課中,教材的最后一部分引導學生思考:保護空氣,我能做些什么?書中出現了兩幅插圖引導學生討論:一定要放鞭炮嗎?坐公交車去學校更環保。在學生對兩幅圖進行討論后,教師基于學校周圍是燒烤一條街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如下教學。
“清新空氣是個寶”教學片段:
師:遇到陌生人,你們敢勸阻嗎?夏天到了,街邊的燒烤越來越多了。(出示圖片:燒烤濃煙。)
生:敢。
師:真的敢?
生:真的。
師:燒烤店的老板來了!(師頭戴帽子,手中拿著羊肉串)賣羊肉串了,賣羊肉串了!又香又好吃的羊肉串!(隨機選擇一名舉手的學生)小朋友,來串羊肉串吧!
生1:我不吃,我想告訴你,燒烤會產生很多煙,對空氣是有污染的。
師:小朋友,不要多管閑事,快回家做作業吧!
生2:你這樣燒烤,會產生很多污染,對我們不好,對你自己也不好。
師:小朋友,不要在這打擾我做生意,趕快走開!
生3:阿姨,如果你非要燒烤的話,你可以用電燒或者安裝一個空氣凈化器。
師:我的燒烤才不會造成這么大的傷害呢!雖然你說得很好,但那個東西得花好多錢呢!
生4:你要是再這樣燒烤,我就報警了。
教學片段中,教師創設“燒烤濃煙”這一情境,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場景,巧妙地展現情節沖突,充分地助力學生探討,其實就是基于學生發現的視角。在前期與學生的交流中,許多學生提到樓下燒烤店對其生活的困擾,說明學生對這種空氣污染源有過深刻的體會。這一情境的創設,喚起了學生的回憶,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促進學生積極交流、思考。但是,在學生勸阻燒烤店老板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只從感性的道德層面去進行勸阻,顯然不能說服老板,只能陷入僵局。這正是學生法治意識形成的最佳時機,教師適時出示相關環保條例,讓學生去尋找可以用到的條例,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法治教育的距離,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法治思維,能有效促進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
師:看來,燒烤店的老板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請看這是相關的環保條例,請同學們讀讀、找找,拿出依據來告知老板要依法辦事。
生討論、尋找,教師相機總結。
師:是的,當我們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行為的,有權向相關部門舉報這種違法行為。不僅警察會管,我們還可以撥打專門的環保舉報電話:12369。
教師要熟練掌握教學內容,關注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將道德與法治教材融會貫通,充分鏈接學生的生活實踐,再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新的體驗與認知,這樣既站在了教材的理論高度,又落實到法律實際運用的實處。同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二次創編,不斷研究課內外相關的課程資源,將課內資源與課外資源有機整合,選取適合的、優質的資源及內容達成教學目標。
三、指向法治思維,激起德法融合的思辨點
“前法律教育”不是讓學生深入了解法律條文,而是將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初步滲透學生心中,逐步體現在日常行為中。法治思維就是符合法治精神的思維模式,特點是以合法性為底線,以公平正義為核心,重證據和依據等。如何培養學生運用法治思維思考、處理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抓住教學中學生認知的沖突點,在課堂中創設有價值的認知沖突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深入思辨、具體實踐,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在三年級上冊第6課“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中,教師開展了如下教學活動。
師:能在學校里快樂地學習、玩耍真是幸福的事情,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對我們的成長很重要。可是有一位小姐姐她卻不能像我們一樣幸福地上學。
(出示課本上的詩歌《女孩》)
師:讀了這首詩,你心中是什么感受?
生1:我覺得這位小姐姐不能上學,很可憐。
生2:我覺得她家里一定很窮,付不起學費。
師:不能上學僅僅是可憐,是因為付不起學費嗎?(出示資料袋)
學生分小組學習、了解我國《義務教育法》的強制性、義務性、免費性、公益性、平等性。學生還了解到在我國的有些地區,由于貧窮和性別的偏見,一些女孩子被迫輟學。這首詩歌就是她們內心的獨白。
師:如果你能見到他們的父母,你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生1:小孩子不上學就沒有知識,就學不到本領,將來就不能過上好的生活。
生2:受教育是平等的,女孩子上學和男孩子上學一樣重要。
生3:爸爸、媽媽不讓孩子上學,是違法的。
師:同學們,受教育是這些女孩應有的權利,她們想上學可以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教師播放《一個都不能少》電影片段)
這一環節的教學,如果只從“同情失學女孩的不幸,譴責父母的不公平”方面去引導,只是落實了道德教育。教師應引導學生立足法治思維的視角展開反思:為什么不讓女孩上學?義務教育法的原則是什么?不上學損害了誰的利益?……法律是用規則來維護和尊重人的權益。當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以上問題時,其實就是學生的法治思維在生長。道德教育從價值層面向學生指明了行動的方向,那么法律教育則確定并細化了這種行為的底線和具體要求。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應該特別注重在課堂中設置“沖突”,深化學生對課程主題的認知,給學生創造充分的機會,營造濃厚的思辨氛圍,讓學生在充足的探究空間里積極體驗、分享感悟、樂于探索、善于思辨。
教材呈現的多是一些虛擬事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回望身邊和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以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第3課“當沖突發生”為例。校園里的沖突也很常見,不少學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其中包括同學值日不負責任,自己心愛的物品被他人隨意借用,被同學起綽號嘲笑等,自己或是選擇忍耐,或是憤而反擊,或是坦誠勸告。就這個話題,教材上有這樣的提示:“在我們的身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沖突。只有正確認識產生沖突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決沖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思考,可以發現發生沖突的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正確認識自身的權利、責任、義務。如值日不負責任的學生未盡到自己的義務,隨意拿走別人心愛之物侵犯了同學的權益,給別人起綽號也是一種侵權的表現。教師從法治思維形成的角度展開教學,不僅能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學生對法治精神的理解,也更好地落實了“前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重點是培植學生的法治意識,回歸學生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將道德與法治學科所要達到的價值觀等直觀地呈現給學生。
四、總結
“前法律教育”是法治教育的起步期,面向的學生處于直觀形象思維階段,說教內容太多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教師需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多種體驗活動,幫助學生整理與提升法治生活認知,體悟法律價值,找到道德與法治的融合點,從道德視角幫助學生理解法律,并與學生的行為實踐相結合,培養其法治意識。在“前法律教育”的過程中,需立足學生視角,回歸學生生活,基于法治意識的培養,指向法律思維的生長,從教材中提取適切的前法律元素,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和真切的感悟,圍繞道德與法治融合這條主線,找準德法融合的契合點、生長點、思辨點,使法治教育變得更鮮活、具體、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