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啟明

一、“雙減”政策下特色作業設計的意義
近年來,學生學業負擔重導致的中小學生生理、心理健康問題及家庭矛盾問題層出不窮,在社會上也引發了強烈反響。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明確要求:“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所以,教師作為基礎教育教學一線人員、教育教學的具體執行者,應認真領會《意見》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精神,在工作中構建語文作業新模式。本文將研究小學高學段語文特色作業設計,著眼于把傳統作業轉變到自主探究、注重養成、創新實踐的發展性、特色性目標上來,以堅持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特色作業核心概念的界定與設計的目標
特色作業的概念是基于“雙減”政策提出的,由學生自主完成,具有多元性、趣味性、實效性、開放性、差異性、實踐性、創造性等特點。特色作業不僅能切實有效地反饋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科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特色作業的核心含義在于“少量、質優、輕負、高效”,以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
特色作業研究實踐的目標,從教師層面來說,應該倒逼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使教師最大維度深耕課堂,向40分鐘要質量,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從學生層面來說,特色作業以切實達到壓減作業總量、提升作業質量為目標,讓特色作業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個人特長和興趣愛好提供支持,讓語文學科發揮其工具性學科的功能。
三、特色作業設計策略與實踐
(一)立足高處,構建大單元作業體系
從整學年、整本書、整單元入手,構建長遠的作業體系,確立長期的作業目標和學生的發展目標;從小處著眼,落實具體的課時作業,并將課時作業與作業體系建立聯系,通過落實課時作業小目標完成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大目標。在部編版教材中,語文要素的落實采取的是循環螺旋式的出現和上升,語文要素要求的能力在不同的學段都會出現,但是不同年級又會有不同的要求,其中作業是落實語文要素的具體抓手之一。
在教學部編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走近魯迅”時,在作業設計中,我遵循大單元教學及作業設計理念,以大主題“走近魯迅”、大任務(搜索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為重心,依據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建立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核心內容之間的關系,對本單元教材內容進行基礎分析、閱讀內容整合、重組和開發,設計有層次、多元化的作業任務,實現教學與作業的整體化、體系化、結構化,以此落實語文素養,提升語文能力。
我先對本單元基礎知識進行了歸納整理,設定了第一個層次的作業目標:通過自學和預習完成基礎知識清單——完成字詞作業,熟練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要求背誦的內容。
在完成基礎知識作業的基礎上,我設定了第二個層次的目標:學會根據課文理解的需要搜集相關資料,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能通過篩選資料理解課文,初步感受魯迅的人物形象。
第一課《少年閏土》:我提供搜集資料的方向和方法,學生根據要求查找,并借助資料理解課文內容。第二課《好的故事》:引導學生借助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第三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可以在預習時要求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考慮到學生查找資料的范圍較大,采用“1+X”群文閱讀的形式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導學任務群,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幫助學生走近魯迅。
通過資料篩選,學生對魯迅已經有了自己的認知,此時我確定了第三個層次的作業目標:整理一份關于魯迅作品、名言等方面的資料或者根據對魯迅的認識寫一篇習作。
隨著語文要素在本單元學習的步步推進,學生了解到的信息越來越多,對魯迅就有了一個全方位、多元化的認識,進而理解魯迅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質,形成自己的認識。
根據以上三個層次的目標,我設定了五大板塊的單元作業,將其分解到一個單元的教學、兩個星期的課時作業中。第一板塊:自學預習,夯實基礎(設計目標層次一),學生先自讀預習本單元課文,認真完成課前預習清單,清單內容包括熟讀課文、完成字詞作業。
第二板塊:躬身實踐,搜索資料(層次二),內容為單元整體資料收集,如表1所示,列出作業完成的方法和列表,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自主完成。
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我確定的第三板塊任務是:篩選資料,去粕取精(層次三),要求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按照以下種類整理:生活中的魯迅、魯迅的名言警句,并讓學生寫一寫感悟或者收獲。
第四板塊:升華認知,呈現收獲(層次三),要求學生談一談對魯迅的精神品質或者魯迅的作品有什么新的認識,結合所查資料談談本單元的收獲,完善表格。
第五板塊:總結寫法,抒發情感,要求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能在寫作中打開選材思路,捕捉具體場景,抒發真情實感。
單元作業的整體設計體現扎實落實語文要素與單元內容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原則,從基礎知識的學習到對人物形象的感知,總體設計思路是構建框架、指導方法、指引路線,讓學生能“跳一跳,夠得著”,將單元學習內容和語文要素的落實體現在課時作業中,培養學生自學、搜集資料、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開放內容,實現多元化要素融合
1.設置促進不同學習能力發展的內容與技能分層作業
在教學五年級語文《丁香結》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作業:第一層次為基礎性作業,目的是疏通字詞基礎知識,要求學生能夠看拼音寫詞語,理解詞語,完成選詞造句。第二層次為技能性作業,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并仿寫;熟讀課文,完成課文內容填空。這一層次為由字詞向句篇的過渡,使學生學用運用修辭、理解課文。第三層次為開放性作業,在以下四項任務中要求學生至少選做一項: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生活中的“結”;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描寫一種花(可配圖);搜集與“丁香”有關的詩句或優美語句;讀課文,想象畫面,畫一畫自己心中想到的丁香。
以上作業在內容上做到多形式、多層次,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培養學生體驗、欣賞、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同時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引導學生由讀到想,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力,體現了內容的層次性。
與此同時,同一學習內容也可以體現要求和形式上的層次性,比如,在完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草船借箭》復述故事作業時,A類作業要求根據圖片,看圖說話復述;B類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設計思維導圖,再根據思維導圖復述;C類作業要求學生巧記人物特征,自己創作連環畫復述課文。這一作業的設置體現了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讓能力出眾的學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也消除了能力弱的學生對作業的畏難情緒。
2.設置課內外及跨學科的多元化內容融合作業
在學習古詩《絕句》時,我設置了古詩配畫的作業,本次作業將語文與美術兩門學科進行整合,通過對古詩的誦讀和理解,感受古詩的意境,并運用已學的繪畫技法展現內容和畫面,意在增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語文作業也可以延伸至課外,滲透在生活中,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在五年級寒假期間,我設置了一份語文創意作業,第一個內容:請每位家長大年初一早晨給孩子寫一封信作為新年禮物,夸夸孩子;同時也讓每位孩子給自己的家長寫一封感恩信作為新年禮物,向自己的爸爸媽媽道一聲祝福。第二個內容: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有條理地整理好自己的書架和衣柜;給老師、同學、親人打拜年電話,記錄一下你的壓歲錢分別花在了哪里,你認為哪一處花得最有意義;介紹寒假期間令你印象最深的影視人物,并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日記記錄下來。第三個內容:收集祝福短信:請同學們先收集最深情、文字最優美、最具創意的5條祝福短信,再創作2條祝福短信。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會了從生活中學習語文。
(三)創新形式,凸顯綜合能力培養
一直以來,語文作業的形式多傾向于書寫。由于語文學科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教師根據內容的多元化,可以多樣化設計作業,以此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例如,在2022年底上網課期間,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們舉辦了線上朗誦大賽,有的學生為了參賽反復誦讀,模仿名家的語音、語調;還有的學生自制配樂朗讀視頻,展現出很好的朗讀學習效果。另外,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綜合運用能力,作業的形式可以更加豐富,可以設置為圖文小報、簡報、思維導圖、PPT、錄音、短視頻、調查報告、圖表、圖畫、照片,甚至可以通過學生辦刊、演出等展示學習成果。形式多樣的作業讓學生的學習更具趣味性,學生也更樂于參與其中,同時也給了學生更大的發揮特長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四)調動主動性,讓學生成為作業的主人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費曼提出的“費曼學習法”的理論,其核心是“通過用簡短的語言,向別人清楚地解說一件事,檢驗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了這件事”。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一學習方法布置作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作業設計和布置中。學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設計,可以師生共同商量布置作業,由課代表布置作業;可以讓學生互相布置作業;也可以是學生給教師布置作業。教師要學會合理地“放”和“扶”,必要時對學生設計的作業進行指導。
總的來說,“雙減”政策下,教師要不斷深化作業設計研究,把作業設計能力作為基本功。作業設計需要從全面培養語文學習能力、全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全面育人的高度來構思。學生也可以在作業中發現學習的樂趣,獲得學習的意義,注入學習的力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酒泉第七中學)
編輯:溫雪蓮